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积极思考又是可以用有声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出声思考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呈现出来,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描述出自己所认识的概念轮廓。
【关键词】学生;小学数学;出声思考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多年,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力度不够,整个课堂活动过程被教师有序地呈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纵然有师生互动,学生也仅仅是出声回答出答案,而很少涉及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学习,显然品质是不高的,怎么办呢?笔者认为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更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要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尝试着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出声思考”的必要性分析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那么,生本教育理念下,为什么要推行“出声思考”呢?
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来看,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哪怕是处于初始学习阶段,但是我们的小学生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么?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因此我们应该借助于小学生爱表达、好表达的这一特点,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述,而不是我们将各个方面想的特别细致甚至嚼碎了喂给学生。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生不知道前面的路有多长、多难!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让我们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听、说、读、写、画、练多种形式,而出声思考则是帮助学生廓清思路,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自己发现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如此,在自省和他人的提点下思维会变得可感性更强、更清晰,数学素养会有序提升。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出声思考”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去发现!”出声思考就是将自己的这种发现过程与发现的结果展示给其他人看,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数学概念、定义形成的出声思考
数学概念和数学定义的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点,通过出声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挖掘概念的内涵、实质。
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梯形”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与生活中与“梯形”相关的事物和基本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言,其中有个学生说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我觉得梯形相对于矩形具有稳定性,因为生活中梯子做成了梯形的,而且在使用的时候是很稳定的。”这也是思考过程,但是这个思维是否正确呢?学生各抒己见,辩论和探索由此展开,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思考的声音发出,并相互碰撞,最终“梯形不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被大家所共识。
2.数学问题分析的出声思考
数学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是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将问题分析进行出生思考,即要求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都呈现出来,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选用了哪种解决方法?选择这种方法的原因是什么?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出声思考的过程是解题后自我反思和监控的过程,更是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提升的契机。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数化成百分数”,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方法后,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再一次分析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对教材结语进行出声化的自主思考与分析,看能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发现学生不仅仅能够提出问题,而且问题的质量很高,尤其是抓住“通常”二字进行分析,最终将思维延伸到教材表达意思的本质。对于我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做法,如果当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疑问时,我们教师立刻“送上”正确答案,而不留给学生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时间、空间,势必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滋生惰性,而发声思考则更多地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并以学生的思维盲点作为突破口,引导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等等出声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再探究。学生逐词逐句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发声式解读,正如古语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数学教学通过发声思维实现对数学知识初步的感知,在围绕着学生觉得有意义的关键字、词,展开分析与研究,学生对数学结论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在发声、对话的过程中构建和接近数学知识的意义和本质。
此外,我们还应意识到每个孩子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前概念”中有来自于生活经验,有来自于前期的数学概念学习,有些甚至是“相异构想”,但是这些也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我们出声思考的立足点。总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努力了解并解读学生,从学生的想法出发,更为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运用对话放开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上发出不同于教师预设的声音,小学生的思维也许稚嫩,甚至是存在错误地,我们需要耐心地引导,肯定学生的点滴见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光考.数学探究性课教学的探索[J].数学通报,2005(10):24—2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谢爱秀.小学课堂实施探究活动策略[J].新课程小学,2009(8)
【关键词】学生;小学数学;出声思考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多年,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力度不够,整个课堂活动过程被教师有序地呈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纵然有师生互动,学生也仅仅是出声回答出答案,而很少涉及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学习,显然品质是不高的,怎么办呢?笔者认为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更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要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尝试着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出声思考”的必要性分析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那么,生本教育理念下,为什么要推行“出声思考”呢?
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来看,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哪怕是处于初始学习阶段,但是我们的小学生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么?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因此我们应该借助于小学生爱表达、好表达的这一特点,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述,而不是我们将各个方面想的特别细致甚至嚼碎了喂给学生。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生不知道前面的路有多长、多难!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让我们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听、说、读、写、画、练多种形式,而出声思考则是帮助学生廓清思路,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自己发现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如此,在自省和他人的提点下思维会变得可感性更强、更清晰,数学素养会有序提升。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出声思考”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去发现!”出声思考就是将自己的这种发现过程与发现的结果展示给其他人看,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数学概念、定义形成的出声思考
数学概念和数学定义的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点,通过出声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挖掘概念的内涵、实质。
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梯形”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与生活中与“梯形”相关的事物和基本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言,其中有个学生说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我觉得梯形相对于矩形具有稳定性,因为生活中梯子做成了梯形的,而且在使用的时候是很稳定的。”这也是思考过程,但是这个思维是否正确呢?学生各抒己见,辩论和探索由此展开,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思考的声音发出,并相互碰撞,最终“梯形不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被大家所共识。
2.数学问题分析的出声思考
数学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是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将问题分析进行出生思考,即要求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都呈现出来,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选用了哪种解决方法?选择这种方法的原因是什么?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出声思考的过程是解题后自我反思和监控的过程,更是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提升的契机。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数化成百分数”,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方法后,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再一次分析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对教材结语进行出声化的自主思考与分析,看能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发现学生不仅仅能够提出问题,而且问题的质量很高,尤其是抓住“通常”二字进行分析,最终将思维延伸到教材表达意思的本质。对于我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做法,如果当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疑问时,我们教师立刻“送上”正确答案,而不留给学生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时间、空间,势必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滋生惰性,而发声思考则更多地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并以学生的思维盲点作为突破口,引导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等等出声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再探究。学生逐词逐句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发声式解读,正如古语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数学教学通过发声思维实现对数学知识初步的感知,在围绕着学生觉得有意义的关键字、词,展开分析与研究,学生对数学结论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在发声、对话的过程中构建和接近数学知识的意义和本质。
此外,我们还应意识到每个孩子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前概念”中有来自于生活经验,有来自于前期的数学概念学习,有些甚至是“相异构想”,但是这些也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我们出声思考的立足点。总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努力了解并解读学生,从学生的想法出发,更为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运用对话放开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上发出不同于教师预设的声音,小学生的思维也许稚嫩,甚至是存在错误地,我们需要耐心地引导,肯定学生的点滴见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光考.数学探究性课教学的探索[J].数学通报,2005(10):24—2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谢爱秀.小学课堂实施探究活动策略[J].新课程小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