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到:“爸爸妈妈整天都很忙,早出晚归,周末有一点时间不是在和领导、同事喝酒吃饭,就是打牌。和我的联系就是给我买这样买那样,最多空闲时问一句:‘学习怎么样呀?要好好学习’。班上六十来个同学,上课时老师的眼睛都转不过来,还有什么机会和你说一句话?加上我的成绩也只是中等,平时又不爱多说话,我估计到现在(期末)除了班主任可能认识我,其他任课老师只怕还不知道张红是谁……我不是话多、爱热闹的人,与同学关系一般般,很多时候都发现自己很孤单、好凄凉。”
学生的这些话语不但让我顿生怜悯之情,更多的是让我深思。实际上,班上这样的学生远不止她一个。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在我们每一届、每一个班都有。事实上,这些年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家庭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今信息发达,中小学生从小接受的知识多,兴趣爱好广,思想较复杂;正处于身体、思想的发育、成长期,情绪波动大;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升学与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经常让他们身心疲惫。“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们该怎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我者”呢?
下面介绍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代表性的二三事,与各位同仁共享和研讨。
一、上进心最重要
班上有位留级的女生叫陈娟。留级的原因首先自然是成绩差,但据我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差,而是不肯读。
首先,我找她的父母了解情况。原来,陈娟家里条件比较好,父母看得特别重,把她当成宝贝,答应、满足她的任何要求,喜欢名牌就买名牌,爱听歌就买MP3,手机都换了两个,平时零花钱没少给,什么家务劳动都没让她做,对她在学习上也没有具体要求。结果,陈娟在学习上没有上进心,成绩自然就下来了,学习没信心也没兴趣,其他违纪的事就多起来,高二读完只能留级。
和陈娟谈话,我故意语气轻松地问她高中毕业后准备干什么,她的一番直白让我吃惊不小。她明确告诉我,考大学她从来就没想过,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成绩根本考不上。
通过这次谈话,我知道问题的症结在于她没有上进心,要使她有所改变首先要激发她的上进心。我告诉她,好多老师都说她人很聪明,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她一脸惊讶,估计她平时成绩差而很少听到这些话。后来,我慢慢开导她:中学学习很累,但到了大学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多多了;每个人只有一个青年时期,不读大学多少是一个遗憾;家里和自己的条件都很好,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创造自己的价值;“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今后可以拥有很多很多;高二刚开始,你有时间赶上来……她听得很认真。
从这以后,陈娟听课、完成作业都认真多了,违纪的事也少了。我知道,上进心、目标有了,学生就有了进步的动力,后面的一些工作就容易了。果然,陈娟在家里的表现与以前不同了,每天晚上都很自觉地在自己的房间里自习。后来,陈娟在高考中以高分被湖南师大外语系录取。
陈娟后来告诉我,她的转变确实是从我们的那次谈话开始的。有些道理她不是不懂,但在此之前父母、老师、同学都没有那样认真的说过,可能是不相信她,她自己也就不相信自己了。但现在有老师细细地跟她说,让她很感动。何况这些话很在理,她能接受。加上老师后来不断的关心、指点,所以她就有转变,不断进步。
教育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差一点。有孩子昨天通宵上网,今天打一天电游,明天……老师、家长整天就像救火队员,可学生依然故我。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上进心缺失!同样,我们身边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肯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上进心强。学生有了上进心,知道努力,一般都能遵守纪律,学习认真自觉,成绩自然会好。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言:“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所以,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的工作。
二、进步是一个过程
一次数学小考后,数学老师告诉我,侯剑已连续三次都没及格。我看了看侯剑的成绩,问数学老师知不知道高一时他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数学老师说不知道。我就这样告诉了他:
侯剑进高一后,因为他爸妈去新疆做生意,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学习上没有人督促、交流,加上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很吃力,成绩越来越差,考试成绩七八科加起来还难上三位数。他干脆破罐子破摔,上课老睡觉,几乎不愿再来学校。在校一天,他基本上难得与老师、同学说两句话。
分班后,侯剑来到我这个班级。我发现这孩子最缺乏的是身边人的关心。我经常装作不经意地和他接触、聊天,不断鼓励他。所以他慢慢就有了后来的变化。数学最难学,但他现在还能得几十分;他现在上课基本上没有再睡觉了,在努力地学习;违反纪律的事很少了。
介绍了侯剑的这些情况后,我问数学老师:“侯剑应该有进步吧?”数学老师点点头。
后来,我把侯剑的情况告诉了每一位任课老师和班干部,并提出一个要求:尽管侯剑现在的表现与老师的要求、与班上其他同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仍要多表扬,多鼓励他。事实上,真正有人关心、帮助,学生是知情的,感激的。侯剑后来确实是这样,一个最能说明他转变的是,他主动给他爸爸说星期天要找老师补数学。后来他自己安排的补课一直延续到高三。高考后他以477分的高分进入他喜欢的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从哲学上说,事物的变化是一个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过程,量的变化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事物确实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工作就应该是不断增加它的量的积累,促成事物往好的方向发生质变。对于一个过去成绩、表现都比较差的学生,我们不能指望他在半个学期、一个学期就和班上其他同学的表现一样。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切记:进步是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犯“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如果学生有了上进心,已经改变了以前很多缺点,他已经在进步的过程中,这就是最宝贵、最难得的;在进步的过程中他难免还有不足,还会犯错,我们不能因此经常批评、指责他,那样很容易打击他进步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多肯定、鼓励、帮助他,让他在进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三、塑造正确的自我意识
一天,陪一位朋友到学校见他孩子的班主任。孩子读高一,在学校有些调皮。上物理课时,老师叫他帮忙找一个掉了的仪器,他竟拒绝并扬长而去。孩子来到班主任的办公室,一听到丢失仪器的事,他马上嚷道:“又不是我弄丢的,为什么要我找?关我什么事!”他语气、态度的蛮横,让我大吃一惊。于是,他爸爸痛心疾首地教育起儿子: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一个学生要有礼貌。班主任也批评他:老师都不尊重,让老师怎么教育你?孩子听了这些话竟无动于衷。过了一会,我拍拍这孩子的肩膀,说:“XX,标标致致,一表人才呀!”小孩本是学校排球队员,身材高大,浓眉大眼。听了我的夸奖他脸色有些改变,腼腆地笑了笑。接着,我对他的身材、相貌夸赞了一番,稍后语气亲和地说:“怎么能这样说话呢,你不知道这样真的损坏你的形象呀。”又说:“你的表现就是你留给别人的印象;别人对你的评价,也是别人对你爸爸妈妈的评价……”小孩仿佛发现了什么,态度自然有了转变,很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向老师道歉。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一些老师喜欢用民族的美德、学校的纪律、集体的荣誉等大道理来教育学生。这些道理不是不对,但事实上对学生的触动很小,教育效果不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今天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尽管学校、家庭从小对他们进行了很多如传统美德、社会责任、集体荣誉、学校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很多学生从小也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但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独特环境,他们的自我意识往往比较强。与他(她)本人有密切关系的事,他们很在乎,反过来他们就不是很在意,甚至无所谓。塑造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非常重要的。
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比较关心与他们自身关系密切的人和事,看问题、想事情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这既是一个客观事实,也并非完全是什么坏事。为什么我们在帮助学生认识问题时不能有意识地利用他的这一心理特点呢?如果学生发生了违反学校纪律或社会公德的小事情,你一定要从班级、学校、社会等角度去教育他,而学生感觉自己与这些并不是那么密切,这样的教育自然对他们没有什么触动。如前面的例子一样,我们从学生本人的形象、别人对他的认识评价,适当加上与他家庭的关系去教育他,他因为更关心自己和家庭,反而会在意。所以,在遇到学生有如乱扔乱吐、讲粗鄙话或上课经常讲小话等类似现象时,我常常装作不相信的样子问他:“这不是你做的吧。”“在我的心目中你不会这样做啊。”后面的话就是:“你不能绅士点?”“太有损你的形象了!”……这样,学生很多时候都能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接下来,我们再讲学校纪律、班级荣誉之类的话,被批评的学生也能听得进去。久而久之,学生因为在意自己和家庭的形象而养成了彬彬有礼的文明习惯,也形成了对集体纪律、班级荣誉的正确认识。可见,塑造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真的很重要。
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问题,理解、关心他们,努力去做他们的“知我者”,才能真正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健康成长。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真正热爱学生,有良好的工作热忱与职业素养。(责任编辑:黄佑生)
学生的这些话语不但让我顿生怜悯之情,更多的是让我深思。实际上,班上这样的学生远不止她一个。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在我们每一届、每一个班都有。事实上,这些年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家庭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今信息发达,中小学生从小接受的知识多,兴趣爱好广,思想较复杂;正处于身体、思想的发育、成长期,情绪波动大;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升学与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经常让他们身心疲惫。“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们该怎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我者”呢?
下面介绍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代表性的二三事,与各位同仁共享和研讨。
一、上进心最重要
班上有位留级的女生叫陈娟。留级的原因首先自然是成绩差,但据我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差,而是不肯读。
首先,我找她的父母了解情况。原来,陈娟家里条件比较好,父母看得特别重,把她当成宝贝,答应、满足她的任何要求,喜欢名牌就买名牌,爱听歌就买MP3,手机都换了两个,平时零花钱没少给,什么家务劳动都没让她做,对她在学习上也没有具体要求。结果,陈娟在学习上没有上进心,成绩自然就下来了,学习没信心也没兴趣,其他违纪的事就多起来,高二读完只能留级。
和陈娟谈话,我故意语气轻松地问她高中毕业后准备干什么,她的一番直白让我吃惊不小。她明确告诉我,考大学她从来就没想过,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成绩根本考不上。
通过这次谈话,我知道问题的症结在于她没有上进心,要使她有所改变首先要激发她的上进心。我告诉她,好多老师都说她人很聪明,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她一脸惊讶,估计她平时成绩差而很少听到这些话。后来,我慢慢开导她:中学学习很累,但到了大学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多多了;每个人只有一个青年时期,不读大学多少是一个遗憾;家里和自己的条件都很好,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创造自己的价值;“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今后可以拥有很多很多;高二刚开始,你有时间赶上来……她听得很认真。
从这以后,陈娟听课、完成作业都认真多了,违纪的事也少了。我知道,上进心、目标有了,学生就有了进步的动力,后面的一些工作就容易了。果然,陈娟在家里的表现与以前不同了,每天晚上都很自觉地在自己的房间里自习。后来,陈娟在高考中以高分被湖南师大外语系录取。
陈娟后来告诉我,她的转变确实是从我们的那次谈话开始的。有些道理她不是不懂,但在此之前父母、老师、同学都没有那样认真的说过,可能是不相信她,她自己也就不相信自己了。但现在有老师细细地跟她说,让她很感动。何况这些话很在理,她能接受。加上老师后来不断的关心、指点,所以她就有转变,不断进步。
教育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差一点。有孩子昨天通宵上网,今天打一天电游,明天……老师、家长整天就像救火队员,可学生依然故我。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上进心缺失!同样,我们身边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肯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上进心强。学生有了上进心,知道努力,一般都能遵守纪律,学习认真自觉,成绩自然会好。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言:“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所以,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的工作。
二、进步是一个过程
一次数学小考后,数学老师告诉我,侯剑已连续三次都没及格。我看了看侯剑的成绩,问数学老师知不知道高一时他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数学老师说不知道。我就这样告诉了他:
侯剑进高一后,因为他爸妈去新疆做生意,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学习上没有人督促、交流,加上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很吃力,成绩越来越差,考试成绩七八科加起来还难上三位数。他干脆破罐子破摔,上课老睡觉,几乎不愿再来学校。在校一天,他基本上难得与老师、同学说两句话。
分班后,侯剑来到我这个班级。我发现这孩子最缺乏的是身边人的关心。我经常装作不经意地和他接触、聊天,不断鼓励他。所以他慢慢就有了后来的变化。数学最难学,但他现在还能得几十分;他现在上课基本上没有再睡觉了,在努力地学习;违反纪律的事很少了。
介绍了侯剑的这些情况后,我问数学老师:“侯剑应该有进步吧?”数学老师点点头。
后来,我把侯剑的情况告诉了每一位任课老师和班干部,并提出一个要求:尽管侯剑现在的表现与老师的要求、与班上其他同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仍要多表扬,多鼓励他。事实上,真正有人关心、帮助,学生是知情的,感激的。侯剑后来确实是这样,一个最能说明他转变的是,他主动给他爸爸说星期天要找老师补数学。后来他自己安排的补课一直延续到高三。高考后他以477分的高分进入他喜欢的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从哲学上说,事物的变化是一个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过程,量的变化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事物确实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工作就应该是不断增加它的量的积累,促成事物往好的方向发生质变。对于一个过去成绩、表现都比较差的学生,我们不能指望他在半个学期、一个学期就和班上其他同学的表现一样。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切记:进步是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犯“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如果学生有了上进心,已经改变了以前很多缺点,他已经在进步的过程中,这就是最宝贵、最难得的;在进步的过程中他难免还有不足,还会犯错,我们不能因此经常批评、指责他,那样很容易打击他进步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多肯定、鼓励、帮助他,让他在进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三、塑造正确的自我意识
一天,陪一位朋友到学校见他孩子的班主任。孩子读高一,在学校有些调皮。上物理课时,老师叫他帮忙找一个掉了的仪器,他竟拒绝并扬长而去。孩子来到班主任的办公室,一听到丢失仪器的事,他马上嚷道:“又不是我弄丢的,为什么要我找?关我什么事!”他语气、态度的蛮横,让我大吃一惊。于是,他爸爸痛心疾首地教育起儿子: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一个学生要有礼貌。班主任也批评他:老师都不尊重,让老师怎么教育你?孩子听了这些话竟无动于衷。过了一会,我拍拍这孩子的肩膀,说:“XX,标标致致,一表人才呀!”小孩本是学校排球队员,身材高大,浓眉大眼。听了我的夸奖他脸色有些改变,腼腆地笑了笑。接着,我对他的身材、相貌夸赞了一番,稍后语气亲和地说:“怎么能这样说话呢,你不知道这样真的损坏你的形象呀。”又说:“你的表现就是你留给别人的印象;别人对你的评价,也是别人对你爸爸妈妈的评价……”小孩仿佛发现了什么,态度自然有了转变,很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向老师道歉。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一些老师喜欢用民族的美德、学校的纪律、集体的荣誉等大道理来教育学生。这些道理不是不对,但事实上对学生的触动很小,教育效果不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今天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尽管学校、家庭从小对他们进行了很多如传统美德、社会责任、集体荣誉、学校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很多学生从小也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但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独特环境,他们的自我意识往往比较强。与他(她)本人有密切关系的事,他们很在乎,反过来他们就不是很在意,甚至无所谓。塑造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非常重要的。
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比较关心与他们自身关系密切的人和事,看问题、想事情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这既是一个客观事实,也并非完全是什么坏事。为什么我们在帮助学生认识问题时不能有意识地利用他的这一心理特点呢?如果学生发生了违反学校纪律或社会公德的小事情,你一定要从班级、学校、社会等角度去教育他,而学生感觉自己与这些并不是那么密切,这样的教育自然对他们没有什么触动。如前面的例子一样,我们从学生本人的形象、别人对他的认识评价,适当加上与他家庭的关系去教育他,他因为更关心自己和家庭,反而会在意。所以,在遇到学生有如乱扔乱吐、讲粗鄙话或上课经常讲小话等类似现象时,我常常装作不相信的样子问他:“这不是你做的吧。”“在我的心目中你不会这样做啊。”后面的话就是:“你不能绅士点?”“太有损你的形象了!”……这样,学生很多时候都能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接下来,我们再讲学校纪律、班级荣誉之类的话,被批评的学生也能听得进去。久而久之,学生因为在意自己和家庭的形象而养成了彬彬有礼的文明习惯,也形成了对集体纪律、班级荣誉的正确认识。可见,塑造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真的很重要。
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问题,理解、关心他们,努力去做他们的“知我者”,才能真正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健康成长。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真正热爱学生,有良好的工作热忱与职业素养。(责任编辑:黄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