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教育思想论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生态文明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体系。本文从生态文明教育地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与方式等方面,初步梳理与解读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目的是为了更好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038-08
  [作者简介]黄 娟(1963—),女,博士,上海崇明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教育研究。(湖北武汉 430074)黄 丹(1977—),女,吉林白城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绿色教育研究。(北京 1026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1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研项目“公众生态道德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制研究”(Cugw130219)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the CPC since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Author: Huang Juan & Huang Dan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dea in the eighteenth party congress. Since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thoughts, new ideas and new judgments arou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tentatively forms a thought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it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tatus, education objectives, education contents, education object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ough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新布局,首次独立设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①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就已经提出了“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①,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②。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就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简称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先后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成为指导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根本思想。2011年,我国出台《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其中要求“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工程。积极探索新时期环境宣传教育规律,构建具有鲜明环境保护特色的宣传教育理论体系。③梳理和解读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对系统认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以及指导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而面向并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五位一体”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教育面向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将其明确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任务、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项建设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④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之一,而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虽然报告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教育,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已经蕴含了生态文明教育任务。五年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⑤表明我们党将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确立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基本任务,与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民生化,形成生态空间格局、生态产业结构、生态生产方式、生态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起,成为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措施很多,但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因为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生产生活行为受思想观念影响,只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理念,才能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落实到位。2004年,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要求:“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⑥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贵州时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这些论述不仅将生态文明观念与其他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联系在一起,而且将生态文明观念放在其他建设措施之前,充分说明我们党将生态文明观念视作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而要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只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才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有效实施。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人口数量和素质是影响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人口生态素质,培养大批生态文明建设者。2009年,李克强同志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资源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口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为此,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和劳动力大军。②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就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③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民族要实现绿色崛起和复兴,必须依靠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素质,培养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的
  我们党这么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有其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结合其他论述与相关文件,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教育目的的基本认识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生态文明风气、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目的。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要求,“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④2005年,他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强调,“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教育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可见,我们党对生态文明观念、理念、意识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就当前而言,应根据十八大精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节约、环保、生态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牢固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营造生态文明风气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形成健康的文明风尚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目的。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重大意义,促进全民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①2011年,我国出台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中提出:“十二五”时期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些讲话与文件精神表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社会氛围,以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三)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培养生态文明行为,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党领导人多次提出,要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10年,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演讲时指出:“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③同年,李克强同志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开幕式上指出:“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合理消费,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个人在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乘上13亿人口,就会产生巨大效益。”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到行动,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行政成为政府自觉行动、生态生产成为企业自觉行为、生态消费成为公众生活习惯。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要把节约环保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⑤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我们党不仅明确了生态文明教育地位和目的,而且还为我们指明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年,温家宝同志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会议上提出: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宣传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等。⑥这些论述以及相关精神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生态国情教育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环境弱国、生态贫国,这是我国的生态基本国情及其重要表现。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总体上资源紧缺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例如,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①2005年,温家宝同志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讲话时指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②2010年,李克强同志在谈到“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指出:“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③目前,生态基本国情远未深入人心,需要我们加强生态国情教育,帮助公众了解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以唤醒公众生态危机感与生态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并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二)生态国策教育
  基本国策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和保障,可以确保广大民众拥有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和国家的繁荣昌盛。1982年,我们党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1983年,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以来,节约资源也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④坚持生态基本国策是建设生态文明重要举措,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开展生态基本国策教育。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同年,温家宝同志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会议上要求,“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⑤我们党还在一些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规定,开展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宣传教育。由于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节约资源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党在以往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教育基础上,近年来非常重视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加强生态基本国策教育,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以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法制教育
  完备的生态法律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具,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⑥。有效实施生态法律制度的重要前提是开展生态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态法律素质。因此,我们党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人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⑦,并多次提出加强人口资源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预防环境风险意识,鼓励公众依法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维护环境权益;提高企业守法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⑧开展生态法制教育的基本宗旨,是要让人们懂得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自觉遵循自然生态法则,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懂法、守法、用法。近年来,我国环保、宣传、教育等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资源环境法律知识,提高了全民族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法制观念,为其守法和用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生态经济教育
  人与自然不和谐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生态经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党领导人多次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表明我们党将发展生态经济视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发展循环经济等生态经济必须开展相关教育。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各地区、各部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要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要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①积极开展生态经济教育,可以帮助公众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生产观,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五)生态消费教育
  人与自然不和谐,除了与传统生产行为紧密相关外,还与落后的消费行为与生活习惯相关。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开展生态消费教育,形成生态消费生活方式,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国际社会形成了适度、重复和循环消费等生态消费趋势,我们党根据国际消费发展方向,要求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消费拉动作用,同时反复强调形成生态消费与生活方式,提出一系列生态消费(或绿色消费)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判断。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这是因为,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的统一,在消费拉动生产的社会大背景下,扩大生态消费必将有力拉动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而开展生态消费教育、树立生态消费理念,是形成生态消费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2010年,李克强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应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从需求侧减缓对资源和要素的供给压力。”③正因为如此,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再次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生活方式基础上,明确要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四、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和方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由于不同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同,我们党要求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培训,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节约意识,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①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强调:“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②我们应根据青少年、行政与企业领导、社会公众不同主体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
  (一)对青少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青少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对象,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加强青少年环境教育,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力度。……环保、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各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③一是加强基础教育。今天的中小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④“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⑤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通过编写教材、开设课堂、渗透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较好实现了生态文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极大提高了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二是加强高等教育。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人才,他们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对象,这就要求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增加高校公共选修课中环境教育课程比重。《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要求,“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⑥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过专业教育、普及教育、创办绿色大学等方式与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了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优秀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对领导干部开展生态文明培训
  广义的教育包涵了培训。党政机关与各类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主体,必须加强对这些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⑦一是加强党政领导培训。各级党政领导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生态文明素质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决策科学性与实施有效性。目前,我国部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素质偏低,重发展轻环境、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等想法和做法还相当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干部和公务员培训中,帮助各部门和各地区决策者和管理者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到各级各地政府的规划、决策和行动中。二是加强企业领导培训。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主体,而企业领导是建设生态企业的关键人物。目前,不少企业领导生态责任意识差强人意,胡锦涛同志批评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合法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所在,但也会出现一些企业过分重视自身利益、忽视外部影响和社会责任的现象。当前突出的是不少企业忽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安全生产和职工劳动保障的责任。”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加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等培训,提高其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促使他们从只重经济效益转向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生态效益,从“经济人”转向“生态经济社会人”。此外,我们还应加强教师,以及林业、环保、资源等行业职工生态文明培训。
  (三)对社会公众进行生态文明宣传
  社会公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力量和直接参与者,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可以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动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李克强同志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指出:“要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②为此,我们应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精心策划并组织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环境纪念日的宣传活动,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利用环境新闻宣传、出版、文化促进等单位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力争推出一批反映环保工作、倡导生态文明、群众喜闻乐见、感染力强的优秀影视作品、优秀图书和环保公益广告。以在天安门广场播出环境公益宣传片为契机,加大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宣传活动的力度,不断提升社会宣传效果。”③谁来宣传、宣传什么、何时宣传、怎样宣传等问题的明确,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普及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南。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倡导绿色奥运理念视为生态文明教育重要途径,胡锦涛同志在奥运会表彰大会上指出:“绿色奥运,就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④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力提倡低碳世博理念,将低碳理念迅速传播给大众,使公众牢固树立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我国还利用各种时机开展了多种形式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使我国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近年内有了很大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党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地位、主要目的、基本内容以及教育对象与方式等方面,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教什么、教育谁、怎么教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意味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这些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不仅丰富了我们党的教育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奠定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成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试图借用所谓“新实用主义者”作品中的观点,以审视当今生态批评的作用。作者尤其关注学者理查德·罗蒂和斯坦利·费希的论点——对自己学术领域的影响太抱希望,或许不利于实现那些我们想靠学术影响完成的政治任务。罗蒂认为,要有效解决迫在眉睫的政治问题,通常我们需要直接施加影响,可想而知,这种影响力不可能只是写几篇文学批评论文或几本著作就能做到的。他一再提醒,在这些时候,我们需要付诸“真实政治行动
期刊
[摘 要]青年马克思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体现为从人与自然关系维度审视,人依然靠自然界生活;从解决异化劳动维度审视,应该而且必须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从自我异化扬弃维度审视,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思想内容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
期刊
[摘 要]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歌大多以荒野为背景,吸引读者关注荒野,在阅读荒野中沉思。朗费罗的长诗《海华沙之歌》中的荒野书写是其生态诗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蹈袭《圣经》中的隐喻手法,秉承了新英格兰清教徒的荒野叙事,体现了“生态自然”、“回归自然”的信念。《海华沙之歌》的荒野书写既是朗费罗进行原始艺术创作的一次探索,也是朗费罗生态诗歌话语的诉求,扩大了朗费罗生态诗学的内涵。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总体符号学的启示下,本文对符号学的伦理思考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了“符号伦理学”这一概念。人类不仅是符号的动物,更是符号伦理的动物,所以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符号世界里,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交流的背景下,人类作为对话与关系体的主体,应该学会倾听和关怀他人,成长为有担当的人,有能力处理符号、符号的符号的问题,并能调停、反思和领会人类与整个地球的符号活动关系。  [关键词]总体符号学
期刊
[摘 要]重新界定翻译的概念,让我们有可能实现与非人类符号系统间的翻译转换。翻译技术能够在具有符号体系的生命体间传输生物文本(biotext)的意义,同时又不破坏它,因此生物学家的目标之一即是掌握通过翻译技术理解生命体的生物学方法。有别于真正的翻译(eutranslation),生物翻译存在于生命体环境界间信息传递的宏观层面上,既包括种内(intraspecific)翻译,有时又包括种间(inte
期刊
[摘 要]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仿自然的活动,准确地说是代自然司职。农业的一般审美性质,是培育自然物生命的活动,是人跟自然的对话。工业社会的农业生产运用机器,虽然取得了很高的农业产量,但是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后工业社会的农业生产,凸显了农业的生态价值。后工业社会的审美是生态审美,整合了高科技的文明性与农村本已具备的自然性、生态性,使得农业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
期刊
[摘 要]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得各个学科领域不断进行反思并开始新的思考。对于城市生态文化研究者而言,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生态文化的物质与精神二重性,是走向学术研究深化的重要前提。宋代杭州城市文化转型对于西湖的生态开发,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启示在于:西湖生态环境建设建构了一个立体的生态环境,将自然生态转化为人文生态,创造出城市文化的精神生态环境,满足了城市
期刊
[提 要]劳伦斯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意蕴丰富,人物性格异彩纷呈,具有多重寓意。杰拉尔德是个充斥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欲望个体——“工业”之子,表明建立在唯理智之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机械文明缺乏生命力,最终会为大自然所唾弃;而伯金富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强烈意识,揭示出摆脱现代工业文明压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之子必能得到灵与肉的统一。这些无不体现出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哲思。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
期刊
一  斯洛维克:欢迎来到爱达荷州的莫斯科小镇!一直期待你们的到来。我在过去多次访问中国期间已经与在座的三位相识。各位都还记得我们相识的历程吧?  刘蓓:记忆犹新啊。我们第一次见面是2006年的7月,南京的夏天,那几天特别闷热。南京师大的韦清琦老师邀请您来讲学,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我和北京的宋丽丽老师、湖南的刘文良老师等正在做生态批评专题研究的几个人,慕您的大名,专程从各自的城市前往参加讨论。记
期刊
[摘 要]本文检视二十一世纪西方生态研究论述里的生态世界主义思想,并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AL)海瑟(Ursula K. Heise)教授的生态世界主义作为个案探讨。在西方学院里全球环境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氛围下,不少学者开始批评其生态批评内部的地方性生态思维。海瑟的书《地方感和星球感:全球环境想象》抨击此在地性思维与认同,并提出一个具有星球观的生态世界主义。大量运用全球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如“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