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自能”课堂,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构建“自能”课堂,老师们进行了不少思考和实践,其中最常使用的教学环节就是小组讨论。下面,我简单谈一谈我在自能课堂中就小组讨论实施策略上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拿来讨论,好的问题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一些简单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并无小组讨论的必要,这些问题往往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因而激发不了学生讨论的兴趣。用于小组讨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使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后,能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讨论。小组讨论的价值就在于允许小组成员有不同的观点,通过讨论的方式使这些观点得以交流、碰撞,最终形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果每个人都有固定且一致的答案,则说明这个问题没有激发小组合作探究,也就没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探究性的问题才有小组讨论的价值。
要想智慧命题,充分调动起小组讨论的积极性,教者需充分研究文本,找出重难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抓人物形象,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可命题:“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抓思想情感,如教学《桂花雨》,可命题:“为什么作者琦君会难忘那阵阵的桂花雨?可结合课文内容、作者的个人经历等进行思考。”抓写作目的,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可命题:“为什么爸爸一定要让汤姆把辛苦钓上的大鲈鱼放掉?结合课文内容、相关资料和生活实际谈一谈。”
教师设定好题目后,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接下来的讨论交流有充分的准备。由于小组讨论时间的不可控,部分教师在实施小组讨论时,往往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小组讨论时间,却忽视了讨论前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而导致天平失衡。没有独立的思考,学生很难在小组讨论时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对别人的观点也很难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小组讨论就流于形式了。可指导学生写批注,在相应句段旁写下自己即时想到的观点,写出关键词即可,这样在讨论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小组讨论时,最容易出现秩序混乱。常常表现为:就发言的先后顺序产生争执,用于正式讨论的时间被浪费了;发言时各说各话,仅仅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充耳不闻;小组内有的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学生则作为“看客”,既不思考,也不发言……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小组讨论效率的低下。
小组讨论以四至六人为宜,要实现有序、高效的小组讨论,需要给小组每个成员分工。如负责控制讨论进程的组长、负责书写观点的记录员、负责把控时间的计时员、负责提取观点的发言员等等。组长作为整个讨论小组的核心人物,不仅要根据小组成员思维的活跃度恰当地安排小组成员发言的顺序,而且要鼓励较为腼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大家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组织大家有序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言员则需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提取小组成员的核心观点,并能在讨论后形成最终的观点,在汇报时阐述小组的讨论结果。记录员也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够快速将小组成员的核心观点有条理地记录下来。计时员则应当限定每个成员发言时间,避免争抢发言机会和少数人控制发言的情况出现,并能在讨论时提醒小组成员注意讨论时间。笔者认为,不应当固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而应当定期轮换,使每个成员都参与到组织讨论的全过程中,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小组讨论中的“全员参与”,不仅仅指全体学生参与讨论,老师也应参与其中。“自能”课堂并非指学生完全独立,脱离老师的指导,完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老师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有步骤、有系统、有目的地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做“甩手掌柜”,而应当全程参与。教师在小组间巡视,不仅能够协助组长和记录员调控讨论进程,同时还能在小组讨论出现僵局时给予一定的指引,启发他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巡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到学生讨论的情况和结果,还能根据讨论的进度适当调节讨论的时间,使课堂节奏更为紧凑。
汇报,是检查学生小组讨论成效的最有效的方式。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对文本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得到了怎样的结论,从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能清晰地判断出小组讨论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汇报时,教师如仅随意点名举手回答的学生,则很难判断学生阐述的仅仅是自己的观点,还是通过小组讨论,在组内倾听、对话、碰撞中获得的对文本更为完善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在汇报时应当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倾听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回答,尤其关注发言员的汇报,从而判断小组讨论是否起到了成员观点互相碰撞、互相启发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当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让更多的思维进行碰撞,将课内的讨论延伸到课外。当然,教师也应当参与课后的小组间交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和指导。对于课上表现较好、课后积极参与小组间讨论的优秀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要实现小组讨论的有序高效,不仅需要教师长期的关注与培养,也需要小组成员的不断磨合和相互鼓励。小组讨论是构建“自能”课堂的有力武器,切莫使其流于形式,沦为“镜花水月”。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一、前期:智慧命題,充分思考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拿来讨论,好的问题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一些简单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并无小组讨论的必要,这些问题往往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因而激发不了学生讨论的兴趣。用于小组讨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使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后,能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讨论。小组讨论的价值就在于允许小组成员有不同的观点,通过讨论的方式使这些观点得以交流、碰撞,最终形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果每个人都有固定且一致的答案,则说明这个问题没有激发小组合作探究,也就没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探究性的问题才有小组讨论的价值。
要想智慧命题,充分调动起小组讨论的积极性,教者需充分研究文本,找出重难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抓人物形象,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可命题:“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抓思想情感,如教学《桂花雨》,可命题:“为什么作者琦君会难忘那阵阵的桂花雨?可结合课文内容、作者的个人经历等进行思考。”抓写作目的,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可命题:“为什么爸爸一定要让汤姆把辛苦钓上的大鲈鱼放掉?结合课文内容、相关资料和生活实际谈一谈。”
教师设定好题目后,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接下来的讨论交流有充分的准备。由于小组讨论时间的不可控,部分教师在实施小组讨论时,往往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小组讨论时间,却忽视了讨论前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而导致天平失衡。没有独立的思考,学生很难在小组讨论时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对别人的观点也很难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小组讨论就流于形式了。可指导学生写批注,在相应句段旁写下自己即时想到的观点,写出关键词即可,这样在讨论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二、中期:有序讨论,全员参与
小组讨论时,最容易出现秩序混乱。常常表现为:就发言的先后顺序产生争执,用于正式讨论的时间被浪费了;发言时各说各话,仅仅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充耳不闻;小组内有的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学生则作为“看客”,既不思考,也不发言……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小组讨论效率的低下。
小组讨论以四至六人为宜,要实现有序、高效的小组讨论,需要给小组每个成员分工。如负责控制讨论进程的组长、负责书写观点的记录员、负责把控时间的计时员、负责提取观点的发言员等等。组长作为整个讨论小组的核心人物,不仅要根据小组成员思维的活跃度恰当地安排小组成员发言的顺序,而且要鼓励较为腼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大家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组织大家有序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言员则需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提取小组成员的核心观点,并能在讨论后形成最终的观点,在汇报时阐述小组的讨论结果。记录员也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够快速将小组成员的核心观点有条理地记录下来。计时员则应当限定每个成员发言时间,避免争抢发言机会和少数人控制发言的情况出现,并能在讨论时提醒小组成员注意讨论时间。笔者认为,不应当固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而应当定期轮换,使每个成员都参与到组织讨论的全过程中,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小组讨论中的“全员参与”,不仅仅指全体学生参与讨论,老师也应参与其中。“自能”课堂并非指学生完全独立,脱离老师的指导,完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老师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有步骤、有系统、有目的地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做“甩手掌柜”,而应当全程参与。教师在小组间巡视,不仅能够协助组长和记录员调控讨论进程,同时还能在小组讨论出现僵局时给予一定的指引,启发他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巡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到学生讨论的情况和结果,还能根据讨论的进度适当调节讨论的时间,使课堂节奏更为紧凑。
三、后期:汇报交流,激励促学
汇报,是检查学生小组讨论成效的最有效的方式。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对文本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得到了怎样的结论,从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能清晰地判断出小组讨论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汇报时,教师如仅随意点名举手回答的学生,则很难判断学生阐述的仅仅是自己的观点,还是通过小组讨论,在组内倾听、对话、碰撞中获得的对文本更为完善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在汇报时应当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倾听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回答,尤其关注发言员的汇报,从而判断小组讨论是否起到了成员观点互相碰撞、互相启发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当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让更多的思维进行碰撞,将课内的讨论延伸到课外。当然,教师也应当参与课后的小组间交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和指导。对于课上表现较好、课后积极参与小组间讨论的优秀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要实现小组讨论的有序高效,不仅需要教师长期的关注与培养,也需要小组成员的不断磨合和相互鼓励。小组讨论是构建“自能”课堂的有力武器,切莫使其流于形式,沦为“镜花水月”。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