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开展了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微课为依托破解教学的重难点和促进学科整合三方面,构建了“创意课程体系”,让课程托起学生成长的平台,让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智慧学习的能力,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创意教学;创造性思维;微课;学科整合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而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我们认为,各学科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让乡村学校的学生都受到优质的教育。具体从三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创意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就是能够用一种不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独到而不同于一般的有效解决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1.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创造性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提问表示厌烦或回绝,可以向他们提示寻求答案的线索,指定有关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找出答案。有的问题需要及时解答,有的需要进行启发,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例如,教学“比例”这一内容之前,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拿着一张地图,我们能算出任意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吗?又如,在教学“比例”时前提出问题:不爬上电杆,怎样知道电杆的高度?此类问题都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处在急于要知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亢奋状态,有了求知的欲望。运用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也可以刺激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时,提出这样的思考题:“小明站在一列队伍中,从排头数起,他是第7名,从尾数算起他是第8名,这列队伍有多少人?”学生比划比划,想想算算,还可以允许学生站起来排队,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的求知欲望,就是学生学好数学和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教师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引入谈话,会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有计划地创设某种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持久的学习激情,并且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鼓励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识,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的经验,沿着不同的思路进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比如让儿童说出“木材”的用途,或说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柱体。思考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因而它对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通过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变通性。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等都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3. 提倡多思与创造精神
  只有勤于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的人,才会不断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不一定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去进行创造活动,但是培养他们多思和多问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结论提出不同的看法,不怕学生给自己挑毛病。教师假如被学生发现讲错了,应立即改正,不应强词夺理、固执己见,伤害、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课堂实际,多给学生讲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有什么社会价值,以此激励学生开动脑筋,不怕困难,敢于尝试。学生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常常会有不一样的举动,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例如,当演算“6 6 6 4 6 6=?”时,有的学生采用逐项累加法,有的采用6×5 4的方法,也有个别学生想出了6×6-2的方法,这种算法就带有独创性,是值得表扬和鼓励的。
  此外,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特别是逆向性发问。例如在口头作文的构思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形: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学生往往是先入为主,审题之后即把最先浮现的想法写出来,如果教师能适时质疑,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变换思维方式,不轻易苟同常人的认识和见解。如学生一看到“开端”这个作文题,有可能会立即想到“开始的意思”,并从这方面去立意构思,这样往往出不了新意。这时教师提出:“开端除了表示开始的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立意?”这么一问如拨云见日,学生会意识到自己认识不足,看法片面,就会冲破习惯思维的迷雾,寻找新的思路。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并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二、创意课堂以微课为依托,破解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就会分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兆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也方便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能较好地满足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此,我校借助微课程研究,从用微课破解教学重难点入手,探索了适宜于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力求做到40分钟的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能充满创意。
  1. 在課堂教学环境中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微视频先让学生了解邮票齿孔的发明过程,然后把画好的联排邮票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孩子都动手撕一撕“邮票”,体验在没有小刀的情况下手撕邮票的结果。经过实践,孩子们感受到徒手撕邮票非常不方便。接下来,教师请各小组合作演一演发明家阿切尔在小酒馆受启发的经过,让小演员再次拿出“邮票”,用准备好的别针在邮票间整齐地刺上小孔,然后再动手撕一撕,此时学生惊呼起来,“太神奇啦”“太好撕啦”。很多学生又说出卫生纸、门票副券、机打发票的间隔也都有齿孔,就是为了便于撕扯。这种步步推进的实践环节,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小小的发明能大大方便我们的生活。充分利用微视频,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乐于展示自己、乐于交流,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同时锻炼和提高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把课堂的创意延伸到课后作业中,延伸到课外
  创意作业是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和有兴趣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同时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多感官参与、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每周末的常规作业基本是抄抄、写写、算算,比较枯燥乏味,如何让孩子在周末既高效地完成作业,又能改变传统作业模式,达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呢?于是教师们设计了创意作业“我的知识总结”,即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每个单元以及一学期所学到的知识。总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绘画方式、照片方式、视频方式、小报方式皆可。孩子们都爱上了这项作业,每次上交的作业都让老师惊喜不断。家长们也表示這样的创意作业不仅让孩子成了学习的主角,而且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有一位家长说:“孩子们想要讲好一节小课并不容易,首先课前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也就是像老师一样备课,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还需要找到内容的重点,怎样突出重点也是需要技巧的。”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但学生喜欢,连家长也可以参与,感受孩子的成长。
  3. 利用思维导图为创意思维训练“保驾护航”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形式,把各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用主题关键词、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英语科老师从低碳生活主题出发,依照可持续发展中关于低碳生活做法的概括——减少、再使用、循环再利用,通过歌曲为学生补充reduce、reuse、recycle的层级概念,帮助学生归纳所学。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不看电视的时候关电视及刷牙时不要让水一直流着属于reduce(减少)类别,是减少能源消耗;双面打印纸张属于reuse(再利用)类别。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利用思维导图巩固知识的平台,再补充reduce这个类别时,学生还说出了减少污染和破坏等行为,如多种树、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等;补充recycle(循环再利用)类别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回收玻璃瓶、回收报纸等。
  三、创意课堂促学科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等课程逐步落实,学科整合成为一种趋势。人们普遍认为,学科整合是对某一专题的内容进行立体化呈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创意教学课堂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时空中培养创意思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课堂的创意思想变成学生和教师的一种意念?这种意念能不能使文本和实践相结合?而学生又如何把文本中学到的知识变成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于是我们有效地进行了学科整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创意课堂。如教师们发现《品德与社会》教材“神奇的中国汉字”一课中不仅有汉字知识,还详细地总结了汉字的特点,如果将这些内容与语文课的综合性活动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结合起来,不是更能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吗?于是,教师们将两门学科整合起来,邀请品德科老师走进语文课堂,为孩子们讲解丰富的汉字知识。就这样,新的学习模式诞生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下课后编字谜、讲汉字故事,兴趣盎然。紧接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将一个个创作的字谜、创编的汉字故事、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编成小笑话,写在了创编的小报里;有的孩子还用图画设计字谜,让大家猜。这种创意课堂的设想,正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了学科单一的教学,打破了死板的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开创了符合他们思维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外延,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构建了“创意课程体系”,让课程托起了学生成长的平台,让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性学习机会,获取智慧学习的能力,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琅琅的读书声在“贵生课堂”中响起,让课堂更加生动起来,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目的呢?为此,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朗读情感;根据教材,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抓准语段,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灵活读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关键词】贵生课堂;语文教学;朗读
【摘要】政治认同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政治素养水平、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理想信念息息相关,也关系国家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政治生活》中探索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既发挥着德育的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本学科
3月7日下午,新学期第一场2017年深圳市“年度教师”巡回分享会走进宝安,来自宝安区的近千名教师聚集在西乡中学高中部,聆听教育心得,探讨教学方法。2017年深圳市“年度教师”——南山区前海港湾小学杨征、福田区天健小学曾海玲,以及2017年宝安区“年度教师”、宝安区海湾中学李鑫,分享了各自的教育理念和经验。  谈经验、教方法、讲故事——“年度教师”现场分享  “教育就是给更多的孩子以更多的选择。”身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教育也进入到“互联网 ”的新时代。借助在线阅读平台,让学生课外阅读呈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更有实效。  【关键词】在线阅读平台;评价;有效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明确的要求:第一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多数研究集中在大中学生上,对小学生的研究较少,对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几乎没有。文章以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为改善学生学习倦怠提供一些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习倦怠;成因;缓解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蓬勃的经济发展给我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他们只有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也明确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要求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青少年行为问题及犯罪现象屡屡发生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
【摘要】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这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目的,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如何通过地图、图表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用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学生素质;用图能力;获得新知  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
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我国从提出“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到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变,回答了培养学生“立怎样的德,树怎样的人”的清晰问题,表明了育人目标和方式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核心素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的新方向和新概念,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之一是“批判性质疑”——要求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而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初中阅读教学中,由于
现代的教育理论提倡的是终身学习,学习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在课堂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课堂上的和谐统一主要是依靠师生、生生互动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学生学习并不是自发,而是多数处于被动,具体表现为:在少数教师强调“师道尊严”的权威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生不敢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