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鲜明地提出要“变革教材内容复杂、晦涩、重点不突出、没有新意和太看重书本知识的状态,搭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与现实生活和技术进步的桥梁。”所以跨越知识本身的课堂,走向生活的课堂,这是要求。数学知识也是从生活中取得的,只有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教学,才能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应用于实际,找到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中有学习”的惊异感。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创新意识
引言
创新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一个民族若想长期位列于世界顶端,就必须时刻秉持着创新理念,力求在经济、技术、社会以及建筑等行业利用创新推动发展。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中推动创新意识的发展也成为当今众多教师的首要任务。就目前中国教育模式而言,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其进行半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思维模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缺乏创新意识。而小学教育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而言,可谓是受益匪浅。本文将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培养进行探究。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想实现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解决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降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的难度,推动数学课程顺利进行。例如:在讲解“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此,教师可以将地球、月球之间的距离为切入点,营造一个“探索科学”的课堂氛围,并设置问题:“如何计算出地球、月球的距离”,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
基于这样的课堂氛围,因为这样的问题具有趣味性、探索性,所以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求知欲,对于后续教师引入课堂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在教学中,教师对于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逐步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和谐的教学目标。长此以往,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还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力的提升,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2 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周围的一切事物的看待方式都不同于成年人的常规性思维。教师应切实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展开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学科学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需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中《养蚕》一课为例,蚕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动物种类之一,对于学生而言,熟悉度较低。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的过程中,需亲身实践才可深入了解蚕的习性。养蚕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会按照教师所说,将蚕放入蚕房中,定时向其喂养桑叶等方式进行操作。而少部分学生却根据自己的设想,在蚕喂食的过程中,分别喂食桑叶和其他食品比如莴苣叶等各一段时间,去探究最适合蚕的食物。除此之外,在蚕进行四次眠后蜕皮的过程中,某些学生不仅通过眼部进行观察,还借助相应工具去测量蚕的身围和体积,且用鼻子去闻其味道的变化等。这些通过不同方式观察蚕的生长过程的学生,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教师需要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来捕捉这些小“火花”,及时地对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倡导学生多疑多思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或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质疑,培养其质疑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提出疑惑,从而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以苏教版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关加热和冷却一课为例,教师通过水壶加热后水溢出的现象向学生讲解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某些学生就铜块加热后是否会膨胀等问题进行提问与猜想,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发展的体现。
4 多元化探究方式的运用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这启示了教師,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小学科学中实验课程的开展而言,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预先根据课题内容对实验进行相应规划,策划出具体的实验步骤等,并且还会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假设并拟定出解决方案,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即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以苏教版小学科学课程中《火山和地震》一课为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相关想法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转变角色为课外辅导员即可。实验中,学生可选择一人独立完成任务或以小组为单位,对于同一实验,学生可采取多种实验方式。某些学生在铁盒子中利用土豆泥制成山形,并在其中挖一小洞,往洞内倒入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将其覆盖住,最后,将铁盒放置于三脚架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也有学生采取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这都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创新意识的体现。
5 总结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培养。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探究类的学科,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J]. 林长林.现代交际.2016(09).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法的作用与培养[J]. 王新英.课程教育研究.2015(35).
[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J]. 陈磊.赤子(上中旬).2015(18).
[4]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曹新妮.才智.2019(10).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创新意识
引言
创新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一个民族若想长期位列于世界顶端,就必须时刻秉持着创新理念,力求在经济、技术、社会以及建筑等行业利用创新推动发展。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中推动创新意识的发展也成为当今众多教师的首要任务。就目前中国教育模式而言,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其进行半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思维模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缺乏创新意识。而小学教育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而言,可谓是受益匪浅。本文将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培养进行探究。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想实现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解决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降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的难度,推动数学课程顺利进行。例如:在讲解“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此,教师可以将地球、月球之间的距离为切入点,营造一个“探索科学”的课堂氛围,并设置问题:“如何计算出地球、月球的距离”,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
基于这样的课堂氛围,因为这样的问题具有趣味性、探索性,所以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求知欲,对于后续教师引入课堂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在教学中,教师对于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逐步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和谐的教学目标。长此以往,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还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力的提升,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2 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周围的一切事物的看待方式都不同于成年人的常规性思维。教师应切实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展开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学科学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需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中《养蚕》一课为例,蚕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动物种类之一,对于学生而言,熟悉度较低。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的过程中,需亲身实践才可深入了解蚕的习性。养蚕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会按照教师所说,将蚕放入蚕房中,定时向其喂养桑叶等方式进行操作。而少部分学生却根据自己的设想,在蚕喂食的过程中,分别喂食桑叶和其他食品比如莴苣叶等各一段时间,去探究最适合蚕的食物。除此之外,在蚕进行四次眠后蜕皮的过程中,某些学生不仅通过眼部进行观察,还借助相应工具去测量蚕的身围和体积,且用鼻子去闻其味道的变化等。这些通过不同方式观察蚕的生长过程的学生,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教师需要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来捕捉这些小“火花”,及时地对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倡导学生多疑多思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或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质疑,培养其质疑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提出疑惑,从而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以苏教版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关加热和冷却一课为例,教师通过水壶加热后水溢出的现象向学生讲解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某些学生就铜块加热后是否会膨胀等问题进行提问与猜想,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发展的体现。
4 多元化探究方式的运用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这启示了教師,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小学科学中实验课程的开展而言,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预先根据课题内容对实验进行相应规划,策划出具体的实验步骤等,并且还会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假设并拟定出解决方案,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即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以苏教版小学科学课程中《火山和地震》一课为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相关想法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转变角色为课外辅导员即可。实验中,学生可选择一人独立完成任务或以小组为单位,对于同一实验,学生可采取多种实验方式。某些学生在铁盒子中利用土豆泥制成山形,并在其中挖一小洞,往洞内倒入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将其覆盖住,最后,将铁盒放置于三脚架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也有学生采取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这都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创新意识的体现。
5 总结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培养。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探究类的学科,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J]. 林长林.现代交际.2016(09).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法的作用与培养[J]. 王新英.课程教育研究.2015(35).
[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J]. 陈磊.赤子(上中旬).2015(18).
[4]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曹新妮.才智.2019(10).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