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顽症一“懒”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4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有一个穷汉在海滩上晒太阳,有人劝他:“你该做点什么啊。”穷汉问:“做什么呢?”答:“比如说,可以弄条船去打渔呀。”问:“打渔干什么?”答:“挣钱啊。”问:“挣钱干什么?”对方耐心地开导他:“你有了钱,可以买再大一点儿的船,可以捕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这不比你现在穷着好?”穷汉又问:“挣了钱最后干什么?”答:“你有了钱,可以过上悠闲的生活,享受这海滩上的阳光。”最后穷汉说:“得了吧,折腾了我一大圈,最后还不是晒太阳吗?我现在就已经做到了。”我想这个故事并不是教人不思进取,晒着太阳去饿死,如果是这样,晒太阳本身就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我们要认识到,人有时忙忙碌碌,却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只到忙得都不知道要忙些什么的时候,才发觉在忙碌中早已失却了自我。等下决心找回自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正是多年前因为要忙碌而不得不舍弃的东西。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我们不妨学学那位穷汉,决定做什么之前先以懒人的心态去问一下,这件事值得我去忙碌吗?所以说,懒,也许就是我们的守护神。当然啦,或许没有勤快过的人不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一种辩证法。
  多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千千万万的老师都喜欢云天雾地、洋洋洒洒、指点江山、纵论春秋。讲文章的立意、谋篇、布局;讲主题的浓缩、提炼、升华;讲开头、结尾、悬念;讲记叙、说明、议论;讲语法的规范,讲修辞的技巧,讲文笔的流畅,讲情节的生动。讲啊讲啊,讲过了多少春秋冬夏,讲过了多少年华。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娓娓动听,讲得摇曳生姿,讲得江河横流。然而,效果到底如何,相信老师们心知肚明。常常是老师急得要死,学生烦得要命。甚至连那些最调皮的学生也为教师的呕心沥血,为教师的劳苦辛酸,为教师的无私奉献洒下一掬理解、同情和怜悯的泪水。就在眼下,作文教学仍被师生称为老大难,面对这一“千年顽症”,本人从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悟得一方,“药到病除”。这药方就一个字——“懒”。只要教师敢懒会懒,包你的学生一定会写出不错的作文。
  
  一、只有教师“懒”,学生自己才能学会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但时下的实际情况是,一些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造,字数不够就用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写一篇作文简直比愚公移山还难。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真真切切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因为只有海上的晚霞才会如此绚烂多彩。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色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去观察、发掘生活中最熟悉最有特色的景物,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去感悟生命最优美、最丰满的旋律。谁说写作没有源头?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只有教师“懒”,学生自己才能学会积累
  
  内容是文章的灵魂,它必须靠积累提炼。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所以,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让其大量阅读。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圣杜甫更是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要读得多,书读得多,知识才丰厚,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会“如有神”助。还有读者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内涵丰富的经典作品的解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毕淑敏读安徒生童话《人鱼公主》,8岁时读出的是感动和焦急,18岁读出了爱情,28岁身为人母后关切其母亲和祖母,38岁当了作家则注意探讨其写作技巧,48岁又悟出人鱼公主依靠自己寻找灵魂的伟大精神……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获得,要有大量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飞山滑雪非片刻之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揣摩一下杜甫的炼字,感受一下李白的浪漫,品味一下钱钟书的渊博,领略一下鲁迅的深刻,我们就会体会到积累的材料就是写作时巧妇手中的“米”。
  
  三、只有教师“懒”,学生自己才能学会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虽说“文无定法”是人尽皆知的规律,但“文有文法”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说话可以模仿,游戏可以模仿,劳动可以模仿,为什么写作不可以模仿?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其实也是一种创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当是对其恰切的写照。
  
  四、只有教师“懒”,学生自己才能学会感悟
  
  在给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中,教师常常又是启发又是诱导,孰不知有多少青春的心灵需要放飞。例如对“蜡烛两头点”的解读,有学生想到蜡烛一般只能点一头,如今要两头点,由此生发出:要克服习惯思维,发扬创造思维;做任何事都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束缚着,要善于尝试,勇于创新。由蜡烛不能两头点引出:一心不能二用,做事要专心一意;想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少;目标太多,精力分散,将不利于事业的成功;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由蜡烛可以两头点出发:为了事业超负荷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要充分燃烧,创造人生辉煌;一头是家长紧逼,一头是老师狠抓,学生负担太重。再比如,在学习了《散步》之后,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自拟标题,有人拟为:这一个世界的分量。因为“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人拟为:小路亲情。因为奶奶本应走大路却选择了走小路,这本身就是祖母对孙子的亲情呵护。有人拟为:春天的步伐。因为“我”既顺应了儿子,又孝敬了母亲,使家庭和睦,仿佛春意融融。有人拟为:延续生命。因为中年的“我”,呵护小儿,善待老母,不正是在延续和传承着生命?诸如此类,学生丰富的联想简直出人意料,写作时,出现许多构思独特、立意新颖的作文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只有教师“懒”,学生自己才能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以说促写便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大力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还可以在讲课时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发言,比如在讲《美丽的西双版纳》时,一位老师就让学生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A说:“我想从人与自然相处的角度来谈,自然风景是没有生命的,正是由于人的参与活动,自然风景才有了生机。傣族建筑是人适应自然而生存的结果,从收获的场景中,我能理解到由于傣族尊重自然,大自然也回馈勤劳的傣族人。从泼水节的风俗中我也可以看到傣族人保护水环境的意识,进而可以看到傣族人强烈的生态意识。”学生B说:“我发现傣族人很乐观,我看出傣族人对美的追求,对死亡的蔑视。”学生C说:“我认为是写出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和追求。这是抽象的东西,但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容。自然风光是眼睛看到的,风俗人情是可以亲身体验的,而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需要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进行心灵的感悟。我从朗读的文字中感受到这篇游记思想的重量。”学生D说:“我从前面傣族人泼水与嬉水情节中也看出他们精神上对水的崇敬和与水相亲相爱、水乳交融的依恋;祭佛的情节看出傣族人追求精神的纯洁和向善的灵魂品质。”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自然就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六、只有教师“懒”,学生自己才能多写多练
  
  《卖油翁》一文中,卖油翁介绍他的绝技时说:“无他,但手熟耳!”同理,写作也是如此,熟能生巧。因此学生平时应该多练笔,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周至少练笔三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评说,小至遣词造句的演绎,甚或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不拘一格。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练熟了,素材也丰富了,好些内容都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写作起来顺手了,甚至化为了一种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它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因此,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之后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并进行推荐发表。创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写作的积极性。
  结语: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敢于勇于善于“偷懒”,让学生真的自己动口、动脑、动手,那么“难于上青天”的作文定会被学生所接受。
其他文献
面对现在高中生阅读面窄而又无方向感的现状,我想以小说流派中的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品,达到最终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为什么阅读小说要按小说流派来读?  小说是一个缤纷多彩的大花园。我们中学生走进这个花园后一时觉得很新鲜,什么都想读,这本小说翻翻,那本小说看看,往往没有系统性,随意性太强。没有目标的阅读是效果最差的,特别是以提高文学修养为目的的阅读课的阅读。我认为读
期刊
女权主义者奥利夫·施赖纳曾说:“妇女的体内孕育着人类,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1}然而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妇女便处在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文学长廊上一个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令人扼腕叹息。曹禺笔下的繁漪更以独特的姿态立于其中,她悲剧性的一生让人在掬一捧同情泪的同时,更为其挣扎反抗与渴求爱的灵魂感动。感动之余,不由引起人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此一个充满着美和魅力,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女
期刊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把作文看作字词句的综合训练项目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反映,写作辅导的重点,大多放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上,如:如何审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首尾照应之类。  久而久之,在作文外观日臻完善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作文的思想内容,学生的情感导向,简言之,就是德育渗透的问题。  “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一篇好作文,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学生道德品性、精神风貌的一个缩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语言的规范艺术化,对教学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导入、过渡、结束时,要达到这种艺术的境界,首先是要语言规范,然后注意语言的情感性、审美性、创新性等,当然,这种艺术是语文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知识积淀和娴熟的教育技艺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课堂语言 艺术 教学过程    曾听学生中流传着一则关于老师课堂语言的笑话,说一个数学老师指着黑板上的不等式说:“同学们看,我要变形了。”全
期刊
读杨绛先生的散文,你会感到这不是作者在有意识地创作,而是一位智者在娓娓述说一件件往事。她挥洒着智慧和情感,虽不浓烈甜腻,却自然妥帖、纯净本色,犹如一杯清茶,品之能感受到那淡雅之中透出的一丝丝苦涩。  杨绛先生写人叙事往往看似信手随意,仔细推敲却耐人寻味。《老王》一文可谓她叙写社会底层普通的小人物的代表作,一位三轮车夫艰辛的一生在她的笔下感人至深。这里,笔者就其中几处往往会被读者忽略的“闲笔”,谈一
期刊
杜甫作为一个“穷年忧元黎,叹息肠内热”的高尚诗人,他在《石壕吏》一诗中,叙写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目击“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并亲耳听到所投宿的东家老太太的字字血泪的苦诉,但诗人却一言不发,保持缄默;到了第二天,诗人“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议论感慨。这一夜令人惊心动魄的见闻,令人唏嘘欲绝,感痛万千,不免一洒“千秋之泪”。可让人奇怪的是,极度敏感的诗人目睹这出人间悲剧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期刊
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选入广东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与苏辙的名作《黄州快哉亭记》(选入广东版选修教材《唐宋散文选读》)虽“体”不同,却因写作“母题”相同,在素材和精神层面上是不可割离的。如他们都联想到宋玉的《风赋》,引入“雄风”、“雌风”、“快哉风”意象。尤其是体现于“快哉”意境的理解上,互成参照对应之势。本文试图把它们进行对读,并对“快哉风”这一意象的源流进行粗浅的梳
期刊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东晋的陶渊明是一个飘逸的隐者形象,对此,似乎没人有过异议。他不满社会黑暗,辞官归隐,躬耕田亩,恬淡隐忍,不过问世事的处世原则也似乎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加之他的《桃花源记》一文的广泛传播,人们在赞赏之余,也不由得向往起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来了。其实,陶渊明并非一味逃避现实,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依托和慰藉。  陶渊明浑身静穆、一味飘逸的说法来自他的一些隐逸诗,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
期刊
人类社会的爱情,既是一个世世代代的传唱经典,也是一部世世代代不变的痛苦与幸福的交响曲。读了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卡洛的《荆棘鸟》一书,我被主人公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着!这部传奇式的家世小说,篇幅虽然不太长,却写了三代人的生活经历,涉及半个世纪中一家人的沧桑变化,反映出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全书分为七个部分,每部都以一人为中心,但又彼此联系,前后呼应,而女主人公麦琪和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是贯穿全文的线
期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督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唐玄宗遂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军士。这首诗就是王维在远赴边塞的途中所作。  首联,点明诗人要去的地方,即远在边塞的居延(今甘肃张掖县西北一带)。着一“单”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此行是被排挤出朝廷了,自然是满怀愤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