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曰:“人之初也,不能无群。”人从出生起,就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人要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立足社会。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幸福与否,与其良好的人际交往有着莫大的关系。著名心理学家、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认为:成功=15%专业才能+85%人际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怎样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课。
案例:
丁丁今年6岁,几乎不注意他人的眼睛,面部表情呆板,对父母不依恋;在幼儿园则少言寡语,没有明显的交往兴趣,对别人的接近态度冷淡;对玩具不感兴趣,但对不是玩具的东西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和迷恋,尤其是圆的或可以旋转的物品,会迷恋很长时间不让更换。
涛涛上一年级了,没有什么好朋友,平时偏好独自游戏,通常自己的玩具自己玩,即使自己不玩也拿在手里,唯恐别的孩子抢了去,如果别人拿了他的玩具,他会很愤怒,有时会摔别人的玩具进行报复,甚至动手打人。
有一项研究把儿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种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矛盾的儿童、被忽略的儿童、一般的儿童,并把“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略的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相比其他孩子而言,这些“不受欢迎的儿童”在成年以后,偏离社会的行为也比较多:“被拒绝的”孩子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而“被忽略的”孩子容易发展成神经质的人格。
对孩子的交往问题,父母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及早干预。据报道,相关课题组通过对1万名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察谈话、个案分析、调查问卷等研究发现,有近65%的孩子缺乏与人主动交往的意识,23%的孩子在成人的引导下初步学会了与人交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孩子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腼腆不自信
有些孩子生性内向、腼腆,与人交谈时一说话就脸红、结巴,在社交场合不太爱表现自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显得十分拘谨。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不善言谈、不敢交往的习惯。有些孩子由于家境、长相、智力等原因产生自卑感,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怕出洋相,担心受到非议。为了避免难堪的局面出现,就选择了少开口、少表现来掩饰自己。
2.缺乏安全感
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不愿意或不敢和同学说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害怕,发生矛盾时有攻击行为或者退缩。孩子为什么缺少安全感呢?一是孩子的父母本身缺少安全感,处处表现得敏感、多疑,并影响到孩子;二是家庭成员缺位或者家庭不完整,孩子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三是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吵架或是意见不一致,教育方法过于粗暴和严厉,使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
3.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娇生惯养,身上较多地带有“自我中心”倾向,尽管他们想与人交往,也很喜欢友伴和参与集体游戏,但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交往活动中,习惯唯我独尊,互不相让,容易造成冲突,甚至争吵和攻击。有的孩子一旦进入群体中,“自我中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情绪低落,变得不喜欢与人交往。
4.缺乏成功的交往体验
有些孩子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甚至遭人冷落,被人拒绝,受人排挤,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孩子就会认为“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在这里根本就不适应”,会尽量采取回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再加上成人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疏导,孩子就有可能因受到挫折而不愿与人交往。
总之,现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家长要冷静分析,查找原因,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
一、营造环境,鼓励孩子主动交往
1.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场所,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环境与需要,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可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他人交往。
2.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如果家长乐于交往,孩子就会耳濡目染,也会变得开朗大方。相反,如果家长很少与人交流,孩子也会深受影响,变得孤僻闭塞。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积极的交往方式,如,谦逊有礼、坦率真诚、宽容大度、互利合作等。
3.尊重孩子的交往意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如果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家长应该尊重。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和意愿,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营造一个自由的氛围,为孩子自然的交往提供心理保障。如果孩子害羞,家长可以先帮孩子组织一些简单的合作游戏,鼓励孩子走出交往第一步。
二、教给方法,引导孩子学会交往
1.学会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当你快乐地接受了自己,你的整个心胸便会舒展和开阔,同时你会发现,你也更加容易接受他人了,与人交往时将会更自信。要做到悦纳自我,一要勇敢地接受自己的缺点或缺陷;二要每天想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三是取得成功时,尽情体验自己的喜悦,并与他人分享;四是客观地评价自己。
2.学会欣赏别人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善于欣赏别人的人,总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帮助。欣赏包括认可、接受、称赞和鼓励,是人际交往一条重要的原则。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认同,所以我们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欣赏他人时,要能针对具体的内容,客观评价、准确表达、态度真诚。善于欣赏别人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与人融洽相处,碰到困难也能得到别人真心诚意的帮助。 3.正确应对交往中的矛盾
当孩子与同伴交往遇到矛盾时,家长不要过度紧张,更不可偏袒,切忌以“不吃亏”教育孩子,应该让孩子主动交涉。首先,家长应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处理方法,如分享、交换、轮流、协商、合作等,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其次,培养孩子的利他意识,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勇于改错,原谅他人。第三,如果孩子被别人恶意冒犯,也要教会孩子勇敢面对,捍卫自己的权利,鼓励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你再这样,我就不客气了”等。
三、创造机会,促进孩子乐于交往
1.拓展交往空间
家长可以定期带孩子参加家庭聚会,经常邀请孩子的朋友到自己家做客,鼓励孩子热情招待客人。如,孩子过生日,可以让孩子自己邀请伙伴或亲戚来家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一起游戏、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可以引导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多到小区或大型公共绿化场地和同伴共同游戏;可以让孩子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班或夏令营,在愉快的学习中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2.锻炼交往技能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孩子与人主动交往,锻炼交往技能。如到超市购物,可以鼓励孩子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您好,阿姨,我要买图画本和水彩笔,请问放在哪个架子上呀?”;带孩子到博物馆或游乐园,让孩子自己去买门票,跟售票员、解说员交流、互动,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带孩子去饭店吃饭时,让孩子自己向服务员点菜、提要求,如“姐姐,我们少一副碗筷,能为我们加上吗?”
3.避免“社交控制”
作为家长,我们要放下自己对孩子的过度焦虑,减少对孩子的控制,相信孩子是有能力与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平时,给孩子留出充足的时间,鼓励孩子和小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假期里,少让孩子奔波补习,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让孩子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交多少个朋友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这对他才是终身受益的。让我们都来学做智慧的父母,多一些鼓励和引导,少一些限制和干扰,多为孩子提供一些交往的机会及空间,鼓励孩子大胆走出去,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
案例:
丁丁今年6岁,几乎不注意他人的眼睛,面部表情呆板,对父母不依恋;在幼儿园则少言寡语,没有明显的交往兴趣,对别人的接近态度冷淡;对玩具不感兴趣,但对不是玩具的东西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和迷恋,尤其是圆的或可以旋转的物品,会迷恋很长时间不让更换。
涛涛上一年级了,没有什么好朋友,平时偏好独自游戏,通常自己的玩具自己玩,即使自己不玩也拿在手里,唯恐别的孩子抢了去,如果别人拿了他的玩具,他会很愤怒,有时会摔别人的玩具进行报复,甚至动手打人。
有一项研究把儿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种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矛盾的儿童、被忽略的儿童、一般的儿童,并把“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略的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相比其他孩子而言,这些“不受欢迎的儿童”在成年以后,偏离社会的行为也比较多:“被拒绝的”孩子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而“被忽略的”孩子容易发展成神经质的人格。
对孩子的交往问题,父母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及早干预。据报道,相关课题组通过对1万名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察谈话、个案分析、调查问卷等研究发现,有近65%的孩子缺乏与人主动交往的意识,23%的孩子在成人的引导下初步学会了与人交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孩子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腼腆不自信
有些孩子生性内向、腼腆,与人交谈时一说话就脸红、结巴,在社交场合不太爱表现自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显得十分拘谨。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不善言谈、不敢交往的习惯。有些孩子由于家境、长相、智力等原因产生自卑感,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怕出洋相,担心受到非议。为了避免难堪的局面出现,就选择了少开口、少表现来掩饰自己。
2.缺乏安全感
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不愿意或不敢和同学说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害怕,发生矛盾时有攻击行为或者退缩。孩子为什么缺少安全感呢?一是孩子的父母本身缺少安全感,处处表现得敏感、多疑,并影响到孩子;二是家庭成员缺位或者家庭不完整,孩子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三是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吵架或是意见不一致,教育方法过于粗暴和严厉,使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
3.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娇生惯养,身上较多地带有“自我中心”倾向,尽管他们想与人交往,也很喜欢友伴和参与集体游戏,但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交往活动中,习惯唯我独尊,互不相让,容易造成冲突,甚至争吵和攻击。有的孩子一旦进入群体中,“自我中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情绪低落,变得不喜欢与人交往。
4.缺乏成功的交往体验
有些孩子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甚至遭人冷落,被人拒绝,受人排挤,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孩子就会认为“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在这里根本就不适应”,会尽量采取回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再加上成人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疏导,孩子就有可能因受到挫折而不愿与人交往。
总之,现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家长要冷静分析,查找原因,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
一、营造环境,鼓励孩子主动交往
1.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场所,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环境与需要,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可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他人交往。
2.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如果家长乐于交往,孩子就会耳濡目染,也会变得开朗大方。相反,如果家长很少与人交流,孩子也会深受影响,变得孤僻闭塞。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积极的交往方式,如,谦逊有礼、坦率真诚、宽容大度、互利合作等。
3.尊重孩子的交往意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如果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家长应该尊重。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和意愿,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营造一个自由的氛围,为孩子自然的交往提供心理保障。如果孩子害羞,家长可以先帮孩子组织一些简单的合作游戏,鼓励孩子走出交往第一步。
二、教给方法,引导孩子学会交往
1.学会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当你快乐地接受了自己,你的整个心胸便会舒展和开阔,同时你会发现,你也更加容易接受他人了,与人交往时将会更自信。要做到悦纳自我,一要勇敢地接受自己的缺点或缺陷;二要每天想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三是取得成功时,尽情体验自己的喜悦,并与他人分享;四是客观地评价自己。
2.学会欣赏别人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善于欣赏别人的人,总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帮助。欣赏包括认可、接受、称赞和鼓励,是人际交往一条重要的原则。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认同,所以我们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欣赏他人时,要能针对具体的内容,客观评价、准确表达、态度真诚。善于欣赏别人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与人融洽相处,碰到困难也能得到别人真心诚意的帮助。 3.正确应对交往中的矛盾
当孩子与同伴交往遇到矛盾时,家长不要过度紧张,更不可偏袒,切忌以“不吃亏”教育孩子,应该让孩子主动交涉。首先,家长应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处理方法,如分享、交换、轮流、协商、合作等,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其次,培养孩子的利他意识,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勇于改错,原谅他人。第三,如果孩子被别人恶意冒犯,也要教会孩子勇敢面对,捍卫自己的权利,鼓励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你再这样,我就不客气了”等。
三、创造机会,促进孩子乐于交往
1.拓展交往空间
家长可以定期带孩子参加家庭聚会,经常邀请孩子的朋友到自己家做客,鼓励孩子热情招待客人。如,孩子过生日,可以让孩子自己邀请伙伴或亲戚来家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一起游戏、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可以引导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多到小区或大型公共绿化场地和同伴共同游戏;可以让孩子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班或夏令营,在愉快的学习中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2.锻炼交往技能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孩子与人主动交往,锻炼交往技能。如到超市购物,可以鼓励孩子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您好,阿姨,我要买图画本和水彩笔,请问放在哪个架子上呀?”;带孩子到博物馆或游乐园,让孩子自己去买门票,跟售票员、解说员交流、互动,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带孩子去饭店吃饭时,让孩子自己向服务员点菜、提要求,如“姐姐,我们少一副碗筷,能为我们加上吗?”
3.避免“社交控制”
作为家长,我们要放下自己对孩子的过度焦虑,减少对孩子的控制,相信孩子是有能力与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平时,给孩子留出充足的时间,鼓励孩子和小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假期里,少让孩子奔波补习,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让孩子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交多少个朋友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这对他才是终身受益的。让我们都来学做智慧的父母,多一些鼓励和引导,少一些限制和干扰,多为孩子提供一些交往的机会及空间,鼓励孩子大胆走出去,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