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孕育了大量的网络新词语,对汉语语言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在深度剖析网络新词语的衍生动因的基础上,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将网络新词语做了大致的分类,对语言学中语言和语义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最后结合网络时代特性、汉语言特点和和社会语言环境来探究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和影响,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更好地发挥汉语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新词语 衍生动因 分类 语用价值及影响
网络新词语多指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是以人民大众和现实生活作为主题和背景产生的,因此网络新词语的研究不能脱离其存在和使用的具体语言环境、语用材料和语用规律。本文试图探析网络新词语的衍生动因,归纳网络新词语的分类以及对社会、文化、汉语文字等各方面的影响,探究其语用价值。
一.网络新词语的衍生动因
网络新词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兴起和应用,在网络语言领域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其生成、变化和发展与特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生活有关,下面从时代机制,语言结构机制,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这四个方面探究网络新词语的衍生动因。
1、时代机制
网络新词语在互联网环境条件下被创造,现代网络环境形成的便利和特殊的社会事件对群众产生的刺激,进一步促进网络新词的持续产生和发展人们对迅速、快捷、有效率的沟通的追求,促进对语言的简化、缩略和语意浓缩,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关注和基本评判,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
2、语言结构机制
现阶段出现的网络新词一般表现为多含义、易记忆、易理解的特点,可以表达出词语的超预期意义并能符合人们认知心理,“对读者形成迅速的‘刺激——激发’反馈,形成一种贴切形象、吸引眼球的表达方式,突破了单纯的叙述性表述”[1]。
3、心理机制
模仿心理:一部分得到快速传播和民众认可的网络新词可能会被民众拿来当成创造新词的模板。在民众模仿创造新词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语言框架,也就是可以产生新词语的固定模板,比如X门(艳照门、情报门)、X人(干饭人、打工人)、X控(大叔控、声控)等,在这种类推中相似的网络新词被创造出来。
认同心理:网络新词来源于日常生活,它能够形象反应某一群体共同的生活特征和心理状态;具有阶段性的年龄特征,能够引发共同的认知心理和群体归属感,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促使网络新词产生并得以传播的必要条件。
认知心理:在认同心理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可以更进一步说明网络新词语的产生机制——大众对语言的认知观和社会观。在网络新词的实际创造过程中,社会情境、文化环境等外部要素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等内部要素互相融合,因此它带有语言的、情感的共通感,可以让大众感受到它的现实意义,从而使网络新词语不断被创造和传播。
4、传播机制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便捷化、自媒体的推广使网络新词语具有跨越时空限制和易传播等特点。各種社交软件和网站的信息传播使得网络新词快速暴露于大众的视野中,形成带有时事热点化的交互共享。这种时代化的传播机制,使网络新词语显示出生生不息、鲜活而又顽强的生命力。
二.网络新词语的分类
网络新词语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交流过程中不同于传统汉语言的语用思维的新型表达方式。从近十年的网络新词语探究中可以看出网络新词语体系已日趋成熟,而本部分关于网络新词语的分类大致分为四类:类词缀类、谐音类、缩略词类和旧词新义类,且做出粗略的谈论。随着时间推移依然有大量网络新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使用起来倍感新奇有趣,还需要日后继续整理对其做出更细更优的分类。
1、类词缀
这里所说的类词缀类是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提出:“‘类前缀’和‘类后缀’的概念,用于指介于词根和地道的词缀(语缀)之间的语素,他们做前缀后缀还差了一点,还得加个‘类’字,因为他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2]。像网络新词语所含的…热、…虫、…迷、…族、…户、…控等。
从类词缀的色彩义方面来看,“虫”本来带有贬义色彩,如迷糊虫、懒虫等。但是随着其适用范围的不断拓广,其色彩意义发生了淡化,如引申而来的“网虫”(喜欢上网的人)、“书虫”(喜欢读书的人)等不带有什么贬义色彩了。从网络新词语中最初的“单身狗”中的“狗”意义已经虚化,如今与“狗”的搭配成分有多种词性,较为丰富。如与名词结合,像学生狗;与动词结合,像科研狗、上班狗;甚至可以组成… 成 狗,像累成狗、哭成狗等。还有像表示一类人或人群的,比如典型的“…人或…族”,像月光族、低头族……以及最近流行的干饭人(指的是形容一到饭点就大口干饭的一类人)、打工人(指的就是上班族用于自嘲的名称)等。
2、谐音类
所谓的谐音类是指“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3]。因为其产生的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一些网络流行语中有很大一部分借助谐音而产生,所以称之为谐音类网络流行语。而将这些网络流行语分为以下几类:
(1)普通话谐音:
由于“普通话中现有的音节结构非常有限,全部只有414个,加上声调的区别也不到1300个,而且绝大多数的音节都是有意义的”[4]。因此,在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近音、多义词语,为大量的谐音类网络新词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比如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好自为之(耗子尾汁)、难受想哭(蓝瘦香菇)……
(2)方言谐音:
方言本来就是区域性语言变体,通常在生活的某一地区的人们普遍使用,有利于本地人的团结友爱,交流亲切自然。而当这些方言在网络交流中日渐风靡,使得一些网络谐音流行语也流行起来,方言在语音音调及词汇上与普通话存在一定差异,但同时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比如:我灰常稀饭你(非常喜欢)、酱紫(这样子)、亚历山大(压力山大)…… (3)字母谐音:
这类拼音词通常是采用网络新词语中每个字的汉语拼音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缩写组合而成。如:awsl(啊我死了:通常指对某种事物的欢喜而夸大的说法)、plmm(漂亮妹妹)、omg(哦我的天)、bt(变态)……
(4)数字谐音:
数字谐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谐音,更多的是语音大致相似,书写起来方便,又便于大众理解,省时省力。比如:1314(一生一世)、5231(我爱上你)、9494(就是就是)、5555(呜呜呜呜,即哭声)……
3、缩略词类
网络缩略词语通过抽取原来语句中重要意义的语素依次顺序重新组成新的短语。缩略词短语短小精悍,词义指向精准,便于记忆。通常在具体语境下加以说明,避免在交际中造成语义上的混乱。像“何弃疗”表示的是为什么放弃治疗,“细思极恐”意指为仔细想想很是恐怖。网络缩略新词语符合大众用语简便的习惯,所以近几年的缩略流行新词语大量增加,受民众的喜爱与欢迎。
4、旧词新义类
網络新词语的衍生与发展中许多现代汉语词汇有了新的意义,迎合了当代年轻人个性化的心理而流行起来,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语言使用环境。比如像“洪荒之力”起初是指天地开启时这种足以毁灭众生的力量,而后在电视剧《花千骨》提出,之后在运动选手傅园慧那里流行开来,为大众所使用。而“套路”原指形容精心策划的一套计划,使用它的人极具经验、较为成熟。2016年该词重新使用,“套路”一词往往会用于贬义,多指某人做某事有所欺瞒或有极具实际经验的处事方法,体现了更多的诙谐性特征,充满趣味和幽默,娱乐味较浓。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大量的网络新词语产生是必然的,由于旧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而逐渐消亡,面对日常交际的需要和社会中新事物的出现,网络新词语是一种特殊的新型造词方式,其产生兴盛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新词语的分类大多建立在原有的旧词基础上,利用既有的语言材料和构成要素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和信手拈来的网络流行语,形成一种新的中国的流行文化元素。
三.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和影响
“网络新词语是当今社会上流传广泛、盛行一时的新词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变革中的社会文化气息”[5]。网络新词语作为网络的一种文化载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迅速发展,密切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且具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和影响。下面这部分内容对语言本身价值和对社会的价值进行论述,以及阐述了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影响、汉语文字的影响和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网络新词语的价值
(1)对语用自身价值:
网络新词语的出现使得以往语言僵化、词汇贫乏的局面被打破,在多方面提升了言语活力,具有随意性、自由性和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可以是新兴的网络爆红事件所引发的语言潮流,常常所表达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用现象,大家高谈阔论,不亦乐乎。这表明了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际的工具,更是实现人类语言个性化与创新化的一种途径。网络新词语改变了以往的语用观念,正以一种飞快的速度和全新的方式打破传统语言规范,对已有的语用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网络新词语的不断涌现,使语用主体内心深处的表达诉求实现了个性化,为语用主体的日常交际的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创新。网络新词语的强大语言表现力以及生命力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能量,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扩充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对社会的价值:
网络词汇的应用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网络的影响推进了语言的演变,网络新词语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应了讲究高效率的社会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网络新词语基于社会的语言环境之中,融合了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符合新时代特色和当今的发展潮流。
2、网络新词语的影响
(1)对不同的年龄群体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年轻人,其产生与发展带来新潮性与流行性,其主要使用方式是交友聊天,使用便捷,愉悦身心。与此同时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也使青少年的思维习惯和交往方式发生改变,因部分用字用词较为随意,词义较为浅显,一味追求新奇,对正处于难以分辨事物好坏的青少年语言规范的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网络新词语会成为他们与晚辈之间的代沟,产生隔阂,不利于亲情关系的增进。
(2)对汉语文字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很多是旧词重新拆分而成,原本的词意也会发生变化。如:“干饭”、“集美”、“打工人”、“奥利给”等都是重新组合而成。还有部分新词语是由方言转化而来,重新组成新词,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地区方言的交流和发展。它从根本上丰富汉语的词汇含义,增强了汉语文字的灵活性和表现力,对汉语文字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而用谐音字代替原有的文字,如“掰掰”代替“拜拜”,“稀饭”代替“喜欢”,这正体现出的是语言汉字的一种“异化”现象。然而,某些网络新词语仅仅局限于互联网中使用,无法应用于现实生活。究其根本是这部分网络新词语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好坏掺杂。网络新词语在促进现代汉语不断升华的过程中,也在某种意义上冲击着传统词汇及其语法的结构与形式,产生正反两面的双重影响。面对网络新词语,要用引导的方式把握好规范的“度”,指令性和指导性相结合,那么网络语言必将逐渐朝着丰富活泼、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在当代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词语层出不穷,很容易被后来者居上,快速淘汰。
(3)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的广泛传播对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干扰,会影响学生区分网络新词语和现代汉语用词,造成错别字的增加。比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对词汇本意和网上赋予的新含义有所分歧,教师理应传授正确的词汇含义,扭正学生对新词的原有理解。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是网络用语的极大受众群体,对其影响较深。一方面,网络新词语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用妙趣横生的新词语的同时,感受新词语的无限魅力,开拓了语言思维,提高了语言文字使用的综合修养,另一方面削弱了他们的对语言优劣的品析能力,不利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
现今,互联网是个盛行的时代,而网络新词语也在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逐渐盛行起来。其在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所衍生的动因,新词语的分类以及对教育、语用价值、汉语文字所产生的影响是网络新词语从萌芽发展逐渐成长到为民众所用的过程演变,它们逐渐成为了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形态。除此之外,我们要正确合理使用网络新词语,运用一定的语言规则设法满足自身言语表达需要的创造性产物,使其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静文:《“确认过眼神”走红探析》,《语文建设》2018年第24期。
[2]吕叔湘:《吕叔湘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王德春:《修辞学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王苹:《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修辞学习,2000。
[5]张玉敏:《现代交际》2012年第4期。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网络新词的语用价值及影响”(项目编号:202010371020)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网络新词语 衍生动因 分类 语用价值及影响
网络新词语多指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是以人民大众和现实生活作为主题和背景产生的,因此网络新词语的研究不能脱离其存在和使用的具体语言环境、语用材料和语用规律。本文试图探析网络新词语的衍生动因,归纳网络新词语的分类以及对社会、文化、汉语文字等各方面的影响,探究其语用价值。
一.网络新词语的衍生动因
网络新词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兴起和应用,在网络语言领域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其生成、变化和发展与特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生活有关,下面从时代机制,语言结构机制,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这四个方面探究网络新词语的衍生动因。
1、时代机制
网络新词语在互联网环境条件下被创造,现代网络环境形成的便利和特殊的社会事件对群众产生的刺激,进一步促进网络新词的持续产生和发展人们对迅速、快捷、有效率的沟通的追求,促进对语言的简化、缩略和语意浓缩,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关注和基本评判,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
2、语言结构机制
现阶段出现的网络新词一般表现为多含义、易记忆、易理解的特点,可以表达出词语的超预期意义并能符合人们认知心理,“对读者形成迅速的‘刺激——激发’反馈,形成一种贴切形象、吸引眼球的表达方式,突破了单纯的叙述性表述”[1]。
3、心理机制
模仿心理:一部分得到快速传播和民众认可的网络新词可能会被民众拿来当成创造新词的模板。在民众模仿创造新词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语言框架,也就是可以产生新词语的固定模板,比如X门(艳照门、情报门)、X人(干饭人、打工人)、X控(大叔控、声控)等,在这种类推中相似的网络新词被创造出来。
认同心理:网络新词来源于日常生活,它能够形象反应某一群体共同的生活特征和心理状态;具有阶段性的年龄特征,能够引发共同的认知心理和群体归属感,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促使网络新词产生并得以传播的必要条件。
认知心理:在认同心理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可以更进一步说明网络新词语的产生机制——大众对语言的认知观和社会观。在网络新词的实际创造过程中,社会情境、文化环境等外部要素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等内部要素互相融合,因此它带有语言的、情感的共通感,可以让大众感受到它的现实意义,从而使网络新词语不断被创造和传播。
4、传播机制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便捷化、自媒体的推广使网络新词语具有跨越时空限制和易传播等特点。各種社交软件和网站的信息传播使得网络新词快速暴露于大众的视野中,形成带有时事热点化的交互共享。这种时代化的传播机制,使网络新词语显示出生生不息、鲜活而又顽强的生命力。
二.网络新词语的分类
网络新词语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交流过程中不同于传统汉语言的语用思维的新型表达方式。从近十年的网络新词语探究中可以看出网络新词语体系已日趋成熟,而本部分关于网络新词语的分类大致分为四类:类词缀类、谐音类、缩略词类和旧词新义类,且做出粗略的谈论。随着时间推移依然有大量网络新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使用起来倍感新奇有趣,还需要日后继续整理对其做出更细更优的分类。
1、类词缀
这里所说的类词缀类是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提出:“‘类前缀’和‘类后缀’的概念,用于指介于词根和地道的词缀(语缀)之间的语素,他们做前缀后缀还差了一点,还得加个‘类’字,因为他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2]。像网络新词语所含的…热、…虫、…迷、…族、…户、…控等。
从类词缀的色彩义方面来看,“虫”本来带有贬义色彩,如迷糊虫、懒虫等。但是随着其适用范围的不断拓广,其色彩意义发生了淡化,如引申而来的“网虫”(喜欢上网的人)、“书虫”(喜欢读书的人)等不带有什么贬义色彩了。从网络新词语中最初的“单身狗”中的“狗”意义已经虚化,如今与“狗”的搭配成分有多种词性,较为丰富。如与名词结合,像学生狗;与动词结合,像科研狗、上班狗;甚至可以组成… 成 狗,像累成狗、哭成狗等。还有像表示一类人或人群的,比如典型的“…人或…族”,像月光族、低头族……以及最近流行的干饭人(指的是形容一到饭点就大口干饭的一类人)、打工人(指的就是上班族用于自嘲的名称)等。
2、谐音类
所谓的谐音类是指“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3]。因为其产生的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一些网络流行语中有很大一部分借助谐音而产生,所以称之为谐音类网络流行语。而将这些网络流行语分为以下几类:
(1)普通话谐音:
由于“普通话中现有的音节结构非常有限,全部只有414个,加上声调的区别也不到1300个,而且绝大多数的音节都是有意义的”[4]。因此,在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近音、多义词语,为大量的谐音类网络新词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比如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好自为之(耗子尾汁)、难受想哭(蓝瘦香菇)……
(2)方言谐音:
方言本来就是区域性语言变体,通常在生活的某一地区的人们普遍使用,有利于本地人的团结友爱,交流亲切自然。而当这些方言在网络交流中日渐风靡,使得一些网络谐音流行语也流行起来,方言在语音音调及词汇上与普通话存在一定差异,但同时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比如:我灰常稀饭你(非常喜欢)、酱紫(这样子)、亚历山大(压力山大)…… (3)字母谐音:
这类拼音词通常是采用网络新词语中每个字的汉语拼音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缩写组合而成。如:awsl(啊我死了:通常指对某种事物的欢喜而夸大的说法)、plmm(漂亮妹妹)、omg(哦我的天)、bt(变态)……
(4)数字谐音:
数字谐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谐音,更多的是语音大致相似,书写起来方便,又便于大众理解,省时省力。比如:1314(一生一世)、5231(我爱上你)、9494(就是就是)、5555(呜呜呜呜,即哭声)……
3、缩略词类
网络缩略词语通过抽取原来语句中重要意义的语素依次顺序重新组成新的短语。缩略词短语短小精悍,词义指向精准,便于记忆。通常在具体语境下加以说明,避免在交际中造成语义上的混乱。像“何弃疗”表示的是为什么放弃治疗,“细思极恐”意指为仔细想想很是恐怖。网络缩略新词语符合大众用语简便的习惯,所以近几年的缩略流行新词语大量增加,受民众的喜爱与欢迎。
4、旧词新义类
網络新词语的衍生与发展中许多现代汉语词汇有了新的意义,迎合了当代年轻人个性化的心理而流行起来,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语言使用环境。比如像“洪荒之力”起初是指天地开启时这种足以毁灭众生的力量,而后在电视剧《花千骨》提出,之后在运动选手傅园慧那里流行开来,为大众所使用。而“套路”原指形容精心策划的一套计划,使用它的人极具经验、较为成熟。2016年该词重新使用,“套路”一词往往会用于贬义,多指某人做某事有所欺瞒或有极具实际经验的处事方法,体现了更多的诙谐性特征,充满趣味和幽默,娱乐味较浓。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大量的网络新词语产生是必然的,由于旧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而逐渐消亡,面对日常交际的需要和社会中新事物的出现,网络新词语是一种特殊的新型造词方式,其产生兴盛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新词语的分类大多建立在原有的旧词基础上,利用既有的语言材料和构成要素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和信手拈来的网络流行语,形成一种新的中国的流行文化元素。
三.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和影响
“网络新词语是当今社会上流传广泛、盛行一时的新词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变革中的社会文化气息”[5]。网络新词语作为网络的一种文化载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迅速发展,密切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且具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和影响。下面这部分内容对语言本身价值和对社会的价值进行论述,以及阐述了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影响、汉语文字的影响和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网络新词语的价值
(1)对语用自身价值:
网络新词语的出现使得以往语言僵化、词汇贫乏的局面被打破,在多方面提升了言语活力,具有随意性、自由性和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可以是新兴的网络爆红事件所引发的语言潮流,常常所表达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用现象,大家高谈阔论,不亦乐乎。这表明了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际的工具,更是实现人类语言个性化与创新化的一种途径。网络新词语改变了以往的语用观念,正以一种飞快的速度和全新的方式打破传统语言规范,对已有的语用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网络新词语的不断涌现,使语用主体内心深处的表达诉求实现了个性化,为语用主体的日常交际的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创新。网络新词语的强大语言表现力以及生命力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能量,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扩充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对社会的价值:
网络词汇的应用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网络的影响推进了语言的演变,网络新词语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应了讲究高效率的社会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网络新词语基于社会的语言环境之中,融合了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符合新时代特色和当今的发展潮流。
2、网络新词语的影响
(1)对不同的年龄群体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年轻人,其产生与发展带来新潮性与流行性,其主要使用方式是交友聊天,使用便捷,愉悦身心。与此同时网络新词语的使用也使青少年的思维习惯和交往方式发生改变,因部分用字用词较为随意,词义较为浅显,一味追求新奇,对正处于难以分辨事物好坏的青少年语言规范的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网络新词语会成为他们与晚辈之间的代沟,产生隔阂,不利于亲情关系的增进。
(2)对汉语文字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很多是旧词重新拆分而成,原本的词意也会发生变化。如:“干饭”、“集美”、“打工人”、“奥利给”等都是重新组合而成。还有部分新词语是由方言转化而来,重新组成新词,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地区方言的交流和发展。它从根本上丰富汉语的词汇含义,增强了汉语文字的灵活性和表现力,对汉语文字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而用谐音字代替原有的文字,如“掰掰”代替“拜拜”,“稀饭”代替“喜欢”,这正体现出的是语言汉字的一种“异化”现象。然而,某些网络新词语仅仅局限于互联网中使用,无法应用于现实生活。究其根本是这部分网络新词语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好坏掺杂。网络新词语在促进现代汉语不断升华的过程中,也在某种意义上冲击着传统词汇及其语法的结构与形式,产生正反两面的双重影响。面对网络新词语,要用引导的方式把握好规范的“度”,指令性和指导性相结合,那么网络语言必将逐渐朝着丰富活泼、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在当代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词语层出不穷,很容易被后来者居上,快速淘汰。
(3)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的广泛传播对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干扰,会影响学生区分网络新词语和现代汉语用词,造成错别字的增加。比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对词汇本意和网上赋予的新含义有所分歧,教师理应传授正确的词汇含义,扭正学生对新词的原有理解。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是网络用语的极大受众群体,对其影响较深。一方面,网络新词语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用妙趣横生的新词语的同时,感受新词语的无限魅力,开拓了语言思维,提高了语言文字使用的综合修养,另一方面削弱了他们的对语言优劣的品析能力,不利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
现今,互联网是个盛行的时代,而网络新词语也在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逐渐盛行起来。其在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所衍生的动因,新词语的分类以及对教育、语用价值、汉语文字所产生的影响是网络新词语从萌芽发展逐渐成长到为民众所用的过程演变,它们逐渐成为了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形态。除此之外,我们要正确合理使用网络新词语,运用一定的语言规则设法满足自身言语表达需要的创造性产物,使其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静文:《“确认过眼神”走红探析》,《语文建设》2018年第24期。
[2]吕叔湘:《吕叔湘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王德春:《修辞学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王苹:《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修辞学习,2000。
[5]张玉敏:《现代交际》2012年第4期。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网络新词的语用价值及影响”(项目编号:202010371020)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