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四个一 体现一个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1w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开掘出本文的深意,避免将本文理解成向学生宣扬环保意识的文章?如何在传统文本解析的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创新,避免落入传统解读的窠臼?如何在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与避免对文本的过度诠释之间保持平衡?笔者结合教学体验做出总结。
  【关键词】意象 数学符号 思想来源
  
  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表达关注生态自然思想的文章极容易被理解为常见的有关环保的文章。其实只要在教学设计上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抓住一组意象———狼、山、人
  文章中这三个意象承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三个意象在文中所占内容的比重也相当明显,比如文章开头就是以描写暗夜里“一声深沉、骄傲的嗥叫”开始。这声狼嗥“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作者由此牵连出文中另一个以客观公证的见证者形象出现的意象———山。在文中第一小节结束时,作者写到,“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不驯服”“对抗性”两个词则很容易让人想起动物的最大敌人———人类。
  二、做一个文字训练
  上面抓出的那一组意象也串联起文章的内容,所以围绕这一组意象做一个文训练,即可以把握住文章的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这样一个设计:任选其中的一个意象,在其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修饰语,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话,可以解释、可以想象,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散文、可以诗歌。例如,山,(一座皱巴巴的)山。解释: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那些小径就像泪干之后留在脸上的泪痕,它们包含了过去留下来的痛苦,更是对当下醒目地提示。通过这个文字训练,学生可以迅速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更可以对文章内容做出属于自己的独家解读。教师只需在对学生的解读做出恰当的点评即可。
  三、找一个数学符号
  文本字里行间的描述里其实关照出的是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出这样一个主题,仅靠上面两方面的努力显然不能达到,这时候如果教师将自己的观念硬输给学生显然也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更无法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此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解读为黑板上那一组意象(狼、山、人)找寻一个数学符号进行关联。学生经过慎重思考,基本能找寻出“=”这个符号,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明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平等的不是狼和人这两种动物,平等的是狼和人这两具皮囊背后的生命本身。所有的生命本身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自以为是的行为里带来的是暂时和平,因为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机会看到恶果显现的那一天。山不同,它长久地矗立在那里,以见证者的姿态明了一切。所以作者呼吁人们“像山那样思考”,这个呼唤里其实关照出恰恰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态伦理观念。
  四、原一个思想来源
  新课改注重学生“发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围绕这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将作者生态伦理观念与中国古代《中庸》《庄子》中的有关思想作一比较。《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庄子》:“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通过比较会发现,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其实并不新颖,数千年之前的中国已经有这样的思想,古人的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对天地万物的关照冥冥之中竟然映照出今日所提的和谐观念。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考在即,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复习效果,是每一位高三教师、学生的愿望,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转换,学会甄别,学会对应,学会提升,就一定会取得复习的增值高效。  【关键词】复习 转换 甄别 对应 提升    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写过一首题为《春日》的诗,诗句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高考进入考前调整的关键时刻,用这
【摘 要】崔颢的二首《长干曲》,作品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揣摩,却大有深意,充满着一种审美的“至味”。本文对这两篇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从其朴素平淡的文学表达中,寻求其内在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崔颢 《长干曲》 平淡 意蕴    《长干曲》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我读过三次《长干曲》。
【摘 要】把握科学类文章阅读在高考中的采分点,以十类高频词句作为提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明确科学类文章阅读在高考试题中的设误类型,在训练中掌握解题的“四步法”。从而达到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采分点 词句 类型 步骤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全国卷)我们不难发现,一卷小阅读对科学类文章的考查,不论是从内容,还是试题类型都日趋稳定和成熟,考生的得分也是稳中有升,但总的来看,考生的得分能力
《赤壁赋》是宋代著名学者苏轼的一篇千古美文。它以大气轩昂,文质兼美而著称。多少年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成功引导学生进行了多种有个性的解读,鲜活丰美,卓有成效。我在这里主要从《赤壁赋》读写结合教学进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一些尝试性地探讨。  依托赋体寻“风月”?摇营造良好学习情绪  赋从结构、语言方面看,赋可归属散文范畴。而它似诗似文的特征,又与散文诗有些相像。其特点以四、六字句为主,骈散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就是人们必备的一项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还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或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在阅读过
【摘 要】在高考作文的叙事文写作中,真情实感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本文针对这类作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考场中写出真情实感:描写要生活片断化;叙事要细节处理化;人物刻画要多角度化。  【关键词】生活片断 细节处理 人物刻画 真情实感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高考作文分等评分标准》也将“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等级中的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在我看来,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粘”住学生,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于耳” 首先是听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避免语言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说话大声清晰
[摘要]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演讲恰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中把四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演讲作文 教学手段 素质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演讲恰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中把四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
【摘 要】本文在对“促织”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该课课堂教学得失,并概括了文言教学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促织》 教学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趋势下,有的教师放弃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笔者借鉴传统教法,让
【摘 要】《归去来兮辞》既写了归家的快乐,又明白无误地写明了归家后的忧愁,这是作者价值追求转型带来的人格悖论在作品中的反映。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快乐 忧愁 价值转型 人格悖论     《归去来兮辞》是陶潜的经典名作,历年来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它是作者辞官归田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知返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