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武陵山区高等院校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构建与思考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64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地高校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构建也逐渐趋于规范化、系统化。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关于民族音乐学理论人才的培养仍然处于起步晚、学科建设弱的现状。因此本文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分别从武陵山区本土化音乐文化保护的迫切性、吉首大学少数民族音乐学科建设的完善性、少数民族音乐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三个方面,阐明当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关于构建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必要性,及对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吉首大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区域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14-04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分支学科,1986年6月,在江苏南京艺术学院首次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1],这标志着中国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受到广泛關注。通过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三十多年的学科构建与运用,民族音乐学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重点音乐集成类项目、21世纪后中国特色音乐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民族音乐学专业也逐渐从过去仅局限于研究非欧渊源音乐对象的“舶来学科”,而内化成为具有中国本土化意识观念的、以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的理论学科。从当代中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学科建制情况来看,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开设,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的艺术院校当中,其中以汉族地区居多,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对于民族音乐学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或零起步阶段。樊祖荫先生曾提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各民族所需要的音乐人才[2]。”而学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载体与摇篮,并不是一味照搬西方音乐院校的学科建制模式,应该根据各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建立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及专业学科。因此,本文以我国中部少数民族聚集地武陵山地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为背景,以湖南湘西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研究个案,阐明当下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学学科构建的重要性。
  
  
  一、武陵山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迫切性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包括11个市州、71个县,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645万[3],世居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这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即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武陵山区最为响亮的名片为“老、少、边、穷”,这里地势复杂,经济发展落后,近一半县市为贫困地区。2011年4月16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确定武陵山片区为未来十年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同时这里多民族杂居,结构复杂,民风彪悍,保留了丰富的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200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武陵山地区的桑植民歌、石柱土家啰儿调、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鼓舞、思南花灯戏等近十个传统艺术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至今武陵山地区已经相继获批近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传统音乐文化 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但在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也催生出申遗后相关政策的落实、配套设施等保护条例实施的迫切性。
  首先,就现有武陵山地区传承管理而言,其主力军还是依赖政府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如文旅局、文广局、文化馆以及下设的民间传习所。这类管理模式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关于民族民间艺术的收集、制定保护条例、统筹管理民间艺人、批选民间社团等工作而产生的。其次,从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配比而言,我国文化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全国事业编制考试来进行选拔,其中大多数考入的在编人员没有从事音乐或者无受过音乐理论专业培训背景。所以从上述武陵山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发展大环境而言,主要形成了一种“政教分离”(即政府职能与教育职能分离)的模式,即政府职能部门专设相应保护政策与条例实施,除个别项目外一般院校间相互合作、配合较少,高等教育职能并没有更好地发挥其自身教育体制的能动性。在武陵山地区代表性高校有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大学、铜仁学院等,地区高校都分设二级音乐舞蹈学院,而从近年来人才培养的供需方向来看,主要集中于表演艺术人才、中小教艺术人才方向。因此造成了地区各民族专门音乐理论人才的缺失,而连接政府职能与教育职能的重要纽带则是地区各族音乐理论人才。笔者认为武陵山地区良性的音乐人才培养路径,应该以高等院校专职培养专项人才,供给政府职能部门,以局内人的视角从事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收集、整理、保护工作才能更有效、更完善地解决武陵山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困局。近十年间由湘鄂渝黔四省市政府牵头,签署《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框架协议》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合作框架协议》,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加速构建区域一体化,即大武陵区域音乐文化圈的构建条件已逐渐成熟。为了避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尴尬局面,地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无人可用的困顿,完善艺术教育学科配比建制,增设相关音乐学理论学科,培养地区各族人民所需要的音乐理论人才。下面笔者以武陵山地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阐明当下构建民族地区音乐理论专业的重要性。
  
  二、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构建
  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9月,是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也是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是国家民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点建设高校,2018年获批为国家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湖南省按一本批次录取高校。而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下文简称:音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的音乐科和1996年的艺术系,2004年10月正式建院。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武陵山片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民族传统艺术重要传承基地。其中,音乐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舞蹈学和舞蹈表演专业分别为省级和校级特色专业。由此可见,从自身办学的硬性条件、专业特色、地区优势等,音舞学院都已具备发达地区艺术院校开设音乐学理论专业的各项条件,但至今为何院系迟迟未开设音乐学理论学科,即民族音乐学专业,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院系各学科专业建制有待完善
  吉首大学音舞学院现设本科、研究生教育两个方向,开设音乐学、舞蹈学两系,涉及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3个本科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科学学位硕士点及艺术硕士(音乐、舞蹈领域)专业学位点。从现有的本科专业建设情况来看,音乐学系下设声乐、器乐、钢琴、理论四大教研室,教研室下分设相应的声乐表演、扬琴表演、小提琴表、演钢琴表演等实践类专业。其专业配比与常规艺术院校建制相同。而理论教研室的分设专业有作曲、音乐制作及音乐史论、音乐美学基础等通识课程,并未开设音乐学理论方向的专业,也未在本科招生中开设此方向。这与现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理论学科建制差距较大,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科建制中,有专设音乐学系(理论研究方向),设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世界民族音乐理论等7个专业方向,目标为填补国内外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空白[4];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同样专设音乐学系(理论研究方向),下设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世界音乐、音乐治疗等专业方向,是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学科发展根基与观照范畴,以培养少数民族音乐学人才,研究充实少数民族音乐理论为学科目标[5]。不同的高等艺术院校其学科目标定位不同,音乐理论专业的开设比例也各不相同。而从上述吉首大学音舞学院专业的配比来看,重点投入还是在音乐表演类专业方向,所设理论教研室在音乐学理论方向的专业开设情况目前为零起步阶段。从2016年3月发布的《吉首大学“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和《音乐舞蹈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来看,即:“联合共建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达到招生培养博士的基本条件;加快建设一支与教学研究型学院发展相适应的学术团队;加强武陵山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研究所等武陵山片区特色研究机构和特色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等。”[6]
  从上述音舞学院的自身发展定位和目标规划情况来看,以现有的专业配置力度,“任重而道远”,因此当务之急应该完善院系各专业的建设,尤其是音乐学理论方向专业的开设,建立一支有完善学科系统,特色民族艺术需求的专业艺术人才队伍。
  (二)专业师资队伍与特色民族音乐学学科的构建
  2008年12月6日,在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上,李玉林教授在其《大学保护传承民族音乐面临的问题和承担的使命》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音乐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归纳起来有三个问题:一是体制,二是人才,三是从政府到地方的发展趋势[7]。尤其是提到现今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学理论专业老师的严重缺失现象。
  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众所周知艺术院校培养一名合格的音乐学理论专职教师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都巨大,同时院校对于人才标准的要求也是所有音乐专业中最高的,现行中国各类高等艺术院校对于理论专业教师的最低学历标准为博士。因此,音乐理论人才数量较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因其自然地理环境较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大量音乐理论人才集中于发达地区。而吉首大学音舞学院同样面临上述问题,就音乐学理论学科专业的建设方面,以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与模式在客观方面并无太大阻碍,归根结底的问题是学院坐落在武陵山片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很难吸引外来人才。2017年起吉首大学专设人才引进资金六千万元,面向全国招聘高层次博士人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就音舞學院的引进情况来看,吸纳的多为湘西籍人才,对于其他地区人才吸引力度依然较弱。针对此问题,学院在未来完全依靠吸引外界人才的路径显然指标不治本,归根结底是要建立自己的专业师资人才梯队,从本科人才培养入手,打造培养地区各民族专需人才,同时与其他高等艺术院校协同培养、定向培养,旨在从根源上解决本土音乐理论人才不足的问题,促进学院教育机制链良性且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特色音乐理论专业的构建方面:音乐学是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它们包括人类历史的和当今的全部音乐成品和音乐行为[8]。除上述常规意义的各类表演专业以外,在学界通常专指音乐理论方向各学科的研究,主要分为历史音乐学(即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等学科)、体系音乐学(音乐音响学、音乐美学等学科)、民族音乐学三大类。为何在音舞学院构建特色音乐理论专业的过程中,笔者一再强调首要构建民族音乐学学科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是基于武陵山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多民族居住情况,及此处丰富的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等综合因素考虑。从1986年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开始,已经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于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定位于诸民族传统音乐,运用田野考察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民族成员自身文化传统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类型的基本形态、生存变异及民族文化特质[9]。从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方法、学科定位等方向而言,是现下解决武陵山地区复杂而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保护等问题最有实效的学科;同时也是吉首大学音舞学院打造武陵山地区特色民族艺术文化研究基地、武陵山地区特色高等艺术院校等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科基石。因此民族音乐学学科的构建不仅是吉首大学音舞学院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武陵山片区高等艺术院校都面临的问题。
  
  
  三、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相较于解放初期搜集整理传统音乐工作阶段,本世纪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已经进入了学理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大量少数民族籍的学者不断涌现,如何云峰(纳西族)、杨民康(白族)、包爱军(蒙古族)、崔玲玲(蒙古族)、格曲(藏族)、张应华(侗族)等。在专著成果上有:《中古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以西南地区或经典案例为中心》(何云峰著)、《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包爱军著)、《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杨民康著)、《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齐柏平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论》(崔玲玲著)等。各民族音乐理论人才队伍的壮大,有助于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挖掘及下一代人才梯队传承式培养,在学术上持宏观理论框架对学理方法的论述、对少数民族共性音乐文化概况及单个民族音乐文化现象纵深梳理等各类型研究层出不穷,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理论研究方法,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视角,扩大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方向。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欣欣向荣发展的同时,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少数民族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地区特色?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的办学不能脱离其特殊的地缘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存在。地域不同社会环境各异,其办学的目标、特色也不尽相同。现今地区各大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的总体走向,仍然沿用纯西式的办学及教学风格,培养出来的人才学科基础知识完善、个性不足,对地区特色音乐传统文化涉及较少,进入社会后其学校所学往往与现实工作所需不符,不得不回炉重造。以吉首大学音舞学院为例,其办学特色是立足大湘西、服务大武陵,从院系的定位来看,地区特色突出,小而精,学院也开设了一批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课程如“湘西民族打击乐”“湘西苗族鼓舞”等,但相较于学院整体的专业及课程的配比,这些特色课程也只是“作料”,很难形成地区的特色“菜系”。所以关于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如何立足本位、突出地方办学特色,培养地区专需人才,是当下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热度居高不下,也进一步反映出民族地区艺术工作者、学者对于如何发展自身民族文化特色,培养民族人才等问题的深度思考。本文亦是在现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大背景下,聚焦武陵山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的发展,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个案,阐明当代民族音乐教育的迫切问题是音乐理论学科构建薄弱,整体西化式的音乐教育下,很难突出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除此以外,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问题中还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关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系列问题的探讨应该是学界要不断深入且持续关注的重点。
  
  注释: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16.
  [2]李 松,樊祖荫,张 欢,萧 梅,谢嘉幸.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01):14.
  [3]陈美村.武陵山片区区域文化环境下的地方文献工作[J].农业网络信息,2014(10):104.
  [4]http://www.ccom.edu.cn.
  [5]https://www.muc.edu.cn.
  [6]https://ywxy.jsu.edu.cn/info/1031/2239.htm.
  [7]张天彤,常龙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9(02):46.
  [8]俞人豪.音樂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7.
  [9]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26.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是一个多变而又富有创新意识、觉醒意识的时代,每一位作曲家都有自己抑或继承传统、抑或兼容并蓄、抑或开拓创新的独特风格,使得复调套曲在20世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觉醒,相应的许多现代作曲家也将自己的创作风格开始转向前奏曲和赋格曲,复调音乐的复兴也正是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在继承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同时复调创作技法也越来越现代化。本文主要对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Ludus Tonalis》(又称
期刊
[摘要]根据中国知网及其数据库所检索到的文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章已有百余篇。研究分析近年来关于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界了解朝鲜族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文章以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关于朝鲜族音乐文化的文献为基础,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类、计量可视化研究,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发展研究的现状及不足,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可行性参考。  [关键
期刊
[摘 要]对巴尔虎蒙古族传统音乐及其音乐生活进行调查,对其民间音乐在当下的诸多变迁现状进行阐述,并通过社会转型与巴尔虎传统音乐生活的“传统”到“现代”状况的对比来观照当代巴尔虎民众音乐生活当下的重构以及生存命运。  [关键词]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社会转型;音乐生活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18-02  多年以来,巴尔虎蒙古族在
期刊
情暖人間
期刊
家國安康
期刊
[摘 要]黄自是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音乐教育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音乐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的范围较广,成就也很高。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领域享有极高的地位,本文从音乐三要素之一的“意识存在”角度,分为“内化”与“外化”存在两个方面,对《玫瑰三愿》与《春思曲》两首艺术歌曲的创作进行分析,进而总结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黄自;《玫瑰三愿》与《春思曲》;
期刊
[摘 要]《登鹳雀楼》是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作品,其歌曲创作者黎英海先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依据古诗词内容的诗情画意结合自身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给世人带来了别有韵味的艺术佳作。本文对黎英海艺术歌曲《登鹳雀楼》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探索,希望能够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和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关键词]艺术特征;《登鹳雀楼》;古诗词;艺术歌曲;黎英海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
期刊
[摘 要]自媒体时代为专业音乐公众号的信息传播、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音乐播放软件微信公众号因其身份和角色的特殊性在音乐类微信公众平台中绽放异彩。本文以部分影响力大、熟知程度比较高的音乐播放软件微信公众号为研究案例,对所选择的音乐软件微信公众号传播特征研究梳理,以探求数字音乐在微信平台的传播现状,并对音乐类微信公众号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学术关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音乐播放软件微信公众号;音乐传
期刊
[摘 要]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曲家之一,海顿的音乐作品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其在古典主义时期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更体现了他在音乐创作思想上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追求。海顿早期的奏鸣曲结构较为简单,继承了前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本文将通过对海顿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来探讨海顿音乐作品中的轻快、幽默、趣味高雅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海顿;《F大调奏鸣
期刊
龍耀东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