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的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8条小船,每船乘7个人,结果还有15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二、数学语言生活化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但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在教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先后寻找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工程队、鸭子、粽子、大饼等,最终终于让学生从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爱数学。
三、数学概念生活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诱导。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
感受数学价值,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五、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1.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用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過“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8条小船,每船乘7个人,结果还有15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二、数学语言生活化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但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在教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先后寻找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工程队、鸭子、粽子、大饼等,最终终于让学生从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爱数学。
三、数学概念生活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诱导。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
感受数学价值,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五、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1.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用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過“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