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开掘出本文的深意,避免将本文理解成向学生宣扬环保意识的文章?如何在传统文本解析的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创新,避免落入传统解读的窠臼?如何在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与避免对文本的过度诠释之间保持平衡?笔者结合教学体验做出总结。
【关键词】意象 数学符号 思想来源
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表达关注生态自然思想的文章极容易被理解为常见的有关环保的文章。其实只要在教学设计上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抓住一组意象———狼、山、人
文章中这三个意象承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三个意象在文中所占内容的比重也相当明显,比如文章开头就是以描写暗夜里“一声深沉、骄傲的嗥叫”开始。这声狼嗥“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作者由此牵连出文中另一个以客观公证的见证者形象出现的意象———山。在文中第一小节结束时,作者写到,“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不驯服”“对抗性”两个词则很容易让人想起动物的最大敌人———人类。
二、做一个文字训练
上面抓出的那一组意象也串联起文章的内容,所以围绕这一组意象做一个文训练,即可以把握住文章的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这样一个设计:任选其中的一个意象,在其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修饰语,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话,可以解释、可以想象,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散文、可以诗歌。例如,山,(一座皱巴巴的)山。解释: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那些小径就像泪干之后留在脸上的泪痕,它们包含了过去留下来的痛苦,更是对当下醒目地提示。通过这个文字训练,学生可以迅速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更可以对文章内容做出属于自己的独家解读。教师只需在对学生的解读做出恰当的点评即可。
三、找一个数学符号
文本字里行间的描述里其实关照出的是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出这样一个主题,仅靠上面两方面的努力显然不能达到,这时候如果教师将自己的观念硬输给学生显然也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更无法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此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解读为黑板上那一组意象(狼、山、人)找寻一个数学符号进行关联。学生经过慎重思考,基本能找寻出“=”这个符号,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明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平等的不是狼和人这两种动物,平等的是狼和人这两具皮囊背后的生命本身。所有的生命本身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自以为是的行为里带来的是暂时和平,因为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机会看到恶果显现的那一天。山不同,它长久地矗立在那里,以见证者的姿态明了一切。所以作者呼吁人们“像山那样思考”,这个呼唤里其实关照出恰恰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态伦理观念。
四、原一个思想来源
新课改注重学生“发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围绕这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将作者生态伦理观念与中国古代《中庸》《庄子》中的有关思想作一比较。《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庄子》:“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通过比较会发现,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其实并不新颖,数千年之前的中国已经有这样的思想,古人的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对天地万物的关照冥冥之中竟然映照出今日所提的和谐观念。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关键词】意象 数学符号 思想来源
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表达关注生态自然思想的文章极容易被理解为常见的有关环保的文章。其实只要在教学设计上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抓住一组意象———狼、山、人
文章中这三个意象承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三个意象在文中所占内容的比重也相当明显,比如文章开头就是以描写暗夜里“一声深沉、骄傲的嗥叫”开始。这声狼嗥“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作者由此牵连出文中另一个以客观公证的见证者形象出现的意象———山。在文中第一小节结束时,作者写到,“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不驯服”“对抗性”两个词则很容易让人想起动物的最大敌人———人类。
二、做一个文字训练
上面抓出的那一组意象也串联起文章的内容,所以围绕这一组意象做一个文训练,即可以把握住文章的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这样一个设计:任选其中的一个意象,在其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修饰语,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话,可以解释、可以想象,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散文、可以诗歌。例如,山,(一座皱巴巴的)山。解释: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那些小径就像泪干之后留在脸上的泪痕,它们包含了过去留下来的痛苦,更是对当下醒目地提示。通过这个文字训练,学生可以迅速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更可以对文章内容做出属于自己的独家解读。教师只需在对学生的解读做出恰当的点评即可。
三、找一个数学符号
文本字里行间的描述里其实关照出的是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出这样一个主题,仅靠上面两方面的努力显然不能达到,这时候如果教师将自己的观念硬输给学生显然也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更无法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此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解读为黑板上那一组意象(狼、山、人)找寻一个数学符号进行关联。学生经过慎重思考,基本能找寻出“=”这个符号,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明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平等的不是狼和人这两种动物,平等的是狼和人这两具皮囊背后的生命本身。所有的生命本身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自以为是的行为里带来的是暂时和平,因为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机会看到恶果显现的那一天。山不同,它长久地矗立在那里,以见证者的姿态明了一切。所以作者呼吁人们“像山那样思考”,这个呼唤里其实关照出恰恰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态伦理观念。
四、原一个思想来源
新课改注重学生“发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围绕这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将作者生态伦理观念与中国古代《中庸》《庄子》中的有关思想作一比较。《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庄子》:“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通过比较会发现,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其实并不新颖,数千年之前的中国已经有这样的思想,古人的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对天地万物的关照冥冥之中竟然映照出今日所提的和谐观念。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