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ya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
  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一、学前读
  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悟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
  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
  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
  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
  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
  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
  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
  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二、学中读
  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
  第二,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
  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三、学后读
  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经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基础就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开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
期刊
音乐学习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又能缓解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音乐课在学校里又一直被当作“杂课”来对待,思想上不重视,课时分配少,教学模式简单陈旧,造成音乐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低。作为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师,应该怎样去提高音乐课的吸引力、让其真正发挥出自身独有的教育功能呢?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应试体制下,音乐
期刊
摘 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方法 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数学能力。通过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选择有效的练习方式、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表达能力 训练 有效方法  语言是人与人情感、思想交流的载体,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引起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
期刊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每个学科的教学方法都在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挑战,在学习中摸索,在工作中总结反思。数学教学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有创新,同时在数学作业审查方面也需要有创新。教师的作业批改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它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
期刊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常常会使用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发问,就这样,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对问题的发问形成了互动教学的生动局面。教师围绕探究活动的需要提问、讲解,学生围绕解决心中的疑难问题发问,进一步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兴趣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初中体育教学不受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然而初中体育教学在初中教育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教育水平。  关键词:初中体育 兴趣教学 探讨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一个重要阶
期刊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人们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之下,炼就了儒雅、超然的气度。古诗教学中,灵活使美术、多媒体以及自身学科与之相整合,同样也可发挥古诗文教学的特色。  关键词:音乐韵味 美学冲击 多媒体 学科内部 整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人们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之下,炼就了儒雅、超然的气度。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欢愉到唐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愤慨,直到“黑夜给
期刊
摘 要:搞好化学双语教学,关键是师生之间要勇敢地闯化学术语关;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要有情感交流及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善于用外语之类的词来表扬学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化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 术语关 情感交流  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英语已经事实上成为地球村的共同语,所以学好英语是想在地球自下而上和发展所必须的。化学也是如此,许许多多新的成果往往是英文版的,如
期刊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一位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要在讲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设疑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但这并不等于说任何内容都可纳入讨论范围。肤浅的内容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而艰深的内容又使课堂讨论失去生气。那么,开展历史课堂讨论的着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