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人物性别错位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er720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享受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也经受思想多元化的冲击。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性别错位现象,其对于性别的界定与传统界定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给人以生理和心理不相符的个体感受。《红楼梦》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人物性别错位描写,但是其人物性别错位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性别错位之间仍有一定的差异,下文将围绕该类描写方式展开具体介绍。
  一、女性化的男性人物—贾宝玉
  不管阅读还是研究,《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女性化特征都相对比较明显,其对自身性别的认知以及爱好等都展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点,下文将围绕该类表现展开具体分析。
  (一)容貌打扮女性化
  《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的容貌打扮有着明显女性化的特征。例如在书中第三回所讲,贾宝玉头戴“金抹额”,通过对唐、宋、元、明、清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抹额一般为女性人物经常使用的装饰品,男性人物基本不使用。例如在《红楼梦》中描述王熙凤头戴抹额,主要起装饰性作用,男性一般会将额头露出,给人以阳刚、坚毅之感,而贾宝玉则明显不同。另外,通过对全书中贾宝玉衣帽颜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贾宝玉的穿着以红色、彩色和金色等相对艳丽的颜色为主,而其他年轻男子大多穿戴青色、蓝色等冷色系衣物,中老年男子大多身穿藏青色、宝蓝色等色系衣物,与贾宝玉在衣物色彩方面的选择截然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贾宝玉在色彩方面的女性偏好。同时,贾宝玉在远离垂髫小儿的年纪,仍然头戴项圈、护身符等多样化的装饰品,同时辫子上还系着“金八宝坠角”,装扮极其华丽。而观书中同年龄段男子,甚至贾宝玉的庶出弟弟—贾环,着装都相对比较简洁,仅佩戴宝玉和香囊,与贾宝玉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最后,书中在描述宝玉面相时,也体现出典型的女性化特征,其眉眼含情、面色含春,都是描寫女性容貌的典型词汇,这也给读者以一种女性化感受。
  (二)身体特征女性化
  书中描写贾宝玉身体时,给人以十分娇弱的感觉。贾宝玉在十多岁的年纪仍然带着肚兜,同时还会怕黑、失眠,夏日里需要丫鬟扇扇,驱除蚊虫才能安然入睡,可见贾宝玉的身体较寻常女子更不如。而在五十四回大观园群体观看花炮时,贾宝玉的躲避动作以及贾母对贾宝玉身体的照顾等,也可以看出其身体娇弱,远低于寻常男子身体水平。
  (三)行为表现女性化
  《红楼梦》中对贾宝玉行为的描写体现出更多女性化特征,例如,贾宝玉喜欢混在脂粉堆里,与女子玩耍、爱尝女子的胭脂、多愁善感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女性化特征。在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描述中,贾宝玉一听林妹妹没有玉,立马哭得满面泪痕,既不像同龄人那般控制情绪,也不像小孩般哭闹,而是像女孩子一般满面泪痕,这是极为典型的女孩子表现。同时古代的尊卑定位相对比较严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界限相对比较明显,而贾宝玉却一直混在脂粉堆中,大观园未建成之前,与林黛玉共住一室,平常喜欢和府中的女子玩笑打闹,去宁国府时睡在秦可卿的房中,等等。这都是不顾男尊女卑以及男女界限的体现。此外,贾宝玉言辞中还明显表示出嫌弃男子污浊、独爱女子如水等的特点,这些都是较为明显的女性化体现。
  二、《红楼梦》中其他男性人物的女性化特点
  《红楼梦》在描写贾宝玉好友及随从时,也表现出女性化特征。例如,在描述秦钟容貌时,写其中面若好女,整体容貌甚至在宝玉之上,但是举止却羞羞怯怯,有女子风流之态;后期在写秦钟的语言动作时,也写其中的种种动作行为皆有女儿之风。此外,秦钟的身体也相对偏弱,如同弱女子一般,除一开头介绍秦钟是男性外,其他环节对他的描写无一不体现女性化特征,这也是较为典型的男性性别错位。而宝玉家塾里的香怜、玉爱也给人以女性化的感觉—妩媚风流。
  三、男性化的女性人物—王熙凤
  (一)名号男性化
  王熙凤在书中被称为凤辣子、凤哥,而在古典印象中,凤一般都代表男性,凰为女性,不管王熙凤自身姓名还是绰号等,都有着较为男性化的特点。此外,在《红楼梦》五十四回中,还有一个《风求鸾》的故事,其男主人公名字也是王熙凤。包括日常亲友、长辈对王熙凤的称呼等都赋予其男性化特征,特别在王熙凤与园中弟弟妹妹聚会时,王熙凤与贾宝玉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错位,其言谈举止和在席间的表现等都体现出较为男性化的特征,而贾宝玉却向女性化方向发展,给人以较为奇异的感觉。
  (二)心理、思想男性化
  与一般的名门贵妇不同,王熙凤在日常管家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男性化特征,作者在描述王熙凤时,着重描写其残酷冷漠的特点,而在古代社会,具备该特点的大多以男性为主。例如,在《红楼梦》中讲述贾瑞垂涎王熙凤美貌时,王熙凤既不选择回避,也不选择寻求帮助,而是联系族人配合,将贾瑞骗至冷仓库中对其拳打脚踢、泼冷水,最终导致贾瑞死亡。而王熙凤在听到贾瑞死亡消息之后,并没有任何不适,反而对自己的布局谋略等表示了肯定,这与女性温婉善良的特点明显不符,反而是一种较为明显的男性化体现。同时,书中描述王熙凤在家中的表现时,也体现出王熙凤较为专断的特点,强调突出自己的能耐优点,不管结果如何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完成才可。在办理宁国府丧事时,其身体已有明显不适应,但仍然要强,漂漂亮亮地办完了葬礼,这也体现出其性格过程中要强、坚毅的特点。
  (三)行为举止男性化
  书中在描述王熙凤行为举止时,体现出明显的男性化、市井化特征。在书中背景是高门大户的状态下,王熙凤的日常言语仍以咒骂为主,基本上是开口就骂、不顺意就骂,完全不顾及周边人的想法,体现出其性格中专断强势的一面。同时,王熙凤敢做敢想,为了维系家中支出,选择通过放印子钱牟利,这也是其性格中无畏的体现。从整体行动举止来看,王熙凤要求随从、下属等严格服从,拒绝听其解释,并企图同时掌管宁、荣二府的管家大权,这都是其行为举止独断专权、男性化的明显体现。
  四、《红楼梦》中其他男性化的女性人物分析   (一)薛宝钗的性格男性化体现
  《红楼梦》中除了王熙凤,在薛宝钗以及贾探春身上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男性化特征。书中描述薛宝钗时,讲述薛宝钗博闻强识,对文学著作、饮食养生以及笔墨书画等都有较为全面的理解,部分章节甚至讲述薛宝钗全篇背诵相关诗词及药理、植物学知识等,这与封建传统女子明显不同,甚至与历史上的才女等相比也更胜一筹,其性格与男性通儒类似,这一点在薛宝钗的饮食起居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观察薛宝钗的闺房,布局相对简单,植物种类以文人推崇的梅、兰为主,同时品格上也表现出“泰而不骄”的特点,这都是名士风范的典型体现。而在后期描述薛宝钗作诗的相关内容时,薛宝钗也写出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等寄托远大志向的诗文,这与文人墨客追求的忠君报国、义薄云天等大丈夫气概基本相似,同时体现出薛宝钗性格中的男性化特点。
  (二)贾探春的性格男性化体现
  贾探春作为继王熙凤之后贾家当家第二人,其整體性格给人以明显男性化的感觉。在描述探春仪表时说其“俊眼修眉、文采精华”,给人以蓬勃的少年之感。同时,探春日常生活中喜欢下围棋,追求朴素的民间艺术,闺房布局也以整洁、大气的字墨为主,同时其文字效仿颜真卿,给人以铮铮铁骨之感。而在探春理家过程中可以发现,探春与王熙凤相比,对家中存在的贪污徇私等问题,保持坚决的排斥态度。为了帮助贾家发展,通过对贾府内的人员进行调整,并辅之以免除交租等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非常明显的现代化管理作风在古代是极为不易的,而在管理过程中也表现出探春的大格局。最后,探春在日常表现过程中有强烈的自尊心,特别是在王熙凤命令检查姊妹们闺房一节,探春在表示了对此举动不满的同时,毫不避讳由家仆查看其闺房,同时用义正词严的方式,表示出对家仆以及王熙凤做法的强烈不满,这都是探春大丈夫、士君子风范的典型体现。
  五、《红楼梦》中人物性别错位描写的典型用意
  《红楼梦》中描写的人物性别错位,并不单纯地表示其家族发展的畸形怪异,同时还表现出在封建男权专制下,呼唤女性解放以及男性多样化发展的要求。书中女子男性化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主义发展特色,强调女性发展、女性性格和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是对男权思想、父权制的明显反抗。同时,在《红楼梦》之前的作品中,一般对男性的描述是高大威武、容貌俊朗,而对女性的描述大多是娇娇滴滴、小女儿态,人物特征描写呈现出固化特征。但是民间俗语曾讲“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对于男女性格来说亦是如此。性格坚毅并不是男性的专属,男女都可以小鸟依人,这是呼吁思想解放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人物性别错位的描写,可以消除刻板化印象对读者造成的影响,展现出更加全面、更为丰富的人物性格特征,可以拉近书籍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刻画符合社会发展特点的人物性格形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六、结语
  《红楼梦》中的性别错位并不是单纯的男女性别错位,而是利用差异化的性格描写来谴责父权制对封建女性造成的压迫,同时消除文学作品中的刻板人物印象,为读者推送更加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示真实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纠纷,读者与名著的距离明显拉近,这也是《红楼梦》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我们所提到的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以及发展的方式,同时也是对鉴赏主体素养的考查。在对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鉴赏对于主体修养方面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在进行鉴赏的时候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坚实的作品学习与研究的基础,自身的文学素养也需要过关,并且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确保自身态度的公正性,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有满足这些方
期刊
中国古代女子的文学批评实践在唐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具体表现在批评方式的多样化、批评主体身份的变化以及批评内容的扩展三个方面。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朝代,尤其诗歌,发展到此达到了顶峰,相对于文学创作的繁盛,唐代文学批评也多了几许诗性特征。  一、薛涛的文学批评实践  实际说来,真正自觉的“以诗论诗”的女子批评,首先就是薛涛。在薛涛的酬唱诗作中,对许多被赠者的文学成就进行评论。如《酬祝十三秀才》:“浩
期刊
如今,越来越多文学批评家与叙事学家运用各种相关理论以学科交叉的新视角来研究小说文本。为了强调认知的社会属性,艾伦·帕默(Alan Palmer)于2010年正式提出社会思维理论(social minds theory),采用外在论视角关注小说中开放式的人物思维,即人物思维互动(Alan Palmer,2010)。其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小说人物之间思维的交流互通为“交互思维”(intermental
期刊
在中国,诗词大家数不胜数,但是能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单独为其纪念的大概只有屈原一人了。屈原为什么可以美名远播千年呢?这与屈原的高风亮节是分不开的,他的诗在当时独具匠心、写意潇洒,不仅在文学作品上成绩非凡,他的爱国之情也鼓舞着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大家认可、接受并喜爱的。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屈原度过了一段非常难挨的时期,他不被认可、接受,甚至
期刊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带有自传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屡次进谏的屈原,遭到群小的诽谤、排挤而被放逐,离开郢都,创作了此诗.它的出现代表了“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然而后世对
期刊
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擅长乐府、歌行及绝句,后世尊称其“诗仙”。他性格奔放,游遍祖国大江南北,诗歌多描写山水,抒发内心情感。李白不仅是中国著名诗人,更是世界文化名人。早在唐代,他的诗便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到了18世纪中期,由法国人钱德明带入西方。同时,英国诗人索姆·詹尼斯将李白的诗编译成英文,自此开启了李白诗歌英译历史。国内对李白诗歌英译始于1991年,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试图在已有
期刊
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出场通常而言是带有间接性的。女性作家的稀少以及社会中存在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现象,无不在限制女性对于文学的介入,然而又可以说,女性从来没有缺席古代的文学创作,从《诗经》中的“佳人”“游女”形象,到后来诗词文学中的爱情篇章,女性作为社会中另一个与男性成员相对应的存在,总是会经常性地出席似乎是被男性所占领的文学领域。然而,这种作为描述的对象和情感付诸的另一方出席,或者是作为另有所指的意
期刊
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身怀高超武艺,胸怀统一大志,但纵有拔天之力,吞吐日月之气,也只能在宦海中几经沉浮.可喜的是仕途坎坷的辛弃疾笔头并不坎坷,他饱蘸笔墨,挥洒而就,诗、文
期刊
“无为”和“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由于“无为”一词在《老子》中高频次的出现,以至于人们通常将其归入道家哲学的范畴,认为是老子思想的代表观点。事实上,“无为”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经典中“无为”的内涵,与儒道两家对其灌注的精义已经有所不同。由于佛经哲学深奥广博的理论体系,“无为”被赋予了更丰富,更专精的内涵。本文尝试通过阐述“无为”思想在儒、道、释
期刊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表达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形式,人们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能够对作品产生一种令人感悟的虚无缥缈的艺术境界,作者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实际相联系,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同时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营造出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意境在现代文学中并没有固定的概念与含义,但是在作品当中蕴含了多种表达内心情感的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