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环境领域的应急救援工作主要是指某些特征污染物,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进入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亟待采取紧急救援措施的事件,如大众媒体报道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辐射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可以从生态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完善预防为主的风险防控机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基础平台建设与应急演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
关键词:生态环境领域;应急救援;分析
引言
目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不能有效防控环境事件,有效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和环境安全。因此在新形势下环境应急工作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分析了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现状,提出依靠大数据平台从事前的预防、预测、预警等应急处置,逐步建立科学的治理程序对于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设想,对保证群众及环境安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现状
中国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包括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和环境应急响应能力。从构成上可以看出,企业、监控中心和指挥系统是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环境应急的最小单元,监测中心是应急监测的重要保障,智慧平台是环境应急的指挥系统。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多数企业已编制应急预案,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质。各县市区基本配置监测中心,具有相应的应急监测能力。随着大数据的逐步开发及应用,深圳、无锡、宁波、沈阳等诸多城市已经进入到智慧环保的应用当中 ,环境应急指挥、处置的能力逐步加强。因此,目前我国的环境应急能力体系已形成。
2 做好生态环境领域的应急救援措施
2.1建立环境应急预警系统
共享各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监管监测等资源,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预警条件和标准,建立环境质量预警体系。利用用电监管、在线监测等信息进行监管预警,特别是针对不同风险源设立不同的风险阈值,临近阈值时发送监管告警。针对不同企业、化工园区研究制定预警标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研判制度和预警工作机制。
2.2建立环境风险源库,实施风险源动态管理
定期制定并公布环境风险综合清单,全面建立企业环境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动态掌握企业环境风险状况,包括申报生产、使用和储存的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环境风险单位和防范设施等。应急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状况,周边环境敏感区域等情况。定期开展环境风险监管检查,督促企业开展自查和整治。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特别是化工园区、重点企业。强化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将风险大的企业加强监管批次,整改不力的纳入预警。
2.3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
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创新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模式,结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区域环境风险现状、行业特点和产业布局中的风险,分区域、分行业开展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将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纳入统一调配,同时探索物资装备公司参与环境应急处置、救援模式。
2.4完善预防为主的风险防控机制
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方法。首先,根据不同的环境风险等级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管理,尤其是大气、土壤、污染农田、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等环境评价指标应以客观反映生态环境健康风险为目的,建立监测工作网络系统,从而对生态环境风险能提前进行综合预测和科学预警。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日常检查工作,是风险防控的重点,可以根据化学品管控等级,分类建立购买、贮藏、使用、记录、回收制度。依据生态环境部公开发布的有关标准,重金属、化学品使用和产生危险废物等企业自主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如依据《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企业预案,报环保部门备案,向社会公开信息。职能部门定期组织开展该类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确定环境风险等级,分类实施管理;并指导督促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提高企业自身先期处置的能力。
2.5构建以大数据分析辅助决策为核心的应急科技支撑体系
完善环境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环境监测科技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监测资源,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推进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建设,鼓励已建的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系统积极接入省部级环境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充分发挥预警和溯源功能。完善重点流域及重点湖库水质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完善预警监测网络,有针对性地构建预警监测指标体系,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预警能力的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推动环境应急信息化建设。基于广东省环境风险源与应急资源数据库平台,整合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等生态环境系统内部数据与环境空间数据、卫星图像数据、水文气象数据等外部数据,叠加污染物扩散、环境容量风险、环境健康风险等模型模拟与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公共安全新技术实现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等功能,形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省级环境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实现重大环境风险与突发环境事件“可视、可控、可管”。加大环境应急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针对风险防控的薄弱环节,总结国内外风险防控标准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建设地方性标准。加大在环境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环节的研发力度,逐步优化科技创新倒逼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2.6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持和现场处置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人力保障。 在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方面,完善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数据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制定应急标准、指导现场救援、评估环境风险、重建生态环境体系等方面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应急主管部门召集专家参与标准会商和现场救援演练等相关活动,提高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科学处置水平。在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消防救援队伍作用,同时支持国家级、市级生态环境救援有偿社会化专业队伍发展。应在装备配置、技术培训、现场演练、应急响应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使之成为生态环境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风险重点企业,危险物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需要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提升企业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在监测预警、先期处置、救援互助中的作用。另外,依托地方协会、学会、环保组织等召集成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在法律法规宣传、应急人道救援、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作用。另外,还要通过专家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化救援队伍、企业专兼职队伍、志愿者的协调配合,来保证生态环境应急救援高效开展,减少灾害损失。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大数据环境下突发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可以有效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有效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邓玉营.如何做好生态环境领域的应急救援工作[J].百科知识,2021(21):36-37.
[2]杨文涛.关于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的思考[J].现代职业安全,2021(02):17-20.
[3]鄒逸江,孔佳辉,斯港杰.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及内容表示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21(01):18-22.
关键词:生态环境领域;应急救援;分析
引言
目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不能有效防控环境事件,有效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和环境安全。因此在新形势下环境应急工作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分析了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现状,提出依靠大数据平台从事前的预防、预测、预警等应急处置,逐步建立科学的治理程序对于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设想,对保证群众及环境安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现状
中国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包括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和环境应急响应能力。从构成上可以看出,企业、监控中心和指挥系统是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环境应急的最小单元,监测中心是应急监测的重要保障,智慧平台是环境应急的指挥系统。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多数企业已编制应急预案,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质。各县市区基本配置监测中心,具有相应的应急监测能力。随着大数据的逐步开发及应用,深圳、无锡、宁波、沈阳等诸多城市已经进入到智慧环保的应用当中 ,环境应急指挥、处置的能力逐步加强。因此,目前我国的环境应急能力体系已形成。
2 做好生态环境领域的应急救援措施
2.1建立环境应急预警系统
共享各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监管监测等资源,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预警条件和标准,建立环境质量预警体系。利用用电监管、在线监测等信息进行监管预警,特别是针对不同风险源设立不同的风险阈值,临近阈值时发送监管告警。针对不同企业、化工园区研究制定预警标准,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研判制度和预警工作机制。
2.2建立环境风险源库,实施风险源动态管理
定期制定并公布环境风险综合清单,全面建立企业环境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动态掌握企业环境风险状况,包括申报生产、使用和储存的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环境风险单位和防范设施等。应急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状况,周边环境敏感区域等情况。定期开展环境风险监管检查,督促企业开展自查和整治。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特别是化工园区、重点企业。强化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将风险大的企业加强监管批次,整改不力的纳入预警。
2.3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
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创新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模式,结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区域环境风险现状、行业特点和产业布局中的风险,分区域、分行业开展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将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纳入统一调配,同时探索物资装备公司参与环境应急处置、救援模式。
2.4完善预防为主的风险防控机制
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方法。首先,根据不同的环境风险等级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管理,尤其是大气、土壤、污染农田、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等环境评价指标应以客观反映生态环境健康风险为目的,建立监测工作网络系统,从而对生态环境风险能提前进行综合预测和科学预警。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日常检查工作,是风险防控的重点,可以根据化学品管控等级,分类建立购买、贮藏、使用、记录、回收制度。依据生态环境部公开发布的有关标准,重金属、化学品使用和产生危险废物等企业自主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如依据《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企业预案,报环保部门备案,向社会公开信息。职能部门定期组织开展该类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确定环境风险等级,分类实施管理;并指导督促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提高企业自身先期处置的能力。
2.5构建以大数据分析辅助决策为核心的应急科技支撑体系
完善环境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环境监测科技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监测资源,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推进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建设,鼓励已建的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系统积极接入省部级环境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充分发挥预警和溯源功能。完善重点流域及重点湖库水质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完善预警监测网络,有针对性地构建预警监测指标体系,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预警能力的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推动环境应急信息化建设。基于广东省环境风险源与应急资源数据库平台,整合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等生态环境系统内部数据与环境空间数据、卫星图像数据、水文气象数据等外部数据,叠加污染物扩散、环境容量风险、环境健康风险等模型模拟与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公共安全新技术实现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等功能,形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省级环境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实现重大环境风险与突发环境事件“可视、可控、可管”。加大环境应急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针对风险防控的薄弱环节,总结国内外风险防控标准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建设地方性标准。加大在环境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环节的研发力度,逐步优化科技创新倒逼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2.6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持和现场处置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人力保障。 在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方面,完善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数据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制定应急标准、指导现场救援、评估环境风险、重建生态环境体系等方面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应急主管部门召集专家参与标准会商和现场救援演练等相关活动,提高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科学处置水平。在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消防救援队伍作用,同时支持国家级、市级生态环境救援有偿社会化专业队伍发展。应在装备配置、技术培训、现场演练、应急响应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使之成为生态环境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风险重点企业,危险物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需要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提升企业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在监测预警、先期处置、救援互助中的作用。另外,依托地方协会、学会、环保组织等召集成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在法律法规宣传、应急人道救援、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作用。另外,还要通过专家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化救援队伍、企业专兼职队伍、志愿者的协调配合,来保证生态环境应急救援高效开展,减少灾害损失。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大数据环境下突发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可以有效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有效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邓玉营.如何做好生态环境领域的应急救援工作[J].百科知识,2021(21):36-37.
[2]杨文涛.关于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的思考[J].现代职业安全,2021(02):17-20.
[3]鄒逸江,孔佳辉,斯港杰.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及内容表示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21(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