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教师备课相当认真,他们每周有一至二次的同年级集体备课(简称“集备”),时间为一小时左右。集备时主备教师谈“自助餐”“特餐”“常餐”“轻盈餐”“迷你餐”(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谈教学重难点、注意点、解难策略等,其它教师则认真倾听并做出补充。老师们专心、投入,毫不懈怠。在参与他们的集备中,除了专题研讨外,我亦关注香港教材的编写特点,香港教师的教学风格,香港孩子的学习心理。对照找差距,互动促成长。以下就结合集备中探究的问题举隅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教材处理的能动性问题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展现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可供借鉴的思路,但并不提供优化和合理的教法。教材亦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由于每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不同,教材也不太可能呈现出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扩充。
【示例】
香港教材给面积下的定义是:平面图形或对象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如图一:
同样,教材中关于长方形的面积是呈现两个花俏的广告牌,问:除了数方格外,还有其它更快捷的方法吗?接着就提示:有。可以用尺子量度长方形的长和阔,再用乘法计算面积。如图二:
【分析与思考】
“平面图形或对象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这样的表述是不准确的。老师们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说明,这里的“平面图形”是指封闭图形,因为不封闭的图形是不可以求它的面积的。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教材呈现问题:“除了数方格外,还有其它更快捷的方法吗?”接着提示:“有。可以用尺子量度长方形的长和阔,再用乘法计算面积。”这样的编排不但过简,制约思维,学生亦感困惑:“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度来乘呢?”
在集备时,老师们认识到用数格子的方法算面积,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面积是要用面积单位量度,图形或表面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至于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等于长乘阔(宽)?我们可以做些扩充,还原其抽象概括之过程:见图(1)、(2)、(3)
二、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问题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教学设计要考虑“教”与“学”两个因素,并做具体细致分析,使之更具针对性。
【示例】
《比较长短和距离》是香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学习重点是:认识长度的概念;直接比较两件及三件物体的高矮和长短;认识距离的概念;直接比较对象间的距离。有的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比高矮。让两个一样高的学生,一个站在椅子上,一个站在地面上,进行高矮比较。
2、比铅笔。发给学生三支铅笔进行比较。
3、比距离。让两位学生站在老师的两侧,距离不等。问:哪位同学距离老师近?哪位同学距离老师远?为什么?
4、比线段。发给学生工作纸,让学生比几条直线的长短。
【分析与思考】
“比高矮”,演示时要让学生明白,直接比较两个或几个对象的长度应该把对象的一端拼齐。“比铅笔”,教学时应当先比两件的,引出“较”,再比三件的,引出“最”。“ 比距离”,操作时应让学生注意:绳子要绷紧、绳头要靠胸、站立要不动。还可以多举些例子,说明“路程”和“距离”两概念的区别。“比线段”练习时可以先比实物,后比图形,再比数据,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比较长短和距离》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当考虑概念的教学(较与最,距离与路程、中间人与永备尺),比较的要求(近比、对齐、横量),方法的选用(以活动为主、以动态为主、鼓励先估后量),能力的培养(透过不同的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协作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沟通能力)。还要考虑每一游戏或活动的目标取向(如两人比高矮,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比较高”;三人比高矮,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谁最高”),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讲清“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三、解题方略的多样性问题
解题(即解决问题)在数学领域通常是指对一道或一类数学问题,通过数学运算或推导得出合理的答案。这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和学习经历。教师可以多角度分析、全方位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找到解题方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示例】
例题(图三):
有的教师只用了一种解题方法:
(1)分析法(图四)
【分析与思考】
这种“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是在学生们学习了“大于”“小于”“同样多”之后,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按排的比较性应用题。在解答此类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见到“多”就用加法,见到“少”就用减法,解题错误率比较大。教师就是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略帮助学生观察、理析、解难。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上题除了用“分析法”外,还可以有不同的尝试:
(2)综合法(图五):
(3)图示法(图六):
(4)标注法(图七):
(5)改数法(图八):
当数据很大时,可以把数据改小,数据如果是分数或小数时,可以把数据改为整数,以帮助理解。
A收集了2个,比B少1个,那么B更多,用“+”。B又比C少3个,那么C多,也是用“+”。理解了以后恢复原来的数据,求C列式是:109+56+152
(6)分解法:
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遮去一部分条件,先解答一步计算的,把中间问题求出来后,再逐步完成全过程。(见图九)
1)遮去条件2及问题,先求出:B大厦收集了多少个?(见图十)
2)遮去条件1,补上已求出的:B大厦收集了165个。(见图十一)
四、活动探究的开放性问题
数学课堂是学生数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虽然许多教师都能以数学活动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改善学习环境,但是数学活动还是“牵的多”“抱的紧”“管的死”,不够开放,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示例】
一位教师在设计六年级《圆周与直径》时,拟安排以下的探究活动。
请按以下的步骤来量度圆周和直径:
1、把圆形实物印画到白纸上,然后把圆剪下来。
2、用绳围着圆,然后剪出等于圆周长度的绳子,再用直尺量度出绳子的长度。
3、把圆对折一次,用直尺量度直径。
4、用计算器计算,把答案填在(表一)。
直径(cm) 圆周(cm) 圆周÷直径(答案取至百分位)
【分析与思考】
这种活动安排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按部就班、依葫画瓢。事实上,教师给定的这种“缠绕法”是比较“笨”的方法,最不易绕也最不精确。如果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绪,打开学生的思维,亦可能有更好的办法生成,如:“滚动法”“剪线法”等,体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关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在活动设计上要为发展有差异的学生留下思维、创造的空间。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去主动建构、愉快学习。
五、课堂练习的层次性问题
数学课堂练习有课前的基本练习、课中的巩固练习、课末的拓展练习。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示例】
五年级《扩分》(扩分与缩分等同于内地教材“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的老师安排了如下的练习。
1、下面哪一个是真分数?
、 、 、
2、下面哪一个是假分数?
、 、12、
3、下面哪一个是带分数?
、 、 、34
4、填填看。把下面的图形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见图十二)。
【分析与思考】
以上练习只是课前的复习。扩分的根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扩分的方法是把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上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即 = (n不等于0)。扩分的目的是为分数的加减服务。课堂可以进行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甲) 在()内写出着色部份占全图的几分之几
上面着色部份都是(相等/不相等),
即 = =( )=( )
(乙) 从上面的分数中任意选取其中一个,写在()内,看看它和 有甚么关系(见表二)。
(丙)观察以上的结果,我发现了(见表三)
(二)巩固练习。
(1)填空: =、 = 、 = = 、 = 、 = 、 = =
(2)判断: = () 、 =() 、 =( )
(3)涂色:出示相同的长方形卡纸,让学生在每个卡纸上着色,分别是 、 、 、 、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练习。
(1) = = =12÷( )=( )÷6=( )÷( )
(2)一分钟内你能找出几个与 等值的分数?
(3)同学们采集树种,第一组6人采集9千克,第二组7人采集8千克,第三组6人采集8千克,哪个组平均每人采集得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教材处理的能动性问题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展现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可供借鉴的思路,但并不提供优化和合理的教法。教材亦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由于每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不同,教材也不太可能呈现出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扩充。
【示例】
香港教材给面积下的定义是:平面图形或对象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如图一:
同样,教材中关于长方形的面积是呈现两个花俏的广告牌,问:除了数方格外,还有其它更快捷的方法吗?接着就提示:有。可以用尺子量度长方形的长和阔,再用乘法计算面积。如图二:
【分析与思考】
“平面图形或对象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这样的表述是不准确的。老师们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说明,这里的“平面图形”是指封闭图形,因为不封闭的图形是不可以求它的面积的。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教材呈现问题:“除了数方格外,还有其它更快捷的方法吗?”接着提示:“有。可以用尺子量度长方形的长和阔,再用乘法计算面积。”这样的编排不但过简,制约思维,学生亦感困惑:“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度来乘呢?”
在集备时,老师们认识到用数格子的方法算面积,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面积是要用面积单位量度,图形或表面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至于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等于长乘阔(宽)?我们可以做些扩充,还原其抽象概括之过程:见图(1)、(2)、(3)
二、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问题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教学设计要考虑“教”与“学”两个因素,并做具体细致分析,使之更具针对性。
【示例】
《比较长短和距离》是香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学习重点是:认识长度的概念;直接比较两件及三件物体的高矮和长短;认识距离的概念;直接比较对象间的距离。有的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比高矮。让两个一样高的学生,一个站在椅子上,一个站在地面上,进行高矮比较。
2、比铅笔。发给学生三支铅笔进行比较。
3、比距离。让两位学生站在老师的两侧,距离不等。问:哪位同学距离老师近?哪位同学距离老师远?为什么?
4、比线段。发给学生工作纸,让学生比几条直线的长短。
【分析与思考】
“比高矮”,演示时要让学生明白,直接比较两个或几个对象的长度应该把对象的一端拼齐。“比铅笔”,教学时应当先比两件的,引出“较”,再比三件的,引出“最”。“ 比距离”,操作时应让学生注意:绳子要绷紧、绳头要靠胸、站立要不动。还可以多举些例子,说明“路程”和“距离”两概念的区别。“比线段”练习时可以先比实物,后比图形,再比数据,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比较长短和距离》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当考虑概念的教学(较与最,距离与路程、中间人与永备尺),比较的要求(近比、对齐、横量),方法的选用(以活动为主、以动态为主、鼓励先估后量),能力的培养(透过不同的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协作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沟通能力)。还要考虑每一游戏或活动的目标取向(如两人比高矮,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比较高”;三人比高矮,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谁最高”),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讲清“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三、解题方略的多样性问题
解题(即解决问题)在数学领域通常是指对一道或一类数学问题,通过数学运算或推导得出合理的答案。这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和学习经历。教师可以多角度分析、全方位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找到解题方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示例】
例题(图三):
有的教师只用了一种解题方法:
(1)分析法(图四)
【分析与思考】
这种“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是在学生们学习了“大于”“小于”“同样多”之后,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按排的比较性应用题。在解答此类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见到“多”就用加法,见到“少”就用减法,解题错误率比较大。教师就是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略帮助学生观察、理析、解难。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上题除了用“分析法”外,还可以有不同的尝试:
(2)综合法(图五):
(3)图示法(图六):
(4)标注法(图七):
(5)改数法(图八):
当数据很大时,可以把数据改小,数据如果是分数或小数时,可以把数据改为整数,以帮助理解。
A收集了2个,比B少1个,那么B更多,用“+”。B又比C少3个,那么C多,也是用“+”。理解了以后恢复原来的数据,求C列式是:109+56+152
(6)分解法:
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遮去一部分条件,先解答一步计算的,把中间问题求出来后,再逐步完成全过程。(见图九)
1)遮去条件2及问题,先求出:B大厦收集了多少个?(见图十)
2)遮去条件1,补上已求出的:B大厦收集了165个。(见图十一)
四、活动探究的开放性问题
数学课堂是学生数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虽然许多教师都能以数学活动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改善学习环境,但是数学活动还是“牵的多”“抱的紧”“管的死”,不够开放,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示例】
一位教师在设计六年级《圆周与直径》时,拟安排以下的探究活动。
请按以下的步骤来量度圆周和直径:
1、把圆形实物印画到白纸上,然后把圆剪下来。
2、用绳围着圆,然后剪出等于圆周长度的绳子,再用直尺量度出绳子的长度。
3、把圆对折一次,用直尺量度直径。
4、用计算器计算,把答案填在(表一)。
直径(cm) 圆周(cm) 圆周÷直径(答案取至百分位)
【分析与思考】
这种活动安排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按部就班、依葫画瓢。事实上,教师给定的这种“缠绕法”是比较“笨”的方法,最不易绕也最不精确。如果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绪,打开学生的思维,亦可能有更好的办法生成,如:“滚动法”“剪线法”等,体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关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在活动设计上要为发展有差异的学生留下思维、创造的空间。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去主动建构、愉快学习。
五、课堂练习的层次性问题
数学课堂练习有课前的基本练习、课中的巩固练习、课末的拓展练习。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示例】
五年级《扩分》(扩分与缩分等同于内地教材“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的老师安排了如下的练习。
1、下面哪一个是真分数?
、 、 、
2、下面哪一个是假分数?
、 、12、
3、下面哪一个是带分数?
、 、 、34
4、填填看。把下面的图形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见图十二)。
【分析与思考】
以上练习只是课前的复习。扩分的根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扩分的方法是把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上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即 = (n不等于0)。扩分的目的是为分数的加减服务。课堂可以进行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甲) 在()内写出着色部份占全图的几分之几
上面着色部份都是(相等/不相等),
即 = =( )=( )
(乙) 从上面的分数中任意选取其中一个,写在()内,看看它和 有甚么关系(见表二)。
(丙)观察以上的结果,我发现了(见表三)
(二)巩固练习。
(1)填空: =、 = 、 = = 、 = 、 = 、 = =
(2)判断: = () 、 =() 、 =( )
(3)涂色:出示相同的长方形卡纸,让学生在每个卡纸上着色,分别是 、 、 、 、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练习。
(1) = = =12÷( )=( )÷6=( )÷( )
(2)一分钟内你能找出几个与 等值的分数?
(3)同学们采集树种,第一组6人采集9千克,第二组7人采集8千克,第三组6人采集8千克,哪个组平均每人采集得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