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一、利用欣赏和讲故事来导入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的动力,《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因此,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趣味十足的方式,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自己或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一个简短、生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或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这一方法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进入开动脑筋的状态“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如何理解一年、一月的时间有多长,学生需要借助于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去理解。
新课程伊始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彩色影像,其中有醒目的标题和配乐的画面:春天的细雨蒙蒙,夏天的蝉儿鸣叫,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白雪飘飘,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想象出一年有多长。欣赏之后,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都盼望过新年,有一个小孩可真逗,新年刚过,他就盼望着再过新年。于是他问妈妈:“明天还过新年吗?”妈妈笑着说“还早呢?”孩子又追问:“早”是多长啊?妈妈说:“很长很长。”“很长是多长呢?”孩子又问。妈妈想出一个办法,拿了一个装满小石子的袋子,递给孩子说,每过1天,拿出一粒石子,当你拿完时,新年就到了,孩子盼望着,当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他立即拿出一粒石子问妈妈,现在过多长时间了,妈妈说刚刚过了1日,(扳书:1日)。当他拿出30粒石子时,他高兴问妈妈:现在过多长时间了?妈妈说:现在刚过了一个月(扳书:1月)。孩子就一月一日地等啊!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袋石子一共有多少个呢?这样导入新课,别具一格,颇有新意,同时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利用游戏和操作进行导入
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在设计运用导入时,要引发学生的兴趣,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带着浓郁的学习兴趣去理解、探索知识的奥妙,自觉参与学习过程,进入想学、爱学、会学的最佳学习境界。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例如:教学“得数是11的加法时”。课前先印好“圈十”卡片图, 课始进行游戏:每小组发三幅图,同学们边画边交流。然后,各组同学举起圈好的图让大家观察,再说一说圈的过程:每幅图是怎么圈的:圈内有几个?圈外有几个?一共有几个?随后引出新知。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如:在教学低年级“两数相差应用题”时,关键是先解决好“同样多” 、“比多”、“比少” 等概念。可先让学生摆学具,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出4个〇,让学生说是怎么摆的?摆的数量是什么情况?再及时揭示“同样多”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摆出: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6个○,摆后再让学生说说摆的过程: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第二行的○片共分哪两部分?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并与思考,语言相结合,既学会了“比多、比少”的概念,又为解决新知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后,为了让学生准确的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我设计了“画手掌”的游戏。我让学生在早就准备好的白纸上用红色彩笔画出手的轮廓,用蓝色彩笔涂出手掌的大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很准确的理解了周长就是线条的长度,面积就是图形的大小这种导入方法一下就调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利用温故知新,促进新旧知识迁移来导入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往往前面已学内容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前提,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已学内容的引申,发展和提高。因此,“新授”之前要注意设计“以旧带新”型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去学习,这样导入新课,既有效减缓了学生接受新知的难度,又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获取系统知识,形成合理地知识结构。复习导入是数学课常用的导入方法。用复习导入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检索储存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而且能够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复习导入的内容应当与新课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在导入的过程中就让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圆锥体积一节课时,我这样设计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那位同学能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学生复述圆锥的特征。)我接着又问“圆柱的计算体积公式是什么?”(生答并确认)“好的,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异同?”(生答并确认)于是我顺势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这样通过复习圆柱体积公式、圆锥的底面和高以及将圆柱和圆锥放在一起作比较,都为将圆锥体积转换成圆柱体积,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作铺垫。又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在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竖式中,用红笔在乘数的十位上添上一个数,就成为新课的例题。这样添字导入能从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易使学生产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欲望。
导入的设计贵在巧,得体,这样能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要使全体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善始善终地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仅靠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开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教师面向全体,增强参与,组织好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使之疏密相间,有张有弛,但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开头的导入,确是上好课的基础。
一、利用欣赏和讲故事来导入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的动力,《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因此,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趣味十足的方式,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自己或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一个简短、生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或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这一方法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进入开动脑筋的状态“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如何理解一年、一月的时间有多长,学生需要借助于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去理解。
新课程伊始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彩色影像,其中有醒目的标题和配乐的画面:春天的细雨蒙蒙,夏天的蝉儿鸣叫,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白雪飘飘,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想象出一年有多长。欣赏之后,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都盼望过新年,有一个小孩可真逗,新年刚过,他就盼望着再过新年。于是他问妈妈:“明天还过新年吗?”妈妈笑着说“还早呢?”孩子又追问:“早”是多长啊?妈妈说:“很长很长。”“很长是多长呢?”孩子又问。妈妈想出一个办法,拿了一个装满小石子的袋子,递给孩子说,每过1天,拿出一粒石子,当你拿完时,新年就到了,孩子盼望着,当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他立即拿出一粒石子问妈妈,现在过多长时间了,妈妈说刚刚过了1日,(扳书:1日)。当他拿出30粒石子时,他高兴问妈妈:现在过多长时间了?妈妈说:现在刚过了一个月(扳书:1月)。孩子就一月一日地等啊!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袋石子一共有多少个呢?这样导入新课,别具一格,颇有新意,同时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利用游戏和操作进行导入
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在设计运用导入时,要引发学生的兴趣,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带着浓郁的学习兴趣去理解、探索知识的奥妙,自觉参与学习过程,进入想学、爱学、会学的最佳学习境界。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例如:教学“得数是11的加法时”。课前先印好“圈十”卡片图, 课始进行游戏:每小组发三幅图,同学们边画边交流。然后,各组同学举起圈好的图让大家观察,再说一说圈的过程:每幅图是怎么圈的:圈内有几个?圈外有几个?一共有几个?随后引出新知。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如:在教学低年级“两数相差应用题”时,关键是先解决好“同样多” 、“比多”、“比少” 等概念。可先让学生摆学具,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出4个〇,让学生说是怎么摆的?摆的数量是什么情况?再及时揭示“同样多”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摆出: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6个○,摆后再让学生说说摆的过程: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第二行的○片共分哪两部分?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并与思考,语言相结合,既学会了“比多、比少”的概念,又为解决新知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后,为了让学生准确的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我设计了“画手掌”的游戏。我让学生在早就准备好的白纸上用红色彩笔画出手的轮廓,用蓝色彩笔涂出手掌的大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很准确的理解了周长就是线条的长度,面积就是图形的大小这种导入方法一下就调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利用温故知新,促进新旧知识迁移来导入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往往前面已学内容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前提,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已学内容的引申,发展和提高。因此,“新授”之前要注意设计“以旧带新”型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去学习,这样导入新课,既有效减缓了学生接受新知的难度,又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获取系统知识,形成合理地知识结构。复习导入是数学课常用的导入方法。用复习导入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检索储存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而且能够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复习导入的内容应当与新课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在导入的过程中就让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圆锥体积一节课时,我这样设计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那位同学能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学生复述圆锥的特征。)我接着又问“圆柱的计算体积公式是什么?”(生答并确认)“好的,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异同?”(生答并确认)于是我顺势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这样通过复习圆柱体积公式、圆锥的底面和高以及将圆柱和圆锥放在一起作比较,都为将圆锥体积转换成圆柱体积,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作铺垫。又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在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竖式中,用红笔在乘数的十位上添上一个数,就成为新课的例题。这样添字导入能从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易使学生产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欲望。
导入的设计贵在巧,得体,这样能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要使全体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善始善终地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仅靠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开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教师面向全体,增强参与,组织好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使之疏密相间,有张有弛,但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开头的导入,确是上好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