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长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在走训练出成效的数理化路子,这样就失去了语文学科鲜明的个性。学生兴趣低落,教学效果甚微。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对这种状况很是焦虑。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要更新观念,转变质量观,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上,我认为教师要能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敢于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36-001
过去,我们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致出现这样的笑话:学生想像西瓜是方的,就被批评为奇谈怪论;学生考分高,生活应用能力却较差。现在,众多的有识之士已明确认识到创新精神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这么说,如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作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共鸣。
那么,何谓创新呢?创新是一种高水平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发前人所未发,不重蹈前人的思维品质。
认识到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广大的师生来说必须要有具体明确的可以操作的方法。根据从教初中语文十几年的经验,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各位方家参考:
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怀疑精神。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论是哪一本书哪一篇文章都要经过自己怀疑目光的审视。有怀疑,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怀疑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应该是多渠道、多角度的。一篇文章,怀疑的内容可以从内容到形式,绝不能限在某一方面某一点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可以扩大阅读面,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看看他人是如何分析的,分析得好不好,分析得对不对,以加强怀疑精神的培养。如在学习《赵普》一文时,文章说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之,读之竟日,次日处理公务如流。他死后,家人打开箱子,才知是半部《论语》,故世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教者引导学生思考:书上所说的是否是事实?如是事实为何说“半部论语”?而熟读论语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不能像赵普一样治理天下驾轻就熟呢?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赵普的更多资料,了解赵普的更多知识,就认识到赵普之所以能以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关键他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有学以致用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怀疑与思考,学生的思维更深一层得到锻炼,从而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发散思维中扩大思维活动的空间范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醉翁亭记》写到了欧阳修的“太守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由欧阳修的“乐”发散到其他人的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柳宗元的“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山水之乐。这些都反映了不同文学家的精神面貌及胸襟抱负,由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再如,教学《马说》之时,韩愈认为“世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明了封建社会中一个人才通常盼望的是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那么,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今天,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会怎样使自己的才能被社会承认?学生很感兴趣,经过讨论后,大部分人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伯乐”慧眼识珠,也不要灰心丧气,要自己努力创造机会,展现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从这样的结果上,可看出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敢于挑战的形象。
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它是创作的继续,是艺术的再创造。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呢?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文学鉴赏,要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联想和想象,不断地再现它、充实它、发展它。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拘泥于字面意思,只不过是大漠之中笔直的孤烟,黄河之上浑圆的落日而已。但如果运用自己登高望远、观看落日的经验进行再创造,就能构成一幅旷达雄浑而苍凉的画面。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得到真正的审美享受。其次还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是我们在良莠不齐的文学世界中阅读的指明灯。如果阅读没有正确的目的,往往忽略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去追求离奇的情节,寻找感官的刺激。这种阅读不但没有任何价值,还会损伤学生的心理健康。如阅读《红楼梦》,我们不能责怪于黛玉的清高尖刻不合群,而要深究其背后的根源。这样,才能准确地评论形象,评判人生,形成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36-001
过去,我们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致出现这样的笑话:学生想像西瓜是方的,就被批评为奇谈怪论;学生考分高,生活应用能力却较差。现在,众多的有识之士已明确认识到创新精神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这么说,如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作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共鸣。
那么,何谓创新呢?创新是一种高水平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发前人所未发,不重蹈前人的思维品质。
认识到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广大的师生来说必须要有具体明确的可以操作的方法。根据从教初中语文十几年的经验,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各位方家参考:
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怀疑精神。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论是哪一本书哪一篇文章都要经过自己怀疑目光的审视。有怀疑,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怀疑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应该是多渠道、多角度的。一篇文章,怀疑的内容可以从内容到形式,绝不能限在某一方面某一点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可以扩大阅读面,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看看他人是如何分析的,分析得好不好,分析得对不对,以加强怀疑精神的培养。如在学习《赵普》一文时,文章说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之,读之竟日,次日处理公务如流。他死后,家人打开箱子,才知是半部《论语》,故世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教者引导学生思考:书上所说的是否是事实?如是事实为何说“半部论语”?而熟读论语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不能像赵普一样治理天下驾轻就熟呢?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赵普的更多资料,了解赵普的更多知识,就认识到赵普之所以能以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关键他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有学以致用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怀疑与思考,学生的思维更深一层得到锻炼,从而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发散思维中扩大思维活动的空间范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醉翁亭记》写到了欧阳修的“太守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由欧阳修的“乐”发散到其他人的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柳宗元的“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山水之乐。这些都反映了不同文学家的精神面貌及胸襟抱负,由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再如,教学《马说》之时,韩愈认为“世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明了封建社会中一个人才通常盼望的是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那么,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今天,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会怎样使自己的才能被社会承认?学生很感兴趣,经过讨论后,大部分人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伯乐”慧眼识珠,也不要灰心丧气,要自己努力创造机会,展现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从这样的结果上,可看出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敢于挑战的形象。
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它是创作的继续,是艺术的再创造。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呢?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文学鉴赏,要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联想和想象,不断地再现它、充实它、发展它。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拘泥于字面意思,只不过是大漠之中笔直的孤烟,黄河之上浑圆的落日而已。但如果运用自己登高望远、观看落日的经验进行再创造,就能构成一幅旷达雄浑而苍凉的画面。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得到真正的审美享受。其次还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是我们在良莠不齐的文学世界中阅读的指明灯。如果阅读没有正确的目的,往往忽略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去追求离奇的情节,寻找感官的刺激。这种阅读不但没有任何价值,还会损伤学生的心理健康。如阅读《红楼梦》,我们不能责怪于黛玉的清高尖刻不合群,而要深究其背后的根源。这样,才能准确地评论形象,评判人生,形成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