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历史上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摩擦的拉锯地带,曾作过北魏国都96年,后又成为辽金陪都、明代“九边重镇”之首和自唐宋以后特别是清代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因而历代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囿于考古和文献的局限,很多历史遗迹、文物的来历多少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当此粗加梳理,罗列四例,供有心者爬梳剔抉,据实反驳,以正视听,还原史实本初面貌。
“白登之围”白登山在何处
白登之战是信史无疑。秦始皇死后,秦将蒙恬被逼自杀,秦朝北疆(包括大同一带)遂无良将镇守,匈奴便乘虚而入。汉初,匈奴首领冒顿率领精骑潜伏于代谷(今河北蔚县、怀安至山西天镇之间),以伺机南进。刘邦称帝后翌年(前201年,即汉高祖六年)冬季,不听御史谏劝,亲率10万骑兵,越过雁门关,一路单兵疾进至平城(大同)之东的高地白登山,结果被匈奴40万精骑团团包围。因后援步兵尚在雁门关至大同途中,刘邦只得采取软投降的办法解围,即定下汉朝每年向匈奴贡奉美女、玉帛、酒米等物的和亲政策,这才使得匈奴退兵,后人将这一事件称为白登之围。
白登山在何处?西汉史官司马迁扈从汉武帝巡边来到70多年前汉高祖与匈奴对峙7个昼夜的白登山,并深入民间走访调查,将当年一些细节写进《史记》中,但未写明白登山的具体位置。而东汉时期的学者服虔在为《史记》所作的注中说:“白登,台名,去平城七里。”可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却说:“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复提出“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并说“服虔说非也”。之后,唐太宗第四子李泰在其所著《括地志》中说:“汉平城县,县东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1984年4月,大同市博物館在大同城东东王庄西北处发掘了北魏元淑墓,墓中出土的墓志记有“葬于白登之阳”,一些学者便由此断定白登山即今大同市东北之马铺山。
笔者实地勘查发现,面积不大且低矮的丘陵状马铺山,根本容纳不下汉匈双方的几十万兵马。况且马铺山上未见山泉山涧,刘邦军队7个昼夜无水显然是不可想象的。而从这里继续沿黄土梁向东北行15公里,就上了采凉山绝顶。采凉山又名采掠山,系阴山余脉,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著称。其海拔2144.6米,较大同盆地高出千余米,是大同地区的第一高峰,具备战略制高点的地理优势。采凉山坡度较大,且愈行愈陡,山上荆棘遍布,行走艰难,山顶却比较平坦,成台状。若居高临下,视野辽阔,“数百里内宛然”,有利于驻军坚守,且能“盘踞二百四十里”,符合数十万大军团作战的要求。采凉山得名自北魏时期,之前,采凉山就是白登山。采凉山上有天然山泉,能够供给刘邦军队食饮。由此可以判定,采凉山才是刘邦被围之白登山。换言之,还是唐朝李泰说得对。
阳高“天桥战国窖藏货币”
阳高县长城乡天桥村。1963年,村民刘志明在村东北半里处为去逝的母亲挖坟,挖出一堆“小铲子”。他以300元将这堆“废铜烂铁”卖给当地供销社,自此这批古铜钱在文物部门关照下,引起全国轰动。经过省地县(当时为雁北地区)考古人员选拣确认,这些铜钱系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曾流行过的货币,共13000枚,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燕国、赵国使用的布币;二是秦国、魏国、韩国使用的圆形、有圆孔的环币;三是齐国使用的刀币;四是楚国使用的形状较小的蚁币(鬼脸币)。推测这些古钱币多铸造于山西灵丘县与河北蔚县交界处的拒马河流域。铸钱所用铜料产自不远处的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和枪头岭村一带。枪头岭村南至今还立有一通明代所立石碑,上刻“山高风猛,以烧炼求利”字样。
这批铜钱为何人所埋?据史书记载,秦伐赵历时多年。都城邯郸被攻陷后,赵国公子赵嘉率领其家族数百人,一路逃窜到今晋冀交界处的恒山以北地区,自立为代王,一些昔日官吏携带钱币,陆续投奔而来。赵嘉把钱币收拢在一起集中保管,意欲穿越采凉山峡谷,进入匈奴领地,以这些钱币换取居留和生存权。有一天,秦军将领王贲(bēn)率领一支劲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来。情急之下,赵嘉令背负钱囊的士兵就地掘坑,埋藏钱币,等待脱逃后再返回来取用。未想赵嘉残部转眼间即为秦将王贲所虏,彻底败亡,旋被秦始皇迁往甘肃天水,无法再取那批铜钱。
灵丘县“曲回寺石像冢”
灵丘县独峪乡曲回寺村,山曲水环,附近的山岗、河畔、坡梁上分布着很多石塔。该村曾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寺庙——曲回寺。据《曲回寺碑记》记载,石塔群修建于唐天宝十年(751),约300余座。元宪宗三年(1253),成吉思汗的孙女独木干(按元朝制度受封赵国公主位)推崇佛教,到曲回寺祭拜,因其赏识敬重慧明和尚,遂加封他“佛日圆照”徽号,并将一批金饰作为布施予以馈赠。慧明法师十分珍视,将其埋于地下。1939年,侵华日军向抗日根据地灵丘扫荡时攻入曲回寺,并纵火焚烧寺院,万幸的是分布在周边的石塔却未及破坏。
1982年一位村民在寺北荒野山坡中偶然发现一个陶罐,打开后看到了数十件形状各异、细腻精美的金饰。此事引起文物部门重视,经专家鉴定为元代器物,其中一件长约9厘米的金飞天仙人头饰,头戴金冠,呈俯身翱翔状,右腿微曲,体态舒缓,帔(pèi)帛、束带飘曳,身下祥云凝结,仙姿飘逸,栩栩如生,其工艺代表着元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准。2001年,国务院将“曲回寺石像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考古试挖掘石塔,发现塔体由石块砌成3个同心圆,圆心内无陈列,石像都放置于有门的石洞内。洞内的石像排列有序,有佛、菩萨、罗汉、供养人等。石像的雕造为唐朝风格,面目慈祥,身材圆润,发髻螺旋。这些隐介藏形的金飞天仙人头饰,究竟是出于躲避战乱盗匪还是其他考虑,现无考。
浑源县“李峪青铜器”
浑源县城西南7.5公里处李峪村。1923年正月十五刚过,村民高凤章一家同往年一样,用篓子往庙坡地背粪。他们无意间发现一处因雨水灌入而塌陷的洞窟内,有柏木柱、金属圈、金属箭头(矢镞)、金钗、金环、金簪、金花、金棒、金扣等珍宝。这批珍宝在当时就引起轰动,并演绎了由浑源知县、县绅、法国古董商、瑞典驻浑源县传教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晋商乔家、上海古董商、我地下党、上海报界、上海海关、上海军管会等先后共同参与的曲折故事。
最终,这批文物有的被偷运到国外至今未追回,有的被截获交至上海市文物部门。经鉴定,这些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史上第二个高峰时期的代表。尤其是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达10.76千克的青铜牺尊,已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重宝。从其穿牛鼻之环可证实在春秋时期,就已有用穿鼻来驯服牛的方法。浑源籍乡绅、并州大学和燕京大学教师及日本学者先后编撰《古物歌》《古物记》《古物状况表》《浑源出土古物图说》《山西浑源出土古铜器图考》《浑源彝器图》《浑源出土古物》《商周彝器通考》等著作文献,但都没有说清楚这批青铜器究竟为何人何由所埋。
“白登之围”白登山在何处
白登之战是信史无疑。秦始皇死后,秦将蒙恬被逼自杀,秦朝北疆(包括大同一带)遂无良将镇守,匈奴便乘虚而入。汉初,匈奴首领冒顿率领精骑潜伏于代谷(今河北蔚县、怀安至山西天镇之间),以伺机南进。刘邦称帝后翌年(前201年,即汉高祖六年)冬季,不听御史谏劝,亲率10万骑兵,越过雁门关,一路单兵疾进至平城(大同)之东的高地白登山,结果被匈奴40万精骑团团包围。因后援步兵尚在雁门关至大同途中,刘邦只得采取软投降的办法解围,即定下汉朝每年向匈奴贡奉美女、玉帛、酒米等物的和亲政策,这才使得匈奴退兵,后人将这一事件称为白登之围。
白登山在何处?西汉史官司马迁扈从汉武帝巡边来到70多年前汉高祖与匈奴对峙7个昼夜的白登山,并深入民间走访调查,将当年一些细节写进《史记》中,但未写明白登山的具体位置。而东汉时期的学者服虔在为《史记》所作的注中说:“白登,台名,去平城七里。”可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却说:“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复提出“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并说“服虔说非也”。之后,唐太宗第四子李泰在其所著《括地志》中说:“汉平城县,县东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1984年4月,大同市博物館在大同城东东王庄西北处发掘了北魏元淑墓,墓中出土的墓志记有“葬于白登之阳”,一些学者便由此断定白登山即今大同市东北之马铺山。
笔者实地勘查发现,面积不大且低矮的丘陵状马铺山,根本容纳不下汉匈双方的几十万兵马。况且马铺山上未见山泉山涧,刘邦军队7个昼夜无水显然是不可想象的。而从这里继续沿黄土梁向东北行15公里,就上了采凉山绝顶。采凉山又名采掠山,系阴山余脉,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著称。其海拔2144.6米,较大同盆地高出千余米,是大同地区的第一高峰,具备战略制高点的地理优势。采凉山坡度较大,且愈行愈陡,山上荆棘遍布,行走艰难,山顶却比较平坦,成台状。若居高临下,视野辽阔,“数百里内宛然”,有利于驻军坚守,且能“盘踞二百四十里”,符合数十万大军团作战的要求。采凉山得名自北魏时期,之前,采凉山就是白登山。采凉山上有天然山泉,能够供给刘邦军队食饮。由此可以判定,采凉山才是刘邦被围之白登山。换言之,还是唐朝李泰说得对。
阳高“天桥战国窖藏货币”
阳高县长城乡天桥村。1963年,村民刘志明在村东北半里处为去逝的母亲挖坟,挖出一堆“小铲子”。他以300元将这堆“废铜烂铁”卖给当地供销社,自此这批古铜钱在文物部门关照下,引起全国轰动。经过省地县(当时为雁北地区)考古人员选拣确认,这些铜钱系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曾流行过的货币,共13000枚,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燕国、赵国使用的布币;二是秦国、魏国、韩国使用的圆形、有圆孔的环币;三是齐国使用的刀币;四是楚国使用的形状较小的蚁币(鬼脸币)。推测这些古钱币多铸造于山西灵丘县与河北蔚县交界处的拒马河流域。铸钱所用铜料产自不远处的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和枪头岭村一带。枪头岭村南至今还立有一通明代所立石碑,上刻“山高风猛,以烧炼求利”字样。
这批铜钱为何人所埋?据史书记载,秦伐赵历时多年。都城邯郸被攻陷后,赵国公子赵嘉率领其家族数百人,一路逃窜到今晋冀交界处的恒山以北地区,自立为代王,一些昔日官吏携带钱币,陆续投奔而来。赵嘉把钱币收拢在一起集中保管,意欲穿越采凉山峡谷,进入匈奴领地,以这些钱币换取居留和生存权。有一天,秦军将领王贲(bēn)率领一支劲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来。情急之下,赵嘉令背负钱囊的士兵就地掘坑,埋藏钱币,等待脱逃后再返回来取用。未想赵嘉残部转眼间即为秦将王贲所虏,彻底败亡,旋被秦始皇迁往甘肃天水,无法再取那批铜钱。
灵丘县“曲回寺石像冢”
灵丘县独峪乡曲回寺村,山曲水环,附近的山岗、河畔、坡梁上分布着很多石塔。该村曾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寺庙——曲回寺。据《曲回寺碑记》记载,石塔群修建于唐天宝十年(751),约300余座。元宪宗三年(1253),成吉思汗的孙女独木干(按元朝制度受封赵国公主位)推崇佛教,到曲回寺祭拜,因其赏识敬重慧明和尚,遂加封他“佛日圆照”徽号,并将一批金饰作为布施予以馈赠。慧明法师十分珍视,将其埋于地下。1939年,侵华日军向抗日根据地灵丘扫荡时攻入曲回寺,并纵火焚烧寺院,万幸的是分布在周边的石塔却未及破坏。
1982年一位村民在寺北荒野山坡中偶然发现一个陶罐,打开后看到了数十件形状各异、细腻精美的金饰。此事引起文物部门重视,经专家鉴定为元代器物,其中一件长约9厘米的金飞天仙人头饰,头戴金冠,呈俯身翱翔状,右腿微曲,体态舒缓,帔(pèi)帛、束带飘曳,身下祥云凝结,仙姿飘逸,栩栩如生,其工艺代表着元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准。2001年,国务院将“曲回寺石像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考古试挖掘石塔,发现塔体由石块砌成3个同心圆,圆心内无陈列,石像都放置于有门的石洞内。洞内的石像排列有序,有佛、菩萨、罗汉、供养人等。石像的雕造为唐朝风格,面目慈祥,身材圆润,发髻螺旋。这些隐介藏形的金飞天仙人头饰,究竟是出于躲避战乱盗匪还是其他考虑,现无考。
浑源县“李峪青铜器”
浑源县城西南7.5公里处李峪村。1923年正月十五刚过,村民高凤章一家同往年一样,用篓子往庙坡地背粪。他们无意间发现一处因雨水灌入而塌陷的洞窟内,有柏木柱、金属圈、金属箭头(矢镞)、金钗、金环、金簪、金花、金棒、金扣等珍宝。这批珍宝在当时就引起轰动,并演绎了由浑源知县、县绅、法国古董商、瑞典驻浑源县传教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晋商乔家、上海古董商、我地下党、上海报界、上海海关、上海军管会等先后共同参与的曲折故事。
最终,这批文物有的被偷运到国外至今未追回,有的被截获交至上海市文物部门。经鉴定,这些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史上第二个高峰时期的代表。尤其是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达10.76千克的青铜牺尊,已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重宝。从其穿牛鼻之环可证实在春秋时期,就已有用穿鼻来驯服牛的方法。浑源籍乡绅、并州大学和燕京大学教师及日本学者先后编撰《古物歌》《古物记》《古物状况表》《浑源出土古物图说》《山西浑源出土古铜器图考》《浑源彝器图》《浑源出土古物》《商周彝器通考》等著作文献,但都没有说清楚这批青铜器究竟为何人何由所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