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阅读是语文课堂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精神养料的重要途径。诚然,只有读好课本才能学习好,读书是学习的代名词,是获取信息,学习世界先进科技的博大窗口,是陶冶情操,造就品格、发展智慧、培养人才的远大精神能源,是学习语文的发源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课堂上应该这样做:
一、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调”
一篇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是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就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默读只能粗略提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指导学生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与成语圈画出来。能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整理好字词,当堂消化吸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继续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教师应该点拔学生:只有从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一篇文章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和语言美感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朗读文章,我们应该留心作者是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安排结构,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钥匙”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求异质疑法、发散质疑法、添加质疑法等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从文章的每一个段落中挖掘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想内涵上挖掘问题。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探究性质疑,还是课尾延伸性质疑,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当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来个总结性的发言:讲出对本篇文章主体思想的感想,最后,再结合课堂质疑的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阅读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所读的内容,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通过讨论,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新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大胆创新,从中悟出道理。学生肯定有创意,一篇作品被选入教科书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时,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尊重。
教师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篇一律。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可以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应该对教学参考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总之,阅读教学是开发创造力培养的广阔天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云梯”,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综上所述,朗读、质疑、创新既是阅读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又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培养学生情感感受力,感悟作品的思想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现有教材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就要从教材外部寻找材料进行教学,我的做法简要概括为:课外阅读多储备;朗诵评点谈感受;简要概括明中心;深入分析再提高。具体过程如下:
1.课外分组收集储备佳作名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相关课外文学读物进行阅读积累,在感动人的原因、写作方法、艺术风格、蕴含哲理等方面写下只言片语。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推荐新课标推荐的读物。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初步培养着学生的鉴赏能力。
2.学生小组推荐精品短文,课上朗读评比,师生评点。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选择储备阅读名篇的基础上,各小组精选出美文有感情朗读。朗读之后推荐组要首先发言谈选文的妙处,发表对选文的理解和看法。推荐学生参与讨论,在互相讨论中,增加对推荐短文的理解。老师适当引导评论,融入学生讨论之中。通过这种训练既能促进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情感内容,又能训练他们的朗读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精髓,才能把握朗读的感情。这样坚持下来会促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逐渐提高。
3.深入分析,巩固提高。经过讨论评比后,由学生概括选文脉络和中心,畅谈对文章的感受和从中得到的道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个过程会使学生将对选文的理解知识化,是阅读的一个进步。它能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深刻感悟。这一步是阅读的升华阶段,是系统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点。这一训练环节中,我们可指导学生从文章背景、作者介绍、写作技巧、结构层次、重点词句理解、修辞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查、引、评、用(查资料、引用评论、小组评议、借鉴应用)完成对选文的分析学习。师生共同研讨,深入其中挖掘学习。
通过以上练习环节,我们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前学生认为枯燥的阅读说教就会变得愉快、轻松。他们会接受阅读、参与阅读、乐于阅读,有更多收获。
一、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调”
一篇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是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就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默读只能粗略提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指导学生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与成语圈画出来。能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整理好字词,当堂消化吸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继续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教师应该点拔学生:只有从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一篇文章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和语言美感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朗读文章,我们应该留心作者是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安排结构,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钥匙”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求异质疑法、发散质疑法、添加质疑法等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从文章的每一个段落中挖掘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想内涵上挖掘问题。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探究性质疑,还是课尾延伸性质疑,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当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来个总结性的发言:讲出对本篇文章主体思想的感想,最后,再结合课堂质疑的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阅读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所读的内容,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通过讨论,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新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大胆创新,从中悟出道理。学生肯定有创意,一篇作品被选入教科书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时,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尊重。
教师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篇一律。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可以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应该对教学参考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总之,阅读教学是开发创造力培养的广阔天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云梯”,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综上所述,朗读、质疑、创新既是阅读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又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培养学生情感感受力,感悟作品的思想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现有教材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就要从教材外部寻找材料进行教学,我的做法简要概括为:课外阅读多储备;朗诵评点谈感受;简要概括明中心;深入分析再提高。具体过程如下:
1.课外分组收集储备佳作名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相关课外文学读物进行阅读积累,在感动人的原因、写作方法、艺术风格、蕴含哲理等方面写下只言片语。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推荐新课标推荐的读物。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初步培养着学生的鉴赏能力。
2.学生小组推荐精品短文,课上朗读评比,师生评点。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选择储备阅读名篇的基础上,各小组精选出美文有感情朗读。朗读之后推荐组要首先发言谈选文的妙处,发表对选文的理解和看法。推荐学生参与讨论,在互相讨论中,增加对推荐短文的理解。老师适当引导评论,融入学生讨论之中。通过这种训练既能促进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情感内容,又能训练他们的朗读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精髓,才能把握朗读的感情。这样坚持下来会促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逐渐提高。
3.深入分析,巩固提高。经过讨论评比后,由学生概括选文脉络和中心,畅谈对文章的感受和从中得到的道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个过程会使学生将对选文的理解知识化,是阅读的一个进步。它能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深刻感悟。这一步是阅读的升华阶段,是系统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点。这一训练环节中,我们可指导学生从文章背景、作者介绍、写作技巧、结构层次、重点词句理解、修辞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查、引、评、用(查资料、引用评论、小组评议、借鉴应用)完成对选文的分析学习。师生共同研讨,深入其中挖掘学习。
通过以上练习环节,我们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前学生认为枯燥的阅读说教就会变得愉快、轻松。他们会接受阅读、参与阅读、乐于阅读,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