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阐释如何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与人的直观感受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植物空间 应用
环境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在园林设计的植物空间营造过程中,无论植栽设计师如何布置,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考虑植物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要考虑与它有关的人的关系,所以园林设计师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来充分展示植物空间最适宜人的心理的特征,从而控制人对植物空间的感知。如何对处在植物空间中的人对“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好、愉悦之感,需要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指导。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植物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1.1安全性
在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园林中的植物空间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观赏者或者游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了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
1.2实用性
无论在私家庭院还公共是绿地,每一种绿地类型的植物功能都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有游赏、娱乐为性,而且还可有供人使用、参与以及生产防护功能的,参与后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比如,庭荫树下的树坛增加了座凳就能让人多得到庇荫休息的场所,公共草坪开放就可让人进入活动,一些花园和园艺设施可以促进游人动手参与园艺活动,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结合起来。
1.3 宜人性
植物景观在现代已经不只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单株植物有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等;丛植、群植的植物通过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的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的搭配,既可美化环境,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让人在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反之,抓住这些人的微妙的心理审美过程,对创造一个符合人内在需求的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现代化的繁华都市中,人类极其向往拥有一块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这种要求在家庭的庭院、花园里容易得到满足,而在绿地中也可以通过植物设计来达到要求。设计师考虑人对私密性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设计一个完全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
1.5 公共性
正如人类需要私密空间一样,有时人类也需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如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中心绿地等,广场上要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草坪不能一览无余,要有遮阳避雨的地方,居住区绿地中的植物品种要尽量选择观赏较高的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等。这些设计思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相互交往,并进而去寻求更丰富的信息[9]。
植物空间类型与环境心理
开敞空间
在开放式绿地、城市公园等园林类型中需要营造这样的空间类型:位于其中的人们视线通透、视野辽阔,心胸也变得开阔,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这种空间的特点是四周开敞、外向、无私密性,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阳光下。常通过像草坪草、草本花卉低矮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等来营造。
半开敞空间
从公园的入口进入另一个区域,设计者常会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开敞的入口某一朝向用植物小品来阻挡人们的视线,使人们一眼难以及尽,待人们绕过障景物,进入另一个区域就会豁然开朗心情愉悦。这样的空间就是半开敞空间,其一面或多面部分受由较高植物形成封闭面,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也可以营造“障景”的效果。
覆盖空间
在住宅庭院或公园绿地中,人们往往需要具有遮阴效果的活动空间和休息空间,具有浓密的树冠的庭荫树形成夹在树冠和地面之间的覆盖空间即具有此功能。空间特点是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一般说来,该空间为宽阔空间,人们能穿行或站立于树干之中。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能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
封闭空间
当需要建造一些小尺度的空间,私密性较强适宜于年轻人私语或者人们独处和安静休憩时,用植物空间就适宜采用较封闭的造景手法。这类空间除具备顶覆盖空间的特点外.还在于其垂面也是封闭的.四周均被高大的乔木及枝叶繁茂的小乔木或灌木所围合。由于这类空间是完全封闭的,无方向性.所以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隔离感,空间形象十分明朗。
垂直空间
在一些规则式景观中,有时会需要形成“夹景”的效果,这种具有方向性的,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就是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構成这类空间只有一面是敞开的,能给人以强烈的封闭感,令人翘首仰望将视线导向空中,方向是向心的,人的行动和视线被限定在其内部。设计要求垂直感的强弱,取决于四周开敞的程度。
天时空间
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自身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表现出了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及由大到小的生理变化过程形成了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上和形象上的变化并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象变化。每种植物或是植物的组合都有与之对应的季相特征,在一个季节或几个季节里它总是特别突出熠熠生辉为人们带来了最美的空间感受 [10]。
突起空间
这种空间利用树型高大、枝叶紧密的植物形成,对空问限定感不强,空间水平占有范围小,所限定空间在突出物周围。空间显得含蓄、边界也不稳定,空间感也随距离而变化[11]。
肌理空间
没有明确的实物限定.主要由不同的图案肌理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11]。
3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需求,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空间的营造不仅要满足观赏、生态等功能方面的要求,而且应着力于创造适合现代生活,能够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高质量的植物空间。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4.
【2】樊玉才.用植物景观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J].湖南林业,2005(2):35-58.
【3】郑玮峰.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J].四川林堪设计,2004(2):21-24.
【4】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专业教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赵鑫,吕文博.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J]. 渤海大学学报,2005(4):309-312.
【6】视觉特性对营造植物景观空间的影响,林晶,李岳[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1):46-50.
【7】王淑芬,苏雪痕.质感与植物景观设计[J]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2):41-47 .
【8】李志强.浅谈园林植物设计中的色彩应用与人的情感心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6,(3):76-78.
【9】南希A.莱斯辛斯基.植物景观设计[M].卓丽环,译.北京:国林业出版社,2004:6-7.
【10】车生泉.园林植物的空间分类[J].Garden 园林.2004(7):20-21.
【11】植物空问营造与行为心理形成一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环境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孙鹏,魏民.2010(1):230-232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植物空间 应用
环境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在园林设计的植物空间营造过程中,无论植栽设计师如何布置,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考虑植物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要考虑与它有关的人的关系,所以园林设计师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来充分展示植物空间最适宜人的心理的特征,从而控制人对植物空间的感知。如何对处在植物空间中的人对“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好、愉悦之感,需要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指导。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植物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1.1安全性
在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园林中的植物空间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观赏者或者游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了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
1.2实用性
无论在私家庭院还公共是绿地,每一种绿地类型的植物功能都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有游赏、娱乐为性,而且还可有供人使用、参与以及生产防护功能的,参与后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比如,庭荫树下的树坛增加了座凳就能让人多得到庇荫休息的场所,公共草坪开放就可让人进入活动,一些花园和园艺设施可以促进游人动手参与园艺活动,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结合起来。
1.3 宜人性
植物景观在现代已经不只局限于经济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单株植物有它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季相变化美等等;丛植、群植的植物通过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的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的搭配,既可美化环境,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让人在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反之,抓住这些人的微妙的心理审美过程,对创造一个符合人内在需求的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现代化的繁华都市中,人类极其向往拥有一块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这种要求在家庭的庭院、花园里容易得到满足,而在绿地中也可以通过植物设计来达到要求。设计师考虑人对私密性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设计一个完全闭合的空间,但在空间属性上要对空间有较为完整和明确的限定。
1.5 公共性
正如人类需要私密空间一样,有时人类也需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如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中心绿地等,广场上要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草坪不能一览无余,要有遮阳避雨的地方,居住区绿地中的植物品种要尽量选择观赏较高的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等。这些设计思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相互交往,并进而去寻求更丰富的信息[9]。
植物空间类型与环境心理
开敞空间
在开放式绿地、城市公园等园林类型中需要营造这样的空间类型:位于其中的人们视线通透、视野辽阔,心胸也变得开阔,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这种空间的特点是四周开敞、外向、无私密性,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阳光下。常通过像草坪草、草本花卉低矮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等来营造。
半开敞空间
从公园的入口进入另一个区域,设计者常会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开敞的入口某一朝向用植物小品来阻挡人们的视线,使人们一眼难以及尽,待人们绕过障景物,进入另一个区域就会豁然开朗心情愉悦。这样的空间就是半开敞空间,其一面或多面部分受由较高植物形成封闭面,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也可以营造“障景”的效果。
覆盖空间
在住宅庭院或公园绿地中,人们往往需要具有遮阴效果的活动空间和休息空间,具有浓密的树冠的庭荫树形成夹在树冠和地面之间的覆盖空间即具有此功能。空间特点是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一般说来,该空间为宽阔空间,人们能穿行或站立于树干之中。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能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
封闭空间
当需要建造一些小尺度的空间,私密性较强适宜于年轻人私语或者人们独处和安静休憩时,用植物空间就适宜采用较封闭的造景手法。这类空间除具备顶覆盖空间的特点外.还在于其垂面也是封闭的.四周均被高大的乔木及枝叶繁茂的小乔木或灌木所围合。由于这类空间是完全封闭的,无方向性.所以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隔离感,空间形象十分明朗。
垂直空间
在一些规则式景观中,有时会需要形成“夹景”的效果,这种具有方向性的,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就是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構成这类空间只有一面是敞开的,能给人以强烈的封闭感,令人翘首仰望将视线导向空中,方向是向心的,人的行动和视线被限定在其内部。设计要求垂直感的强弱,取决于四周开敞的程度。
天时空间
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自身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表现出了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及由大到小的生理变化过程形成了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上和形象上的变化并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象变化。每种植物或是植物的组合都有与之对应的季相特征,在一个季节或几个季节里它总是特别突出熠熠生辉为人们带来了最美的空间感受 [10]。
突起空间
这种空间利用树型高大、枝叶紧密的植物形成,对空问限定感不强,空间水平占有范围小,所限定空间在突出物周围。空间显得含蓄、边界也不稳定,空间感也随距离而变化[11]。
肌理空间
没有明确的实物限定.主要由不同的图案肌理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11]。
3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需求,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空间的营造不仅要满足观赏、生态等功能方面的要求,而且应着力于创造适合现代生活,能够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高质量的植物空间。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4.
【2】樊玉才.用植物景观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J].湖南林业,2005(2):35-58.
【3】郑玮峰.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J].四川林堪设计,2004(2):21-24.
【4】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专业教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赵鑫,吕文博.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J]. 渤海大学学报,2005(4):309-312.
【6】视觉特性对营造植物景观空间的影响,林晶,李岳[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1):46-50.
【7】王淑芬,苏雪痕.质感与植物景观设计[J]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2):41-47 .
【8】李志强.浅谈园林植物设计中的色彩应用与人的情感心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6,(3):76-78.
【9】南希A.莱斯辛斯基.植物景观设计[M].卓丽环,译.北京:国林业出版社,2004:6-7.
【10】车生泉.园林植物的空间分类[J].Garden 园林.2004(7):20-21.
【11】植物空问营造与行为心理形成一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环境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孙鹏,魏民.2010(1):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