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壁赋》是宋代著名学者苏轼的一篇千古美文。它以大气轩昂,文质兼美而著称。多少年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成功引导学生进行了多种有个性的解读,鲜活丰美,卓有成效。我在这里主要从《赤壁赋》读写结合教学进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一些尝试性地探讨。
依托赋体寻“风月”?摇营造良好学习情绪
赋从结构、语言方面看,赋可归属散文范畴。而它似诗似文的特征,又与散文诗有些相像。其特点以四、六字句为主,骈散结合;声律谐协;讲究藻饰和用典。而藻饰和体物铺陈是赋的一大特征。结合这些特点教师授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一的教学资源,它除了介绍作者之外,还介绍“赋”的特点,说它是“一种讲究辞藻、体物铺陈的文体”。根据这些资源信息,先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引导学生罗列文本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比较,就不难找出本文铺陈依托的体物来,那就是赤壁夜下的“风月”。这教学目的明确之后,接着要求学生将有关“风月”的句子画出来: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②桂棹兮兰桨,其空明兮溯流光。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每个段都有“风月”,全文共有十几处或明或暗写到“风月”,“风月”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清代学者金圣叹点评《赤壁赋》时也说:“此赋通篇只说风月”。作者就是借助“风月”这个体物来行文和寄托情感,因此其情感也随“风月”而“乐甚”、而“愀然”、而“喜笑”。寻得“风月”就是寻得文章的风骨,这也是解读课文的第一步。学生之间通过赋体特征,成功寻得“风月”,自然触动了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进而为他们自主学习打下坚持的基础。
跌宕有情读“风月”?摇构建双边互动模式
语文教学自然离不开诵读,而大多古奥难涩,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更是需要多读,诵读、美读、品读,不仅读准其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要读出韵味和情感。这需要技巧和悟性。教者在教学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风月”的诵读,总要求: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有节奏、有韵味、有情感并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反复品读、探讨、体验、最终总结归纳,各组诵读的“答案”就出来了:
第一段要读出从开头的平静舒缓逐渐到段末的高亢激扬的情感变化来。四字句可读二二式,其情感根据句子内容来断定,或舒坦或激扬;五字句以上的,可由句子含义来划分,动词或强调的词一定要重读,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知人论世,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和友人在秋高气爽的月夜之下游赤壁,举杯邀明月消除昨日之纠结。第一句要读得舒缓绵长而有所期待,末一句读出作者逃出樊笼后得到解脱的轻快心情。
第二段第一句是情感的表达,由此“乐甚”要重读,读出高扬、喜悦之情来。“风月”之句:“桂棹兮∕兰桨,其空明兮∕溯∕流光”,要读出向往、阳光味道来。乐极往往生悲,随后由欢快转入沉思,语句舒缓沉重,尤其要重读“怨”“慕”“泣”“诉”以及最末句的“舞”“泣”,如闻幽咽之箫声。
第三段借助“风月”铺陈。以“风月”来抒壮志豪情踌躇满志之怀,要读出豪迈慷慨。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读要有气势,有胆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句对比,气势磅礴,后句要一字一腔,读出缓慢低沉、无限惋惜惆怅之叹,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缓慢低沉之外,更多则是以抑扬顿挫之调来哀惋宇宙无穷,人生短暂之情。
第四段这一段表现的是作者乐观旷达之情怀。语句从容镇定。“而又何羡乎?”中的“而又”要读出转折而又斩钉截铁之意,“何羡”要重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读来舒暖率性,坦然释怀,从中感悟苏轼“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的旷达情怀。
末段“喜而笑”,作者在文末重拾喜悦,这不仅仅照应开头的“乐甚”,更是幡然醒悟之后的超凡洒脱。“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读出坦然超脱,深情邈远,字尽而韵味无穷。
文言文诵读教学很重要,诵读过程其实就是涵咏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肯自主探究,这就转变教师单一传授为师生双边互动的学习方式。书能读百遍,细嚼慢咽,这样一来,课文不仅读得顺畅,而且能读出其美、其韵、其情,进而读懂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披文入情品“风月”?摇合作探究兴味深长
《赤壁赋》以“风月”为载体,或悲愁或豁达,寄托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可谓悲也“风月”,喜也“风月”,“风月二字是一篇张本”,由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牵住“风月”这条线,以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教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风月”品读,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与完善,同时组与组之间还相互探讨、合作、整合,共同完成全文“风月”的品读:
风月引情思。第一段交代夜游赤壁的时间,意在渲染游赤壁的喜悦气氛,水光接天,风清月白,既爽朗洁净,又迷茫朦胧,似遗世独立,如羽化登仙,此“风月”乃“乐甚”之由,作者心情舒畅,自然免不了游目骋怀,情思飞扬。
风月触心灵。兴尽而歌,歌以言志。“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抒情怀,望美人,自然而然让人想起了屈原的“恐美人之迟暮”,很显然作者以“美人”比君王,忠君报国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乌台诗案”被贬,不得重用,只能借助客人“如怨如诉,如泣如慕”的袅袅余音来抒发自己的哀愁。
风月激联想。由眼前的风月联想到踌躇满志的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风月之下的曹操是何等的英姿飒飒,到头来不是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吗?中国人一向败者为寇,胜者为王,然而胜者的周瑜而今又在哪里?问风月无声,唯长江无穷,而人生须臾,只得“托遗响于悲风”。由风月激发联想而最终又回归风月。
风月明哲理。诗人就眼前设喻:水逝如斯而未枯竭,月盈虚如彼而莫消长。清风明月,耳得为声,目遇成色,永不枯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清风引发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思考,阐明人生哲理,“变”与“不变”,取舍在自己。《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这是古人做人的“三不朽”,人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想必诗人是该醒悟了吧。那“喜而笑”肯定是思想走出迷宫后大彻大悟之笑。“东方之既白”不仅指东方的天要亮,更为重要的是经风月明示后的人生即将亮堂。苏轼从此“一蓑风雨任平生”,荣辱皆忘,把酒临风。
以情入文写“风月”?摇提升读写渗透能力
有了听说读的能力,接着就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读写要结合。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两者互为渗透,互为促进,共同提高,以便达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理想的教学境界。
《赤壁赋》是千古名篇,情、景、理融为一体,既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人生哲理。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写作素材,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探究,互为合作,发挥其群体智慧。语言、结构、立意以及作者本人均可多点辐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可适用于“风月人生”、“清风明月自在怀”、“自然与人生”等话题。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适用于“沧海与人生”、“豁达与成功”、“苦痛与喜悦”等话题。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适用于“变与不变”、“物我为一”“一瞬与永恒”等话题。
……
听听、议议、读读、写写,读中有写,阅读就有沉淀,有了厚重。写中有读,写作就有参悟,有了提升。读写有机结合,转变了学生语文学习单一机械的学习方式,变为多元、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学生习作示例摘抄如下:
生1: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一把完美的小提琴在铸成之前天地一时沉静,风月沓无语。然而长时间的静默,忍耐让它吸纳了精气才能奏出绝妙的佳音,它才愈显珍贵,人生也是如此,惟有耐得住寂寞去追求梦想才愈显高贵。《小提琴为何这么昂贵》
生2:生命,一半是痛苦,一半是快乐。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然而人生苦短,光阴一去不复返。人生,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每个人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我们都会遭遇痛苦,然而更多是生的快乐。因为活着才有享受快乐的希望。就像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或许成为不了一的伟大的人,但只要将自己该做的是尽力做好,人生又有何遗憾可言?《一的二分之一》
生3:“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写下这首《生命》告诉了我们人心有常的道理。生命从出生的那刻起,便注定了要经历不同的风景。总要记得“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刘邦的江山,秦皇的天下,祖国的成立,历经了无数次血的洗礼才能存在,如果没有战士坚强的意志,便不可能留名于世。宝黛的爱情,如果没有十全九美的结局,便不会广传于世人心中。贝多芬如果没有用流过血的手指奏响乐曲,便不会跨越时间的距离与我们相遇。苏轼尽管“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却能夜游赤壁,赏清风明月,悟人生情怀,而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喜悦不可少,苦痛更需要。苦痛缺憾,总是最美。《人生的云翳》
《赤壁赋》读写结合例案分成四步走,其实就是实现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四步曲。教者只要利用教材资源,学生掌握赋体特征,自然寻得“风月”——“教我学”;有了成就感,学生跃跃欲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要学”;懂得套数,挖掘深入,转变方式,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会学”;循序渐进,主动出击,多点辐射,多元读写——“我乐学”。从“教我学”到“我乐学”,诚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曲一重天。成功借助读写结合契机,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真正实现“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理想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广西大化高中。
依托赋体寻“风月”?摇营造良好学习情绪
赋从结构、语言方面看,赋可归属散文范畴。而它似诗似文的特征,又与散文诗有些相像。其特点以四、六字句为主,骈散结合;声律谐协;讲究藻饰和用典。而藻饰和体物铺陈是赋的一大特征。结合这些特点教师授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一的教学资源,它除了介绍作者之外,还介绍“赋”的特点,说它是“一种讲究辞藻、体物铺陈的文体”。根据这些资源信息,先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引导学生罗列文本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比较,就不难找出本文铺陈依托的体物来,那就是赤壁夜下的“风月”。这教学目的明确之后,接着要求学生将有关“风月”的句子画出来: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②桂棹兮兰桨,其空明兮溯流光。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每个段都有“风月”,全文共有十几处或明或暗写到“风月”,“风月”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清代学者金圣叹点评《赤壁赋》时也说:“此赋通篇只说风月”。作者就是借助“风月”这个体物来行文和寄托情感,因此其情感也随“风月”而“乐甚”、而“愀然”、而“喜笑”。寻得“风月”就是寻得文章的风骨,这也是解读课文的第一步。学生之间通过赋体特征,成功寻得“风月”,自然触动了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进而为他们自主学习打下坚持的基础。
跌宕有情读“风月”?摇构建双边互动模式
语文教学自然离不开诵读,而大多古奥难涩,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更是需要多读,诵读、美读、品读,不仅读准其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要读出韵味和情感。这需要技巧和悟性。教者在教学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风月”的诵读,总要求: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有节奏、有韵味、有情感并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反复品读、探讨、体验、最终总结归纳,各组诵读的“答案”就出来了:
第一段要读出从开头的平静舒缓逐渐到段末的高亢激扬的情感变化来。四字句可读二二式,其情感根据句子内容来断定,或舒坦或激扬;五字句以上的,可由句子含义来划分,动词或强调的词一定要重读,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知人论世,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和友人在秋高气爽的月夜之下游赤壁,举杯邀明月消除昨日之纠结。第一句要读得舒缓绵长而有所期待,末一句读出作者逃出樊笼后得到解脱的轻快心情。
第二段第一句是情感的表达,由此“乐甚”要重读,读出高扬、喜悦之情来。“风月”之句:“桂棹兮∕兰桨,其空明兮∕溯∕流光”,要读出向往、阳光味道来。乐极往往生悲,随后由欢快转入沉思,语句舒缓沉重,尤其要重读“怨”“慕”“泣”“诉”以及最末句的“舞”“泣”,如闻幽咽之箫声。
第三段借助“风月”铺陈。以“风月”来抒壮志豪情踌躇满志之怀,要读出豪迈慷慨。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读要有气势,有胆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句对比,气势磅礴,后句要一字一腔,读出缓慢低沉、无限惋惜惆怅之叹,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缓慢低沉之外,更多则是以抑扬顿挫之调来哀惋宇宙无穷,人生短暂之情。
第四段这一段表现的是作者乐观旷达之情怀。语句从容镇定。“而又何羡乎?”中的“而又”要读出转折而又斩钉截铁之意,“何羡”要重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读来舒暖率性,坦然释怀,从中感悟苏轼“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的旷达情怀。
末段“喜而笑”,作者在文末重拾喜悦,这不仅仅照应开头的“乐甚”,更是幡然醒悟之后的超凡洒脱。“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读出坦然超脱,深情邈远,字尽而韵味无穷。
文言文诵读教学很重要,诵读过程其实就是涵咏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肯自主探究,这就转变教师单一传授为师生双边互动的学习方式。书能读百遍,细嚼慢咽,这样一来,课文不仅读得顺畅,而且能读出其美、其韵、其情,进而读懂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披文入情品“风月”?摇合作探究兴味深长
《赤壁赋》以“风月”为载体,或悲愁或豁达,寄托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可谓悲也“风月”,喜也“风月”,“风月二字是一篇张本”,由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牵住“风月”这条线,以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教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风月”品读,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与完善,同时组与组之间还相互探讨、合作、整合,共同完成全文“风月”的品读:
风月引情思。第一段交代夜游赤壁的时间,意在渲染游赤壁的喜悦气氛,水光接天,风清月白,既爽朗洁净,又迷茫朦胧,似遗世独立,如羽化登仙,此“风月”乃“乐甚”之由,作者心情舒畅,自然免不了游目骋怀,情思飞扬。
风月触心灵。兴尽而歌,歌以言志。“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抒情怀,望美人,自然而然让人想起了屈原的“恐美人之迟暮”,很显然作者以“美人”比君王,忠君报国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乌台诗案”被贬,不得重用,只能借助客人“如怨如诉,如泣如慕”的袅袅余音来抒发自己的哀愁。
风月激联想。由眼前的风月联想到踌躇满志的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风月之下的曹操是何等的英姿飒飒,到头来不是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吗?中国人一向败者为寇,胜者为王,然而胜者的周瑜而今又在哪里?问风月无声,唯长江无穷,而人生须臾,只得“托遗响于悲风”。由风月激发联想而最终又回归风月。
风月明哲理。诗人就眼前设喻:水逝如斯而未枯竭,月盈虚如彼而莫消长。清风明月,耳得为声,目遇成色,永不枯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清风引发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思考,阐明人生哲理,“变”与“不变”,取舍在自己。《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这是古人做人的“三不朽”,人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想必诗人是该醒悟了吧。那“喜而笑”肯定是思想走出迷宫后大彻大悟之笑。“东方之既白”不仅指东方的天要亮,更为重要的是经风月明示后的人生即将亮堂。苏轼从此“一蓑风雨任平生”,荣辱皆忘,把酒临风。
以情入文写“风月”?摇提升读写渗透能力
有了听说读的能力,接着就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读写要结合。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两者互为渗透,互为促进,共同提高,以便达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理想的教学境界。
《赤壁赋》是千古名篇,情、景、理融为一体,既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人生哲理。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写作素材,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探究,互为合作,发挥其群体智慧。语言、结构、立意以及作者本人均可多点辐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可适用于“风月人生”、“清风明月自在怀”、“自然与人生”等话题。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适用于“沧海与人生”、“豁达与成功”、“苦痛与喜悦”等话题。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适用于“变与不变”、“物我为一”“一瞬与永恒”等话题。
……
听听、议议、读读、写写,读中有写,阅读就有沉淀,有了厚重。写中有读,写作就有参悟,有了提升。读写有机结合,转变了学生语文学习单一机械的学习方式,变为多元、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学生习作示例摘抄如下:
生1: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一把完美的小提琴在铸成之前天地一时沉静,风月沓无语。然而长时间的静默,忍耐让它吸纳了精气才能奏出绝妙的佳音,它才愈显珍贵,人生也是如此,惟有耐得住寂寞去追求梦想才愈显高贵。《小提琴为何这么昂贵》
生2:生命,一半是痛苦,一半是快乐。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然而人生苦短,光阴一去不复返。人生,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每个人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我们都会遭遇痛苦,然而更多是生的快乐。因为活着才有享受快乐的希望。就像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或许成为不了一的伟大的人,但只要将自己该做的是尽力做好,人生又有何遗憾可言?《一的二分之一》
生3:“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写下这首《生命》告诉了我们人心有常的道理。生命从出生的那刻起,便注定了要经历不同的风景。总要记得“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刘邦的江山,秦皇的天下,祖国的成立,历经了无数次血的洗礼才能存在,如果没有战士坚强的意志,便不可能留名于世。宝黛的爱情,如果没有十全九美的结局,便不会广传于世人心中。贝多芬如果没有用流过血的手指奏响乐曲,便不会跨越时间的距离与我们相遇。苏轼尽管“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却能夜游赤壁,赏清风明月,悟人生情怀,而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喜悦不可少,苦痛更需要。苦痛缺憾,总是最美。《人生的云翳》
《赤壁赋》读写结合例案分成四步走,其实就是实现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四步曲。教者只要利用教材资源,学生掌握赋体特征,自然寻得“风月”——“教我学”;有了成就感,学生跃跃欲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要学”;懂得套数,挖掘深入,转变方式,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会学”;循序渐进,主动出击,多点辐射,多元读写——“我乐学”。从“教我学”到“我乐学”,诚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曲一重天。成功借助读写结合契机,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真正实现“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理想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广西大化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