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漾濞石门关口三百米外的翠屏山之麓,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叫福国寺。
根据1999年底大理民间文化艺人李莼先生献出的《三迤随笔》、《淮城夜话》、《叶榆稗史》三部祖传手抄本整理出版的《大理古轶书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记载:福国寺是大理国皇帝段正明于公元1094年下令修建的。次年,受把持朝政的权臣鄯阐侯高泰升的威逼,段正明正式逊位为僧,出家到这个位于点苍山西坡马龙峰下的福国寺,担任第一代住持,他的五个后妃也同时受“居士戒”,在福国寺后建明月庵出家。只是《大理古轶书钞》中记载的福国寺的“福”字为“佛”字,音同字不同。
关于福国寺的建立,漾濞地方典籍和民间传说,则另有一种自己的版本。相传明末清初,滇西道台徐伟,目睹明朝灭亡,江山易主,悲怆地挂冠弃官东归。徐伟在率家人离开腾越(今腾冲)返乡途中,路过石门关,不禁为这方美丽神奇的明山秀水深深迷住了。徐伟暗自思忖,如今国家已破,报国无门,滚滚红尘中,哪里还有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呢?不如栖息在这烟霞醉人的佳山丽水间,寻个清静自在,了此残生吧。
徐伟当即遣散家人,决定在此修行,他的四十余岁尚未婚配的长子(名不祥),不愿弃父而去,自愿留下陪伴他在此出家。徐伟捐出做官积存的所有银两,又与儿子分头四处募集善款,父子俩历尽十五年辛劳,一座巍峨壮观的寺院,终于矗立在这远离尘嚣的灵山秀水间。为了纪念徐氏父子共同修建福国寺的无量功德,过去寺中的祖祠,就供奉有开山祖师徐伟父子塑像,可惜已毁于1958年,现在福国寺的正殿前面的门枋上,只挂着一副颂扬其父子的楹联曰:父子同心修福国,师徒两代享香烟。
以上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说法,我以为,其实是各有各的道理的。历史上滇西一带,战祸频仍,兵争不断。许多城镇、村庄都曾数度焚毁于兵荒马乱,不少寺院都无不是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屡遭劫难。福国寺自然也难逃这种命运。我猜想,段正明最初所建立的“佛国寺”,随着大理国的灰飞烟灭,大概就已遭到了毁弃。经过数百年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到徐氏父子来到石门关时,原来的寺院自然早已荡然无存。这里已变成了荆棘丛生,野兔狐狸出没的荒山野地了。
徐氏父子重建福国寺后,福国寺的香火便一直延续了下来。福国寺原来基本上都是为和尚住持,民国时间,全国统一将佛教组织改为佛教协会,福国寺归属鸡足山丛林,为十方寺院,住持由鸡足山分派,寺院也归鸡足山管理。1931年以后,鸡足山先后派来了盛华、果灿、果庆(永昌即今保山人)等尼姑来作住持。从此,福国寺便成了以尼姑修行为主的庵庙,最多的时候,寺里曾住有十二个尼姑修行。此外,还经常有云游僧人来福国寺“挂单”修行。甚至还有西藏喇嘛、以及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异国的行脚僧,不时来福国寺参拜。这时的福国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可谓信众广布,香火颇旺,成为滇西一带著名的寺院之一。
1949年底,漾濞解放,同全国一样,全县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由于福国寺拥有几十亩水田山地和数百株核桃树的寺产,长期当家管事,被民间称之为“三尼姑”的果庆,害怕被划成地主,于次年春天弃寺潜逃,其余尼姑也作鸟兽散,有的回家还俗,有的被当地村民强迫与村中的老光棍成亲,有的则不知所终。多年后,当地人方得知三尼姑果庆,最后辗转流落到祥云刘厂村一带,亦还俗嫁给当地的村人为妻,且早已儿孙满堂。
僧散尼空的福国寺,至1958年遭到大规模破坏,寺院周围的林木被肆意砍伐,寺中古佛神像遭野蛮捣毁。尔后,光明、马厂、金牛三个村先后在寺中办粮油加工厂、酒厂和设立养老院等。到1961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寺院再次遭到拆除房屋、撬走砖石、砍伐余林的摧毁。遭遇此番劫难,历经数百年风雨,香火盛极一方的福国寺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重新湮没于茂盛的灌丛和蒿莱中。如今的寺院,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民间信众募捐陆续重建的。在重建过程中,苍芬法师(俗名王金凤,漾濞淮安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2005年享年84岁的苍芬法师圆寂后,她的塔形陵墓就建立在福国寺右侧。
福国寺的古貌,据老人追忆,寺前有一沟常年不断的清澈溪流,寺周围是浓荫蔽日的苍松翠柏。坐北朝南的寺院,分前后三院。登上十一级台阶,进入前院场,场内种植有数株古柏、槐树和火把花树,以及桃子、李子、梅子、花红、小枣、雪梨、柿子等各种果木树。又上九级台阶,进入山门殿,山门殿左右两旁,塑着两尊高达二丈的哼哈二将。穿过山门殿,进入二院——天王殿,院内的地面由青石板铺成,左侧是斋堂,右侧是僧房,斋堂前边,是一棵枝繁叶茂的伞状大青树,僧房前边,则种植有一排杨柳树。
再上十级台阶,穿过中门,就进入三院——大雄宝殿。三院的正中央,有一个大铜香炉,两旁的厢房前,是青石条砌成的花台。花台上种植着各种的花草,其中以山茶、兰花、牡丹、芍药居多。正前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宫殿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双层透镂的门窗上精雕细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花卉鸟兽。殿内所供奉的五尊佛像分别为:左伽蓝、右达摩,中间一佛二弟子。
大殿门外,左山花墙脚衣架挂有各色袈裟,右山墙下放置一面鼓口皮跨径约四尺的大鼓,大鼓上方悬吊着一口重达五百多公斤的“万民钟”。朝朝暮暮,大钟撞响,悠扬清越的钟声,山鸣谷应,在空旷广阔的苍山漾水间,久久回荡不绝。此就是漾濞著名的十景之一“福国钟声”。
在废墟上重建的福国寺,建筑规模较原寺有所收缩,殿堂楼宇,与当年的盛况,自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山门却比原寺宏伟高大。从远处望去,飞檐翘角的巍峨山门在核桃林中,分外醒目壮观。
现在的福国寺的格局,分为前、中、后三院。前院是山门外的场院,场院周围,古寺的断垣残壁依然历历可见,尤其是在场院的左侧,还保留有一道石条砌成的完整的月亮形券门。登上两个威风凛凛石狮子左右把守的十五级台阶,穿过山门,进入中院,中院种植有一些松柏花卉。再穿过一道牌楼式建筑的中门,便进入后院。整个寺宇的布局,分为东西横列三殿,南北纵建二阁。寺中供奉有释迦牟尼、伽兰、达摩,弥勒佛、观音菩萨、护法韦陀等佛像。
如今的福国寺,与得天独厚的“天开石门”地质奇观相映生辉。魅力与日俱增的石门关,四季观光旅游者不断,人气愈来愈旺的福国寺,天天游人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节假日和庙会,慕名前来石门关、福国寺寻幽访胜的休闲度假者,以及敬香礼佛的僧俗信众,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责任编辑 杨泽文
根据1999年底大理民间文化艺人李莼先生献出的《三迤随笔》、《淮城夜话》、《叶榆稗史》三部祖传手抄本整理出版的《大理古轶书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记载:福国寺是大理国皇帝段正明于公元1094年下令修建的。次年,受把持朝政的权臣鄯阐侯高泰升的威逼,段正明正式逊位为僧,出家到这个位于点苍山西坡马龙峰下的福国寺,担任第一代住持,他的五个后妃也同时受“居士戒”,在福国寺后建明月庵出家。只是《大理古轶书钞》中记载的福国寺的“福”字为“佛”字,音同字不同。
关于福国寺的建立,漾濞地方典籍和民间传说,则另有一种自己的版本。相传明末清初,滇西道台徐伟,目睹明朝灭亡,江山易主,悲怆地挂冠弃官东归。徐伟在率家人离开腾越(今腾冲)返乡途中,路过石门关,不禁为这方美丽神奇的明山秀水深深迷住了。徐伟暗自思忖,如今国家已破,报国无门,滚滚红尘中,哪里还有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呢?不如栖息在这烟霞醉人的佳山丽水间,寻个清静自在,了此残生吧。
徐伟当即遣散家人,决定在此修行,他的四十余岁尚未婚配的长子(名不祥),不愿弃父而去,自愿留下陪伴他在此出家。徐伟捐出做官积存的所有银两,又与儿子分头四处募集善款,父子俩历尽十五年辛劳,一座巍峨壮观的寺院,终于矗立在这远离尘嚣的灵山秀水间。为了纪念徐氏父子共同修建福国寺的无量功德,过去寺中的祖祠,就供奉有开山祖师徐伟父子塑像,可惜已毁于1958年,现在福国寺的正殿前面的门枋上,只挂着一副颂扬其父子的楹联曰:父子同心修福国,师徒两代享香烟。
以上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说法,我以为,其实是各有各的道理的。历史上滇西一带,战祸频仍,兵争不断。许多城镇、村庄都曾数度焚毁于兵荒马乱,不少寺院都无不是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屡遭劫难。福国寺自然也难逃这种命运。我猜想,段正明最初所建立的“佛国寺”,随着大理国的灰飞烟灭,大概就已遭到了毁弃。经过数百年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到徐氏父子来到石门关时,原来的寺院自然早已荡然无存。这里已变成了荆棘丛生,野兔狐狸出没的荒山野地了。
徐氏父子重建福国寺后,福国寺的香火便一直延续了下来。福国寺原来基本上都是为和尚住持,民国时间,全国统一将佛教组织改为佛教协会,福国寺归属鸡足山丛林,为十方寺院,住持由鸡足山分派,寺院也归鸡足山管理。1931年以后,鸡足山先后派来了盛华、果灿、果庆(永昌即今保山人)等尼姑来作住持。从此,福国寺便成了以尼姑修行为主的庵庙,最多的时候,寺里曾住有十二个尼姑修行。此外,还经常有云游僧人来福国寺“挂单”修行。甚至还有西藏喇嘛、以及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异国的行脚僧,不时来福国寺参拜。这时的福国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可谓信众广布,香火颇旺,成为滇西一带著名的寺院之一。
1949年底,漾濞解放,同全国一样,全县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由于福国寺拥有几十亩水田山地和数百株核桃树的寺产,长期当家管事,被民间称之为“三尼姑”的果庆,害怕被划成地主,于次年春天弃寺潜逃,其余尼姑也作鸟兽散,有的回家还俗,有的被当地村民强迫与村中的老光棍成亲,有的则不知所终。多年后,当地人方得知三尼姑果庆,最后辗转流落到祥云刘厂村一带,亦还俗嫁给当地的村人为妻,且早已儿孙满堂。
僧散尼空的福国寺,至1958年遭到大规模破坏,寺院周围的林木被肆意砍伐,寺中古佛神像遭野蛮捣毁。尔后,光明、马厂、金牛三个村先后在寺中办粮油加工厂、酒厂和设立养老院等。到1961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寺院再次遭到拆除房屋、撬走砖石、砍伐余林的摧毁。遭遇此番劫难,历经数百年风雨,香火盛极一方的福国寺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重新湮没于茂盛的灌丛和蒿莱中。如今的寺院,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民间信众募捐陆续重建的。在重建过程中,苍芬法师(俗名王金凤,漾濞淮安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2005年享年84岁的苍芬法师圆寂后,她的塔形陵墓就建立在福国寺右侧。
福国寺的古貌,据老人追忆,寺前有一沟常年不断的清澈溪流,寺周围是浓荫蔽日的苍松翠柏。坐北朝南的寺院,分前后三院。登上十一级台阶,进入前院场,场内种植有数株古柏、槐树和火把花树,以及桃子、李子、梅子、花红、小枣、雪梨、柿子等各种果木树。又上九级台阶,进入山门殿,山门殿左右两旁,塑着两尊高达二丈的哼哈二将。穿过山门殿,进入二院——天王殿,院内的地面由青石板铺成,左侧是斋堂,右侧是僧房,斋堂前边,是一棵枝繁叶茂的伞状大青树,僧房前边,则种植有一排杨柳树。
再上十级台阶,穿过中门,就进入三院——大雄宝殿。三院的正中央,有一个大铜香炉,两旁的厢房前,是青石条砌成的花台。花台上种植着各种的花草,其中以山茶、兰花、牡丹、芍药居多。正前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宫殿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双层透镂的门窗上精雕细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花卉鸟兽。殿内所供奉的五尊佛像分别为:左伽蓝、右达摩,中间一佛二弟子。
大殿门外,左山花墙脚衣架挂有各色袈裟,右山墙下放置一面鼓口皮跨径约四尺的大鼓,大鼓上方悬吊着一口重达五百多公斤的“万民钟”。朝朝暮暮,大钟撞响,悠扬清越的钟声,山鸣谷应,在空旷广阔的苍山漾水间,久久回荡不绝。此就是漾濞著名的十景之一“福国钟声”。
在废墟上重建的福国寺,建筑规模较原寺有所收缩,殿堂楼宇,与当年的盛况,自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山门却比原寺宏伟高大。从远处望去,飞檐翘角的巍峨山门在核桃林中,分外醒目壮观。
现在的福国寺的格局,分为前、中、后三院。前院是山门外的场院,场院周围,古寺的断垣残壁依然历历可见,尤其是在场院的左侧,还保留有一道石条砌成的完整的月亮形券门。登上两个威风凛凛石狮子左右把守的十五级台阶,穿过山门,进入中院,中院种植有一些松柏花卉。再穿过一道牌楼式建筑的中门,便进入后院。整个寺宇的布局,分为东西横列三殿,南北纵建二阁。寺中供奉有释迦牟尼、伽兰、达摩,弥勒佛、观音菩萨、护法韦陀等佛像。
如今的福国寺,与得天独厚的“天开石门”地质奇观相映生辉。魅力与日俱增的石门关,四季观光旅游者不断,人气愈来愈旺的福国寺,天天游人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节假日和庙会,慕名前来石门关、福国寺寻幽访胜的休闲度假者,以及敬香礼佛的僧俗信众,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责任编辑 杨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