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起阿西莫夫是在上周一个失眠的晚上。我瞪着眼睛望着天花板,脑海里一些闪烁的东西就融入到眼前的灰黑之中。
这些闪烁组成的空间看上去像是阿西莫夫小说中“心理史学”缔造者谢顿的办公室—数字和线条星星点点漂浮于空中,并能在空间中展开汇集成人类未来清晰可见的路径。谢顿则像拨弄丝线那样,看细微改变会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我对这个系列的记忆已不甚清晰,但我记得小说中谢顿在“心理史学”提到过些许这个项目将面临的问题,计算能力是其中之一,如何搜集到足够多的信息是其中之一,还有如何能了解每个个体独特的心理状态。
他写这一科幻系列是几十年前,那时一台计算机能填满一整个房间。我胡思乱想他如果活到现在会作何感想。我在失眠的那个白天看到《纽约时报》上一个新闻说英国和美国的学者们在用Google Trend中的一些搜索短语来预测下一周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走势。而我手腕上的Jawbone UP记录着我在床上的辗转反侧,当它发现我睡眠不足6小时,它的数据会通过IFTTT的设置最后显示出大大的疲惫表情。
我甚至觉得在阿西莫夫去世后的这30年,一切就像小说情节那样发展,不由要怀疑一下这些科幻小说家是不是就是谢顿博士们。
一个国外网站将那些在科幻作品中出现而后变成现实的产品全都列了出来,阿西莫夫名下就有72个。当我在知乎的一篇帖子中链接到这个网站时,我觉得我已处在某人的一本科幻小说中。
当聪明人被想象激荡而付诸实践并成功后,类似的尝试就不曾停过。例如知乎的那个帖子提到潜水艇和直升机的发明者都是受到了凡尔纳的震撼。另外有人考据说“点火升空”、“基因工程”、“机器人学”这些科学术语都最先由科幻小说提出。当然,“机器人学”相关的很多机器人术语都来自于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最为人熟知的是“机器人三大定律”。
我不知道Google的两个创始人是不是也受到科幻小说的启发,他们在一些彩蛋里有向科幻作者致敬的桥段;X Lab也充满科幻色彩。我甚至会把这个实验室看成小说中“美国机器人和机械人公司”,因为在这之前,哪家上市公司要说自己想要造个无人驾驶汽车和太空电梯,一定是个科幻范儿的愚人节玩笑;但现在Google无疑正在把它变成现实,连华尔街都开始严肃对待这些异想天开。
如果这些东西都在实现,那可能科幻作家在他们小说中试图探讨的另一些东西会变得格外有价值起来。很多人都乐于探讨技术飞跃后人类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卡尔·撒根的《接触》和刘慈欣的《三体》都让人印象深刻。
说回阿西莫夫,尽管他是个文笔单薄的人,但他除了贡献大量想象之外,也依然生动地刻画了人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差异之下展现出来的多元社会风貌。
我甚至觉得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探讨各种社会制度,以及技术如何塑造社会形态。除去那些在已有历史上有原型可循的银河帝国,重商主义平民社会等不说,他描述过人类寿命变长后慵懒但在艺术方面造诣颇盛的社会,人口锐减而充斥机器仆人结果人类演化成全性人的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犹如装满传感器并由一个终极计算机计算平衡的盖亚世界。
这些都在说人类对幻想的实现有着超乎我们意料的能力,但人性、社会结构和制度设定却始终让人苦恼并充满束缚。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说得尤其好。他说:“这些小说(基地系列)依然独特、激动人心,是关于‘自知之明’—知道我们自己的社会如何运作—能让我们改变历史的传奇。”
这些闪烁组成的空间看上去像是阿西莫夫小说中“心理史学”缔造者谢顿的办公室—数字和线条星星点点漂浮于空中,并能在空间中展开汇集成人类未来清晰可见的路径。谢顿则像拨弄丝线那样,看细微改变会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我对这个系列的记忆已不甚清晰,但我记得小说中谢顿在“心理史学”提到过些许这个项目将面临的问题,计算能力是其中之一,如何搜集到足够多的信息是其中之一,还有如何能了解每个个体独特的心理状态。
他写这一科幻系列是几十年前,那时一台计算机能填满一整个房间。我胡思乱想他如果活到现在会作何感想。我在失眠的那个白天看到《纽约时报》上一个新闻说英国和美国的学者们在用Google Trend中的一些搜索短语来预测下一周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走势。而我手腕上的Jawbone UP记录着我在床上的辗转反侧,当它发现我睡眠不足6小时,它的数据会通过IFTTT的设置最后显示出大大的疲惫表情。
我甚至觉得在阿西莫夫去世后的这30年,一切就像小说情节那样发展,不由要怀疑一下这些科幻小说家是不是就是谢顿博士们。
一个国外网站将那些在科幻作品中出现而后变成现实的产品全都列了出来,阿西莫夫名下就有72个。当我在知乎的一篇帖子中链接到这个网站时,我觉得我已处在某人的一本科幻小说中。
当聪明人被想象激荡而付诸实践并成功后,类似的尝试就不曾停过。例如知乎的那个帖子提到潜水艇和直升机的发明者都是受到了凡尔纳的震撼。另外有人考据说“点火升空”、“基因工程”、“机器人学”这些科学术语都最先由科幻小说提出。当然,“机器人学”相关的很多机器人术语都来自于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最为人熟知的是“机器人三大定律”。
我不知道Google的两个创始人是不是也受到科幻小说的启发,他们在一些彩蛋里有向科幻作者致敬的桥段;X Lab也充满科幻色彩。我甚至会把这个实验室看成小说中“美国机器人和机械人公司”,因为在这之前,哪家上市公司要说自己想要造个无人驾驶汽车和太空电梯,一定是个科幻范儿的愚人节玩笑;但现在Google无疑正在把它变成现实,连华尔街都开始严肃对待这些异想天开。
如果这些东西都在实现,那可能科幻作家在他们小说中试图探讨的另一些东西会变得格外有价值起来。很多人都乐于探讨技术飞跃后人类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卡尔·撒根的《接触》和刘慈欣的《三体》都让人印象深刻。
说回阿西莫夫,尽管他是个文笔单薄的人,但他除了贡献大量想象之外,也依然生动地刻画了人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差异之下展现出来的多元社会风貌。
我甚至觉得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探讨各种社会制度,以及技术如何塑造社会形态。除去那些在已有历史上有原型可循的银河帝国,重商主义平民社会等不说,他描述过人类寿命变长后慵懒但在艺术方面造诣颇盛的社会,人口锐减而充斥机器仆人结果人类演化成全性人的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犹如装满传感器并由一个终极计算机计算平衡的盖亚世界。
这些都在说人类对幻想的实现有着超乎我们意料的能力,但人性、社会结构和制度设定却始终让人苦恼并充满束缚。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说得尤其好。他说:“这些小说(基地系列)依然独特、激动人心,是关于‘自知之明’—知道我们自己的社会如何运作—能让我们改变历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