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国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表达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发展历史悠久,被人们广泛使用。从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隐喻表达无处不在,它也是人们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此,很多研究人员并没有深入探究隐喻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事实上,只是将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挖掘、突破,从多层次上深入理解。本文针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英国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与应用,希望可以帮助更多英语学习者透过隐喻了解英国文化与思想,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一、隐喻的内涵
  对于隐喻内涵的分析,需要结合Saussure的组合理论、约束条件理论的选择、传递特性理论等,便可得到一些丰富的诠释。通过分析隐喻语义的生成过程,不难发现,聚合意义的隐喻转化,其本质就是意义组合的隐喻,简单来说,就是在探究隐喻语义时,不能只用语意来解释,而是需要综合具体的话语情境做进一步分析。如果隐喻系统为闭合状态,则可以得到另一个客观事物规律,进行更加贴切的判断,可以将其定义为开放型语言体系,此种具有开放形象的系统也正是人类经过长久发展后得到的产物。与此同时,这充分反映出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认知的逐步提升。可以说,在开放隐喻系统中,人们一方面能够进行自我潜力挖掘、突破限制,探索新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性的文学、隐喻思维艺术。
  人类的记忆与思想并不能通过时间来抹除,不可避免地会追溯回忆。所以,当人们开始创造新隐喻系统时,以往的隐喻思维以及记忆会被封存,也非常有可能形成新的组成部分。根据隐喻系统研究理论可知,当人们思想、认知进步时,便意味着客观事物隐喻系统也在发展,虽然如此,但也并不能直接将其定义为人类认识的终止点。事实上,世界客观事物以及一些还没有被发现的事物,只要这些一直存在,那么,人类的认识也会随之变化、更替。透过这些认识,除了是一种身体表层上的本能认知,当中所体现的更是具有较高价值的隐喻意义,有时甚至会超过抽象概念、形象思维,蕴含着非常宝贵的思想价值。面对客观事物,人们在获取认知过程中,需要先从其抽象客体出发,进行探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有关概念知识、经验等,再加以理解、判断。如果此种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降低,必然直接影响到未来认知过程,将会造成判断失误或无法准确理解的情况。
  二、隐喻发展及其应用
  早在20世纪30年代,隐喻就已经得到公众的关注和重视。如果将人类的思维比作隐喻,则其对应的语言也包含着隐喻的含义。而分析人类概念体系可知,由于本身就自带隐喻性质,所以并不难理解隐喻的含义,自然也会更好地适应其应用。可事实上,有关语言学家、哲学家、修饰学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仅仅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文学修饰手法,忽视了隐喻背后真正的意义,进而导致对隐喻重要性的认知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出隐喻意识。人类肉眼看到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客观事物投射出来的世界,而隐喻的应用,正是借助适宜的隐喻词汇转换客观世界。探究、分析隐喻体系以及有关机制,除了推动隐喻发展,更是对我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促进作用。
  从希腊神话、诗歌等文学表现形式中,不难发现隐喻手法使用的广泛性。早在苏格拉底文化形成前,哲学家们就非常热衷于在童话中应用隐喻手法,借助隐喻的表达方式,将作家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表达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感受,当读者阅读、理解时,便可以通过其隐喻手法有效解读作家的情感。其实在早期,隐喻手法的出现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认可,更多的反而是一种质疑,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最为突出,明确表示出对隐喻手法的质疑,因此,隐喻整体发展历史是非常坎坷的。相比之下,隐喻的魅力却在亚里士多德的“修饰学”和“诗学”中得到了完美展现,亚里士多德运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展现出隐喻的性质、类型、特点、功能等。亚里士多德将隐喻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同时,也表明隐喻的使用要求与特点。为使得所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需要严格把控好文字的鲜明性、陈述的活泼性。从整体情况来看,虽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使用较为重视,也在积极推广,但其实他也存在质疑,在亚里士多德观念中,认为使用隐喻可以为文学增添色彩,但前提基础是要把握好具体的表达形式以及方法,需要契合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隐喻含义不能过于肤浅,不然将会直接丧失隐喻的真正功能。
  三、英国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应用
  从英国文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其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欣赏英国文化,获取到更多对西方文化背景的认知,感受其中的价值,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强化阅读感知。但是,从一些英国文学评论文章来看,其中所使用的隐喻方法,反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原作的真正含义。隐喻在人们生活中、思想中都有所体现。其应用的最大相似之处在于,人们可以利用彼此相互熟知的方式,整合运用到相对未知的抽象事物中,丰富了陌生事物的形象,加深了人们的感知印象。
  (一)隐喻中的社会文化
  隐喻除了是一种人类日常用语表现,其本质也是人类思维的体现。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不陌生,在很大程度上,隐喻的使用和文化知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存在紧密联系。在英国文学评论中运用隐喻,借此方法将原著作者的某一领域的熟悉程度进行充分论证,可以更好地向读者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体现出作者个人较广知识面以及较高水平的写作技巧。
  在应用隐喻手法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与之对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发展程度,可以说,隐喻的使用是传达文化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文化也对隐喻发挥着主导作用。纵观过往历史文化以及隐喻层面的相关研究,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明确提出,隐喻的使用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与感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隐喻与作者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将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应用到文章表达中,能够极大地提升文章思想与内涵的表现力,进而增强文章的影响力。从语言视角以及认知现象视角来看,隐喻不仅可以被看作一种重复和重要的内容,而且也可以被看作类似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关联隐喻分析
  时代发展不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话语模式,这正是当下时代人们生活方式、谈话方式的体现。也正因如此,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理解、认知英国文学作品时,也存在不尽相同的认识。人们的语言表达形式所反映的正是当时社会形象,属于一种共性民族文化模式,社会环境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言谈方式。比如,英国四周都是大海,所以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作者使用的隐喻手法,与航海、海洋等内容存在紧密联系。人们通过隐喻的使用,也可以更为直观地反映出思维模式,以及对抽象陌生事物的理解。在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时,想要更好地理解其含义,需要先了解并掌握其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有效理解、掌握作品中所使用隐喻的内涵,按照此种方式,才可以实现人与英语之间的流畅沟通。只有明确英国文学课程的真正作用,明确其教学目标,才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中提升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能深入了解、全面研究所有的英国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隐喻情况,所以应当借助知识以及相关文化理论,挖掘出其中合理有效的基础,也可以构建出理解文学作品中隐喻使用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有效开展英语学习以及对其他语言的理解。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隐喻的内涵以及在英国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应用等因素的分析,可知,英国文学中隐喻的运用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自身的感受,隐喻的发展已然成为人类可以接触到,并且一直在延伸的领域和方向。人们需要在学习英国文学作品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隐喻的作用,而后更好地感受英国文学语言的魅力。
其他文献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享受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也经受思想多元化的冲击。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性别错位现象,其对于性别的界定与传统界定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给人以生理和心理不相符的个体感受。《红楼梦》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人物性别错位描写,但是其人物性别错位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性别错位之间仍有一定的差异,下文将围绕该类描写方式展开具体介绍。  一、女性化的男性人物—贾宝玉  不管阅读还是
期刊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古书亦作子赣,春秋时期卫国人。他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是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担任过卫国和鲁国的宰相,齐国的大夫。在《论语》一书中,若以每则出现名字算作一次,不重复计算,与子贡有关的记载达38条,其数量仅次于子路。我们以《论语》为底本,分析子贡的形象。  一、巧言善辩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先进篇》中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期刊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即他不但关注了本民族文学的发展,而且关注了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世界性。“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鲁迅创造小说的能力很强,而且他可以借助西方文学思想的启蒙方式来进行引用,他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专心致志于小说的
期刊
明代以中山狼为创作题材的作品颇丰,如文言短篇小说有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杂剧有王九思的《中山狼》。另外,“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录有陈与郊的《中山狼》和汪廷讷的《中山救狼》杂剧,惜都不传”。近代以来,在郑振铎、刘大杰、游国恩等编写的文学史中也都给予了其一定程度的关注,之后王季思在其编写的喜剧集中也提到“现存描写中山狼故事的剧本,当以康海的为最佳”。此后更是引起了较多学者对康海杂剧作品《中山狼》的关注
期刊
虽然《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但其一经发表就获得了日本的文学奖项,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对世界各地的读者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考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特色是重要的评判因素,所以本文就针对《且听风吟》的语言风格以及具体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与说明。  一、《且听风吟》的语言特色  (一)朴实与简练  《且听风吟》的字符相对较少,且村上春树的语言也不艰深晦涩。为方便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使用的是朴实与简
期刊
文体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它处于语言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交汇处,现在仍处于发展和逐步完善的阶段。从词源学角度来看,文体(style)起源于拉丁词“stilus”,该词在《牛津英语词典》(新版)中进行了解释,本意是指一种由金属、骨头等制成的乐器,其一端尖锐,可以用来在蜡板上刻写文字,而另一端则平整,可以用来擦除书写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所谓的“手写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词的含义得到了扩展,最
期刊
《简·爱》和《飘》都反映了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都明确提出要追求独立与平等的社会地位,并且为之付出不懈努力。只不过,基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简·爱》还只是追求平等的爱情,渴望平等的男女地位;斯嘉丽·奥哈拉则直接走出家庭,在社会上与男性争夺权力。两位不同国家和年代的伟大女性接连向传统的父权社会发出挑战,追求经济独立和人格平等。  一、创作背景与小说背景  (一)《简·爱》的
期刊
《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儒生形象。在家道没落之后,他把目光转向底层社会,发现了底层人民的美与善,而这其中便包括那一群苦苦挣扎的女性。《儒林外史》没有直接涉及对父权制的批判,但是科举是父权制话语体系下封建制度的重要部分,探讨女性在这一制度下如何被压迫、被异化,需要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去重新解读。  一、《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一)沈琼枝:徒有进步外形的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