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福国寺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hi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漾濞石门关口三百米外的翠屏山之麓,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叫福国寺。
  根据1999年底大理民间文化艺人李莼先生献出的《三迤随笔》、《淮城夜话》、《叶榆稗史》三部祖传手抄本整理出版的《大理古轶书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记载:福国寺是大理国皇帝段正明于公元1094年下令修建的。次年,受把持朝政的权臣鄯阐侯高泰升的威逼,段正明正式逊位为僧,出家到这个位于点苍山西坡马龙峰下的福国寺,担任第一代住持,他的五个后妃也同时受“居士戒”,在福国寺后建明月庵出家。只是《大理古轶书钞》中记载的福国寺的“福”字为“佛”字,音同字不同。
  关于福国寺的建立,漾濞地方典籍和民间传说,则另有一种自己的版本。相传明末清初,滇西道台徐伟,目睹明朝灭亡,江山易主,悲怆地挂冠弃官东归。徐伟在率家人离开腾越(今腾冲)返乡途中,路过石门关,不禁为这方美丽神奇的明山秀水深深迷住了。徐伟暗自思忖,如今国家已破,报国无门,滚滚红尘中,哪里还有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呢?不如栖息在这烟霞醉人的佳山丽水间,寻个清静自在,了此残生吧。
  徐伟当即遣散家人,决定在此修行,他的四十余岁尚未婚配的长子(名不祥),不愿弃父而去,自愿留下陪伴他在此出家。徐伟捐出做官积存的所有银两,又与儿子分头四处募集善款,父子俩历尽十五年辛劳,一座巍峨壮观的寺院,终于矗立在这远离尘嚣的灵山秀水间。为了纪念徐氏父子共同修建福国寺的无量功德,过去寺中的祖祠,就供奉有开山祖师徐伟父子塑像,可惜已毁于1958年,现在福国寺的正殿前面的门枋上,只挂着一副颂扬其父子的楹联曰:父子同心修福国,师徒两代享香烟。
  以上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说法,我以为,其实是各有各的道理的。历史上滇西一带,战祸频仍,兵争不断。许多城镇、村庄都曾数度焚毁于兵荒马乱,不少寺院都无不是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屡遭劫难。福国寺自然也难逃这种命运。我猜想,段正明最初所建立的“佛国寺”,随着大理国的灰飞烟灭,大概就已遭到了毁弃。经过数百年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到徐氏父子来到石门关时,原来的寺院自然早已荡然无存。这里已变成了荆棘丛生,野兔狐狸出没的荒山野地了。
  徐氏父子重建福国寺后,福国寺的香火便一直延续了下来。福国寺原来基本上都是为和尚住持,民国时间,全国统一将佛教组织改为佛教协会,福国寺归属鸡足山丛林,为十方寺院,住持由鸡足山分派,寺院也归鸡足山管理。1931年以后,鸡足山先后派来了盛华、果灿、果庆(永昌即今保山人)等尼姑来作住持。从此,福国寺便成了以尼姑修行为主的庵庙,最多的时候,寺里曾住有十二个尼姑修行。此外,还经常有云游僧人来福国寺“挂单”修行。甚至还有西藏喇嘛、以及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异国的行脚僧,不时来福国寺参拜。这时的福国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可谓信众广布,香火颇旺,成为滇西一带著名的寺院之一。
  1949年底,漾濞解放,同全国一样,全县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由于福国寺拥有几十亩水田山地和数百株核桃树的寺产,长期当家管事,被民间称之为“三尼姑”的果庆,害怕被划成地主,于次年春天弃寺潜逃,其余尼姑也作鸟兽散,有的回家还俗,有的被当地村民强迫与村中的老光棍成亲,有的则不知所终。多年后,当地人方得知三尼姑果庆,最后辗转流落到祥云刘厂村一带,亦还俗嫁给当地的村人为妻,且早已儿孙满堂。
  僧散尼空的福国寺,至1958年遭到大规模破坏,寺院周围的林木被肆意砍伐,寺中古佛神像遭野蛮捣毁。尔后,光明、马厂、金牛三个村先后在寺中办粮油加工厂、酒厂和设立养老院等。到1961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寺院再次遭到拆除房屋、撬走砖石、砍伐余林的摧毁。遭遇此番劫难,历经数百年风雨,香火盛极一方的福国寺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重新湮没于茂盛的灌丛和蒿莱中。如今的寺院,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民间信众募捐陆续重建的。在重建过程中,苍芬法师(俗名王金凤,漾濞淮安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2005年享年84岁的苍芬法师圆寂后,她的塔形陵墓就建立在福国寺右侧。
  福国寺的古貌,据老人追忆,寺前有一沟常年不断的清澈溪流,寺周围是浓荫蔽日的苍松翠柏。坐北朝南的寺院,分前后三院。登上十一级台阶,进入前院场,场内种植有数株古柏、槐树和火把花树,以及桃子、李子、梅子、花红、小枣、雪梨、柿子等各种果木树。又上九级台阶,进入山门殿,山门殿左右两旁,塑着两尊高达二丈的哼哈二将。穿过山门殿,进入二院——天王殿,院内的地面由青石板铺成,左侧是斋堂,右侧是僧房,斋堂前边,是一棵枝繁叶茂的伞状大青树,僧房前边,则种植有一排杨柳树。
  再上十级台阶,穿过中门,就进入三院——大雄宝殿。三院的正中央,有一个大铜香炉,两旁的厢房前,是青石条砌成的花台。花台上种植着各种的花草,其中以山茶、兰花、牡丹、芍药居多。正前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宫殿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双层透镂的门窗上精雕细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花卉鸟兽。殿内所供奉的五尊佛像分别为:左伽蓝、右达摩,中间一佛二弟子。
  大殿门外,左山花墙脚衣架挂有各色袈裟,右山墙下放置一面鼓口皮跨径约四尺的大鼓,大鼓上方悬吊着一口重达五百多公斤的“万民钟”。朝朝暮暮,大钟撞响,悠扬清越的钟声,山鸣谷应,在空旷广阔的苍山漾水间,久久回荡不绝。此就是漾濞著名的十景之一“福国钟声”。
  在废墟上重建的福国寺,建筑规模较原寺有所收缩,殿堂楼宇,与当年的盛况,自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山门却比原寺宏伟高大。从远处望去,飞檐翘角的巍峨山门在核桃林中,分外醒目壮观。
  现在的福国寺的格局,分为前、中、后三院。前院是山门外的场院,场院周围,古寺的断垣残壁依然历历可见,尤其是在场院的左侧,还保留有一道石条砌成的完整的月亮形券门。登上两个威风凛凛石狮子左右把守的十五级台阶,穿过山门,进入中院,中院种植有一些松柏花卉。再穿过一道牌楼式建筑的中门,便进入后院。整个寺宇的布局,分为东西横列三殿,南北纵建二阁。寺中供奉有释迦牟尼、伽兰、达摩,弥勒佛、观音菩萨、护法韦陀等佛像。
  如今的福国寺,与得天独厚的“天开石门”地质奇观相映生辉。魅力与日俱增的石门关,四季观光旅游者不断,人气愈来愈旺的福国寺,天天游人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节假日和庙会,慕名前来石门关、福国寺寻幽访胜的休闲度假者,以及敬香礼佛的僧俗信众,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责任编辑 杨泽文
其他文献
飘雪的骨头  当水行到无桥,你的忘记,是把剑  汹涌的影子,像受伤后,一缕光,微微  照亮古代浆制的白绵纸,我的名字和样子  我撩乱的籍贯,年龄和凸凹的思想,都显示在  页面上  日子,是羊肉馅饼,膻是美味  要经历多少变故,才能抵达最后的安乐  飘摇,找不到一个亲人,问问什么是幸福  风落时,我想什么,雨驻时,你想什么  幸福是飘雪的骨头,硬得殷红,白得惨烈  叫醒,凭悼的唯一线索,我只能占有一
期刊
高粱涨红了脸  在微风的催动下  羞涩地俯下身子  悄悄地告诉我  她要嫁给金色的秋天  成熟的萌动醉倒了艳阳  温润醇香的谷花茶  在热辣辣的锅里  备受煎熬翻来覆去  没个落脚之地  恰似我的初恋  一半是斑斓的春梦  一半是春潮的涌动  龙凤河  一位红衣少女的秀发  从天外飘落下来  在绿川中挥舞  潇潇洒洒靓丽可人  那块长满青苔的巨石  千百年来依然  固守本分固守信仰  静静地卧在天
期刊
灵魂里的故乡  只要看见青山  就能看见故乡的模样  只要触摸绿水  就能触摸到故乡的柔肠  只要听到布谷鸟的歌唱  就能听到故乡春天的交响  只要看到一群小燕子的舞蹈  就能看到故乡欢快的心跳  只要牵住一缕炊烟  就能牵出一个慈眉善目的故乡  只要揪住一只风筝  就能揪住远在故乡的童年  只要面对一朵百合  就能拥抱儿时的梦想  只要面对一片田园  就能走近父母佝偻的身影  只要面对可口的饭菜
期刊
1  男人中最喜欢贾宝玉。他干净,温暖,尊重自由、女人和燕子。  因此也喜欢《红楼梦》和这座《红楼梦》一样繁杂精细、可以反复阅读的城。  2  张家花园的天空正在慢慢地转晴。  他们叫我去看溶洞,再三解说那是亚洲第一大洞,分两层,一旱一水,很有特色,而且有专车接送。我委婉地拒绝了,这里,这么好的光和影,这么绿的水。他们叫我打牌斗地主,我也拒绝了——这么好的光和影,这么绿的水。  搬一张木椅出来,不
期刊
女儿思思上少艺校后,我的生活开始忙碌不堪。  几乎和所有的家长一样,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紧张而有序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早上六点钟起床,六点半,准备好思思的早点,稀豆粉、馒头、花卷,或者是小笼包,还有稀饭、米线、饵丝、面条、汤圆、煎饼、牛奶、鸡蛋,差不多就这些吧。尽管口味不断变化,但思思还是比较偏食,在这些食品中,思思偏爱稀豆粉,方便面是不得已的选择。近两年来,她已很少上“肯德基”,这是一个进步。七点
期刊
我第一次到祥雲县城是在16岁。  那年的一个夏日,我口袋里揣着卖鸡毛得的二块六角钱,跟舅父一起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书。舅父是给当时正在读初中的表弟买中考辅导资料。我则准备买几本文学书,让自己也成为有书一族。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一个以“城”命名的地方。现在回忆起来,对那次进城记忆最深刻的,居然不是突然展现在一个乡下少年面前的城市景观,也不是一个少年乡巴佬初入城市面对大街小巷熙攘人流和那三四层楼房的惊叹和
期刊
我生長在洱海边的农村,曾在生产队参加过生产劳动,还曾担任过生产队的“会计”,对那个时期的生活总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那是计划经济时代,那个时候生产队还是热热闹闹的,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劳作。每天记工分,工人靠工资收入购粮生活。除去在外面工作和有些手艺在外面跑江湖的,多数的人都一心一意守在村里贫瘠的土地上,守着他们心中那片高天厚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间歇,或摆古(口扁)白,说天道地,田间对歌;
期刊
1  时间是一条河,回忆,是一个人的逆流而上。  天空越来越薄,大地越来越轻,有一种纯净的黄,越来越浓,我知道,到了童年。  牛铃,蜻蜓,三月泡儿,映山红,泥巴,椿树,插篱笆花都在。  2  穿过我的混沌的最初的记忆,是几缕光线。  每次睁开眼,几根金黄色的光线从明瓦处,从板壁缝,透进来。  我静静地看着光线里的浮尘,过一阵,才会清醒。爬起来,发现自己在摇篮里。寂静让我恐惧,于是开始叫父母,一般是
期刊
年轻的时候,一旦说到大理这块高地,内心总会涌动一股莫名的情绪。我知道情绪的归结点是向往,向往走进风、花、雪、月的大理。向往随意地把手举在空中,向远方的苍山洱海挥舞。  终于有一天,我驾着一辆自己的北京现代越野车奔驰在山路上,守望已久的大理正陶醉在春天的情怀里,大地在春天绿风的抚慰下蓬勃地舒展着她瑰丽的画卷。我到大理时正是鲜花盛开的时节,一朵又一朵点缀在沿途。苍山脚下洱海边的姑娘小伙们和四面八方慕名
期刊
当我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一行行字的时候,突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在这短短的一天之中,我也体验了一把“穿越”的感觉。早晨,还冒着严寒触摸到了雪的痕迹,下午却又行色匆匆地穿梭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抬头望望窗外雄伟的苍山,原来这一切都不是梦境,随着苍山大索道的开通运营,登上险峰,与苍山上的松林杉海、杜鹃冰雪来次亲密接触突然变成了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们出发了。   秋日的阳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