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就是教师走进课堂进行授课时的一段开场白。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选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讲究方法,精心设计导入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语文课开始时,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扫除学习新课的障碍,有利于新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这首古诗吗?”同学们齐声说:“记得!”然后师生共同朗诵这首古诗——慈母手中线牵动着母子两颗心,成为歌颂母爱的佳句。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简要交代作者的创作背景。(交代时讲明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进步的传统知识分子。)
这样,通过复习,以旧知识为依托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教好新课铺平道路。
二、激疑导入法
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促使学生不断探索的动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设疑、激疑。
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我先播放歌曲《小白杨》,然后提问:“《小白杨》这首歌曲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颗小小的白杨树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不是!”我接着提问:“《小白杨》这首歌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的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上课伊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情景导入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创设良好情境,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情感是讲授的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铁骑兵》时,我一开始就播放《小兵张嘎》片段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概括剧情,我进行归纳:“剧中小兵张嘎机智地燃放鞭炮,让敌人误认为是八路军部队来了,结果俘虏了大量敌军。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智擒敌人的故事。剧中勇敢、机智的张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少年时代心目中的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铁骑兵》也发生在抗日年代,写的也是抗日故事。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了解这个抗日的故事吧!”
这样通过播放电影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四、故事导入法
爱听讲故事是学生的天性。许多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趣事无不与语文教材的内容有着联系,对学生极富吸引力。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讲故事投其所好,从而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入迷,较快进入课文学习中。例如,在在教学《捕蛇者说》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要凶啊!”我说:“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这样的导入颇具匠心,可谓是“课伊始,趣亦生”。采用“讲故事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主题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五、电教导入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具体的形象和图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必须把知识的传授寓于形象的情景之中。电化教学正是融教育与优美的艺术、知识与浓厚的趣味于一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手段,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入其文,先动其情”,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教学情境。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们要充分运用电化教学,巧妙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我充分运用电化教学媒体播放电影《开国大典》,说:“同学们,我们刚才看的《开国大典》这部电影描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的情况,新中国的一代开国元勋们站在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神情庄重地亲手接上电钮,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在这举世瞩目激动人心的时刻,毛泽东主席用响亮的声音面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多么神圣庄重的场面啊!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它展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这是一个开创者和缔造者的形象,它是一个伟人的形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电影文学《开国大典》(节选)却从生活的多个角度,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他同样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
这样,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不仅手段较新,而且省时省力,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由于电化教学能变“死”为“活”,变“静”为“动”,集声、色、画、乐、视为一体,图文并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新课的导入方法,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从而发挥导入新课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语文课开始时,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扫除学习新课的障碍,有利于新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这首古诗吗?”同学们齐声说:“记得!”然后师生共同朗诵这首古诗——慈母手中线牵动着母子两颗心,成为歌颂母爱的佳句。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简要交代作者的创作背景。(交代时讲明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进步的传统知识分子。)
这样,通过复习,以旧知识为依托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教好新课铺平道路。
二、激疑导入法
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促使学生不断探索的动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设疑、激疑。
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我先播放歌曲《小白杨》,然后提问:“《小白杨》这首歌曲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颗小小的白杨树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不是!”我接着提问:“《小白杨》这首歌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的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上课伊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情景导入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创设良好情境,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情感是讲授的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铁骑兵》时,我一开始就播放《小兵张嘎》片段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概括剧情,我进行归纳:“剧中小兵张嘎机智地燃放鞭炮,让敌人误认为是八路军部队来了,结果俘虏了大量敌军。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智擒敌人的故事。剧中勇敢、机智的张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少年时代心目中的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铁骑兵》也发生在抗日年代,写的也是抗日故事。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了解这个抗日的故事吧!”
这样通过播放电影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四、故事导入法
爱听讲故事是学生的天性。许多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趣事无不与语文教材的内容有着联系,对学生极富吸引力。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讲故事投其所好,从而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入迷,较快进入课文学习中。例如,在在教学《捕蛇者说》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要凶啊!”我说:“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这样的导入颇具匠心,可谓是“课伊始,趣亦生”。采用“讲故事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主题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五、电教导入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具体的形象和图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必须把知识的传授寓于形象的情景之中。电化教学正是融教育与优美的艺术、知识与浓厚的趣味于一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手段,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入其文,先动其情”,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教学情境。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们要充分运用电化教学,巧妙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我充分运用电化教学媒体播放电影《开国大典》,说:“同学们,我们刚才看的《开国大典》这部电影描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的情况,新中国的一代开国元勋们站在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神情庄重地亲手接上电钮,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在这举世瞩目激动人心的时刻,毛泽东主席用响亮的声音面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多么神圣庄重的场面啊!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它展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这是一个开创者和缔造者的形象,它是一个伟人的形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电影文学《开国大典》(节选)却从生活的多个角度,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他同样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
这样,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不仅手段较新,而且省时省力,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由于电化教学能变“死”为“活”,变“静”为“动”,集声、色、画、乐、视为一体,图文并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新课的导入方法,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从而发挥导入新课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