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开展了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微课为依托破解教学的重难点和促进学科整合三方面,构建了“创意课程体系”,让课程托起学生成长的平台,让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智慧学习的能力,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创意教学;创造性思维;微课;学科整合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而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我们认为,各学科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让乡村学校的学生都受到优质的教育。具体从三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创意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就是能够用一种不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独到而不同于一般的有效解决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1.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创造性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提问表示厌烦或回绝,可以向他们提示寻求答案的线索,指定有关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找出答案。有的问题需要及时解答,有的需要进行启发,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例如,教学“比例”这一内容之前,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拿着一张地图,我们能算出任意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吗?又如,在教学“比例”时前提出问题:不爬上电杆,怎样知道电杆的高度?此类问题都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处在急于要知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亢奋状态,有了求知的欲望。运用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也可以刺激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时,提出这样的思考题:“小明站在一列队伍中,从排头数起,他是第7名,从尾数算起他是第8名,这列队伍有多少人?”学生比划比划,想想算算,还可以允许学生站起来排队,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的求知欲望,就是学生学好数学和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教师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引入谈话,会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有计划地创设某种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持久的学习激情,并且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鼓励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识,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的经验,沿着不同的思路进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比如让儿童说出“木材”的用途,或说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柱体。思考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因而它对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通过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变通性。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等都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3. 提倡多思与创造精神
只有勤于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的人,才会不断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不一定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去进行创造活动,但是培养他们多思和多问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结论提出不同的看法,不怕学生给自己挑毛病。教师假如被学生发现讲错了,应立即改正,不应强词夺理、固执己见,伤害、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课堂实际,多给学生讲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有什么社会价值,以此激励学生开动脑筋,不怕困难,敢于尝试。学生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常常会有不一样的举动,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例如,当演算“6 6 6 4 6 6=?”时,有的学生采用逐项累加法,有的采用6×5 4的方法,也有个别学生想出了6×6-2的方法,这种算法就带有独创性,是值得表扬和鼓励的。
此外,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特别是逆向性发问。例如在口头作文的构思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形: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学生往往是先入为主,审题之后即把最先浮现的想法写出来,如果教师能适时质疑,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变换思维方式,不轻易苟同常人的认识和见解。如学生一看到“开端”这个作文题,有可能会立即想到“开始的意思”,并从这方面去立意构思,这样往往出不了新意。这时教师提出:“开端除了表示开始的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立意?”这么一问如拨云见日,学生会意识到自己认识不足,看法片面,就会冲破习惯思维的迷雾,寻找新的思路。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并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二、创意课堂以微课为依托,破解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就会分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兆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也方便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能较好地满足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此,我校借助微课程研究,从用微课破解教学重难点入手,探索了适宜于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力求做到40分钟的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能充满创意。
1. 在課堂教学环境中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微视频先让学生了解邮票齿孔的发明过程,然后把画好的联排邮票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孩子都动手撕一撕“邮票”,体验在没有小刀的情况下手撕邮票的结果。经过实践,孩子们感受到徒手撕邮票非常不方便。接下来,教师请各小组合作演一演发明家阿切尔在小酒馆受启发的经过,让小演员再次拿出“邮票”,用准备好的别针在邮票间整齐地刺上小孔,然后再动手撕一撕,此时学生惊呼起来,“太神奇啦”“太好撕啦”。很多学生又说出卫生纸、门票副券、机打发票的间隔也都有齿孔,就是为了便于撕扯。这种步步推进的实践环节,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小小的发明能大大方便我们的生活。充分利用微视频,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乐于展示自己、乐于交流,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同时锻炼和提高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把课堂的创意延伸到课后作业中,延伸到课外
创意作业是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和有兴趣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同时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多感官参与、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每周末的常规作业基本是抄抄、写写、算算,比较枯燥乏味,如何让孩子在周末既高效地完成作业,又能改变传统作业模式,达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呢?于是教师们设计了创意作业“我的知识总结”,即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每个单元以及一学期所学到的知识。总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绘画方式、照片方式、视频方式、小报方式皆可。孩子们都爱上了这项作业,每次上交的作业都让老师惊喜不断。家长们也表示這样的创意作业不仅让孩子成了学习的主角,而且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有一位家长说:“孩子们想要讲好一节小课并不容易,首先课前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也就是像老师一样备课,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还需要找到内容的重点,怎样突出重点也是需要技巧的。”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但学生喜欢,连家长也可以参与,感受孩子的成长。
3. 利用思维导图为创意思维训练“保驾护航”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形式,把各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用主题关键词、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英语科老师从低碳生活主题出发,依照可持续发展中关于低碳生活做法的概括——减少、再使用、循环再利用,通过歌曲为学生补充reduce、reuse、recycle的层级概念,帮助学生归纳所学。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不看电视的时候关电视及刷牙时不要让水一直流着属于reduce(减少)类别,是减少能源消耗;双面打印纸张属于reuse(再利用)类别。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利用思维导图巩固知识的平台,再补充reduce这个类别时,学生还说出了减少污染和破坏等行为,如多种树、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等;补充recycle(循环再利用)类别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回收玻璃瓶、回收报纸等。
三、创意课堂促学科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等课程逐步落实,学科整合成为一种趋势。人们普遍认为,学科整合是对某一专题的内容进行立体化呈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创意教学课堂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时空中培养创意思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课堂的创意思想变成学生和教师的一种意念?这种意念能不能使文本和实践相结合?而学生又如何把文本中学到的知识变成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于是我们有效地进行了学科整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创意课堂。如教师们发现《品德与社会》教材“神奇的中国汉字”一课中不仅有汉字知识,还详细地总结了汉字的特点,如果将这些内容与语文课的综合性活动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结合起来,不是更能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吗?于是,教师们将两门学科整合起来,邀请品德科老师走进语文课堂,为孩子们讲解丰富的汉字知识。就这样,新的学习模式诞生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下课后编字谜、讲汉字故事,兴趣盎然。紧接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将一个个创作的字谜、创编的汉字故事、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编成小笑话,写在了创编的小报里;有的孩子还用图画设计字谜,让大家猜。这种创意课堂的设想,正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了学科单一的教学,打破了死板的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开创了符合他们思维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外延,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构建了“创意课程体系”,让课程托起了学生成长的平台,让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性学习机会,获取智慧学习的能力,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创意教学;创造性思维;微课;学科整合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而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我们认为,各学科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让乡村学校的学生都受到优质的教育。具体从三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创意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就是能够用一种不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独到而不同于一般的有效解决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1.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创造性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提问表示厌烦或回绝,可以向他们提示寻求答案的线索,指定有关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找出答案。有的问题需要及时解答,有的需要进行启发,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例如,教学“比例”这一内容之前,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拿着一张地图,我们能算出任意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吗?又如,在教学“比例”时前提出问题:不爬上电杆,怎样知道电杆的高度?此类问题都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处在急于要知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亢奋状态,有了求知的欲望。运用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也可以刺激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时,提出这样的思考题:“小明站在一列队伍中,从排头数起,他是第7名,从尾数算起他是第8名,这列队伍有多少人?”学生比划比划,想想算算,还可以允许学生站起来排队,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的求知欲望,就是学生学好数学和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教师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引入谈话,会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有计划地创设某种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持久的学习激情,并且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鼓励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识,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的经验,沿着不同的思路进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比如让儿童说出“木材”的用途,或说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柱体。思考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因而它对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通过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变通性。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等都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3. 提倡多思与创造精神
只有勤于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的人,才会不断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不一定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去进行创造活动,但是培养他们多思和多问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结论提出不同的看法,不怕学生给自己挑毛病。教师假如被学生发现讲错了,应立即改正,不应强词夺理、固执己见,伤害、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课堂实际,多给学生讲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有什么社会价值,以此激励学生开动脑筋,不怕困难,敢于尝试。学生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常常会有不一样的举动,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例如,当演算“6 6 6 4 6 6=?”时,有的学生采用逐项累加法,有的采用6×5 4的方法,也有个别学生想出了6×6-2的方法,这种算法就带有独创性,是值得表扬和鼓励的。
此外,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特别是逆向性发问。例如在口头作文的构思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形: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学生往往是先入为主,审题之后即把最先浮现的想法写出来,如果教师能适时质疑,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变换思维方式,不轻易苟同常人的认识和见解。如学生一看到“开端”这个作文题,有可能会立即想到“开始的意思”,并从这方面去立意构思,这样往往出不了新意。这时教师提出:“开端除了表示开始的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立意?”这么一问如拨云见日,学生会意识到自己认识不足,看法片面,就会冲破习惯思维的迷雾,寻找新的思路。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并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二、创意课堂以微课为依托,破解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就会分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兆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也方便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能较好地满足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此,我校借助微课程研究,从用微课破解教学重难点入手,探索了适宜于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力求做到40分钟的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能充满创意。
1. 在課堂教学环境中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微视频先让学生了解邮票齿孔的发明过程,然后把画好的联排邮票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孩子都动手撕一撕“邮票”,体验在没有小刀的情况下手撕邮票的结果。经过实践,孩子们感受到徒手撕邮票非常不方便。接下来,教师请各小组合作演一演发明家阿切尔在小酒馆受启发的经过,让小演员再次拿出“邮票”,用准备好的别针在邮票间整齐地刺上小孔,然后再动手撕一撕,此时学生惊呼起来,“太神奇啦”“太好撕啦”。很多学生又说出卫生纸、门票副券、机打发票的间隔也都有齿孔,就是为了便于撕扯。这种步步推进的实践环节,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小小的发明能大大方便我们的生活。充分利用微视频,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乐于展示自己、乐于交流,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同时锻炼和提高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把课堂的创意延伸到课后作业中,延伸到课外
创意作业是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和有兴趣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同时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多感官参与、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每周末的常规作业基本是抄抄、写写、算算,比较枯燥乏味,如何让孩子在周末既高效地完成作业,又能改变传统作业模式,达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呢?于是教师们设计了创意作业“我的知识总结”,即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每个单元以及一学期所学到的知识。总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绘画方式、照片方式、视频方式、小报方式皆可。孩子们都爱上了这项作业,每次上交的作业都让老师惊喜不断。家长们也表示這样的创意作业不仅让孩子成了学习的主角,而且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有一位家长说:“孩子们想要讲好一节小课并不容易,首先课前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也就是像老师一样备课,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还需要找到内容的重点,怎样突出重点也是需要技巧的。”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但学生喜欢,连家长也可以参与,感受孩子的成长。
3. 利用思维导图为创意思维训练“保驾护航”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形式,把各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用主题关键词、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英语科老师从低碳生活主题出发,依照可持续发展中关于低碳生活做法的概括——减少、再使用、循环再利用,通过歌曲为学生补充reduce、reuse、recycle的层级概念,帮助学生归纳所学。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不看电视的时候关电视及刷牙时不要让水一直流着属于reduce(减少)类别,是减少能源消耗;双面打印纸张属于reuse(再利用)类别。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利用思维导图巩固知识的平台,再补充reduce这个类别时,学生还说出了减少污染和破坏等行为,如多种树、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等;补充recycle(循环再利用)类别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回收玻璃瓶、回收报纸等。
三、创意课堂促学科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等课程逐步落实,学科整合成为一种趋势。人们普遍认为,学科整合是对某一专题的内容进行立体化呈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创意教学课堂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时空中培养创意思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课堂的创意思想变成学生和教师的一种意念?这种意念能不能使文本和实践相结合?而学生又如何把文本中学到的知识变成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于是我们有效地进行了学科整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创意课堂。如教师们发现《品德与社会》教材“神奇的中国汉字”一课中不仅有汉字知识,还详细地总结了汉字的特点,如果将这些内容与语文课的综合性活动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结合起来,不是更能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吗?于是,教师们将两门学科整合起来,邀请品德科老师走进语文课堂,为孩子们讲解丰富的汉字知识。就这样,新的学习模式诞生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下课后编字谜、讲汉字故事,兴趣盎然。紧接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将一个个创作的字谜、创编的汉字故事、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编成小笑话,写在了创编的小报里;有的孩子还用图画设计字谜,让大家猜。这种创意课堂的设想,正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了学科单一的教学,打破了死板的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开创了符合他们思维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外延,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构建了“创意课程体系”,让课程托起了学生成长的平台,让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性学习机会,获取智慧学习的能力,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