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老师都在思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三种现象:第一种是应付式教学,活动只作为课堂教学的“佐料”,起调剂课堂教学气氛的作用,“主菜”还是教师讲授,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更缺乏充分的协作、讨论与交流,为教学而教学,是典型的应付式教学。第二种是做秀式教学,教学活动时课堂热热闹闹的,学生活跃、多问多答、多表扬,但缺乏探究性,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这种教学活动难以达到课改目的。第三种是程序式教学,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探究性,但过程完全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授课思路进行,学生必须按部就班地操作,教师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出现,不给学生有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的机会,一个问题的解决,教师的方法是最好的,不追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不大,这样的教学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使得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大大降低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讲善导,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点点经验和见解。
1、精讲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能是二十几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会开始分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堂灌,要用二十几分钟将教学内容学完,这就要求教师应当精讲。教师在讲授时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讲得精确、精炼、精彩,做到用时少、效果好,体现效率理念。如教学美洲时,利用地理略图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有三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南北回归线和赤道,并且有几个特殊的交点。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尤卡坦半岛东端都与北回归线相交。亚马孙河口处于赤道上。这样美洲的位置就一目了然,其气候特点及亚马孙河流量第一等成因也就清楚了。
2、善导
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这就是课标中所说的“教师为主导”。“引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标志。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参与探研和讨论,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
(1)精心设计引言
引言,即一节课的导语。新课导入时要注意做到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直观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真挖掘教材的趣味内容,如风景名胜、风俗人情及奇异的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等,并加以延伸,且不失时机地幽默一下,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时,播放《中华民谣》歌曲;学习季风气候时,用“火烧赤壁”的故事引入。再如讲地球结构时,先问学生:“假如现在我们操场裂了一个大口,且有一级级阶梯可让我们走到地心,你敢下去吗?下去后你的感觉会如何?是否可见到人们所说的‘地狱’?”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
(2)指点关键环节
教师在备课时,应抓住知识间的连接点,思考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途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多方面获得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尽可能及时在关键环节上给予指点,帮助学生扫清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障碍,使学生豁然开朗地进入一个新天地。如学习中国四大经济圈分布时,帮助学生理清工业分布与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现实的问题。
3、“先教后学”转为“先学后教”
“先教后学”会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学生课后再去看书、复习,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习效率低,效果极差。
“先学后教”立足于激发学生“先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多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找出本节课内容有哪些联系和规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用“先学后教”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用少量时间,让学生自学第一、二段内容,从而了解土地、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以及土地的形成和分类,这部分内容不难懂,通过短暂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自学途径的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看课本《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得出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差异显著的特点。
第二,给一张表格,引导学生看课本《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土地资源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第三,通过对“中国地形基本特征”知识回忆,结合所学内容,从土地形成因素(地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找出形成上述基本特征的原因,并让学生填在表中。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和练习,让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一环紧扣一环,经过分析讨论,克服死记硬背,增长了学生自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教书”转向“教学”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应是“向导”。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插图知识在课本中占有极大的份量,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学习地理知识最有力的工具,有些学生在观察插图、地图时,往往被五颜六色、丰富多样的内容所吸引,怎样培养自学和读图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观察的方法。
(1)创设观察条件。如学习区域地理时每一节都有几幅插图和附图,有大量的有关知识,如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地形特征、湖海分布、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物产、气候分布等均以学生观察代替教师的讲解。由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平铺直叙的印象更深刻,思路更明朗,效果更理想。
(2)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对于课本上的插图,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清主次,逐项观察。如《陆地自然景观地区差异》中的陆地自然景观图,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使学生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及时讲清观察步骤、目的。①全球可分为哪几个陆地自然带?②各自然带中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有何不同?③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的逐层深入,学生就能体会到图像的深刻内涵,即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自然景观,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讲善导,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学生依赖教师学习的程度,才能真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讲善导,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点点经验和见解。
1、精讲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能是二十几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会开始分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堂灌,要用二十几分钟将教学内容学完,这就要求教师应当精讲。教师在讲授时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讲得精确、精炼、精彩,做到用时少、效果好,体现效率理念。如教学美洲时,利用地理略图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有三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南北回归线和赤道,并且有几个特殊的交点。加利福尼亚半岛南端、尤卡坦半岛东端都与北回归线相交。亚马孙河口处于赤道上。这样美洲的位置就一目了然,其气候特点及亚马孙河流量第一等成因也就清楚了。
2、善导
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这就是课标中所说的“教师为主导”。“引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标志。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参与探研和讨论,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
(1)精心设计引言
引言,即一节课的导语。新课导入时要注意做到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直观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真挖掘教材的趣味内容,如风景名胜、风俗人情及奇异的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等,并加以延伸,且不失时机地幽默一下,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时,播放《中华民谣》歌曲;学习季风气候时,用“火烧赤壁”的故事引入。再如讲地球结构时,先问学生:“假如现在我们操场裂了一个大口,且有一级级阶梯可让我们走到地心,你敢下去吗?下去后你的感觉会如何?是否可见到人们所说的‘地狱’?”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
(2)指点关键环节
教师在备课时,应抓住知识间的连接点,思考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途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多方面获得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尽可能及时在关键环节上给予指点,帮助学生扫清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障碍,使学生豁然开朗地进入一个新天地。如学习中国四大经济圈分布时,帮助学生理清工业分布与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现实的问题。
3、“先教后学”转为“先学后教”
“先教后学”会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学生课后再去看书、复习,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习效率低,效果极差。
“先学后教”立足于激发学生“先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多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找出本节课内容有哪些联系和规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用“先学后教”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用少量时间,让学生自学第一、二段内容,从而了解土地、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以及土地的形成和分类,这部分内容不难懂,通过短暂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自学途径的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看课本《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得出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差异显著的特点。
第二,给一张表格,引导学生看课本《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土地资源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第三,通过对“中国地形基本特征”知识回忆,结合所学内容,从土地形成因素(地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找出形成上述基本特征的原因,并让学生填在表中。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和练习,让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一环紧扣一环,经过分析讨论,克服死记硬背,增长了学生自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教书”转向“教学”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应是“向导”。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插图知识在课本中占有极大的份量,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学习地理知识最有力的工具,有些学生在观察插图、地图时,往往被五颜六色、丰富多样的内容所吸引,怎样培养自学和读图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观察的方法。
(1)创设观察条件。如学习区域地理时每一节都有几幅插图和附图,有大量的有关知识,如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地形特征、湖海分布、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物产、气候分布等均以学生观察代替教师的讲解。由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平铺直叙的印象更深刻,思路更明朗,效果更理想。
(2)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对于课本上的插图,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清主次,逐项观察。如《陆地自然景观地区差异》中的陆地自然景观图,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使学生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及时讲清观察步骤、目的。①全球可分为哪几个陆地自然带?②各自然带中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有何不同?③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的逐层深入,学生就能体会到图像的深刻内涵,即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自然景观,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讲善导,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学生依赖教师学习的程度,才能真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