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符号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外语教学
索绪尔对语言符号学的建立和普通符号学的展望(索绪尔, 1974)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的有些观点在符号学研究学者中有不同反响。代表英美传统的皮尔斯发展了符号范畴,但他忽视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因此仍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随后的社会符号学发端于韩礼德的“语言是社会符号”理论,关注的是特定于某一文化某一社团的符号实践(胡壮麟,2007),近来被很多学者看作是最适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式。随着多媒体的产生,人们逐步认识到多模态话语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其主要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其中在语言教学语境中,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李战子,2003;张德禄2009a; 2009b; 2010; 张德禄,王璐,2010)。对于多模态话语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问题,顾曰国(2003),李战子(2003),张德禄(2009b & 2010),张德禄和王璐(2010)对多模态语言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了探索性讨论。但是把多种媒体与多种模态如何结合起来进行教师课堂设计的案例分析还比较少见。
本文通过收集一位少儿对外汉语教师的教案、课堂现场录像、教师深度访谈内容等研究数据,对一节少儿对外汉语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多模态调用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多模态理论在少儿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情况,为新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2、教学对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语言教学中亦如此。它不仅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模态的使用(张德禄,2010)。课堂教学设计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依靠设计者教师传递信息时对课堂环境的估计。因此,教师的教学对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学设计。
本案例中的教学对象是14位6-12岁在中国北方的一所美国私立小学学习的美国学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因此家长对教学的支持度较高,并能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教师在担任汉语教学的同时,还负责协助学生母语文化课的教学,这极大地启发了教师的汉语课堂教学设计,使其突破了市面已有对外汉语教材(包括成年和儿童)和汉语教学理论的束缚,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1。本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围绕着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其母语文化课的学习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环节,选择多种媒体和调用多种模态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类型和学习程度的不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把语言教学作为一种经历来体验,让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语言技能综合应用,完成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上也选择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内容如:以在学校、家里、动物园等场所为主的活动,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而不是生编硬造的对话。
3、多媒体·教学环节·多模态
所有的符号资源都具有社会意义,属于特定文化。它们表示意义的潜力被设计者经过思考的动作而被选择。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对模态的选择(张德禄,2010)。模态是以媒体为物质基础的,没有媒体,模态与媒体是形式和实体的关系。在多模态信息传递中关键是选择合适媒体所负载的模态和相应的设计。下面是结合本教学案例的情景语境来分析不同教学阶段和模态的选择关系,讨论不同模态如何互补,协同和强化,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腿”字的复合体字型识读,书写和语用功能是本次课(30分钟)的核心教学内容。根据教案设计,教师准备了电脑一台,白板一块,上海电影制片厂1978年出品的《象不像》DVD碟片一张,动画片《象不像》中的彩色截图两张,身体部位图片和字卡,美国卡通人物Stanley涂色图片,田字格纸,彩色笔铅笔若干支。同传统课堂相比,看到这些教师准备的多种实体媒介,对于不同媒体所承载的模态在课堂导入环节,新知识教学环节和操练巩固环节的调用情况很自然地成为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由于教学内容通过与其内容相关的动画片、卡通人物涂色、图片、字卡等多种媒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模态进行感官刺激游戏和活动来巩固和学习新知识。
3.1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环节持续六分钟三十秒占全课长(30分钟)的五分之一。教师借助两张纸质打印《象不像》(1978年)动画片彩色截图和电脑播放动画片片段,图卡和字卡白板空间布局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视觉和听觉教学信息。
第一张动画片截图是一位叫“小明”的小男孩画的一幅有问题的画儿(大象身体,猴子脸)。教师利用其特殊的视觉效果作为开场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语言输出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和动物身体部位有关的词汇内容。然后通过观看1分30秒上海电影制片厂1978年出品的国产经典动画片《象不像》(全长11:15,中间截取9:00到10:30)动画片完成新知识的导入。动画片只看了不到全长的十分之一。在看完动画片之后,教师又出示了第二张动画片截图即大象的正常图片。通过平面图片视觉模态进一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腿”这个字上。然后使用身体部位图片和字卡等普通教具在白板上按照设计好的空间布局,将“腿”和“脸”图卡和字卡放在左侧,“耳”和“鼻”图卡和字卡放在右侧,以示不同汉字结构对比,引导学生注意“月”字旁是“腿”和“脸”字的共同部分。与此同时,教师的声音,表情,手势和姿态也在本教学环节中起到了补充和强化其他模态的作用。
教师本人从小看过很多经典国产动画片,在准备身体词汇主题教学中,很自然的想到了小时候看过的《象不像》。因为该动画片的情节清楚、语言内容和难易程度也是6-12岁孩子所喜爱和容易接受的。另外,立体画面会协助语言的理解和消化,学生的接受效果很好。动画片截图能出现在课堂上,是因为教师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娴熟掌握。白板上的空间布局是教师平时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
3.2新知识教学环节
新知识教学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部分,占用时间18分钟。教师通过史丹利(Stanley)人物身体部位涂色完成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和初步操练。主模态是涂色和写字触觉感知身体有关的词汇。
利用学生们熟知的动画人物形象,通过多感观刺激的活动进行听力输入,强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其中加入词—动词词组—句子的变化,并加入了量词的联系。如:腿—两条腿—腿上穿裤子—用腿走路。美国家喻户晓的绘本人物史丹利, 是个美国孩子形象,眼睛,头发,皮肤等身体部位涂色有很多的可能性。在涂色过程中来操练“腿”能做的动作和腿上能“穿”裤子的动词使用。作为补充模态的图片白板空间布局(需要画出来一个轨迹变化图):身体部位词汇的图片和字卡的布局和应用,有目的安排图片的布局,以便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如:腿、脚、胳膊、脸。教师引入了“puzzle”拼图的概念,复杂的汉字是由小的piece组成的,如腿字的三部分分解腿——月+退——月+辶(这、还)+ (很、银)。教师在白板上的汉字书写示范这三部分的写法和笔顺,共学生参考模仿。
教师能够选择这种涂色触觉模态是得益于在协助美籍教师教学中观察和了解到涂色是美国学生从开始拿笔就能做的一种活动,在课堂涂色也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活动。同时在美籍同事的帮助下,挑选合适的Stanley涂色图片网络资源。在母语文化课堂上,教师注意到孩子们正在学习母语的拼写,如果在这个时期教授拼音,很容易和英语相混淆。只是根据汉语和孩子母语的区别进行“语”和“文”的分阶段教学,教学重点明确。空间布局和汉字“拼图”法教学也体现了教师的设计创新之处。
3.3复习巩固操练环节
复习操练环节占用9分钟,教师借用“杜曼闪卡”(或“七田真闪卡”)的理念来操练和测试学习过的身体词汇,通过儿歌来强化“腿”的量词“条”,然后田字格汉字书写练习。主要模态是视觉,听觉,触觉。
教师使用身体部位的图片和汉字卡片,帮助学生把听到的词和实物或图片联系起来,反复重复已知词汇和新词汇,加强听力输入,加强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
对于6-12岁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强调声调的教学而不是拼音的教学。因为他们对语言发音非常地敏感,模仿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强。为了避免和母语的拼写混淆不适合学习拼音,但是声调的学习和训练至关重要。有韵律的“青蛙”儿歌或绕口令,达到既锻炼了发音,同时练习到了与身体部位配对的量词的教学效果。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
四条腿,
噗通跳下水。
儿歌练习后,教师又通过铅笔和纸触觉模态,做写字模拟练习:汉字难写、难记,是因为母语为字母文字的学习者习惯以整体认读的方式去认识和记忆汉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强调“字本位”,引入“puzzle”的概念,汉字是由有联系的各个部件组成。写字练习选取个别有代表性的汉字进行汉字部首及汉字结构的分解(月:腿——月+退——月+辶(这、还)+ (很、银)。实践证明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了字型和字义的联系,而且自己编故事帮助自己记忆如“电”,像插头和电线,“坐”是两个人坐在火车上的椅子等。最后在总结环节教师的肢体作为媒体,来复习巩固身体有关的词汇。
“闪卡”形式进入教室课堂是因为教师受姐姐对两岁的外甥的进行闪卡训练过程中得到的教学设计灵感。有韵律的童谣儿歌、绕口令、歌曲等手段进行教学是接受一位学生家长建议的结果。
3.4多模态的连贯
教师的口头话语模态是课堂的主模态,其他模态对它起补充、强化、优化等作用,但同时它还担负着将各个模态粘连在一起的重要润滑作用。在本次课中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语言特征来标记,如,“好,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Stanley的图片”等。另一个实现连贯的方式是教师课堂设计的内部逻辑:上课内容从动画片中有问题的一张动物画找问题,给学生创造很多说身体部位的机会。到Stanley的身体部位涂色,到儿歌练习,最后到教师自己的身体为模特作为教具。教师的眼神和音调也因教学对象是儿童而适度调整。连贯是由话语的参与者师生双方通过多模态的渠道(或媒体)来共同完成。教师利用各种模态做相似性和对比性的比较:图像的或实际的,内部的或外部的,观点与实物。通过言语的、视觉的和姿势的描述重复,在各模态之间实现了连贯(胡壮麟,2007)。
4、结语
符号学有广阔的目标,它的理论旨在探索意义的生成。任何意义,不仅是书面语的意义,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至抽象的模型、结构、主体意识都应纳入它的视线。在外语课堂的语境下,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肢体以外的交际媒体变得十分发达。从起初的音响设备、图画、音乐、信号等到PPT、网络设备,到现在的网络平台等工具性媒体。教师符号资源也因此而丰富起来。多模态符号(词语,文字,色彩,字体等)的复杂信息反映了设计者的兴趣,课堂的安排方式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妨通过建立多模态语料库,调动汉语教师的创新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课堂汉语教学。本研究是对多模态汉语教学的尝试性分析,希望能对相关对外教学和研究,以及少儿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方面有所贡献。
本教学案例参加了2010年在辽宁省沈阳市的“世界汉语大会”的教学模范课展示,共有60个教学案例入选,但该教师是唯一一位来自私立学校的少儿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 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 London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2]胡壮麟,董佳. 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 外语电化教学,2007(6).
[3]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03(5).
[4]张德禄a.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1).
[5]张德禄b.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 2009(4).
[6]张德禄,王璐.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2010(2).
[7]张德禄.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 中国外语,2010(3).
[8]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9]杜威. 1929.《经验与自然》.
[10]张鹏鹏. 谈“字本位”的内涵[J].文字文化,2005(4).
索绪尔对语言符号学的建立和普通符号学的展望(索绪尔, 1974)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的有些观点在符号学研究学者中有不同反响。代表英美传统的皮尔斯发展了符号范畴,但他忽视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因此仍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随后的社会符号学发端于韩礼德的“语言是社会符号”理论,关注的是特定于某一文化某一社团的符号实践(胡壮麟,2007),近来被很多学者看作是最适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式。随着多媒体的产生,人们逐步认识到多模态话语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其主要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其中在语言教学语境中,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李战子,2003;张德禄2009a; 2009b; 2010; 张德禄,王璐,2010)。对于多模态话语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问题,顾曰国(2003),李战子(2003),张德禄(2009b & 2010),张德禄和王璐(2010)对多模态语言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了探索性讨论。但是把多种媒体与多种模态如何结合起来进行教师课堂设计的案例分析还比较少见。
本文通过收集一位少儿对外汉语教师的教案、课堂现场录像、教师深度访谈内容等研究数据,对一节少儿对外汉语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多模态调用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多模态理论在少儿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情况,为新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2、教学对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语言教学中亦如此。它不仅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模态的使用(张德禄,2010)。课堂教学设计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依靠设计者教师传递信息时对课堂环境的估计。因此,教师的教学对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学设计。
本案例中的教学对象是14位6-12岁在中国北方的一所美国私立小学学习的美国学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因此家长对教学的支持度较高,并能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教师在担任汉语教学的同时,还负责协助学生母语文化课的教学,这极大地启发了教师的汉语课堂教学设计,使其突破了市面已有对外汉语教材(包括成年和儿童)和汉语教学理论的束缚,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1。本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围绕着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其母语文化课的学习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环节,选择多种媒体和调用多种模态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类型和学习程度的不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把语言教学作为一种经历来体验,让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语言技能综合应用,完成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上也选择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内容如:以在学校、家里、动物园等场所为主的活动,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而不是生编硬造的对话。
3、多媒体·教学环节·多模态
所有的符号资源都具有社会意义,属于特定文化。它们表示意义的潜力被设计者经过思考的动作而被选择。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对模态的选择(张德禄,2010)。模态是以媒体为物质基础的,没有媒体,模态与媒体是形式和实体的关系。在多模态信息传递中关键是选择合适媒体所负载的模态和相应的设计。下面是结合本教学案例的情景语境来分析不同教学阶段和模态的选择关系,讨论不同模态如何互补,协同和强化,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腿”字的复合体字型识读,书写和语用功能是本次课(30分钟)的核心教学内容。根据教案设计,教师准备了电脑一台,白板一块,上海电影制片厂1978年出品的《象不像》DVD碟片一张,动画片《象不像》中的彩色截图两张,身体部位图片和字卡,美国卡通人物Stanley涂色图片,田字格纸,彩色笔铅笔若干支。同传统课堂相比,看到这些教师准备的多种实体媒介,对于不同媒体所承载的模态在课堂导入环节,新知识教学环节和操练巩固环节的调用情况很自然地成为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由于教学内容通过与其内容相关的动画片、卡通人物涂色、图片、字卡等多种媒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模态进行感官刺激游戏和活动来巩固和学习新知识。
3.1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环节持续六分钟三十秒占全课长(30分钟)的五分之一。教师借助两张纸质打印《象不像》(1978年)动画片彩色截图和电脑播放动画片片段,图卡和字卡白板空间布局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视觉和听觉教学信息。
第一张动画片截图是一位叫“小明”的小男孩画的一幅有问题的画儿(大象身体,猴子脸)。教师利用其特殊的视觉效果作为开场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语言输出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和动物身体部位有关的词汇内容。然后通过观看1分30秒上海电影制片厂1978年出品的国产经典动画片《象不像》(全长11:15,中间截取9:00到10:30)动画片完成新知识的导入。动画片只看了不到全长的十分之一。在看完动画片之后,教师又出示了第二张动画片截图即大象的正常图片。通过平面图片视觉模态进一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腿”这个字上。然后使用身体部位图片和字卡等普通教具在白板上按照设计好的空间布局,将“腿”和“脸”图卡和字卡放在左侧,“耳”和“鼻”图卡和字卡放在右侧,以示不同汉字结构对比,引导学生注意“月”字旁是“腿”和“脸”字的共同部分。与此同时,教师的声音,表情,手势和姿态也在本教学环节中起到了补充和强化其他模态的作用。
教师本人从小看过很多经典国产动画片,在准备身体词汇主题教学中,很自然的想到了小时候看过的《象不像》。因为该动画片的情节清楚、语言内容和难易程度也是6-12岁孩子所喜爱和容易接受的。另外,立体画面会协助语言的理解和消化,学生的接受效果很好。动画片截图能出现在课堂上,是因为教师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娴熟掌握。白板上的空间布局是教师平时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
3.2新知识教学环节
新知识教学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部分,占用时间18分钟。教师通过史丹利(Stanley)人物身体部位涂色完成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和初步操练。主模态是涂色和写字触觉感知身体有关的词汇。
利用学生们熟知的动画人物形象,通过多感观刺激的活动进行听力输入,强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其中加入词—动词词组—句子的变化,并加入了量词的联系。如:腿—两条腿—腿上穿裤子—用腿走路。美国家喻户晓的绘本人物史丹利, 是个美国孩子形象,眼睛,头发,皮肤等身体部位涂色有很多的可能性。在涂色过程中来操练“腿”能做的动作和腿上能“穿”裤子的动词使用。作为补充模态的图片白板空间布局(需要画出来一个轨迹变化图):身体部位词汇的图片和字卡的布局和应用,有目的安排图片的布局,以便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如:腿、脚、胳膊、脸。教师引入了“puzzle”拼图的概念,复杂的汉字是由小的piece组成的,如腿字的三部分分解腿——月+退——月+辶(这、还)+ (很、银)。教师在白板上的汉字书写示范这三部分的写法和笔顺,共学生参考模仿。
教师能够选择这种涂色触觉模态是得益于在协助美籍教师教学中观察和了解到涂色是美国学生从开始拿笔就能做的一种活动,在课堂涂色也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活动。同时在美籍同事的帮助下,挑选合适的Stanley涂色图片网络资源。在母语文化课堂上,教师注意到孩子们正在学习母语的拼写,如果在这个时期教授拼音,很容易和英语相混淆。只是根据汉语和孩子母语的区别进行“语”和“文”的分阶段教学,教学重点明确。空间布局和汉字“拼图”法教学也体现了教师的设计创新之处。
3.3复习巩固操练环节
复习操练环节占用9分钟,教师借用“杜曼闪卡”(或“七田真闪卡”)的理念来操练和测试学习过的身体词汇,通过儿歌来强化“腿”的量词“条”,然后田字格汉字书写练习。主要模态是视觉,听觉,触觉。
教师使用身体部位的图片和汉字卡片,帮助学生把听到的词和实物或图片联系起来,反复重复已知词汇和新词汇,加强听力输入,加强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
对于6-12岁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强调声调的教学而不是拼音的教学。因为他们对语言发音非常地敏感,模仿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强。为了避免和母语的拼写混淆不适合学习拼音,但是声调的学习和训练至关重要。有韵律的“青蛙”儿歌或绕口令,达到既锻炼了发音,同时练习到了与身体部位配对的量词的教学效果。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
四条腿,
噗通跳下水。
儿歌练习后,教师又通过铅笔和纸触觉模态,做写字模拟练习:汉字难写、难记,是因为母语为字母文字的学习者习惯以整体认读的方式去认识和记忆汉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强调“字本位”,引入“puzzle”的概念,汉字是由有联系的各个部件组成。写字练习选取个别有代表性的汉字进行汉字部首及汉字结构的分解(月:腿——月+退——月+辶(这、还)+ (很、银)。实践证明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了字型和字义的联系,而且自己编故事帮助自己记忆如“电”,像插头和电线,“坐”是两个人坐在火车上的椅子等。最后在总结环节教师的肢体作为媒体,来复习巩固身体有关的词汇。
“闪卡”形式进入教室课堂是因为教师受姐姐对两岁的外甥的进行闪卡训练过程中得到的教学设计灵感。有韵律的童谣儿歌、绕口令、歌曲等手段进行教学是接受一位学生家长建议的结果。
3.4多模态的连贯
教师的口头话语模态是课堂的主模态,其他模态对它起补充、强化、优化等作用,但同时它还担负着将各个模态粘连在一起的重要润滑作用。在本次课中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语言特征来标记,如,“好,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Stanley的图片”等。另一个实现连贯的方式是教师课堂设计的内部逻辑:上课内容从动画片中有问题的一张动物画找问题,给学生创造很多说身体部位的机会。到Stanley的身体部位涂色,到儿歌练习,最后到教师自己的身体为模特作为教具。教师的眼神和音调也因教学对象是儿童而适度调整。连贯是由话语的参与者师生双方通过多模态的渠道(或媒体)来共同完成。教师利用各种模态做相似性和对比性的比较:图像的或实际的,内部的或外部的,观点与实物。通过言语的、视觉的和姿势的描述重复,在各模态之间实现了连贯(胡壮麟,2007)。
4、结语
符号学有广阔的目标,它的理论旨在探索意义的生成。任何意义,不仅是书面语的意义,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至抽象的模型、结构、主体意识都应纳入它的视线。在外语课堂的语境下,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肢体以外的交际媒体变得十分发达。从起初的音响设备、图画、音乐、信号等到PPT、网络设备,到现在的网络平台等工具性媒体。教师符号资源也因此而丰富起来。多模态符号(词语,文字,色彩,字体等)的复杂信息反映了设计者的兴趣,课堂的安排方式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妨通过建立多模态语料库,调动汉语教师的创新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课堂汉语教学。本研究是对多模态汉语教学的尝试性分析,希望能对相关对外教学和研究,以及少儿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方面有所贡献。
本教学案例参加了2010年在辽宁省沈阳市的“世界汉语大会”的教学模范课展示,共有60个教学案例入选,但该教师是唯一一位来自私立学校的少儿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 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 London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2]胡壮麟,董佳. 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 外语电化教学,2007(6).
[3]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03(5).
[4]张德禄a.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1).
[5]张德禄b.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 2009(4).
[6]张德禄,王璐.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2010(2).
[7]张德禄.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 中国外语,2010(3).
[8]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9]杜威. 1929.《经验与自然》.
[10]张鹏鹏. 谈“字本位”的内涵[J].文字文化,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