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传统教育模式中的重理论轻实践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关系,发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各自的作用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09-02
【Abstrat】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 training. I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theor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ractice, this mode obviously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engineering training. Fu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to play the respective role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in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how to prote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一、前 言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客观上要求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养等,并且能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需要。这些对高等工程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分析
工程师的培养过程,既包括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有工程实践的训练;工程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工程师是学校工程教育和就业后工程实践锻炼对人才连续塑造的产物,是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国目前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是采用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对工程师等级进行划分,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初、中、高三个级别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五个层次,工程师等级的评聘主要是根据学历、工作年限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业绩成果。[1]根据社会实际调查,我国工程师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技术实施类工程师,主要指在工业生产、设计、工藝第一线的工程师,此类工程师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70%左右;研究开发类工程师,主要指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和面向生产实际的技术研究类工程师,约占20%左右;工程管理类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工程和科技管理性任务的工程师,约占10%左右;[2]其它类型的工程师相比于以上几类所占的比例较少。这三类技术人才在理论基础、工程知识、业务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可以看出在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必须面向这三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需要,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后续发展和职业定位打下坚实基础,在此阶段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
结合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可以看出,要想在毕业后经过工程经历磨练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在校阶段的培养就必须从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两个方面共同进行。我国高校课程的普遍设置是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完成本科教育的学习。也可将全部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类。过去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1996年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京津地区工程教育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0%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在大学所受的教育和锻炼中,受益最大的是基础理论的学习。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质疑等实际问题的日渐突出,使我们认识到重理论轻实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但是社会对于实践教学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这一事实已达成共识。只有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配合,互相促进,才能保证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现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用分析
现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时代,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与传播速度的加快;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日益密切和融合,这些都对工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工程活动对知识、能力等的综合需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对工程人才提出了全方位的新的要求。
现代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过去相比更加复杂,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采纳的知识编码法认为人类知识可分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其中前两项统称为可编码知识(显性知识),后两项则称为不可编码的知识(意会知识)。[3]从知识传授角度来看,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形式进行传递,具有一种公共性,可通过理论教学来完成。这也是在传统工程教育过程中受到重视和做的比较好的部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普遍反映是他们有着非常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对于现代工程人才来说,只有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同时要求他们要具有知识转化的能力,要有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无数的实践证明“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4]因此,可以看出意会知识(默会知识)的学习应是现代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会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实践教学应是现代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得意会知识的有效途径。 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在高等工程教育阶段理论教学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得以提高。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等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实践教学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生可以在工程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理论知识的运用,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随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互动沟通的重要,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烦恼,这是在理论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可以说实践教学既是理論教学的补充也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保障。
素质的提升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素质教育有着全面而丰富的内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完成的任务。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而扎实的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具有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具有创新、实践、经济等方面的工程意识等。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要依赖高等工程教育阶段整个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环境,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等都能促进学生对于工程师职业的热爱和对于工程师工作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四、结束语
高等工程教育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对工程实践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家逐步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的同时,现在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工程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2 罗福午.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3(1)
3 任正义等.基于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的现代工程师素质结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4 简世德.默会知识视阈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09-02
【Abstrat】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 training. I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theor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ractice, this mode obviously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engineering training. Fu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to play the respective role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in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how to prote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一、前 言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客观上要求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养等,并且能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需要。这些对高等工程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分析
工程师的培养过程,既包括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有工程实践的训练;工程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工程师是学校工程教育和就业后工程实践锻炼对人才连续塑造的产物,是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国目前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是采用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对工程师等级进行划分,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初、中、高三个级别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五个层次,工程师等级的评聘主要是根据学历、工作年限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业绩成果。[1]根据社会实际调查,我国工程师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技术实施类工程师,主要指在工业生产、设计、工藝第一线的工程师,此类工程师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70%左右;研究开发类工程师,主要指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和面向生产实际的技术研究类工程师,约占20%左右;工程管理类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工程和科技管理性任务的工程师,约占10%左右;[2]其它类型的工程师相比于以上几类所占的比例较少。这三类技术人才在理论基础、工程知识、业务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可以看出在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必须面向这三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需要,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后续发展和职业定位打下坚实基础,在此阶段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
结合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可以看出,要想在毕业后经过工程经历磨练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在校阶段的培养就必须从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两个方面共同进行。我国高校课程的普遍设置是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完成本科教育的学习。也可将全部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类。过去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1996年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京津地区工程教育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0%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在大学所受的教育和锻炼中,受益最大的是基础理论的学习。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质疑等实际问题的日渐突出,使我们认识到重理论轻实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但是社会对于实践教学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这一事实已达成共识。只有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配合,互相促进,才能保证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现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用分析
现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时代,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与传播速度的加快;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日益密切和融合,这些都对工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工程活动对知识、能力等的综合需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对工程人才提出了全方位的新的要求。
现代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过去相比更加复杂,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采纳的知识编码法认为人类知识可分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其中前两项统称为可编码知识(显性知识),后两项则称为不可编码的知识(意会知识)。[3]从知识传授角度来看,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形式进行传递,具有一种公共性,可通过理论教学来完成。这也是在传统工程教育过程中受到重视和做的比较好的部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普遍反映是他们有着非常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对于现代工程人才来说,只有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同时要求他们要具有知识转化的能力,要有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无数的实践证明“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4]因此,可以看出意会知识(默会知识)的学习应是现代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会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实践教学应是现代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得意会知识的有效途径。 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在高等工程教育阶段理论教学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得以提高。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等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实践教学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生可以在工程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理论知识的运用,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随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互动沟通的重要,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烦恼,这是在理论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可以说实践教学既是理論教学的补充也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保障。
素质的提升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素质教育有着全面而丰富的内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完成的任务。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而扎实的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具有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具有创新、实践、经济等方面的工程意识等。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要依赖高等工程教育阶段整个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环境,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等都能促进学生对于工程师职业的热爱和对于工程师工作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四、结束语
高等工程教育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对工程实践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家逐步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的同时,现在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工程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2 罗福午.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3(1)
3 任正义等.基于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的现代工程师素质结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4 简世德.默会知识视阈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