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为乐,“预”罢不能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 者 按
  本刊2012年第3期的“前沿”栏目曾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长兴县试验初级中学“全程助学法”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层面的实施策略、探索之路等。本期,我们再刊发一组“全程助学法”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中如何运用的文章,以飨读者。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可见预习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深入研读的前奏和铺垫。然而,长久以来,众多师生在教与学中却常常让预习成为“过场”,预习活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灵动。
  针对以上问题,“助学单”独立开设板块,为预习开辟出独立的时间、空间,使预习有的放矢;还针对不同文本设计出不拘一格的预习题,“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路径,使预习变得易于操作,真正体现出预习应有的实、活、轻、高。
  一、 “助学单”预习题的设计方法
  (一) 巧用“填空”——深入浅出,让预习变得高效
  日常预习,常常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多读课文,并通过“圈、点、钩、画”来积累词句,提出问题。虽然教师一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可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没有长期有效的方法指引与监督,预习难免流于形式。“助学单”却为预习提供了一个“有形”的载体,因为它可以利用题目练习的形式将预习集中落实到笔端,而在众多的预习“题型”中,“填空”是用得最多的。
  1. “填空”使基础积累更扎实
  以往,针对基础知识,惯常的预习做法是抄写字词。此种预习存在很多弊端:字词量大,学生常疲于奔命;机械性地抄,学生不愿动脑;没有区分度,学生只是完成任务……如果我们换用“填空”的预习形式,预习就会变得更有针对性,更高效。例如《行道树》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
  阅读《行道树》,圈点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完成下面练习:
  给()予 繁弦()急管
  装shì() duò()落
  烟cōng() 苦áo()
  贪lán() 污zhuó()
  这样的填空,虽“少”却“精”,使学生更易夯实基础。它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不畏惧预习。需要指出的是,有效设置“填空”的前提是教师的认真取舍、归纳和总结,只有教师准确“把脉”考试动向和学生的学情,“填空”的含金量才越高。
  2. “填空”使课文内容更明晰
  针对课文内容的预习,我们常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读课文,并在了解大意的同时,适当作些批注……这样做的初衷虽好,可现实中,学生的预习意识很薄弱,多数学生不能形成习惯。加之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陡增,时间与精力有限,所以许多学生不能投入地读课文。如果我们用“填空”来进行“任务式”预习,预习会更实在。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填空题:
  文中的紫藤萝时时处处牵动感染着“我”,请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无意中遇见_______的藤萝,我不由得_______;
  近距离欣赏_______的藤萝,我忍不住_______;
  沉浸在藤萝中,我忘记了之前的_______,心中有的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搜寻记忆中的藤萝,我为它的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_
  今昔对比的感悟中“我”明白了“花和人”的共通之处:____________,顿悟后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样根据课文内容的填空,促使学生更关注文本,让学生不单“读”了课文,了解大意,还基本摸清了该文的脉落结构,可谓是“双赢”之举。要深入浅出地设计这类填空题,教师需对课文有高屋建瓴的认识与分析。总之,助学单中“填空”的设置,消除了以往预习“形同虚设”的盲点,改变了日常预习的方式,同时还减轻了学生们的负担,使预习不再成为“过场”。
  (二) 巧用“整理”——剥茧抽丝,让预习变得细致
  惯有的预习,常常是“笼统”的,缺少细致的着眼点。其实,预习同样可以“条分缕析”。如果将预习的大问题分化为有质量的小问题,预习便会走出“形式”的“沙漠”。对此,除了尝试填空题之外,我们可以做一些“搜集、整理”。
  1. “整理”使课文写作特色明显
  不同文体,不同特征;不同作家,不同文风。分析写作特色是教师必要的“功课”,而这不一定完全在课上完成,在课前预习时,教师便可有所侧重。例如,我校的范剑萍老师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预习题:
  (1) 积累客人初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心情的词语:______________
  (2) 积累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词语:_______。
  教师通过这样的预习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细节,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预习变得具体而深入。
  2. “整理”使课文脉络分明易见
  一篇文章里,主题是灵魂,感情和题材是血肉,结构便是骨骼、脉络和神经,可见结构是使文章获得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与写作特色一样,我们也完全可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对脉络形成初步认识。例如笔者在《山市》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预习题:
  请整理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
  通过整理,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了文章的脉络,课上教师稍做提点,学生便会领悟于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也使课堂变得高效了。总之,巧用“整理”不但使学生走进文本,将预习落到实处,更使学生领悟到文章语言的重要性,从而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
  (三) 巧用“提问”——百家争鸣,将预习变得“有我”
  无论是学生在预习中回答的“填空”还是参与的“整理”,形式上都是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预习中不可一直让学生被动地处于“无我”的状态,而是需要“有我”的体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助学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主要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学内容的探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每张语文“助学单”都设计了一道必做题,即“不明白之处”(学生的提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体验写出对文本的不解之处。教师通过对课前预习问题的检查整理,了解学生的学情,再将问题进行归类,以学定教。如:笔者教学《饮酒(其五)》时,通过“助学单”中貌似零乱的学生提问,整理出了三方面问题:   (1) 作者借“诗”想抒发怎样的内心世界?(写作目的)
  (2) 为什么诗人结庐“在人境”却无“车马喧”?(内容)
  (3) 这里的“真意”是什么意思?(主旨)
  根据学生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设计上作了调整,并在施教时将提问学生的姓名也一并出示在多媒体课件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较以往的课,这堂课无论是环节的衔接度,还是学生的参与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所以,这种问题前置,开发了预习的资源。教师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教学设计,就会有效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并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问题“有我”地进课堂,在听、学上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听课的质量。因此,“助学单”中的预习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的同时,也提供了课堂的重点,使课堂更高效。
  二、 “助学单”预习题的设计原则
  预习的形式是“见仁见智”,不拘一格的,可是,再多变的形式,总有一些原则是需坚持的。笔者认为借助“助学单”设计预习题需要坚守以下三条原则:
  (一) 引导学生“读”行天下,“读”出层次
  读课文是预习的必由之路,学生应在预习时尽可能地把课文读进、读透,所以教师应极力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并有层次地读。一般可以利用上文讲过的“字词填空”的形式,先引导学生“粗读”,再通过“搜集整理类”题目或是根据内容的填空、挑错、改错、归纳、发问等题目,指引学生“细读”。如在《蝉》与《贝壳》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预习题:
  (1) 初读《蝉》和《贝壳》,圈点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完成字词练习(具体略)。
  (2) 再读《贝壳》,找出并积累作者描写“贝壳”及“贝壳里生命”的词语。
  (3) 细读《蝉》,概括出蝉的“生活历程”。
  这样的预习,层层递进,学生必须通过认真读课文才能完成。教师能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文本,并“有层次”地读,学生的预习才会更有效。
  (二) 引导学生因“文”制宜,“理”出方向
  预习中读课文固然重要,但不同的文章又应有不同的预习重点。如果教师在设计“助学单”时能针对课文的文体特色、写作特点或是主旨思想以及重点语段等在预习题目上进行有侧重的设置引导,学生的预习会更具实效。如《济南的冬天》这样文笔优美的散文可以针对语言品读设计预习整理题:
  有人说: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如果我们能把它当“人”来写,景物便有了意境、感情,有了情韵、内在美……
  (1) 请分别找出文中用人物形象来比拟景物的语段并试着归纳。
  例:白雪与草色交融的小山——穿“花衣”的清丽少女
  (2) 请找出具体运用拟人修辞的句子,并尝试着品析。
  通过这样的预习,相信学生定会由表及里,对课文形成一定的感知,进而明确听课目的,使自己在课堂上的听、学更具方向,有张有弛。
  (三) 引导学生多元思维,“答”出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预习中抱有更长久的热情,除了要恰当设置题目外,教师还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题目,多换位思考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什么,尽量使题目与时俱进,视角多样,表述生动。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可以这样设计:
  (1) 请为紫藤萝写出它独有的“花语”。
  (2) 如果你的眼前有一片盛放的紫藤萝瀑布,你最想让谁来看?为什么?
  除了问答思考题,填空、整理题之外,问题设计还可以植入辩论、情境模拟、恰当联想、逆向思考等形式,从而点燃学生预习的热情。
  有人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助学单”无疑为预习搭建了更高效的支架,不仅促使学生形成预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助学为乐”的特点。它用题目的形式引导学生超前思考,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将“预习”进行到底。不过,预习题目的难易程度、题量的多少、形式的创新等都应随时注意。相信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去听讲、参与,课堂就会轻松许多;熟悉了学习的内容,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上课就会有方向;认识到了课文的关键、重难点,学起来就更加自信。这样,学生对“预习”就会“欲罢不能”了!
其他文献
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开设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浙江省从2006年开始实行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更好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布《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
期刊
泰戈尔说:“当乌云被阳光亲吻时,他们会变成天空的花朵。”课题研究就是一束束明媚的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如花一般,灿烂开放。  ——题记  1984年8月,我告别了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转眼30年过去了,我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一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回顾自己的从教历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对教学懵懂无知到成熟驾驭,留下了我难忘的成长印记。“如果你
期刊
情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人的一种态度,也可以是自身的需要、体验、理想及价值追求等。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情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和主体的具体关系的反映”。随着个性的发展,情感逐渐唤醒人的信念和理智,成为了人类智力感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用情感助教育一臂之力,有助于学生用良好而稳定的心态看待学习和生活。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期刊
从2010年2月开始,针对我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与梳理学校的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立足我校的实际,着眼于摄影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长远考虑,我们开始打造摄影特色学校。当时,我们以摄影为手段,以艺术为理想,对学生进行摄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了解摄影知识,提高摄影技能,培养艺术欣赏能力;旨在走特色办学之路,让校园生活别样精彩。2011年9月,我校
期刊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指导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现在以《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目标如何影响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并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  《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
期刊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直接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良好班风的形成,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活动都与班主任密切相关。高中学生心智趋于成熟,行为与思想趋于独立,一旦与班主任关系紧张,就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总的来说,班主任既要树立在班级里的威信,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树立威信  班主任的威信是在其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树立起来的。 
期刊
这幢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小洋楼,我已经不记得来过几次了。历史感、寂静感是它带给所有来访者的感受。“这是迄今保持最完好的建校初期的一幢平房,曾经叫音乐楼。2011年9月27日,衢州二中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正式揭牌成立。”这简单的介绍,我已数不清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说过多少次。  当然,一点儿也不厌倦,反而,每次走进陈列室,望着四周的展板以及这300多件记载着二中人十多年外事交流的“宝贝”时,我就为自己
期刊
2000年,我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Red Wing),作为衢州二中的第四任交流教师在此开展为期半年的教育交流工作。那个宁静温暖的地方让我魂牵梦萦。  在那宁静温暖的地方,景色是如此地令人如痴如醉。雷德温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只有约16000人口的一个小镇,位于美国中部,北邻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从这一直往南,南北贯穿整个美国。境内湖泊星罗棋布,风光宜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条件优越,小镇简直是一个大
期刊
能够游历世界上不少的国家让我深知自己是一名幸运儿。当能去中国衢州二中任教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时,我满怀憧憬、激动万分,但同时心生畏惧:长达三个月的中国行将会是一次与众不同却又十分不易的经历。我会对我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那幸福美满的家庭万分牵挂;我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对汉语一窍不通;我对自己能否应对文化差异、能否适应饮食习惯以及能否被别人接受很是担忧。但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更好的机会来结识地球另一端的人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怕教,学生畏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由来已久,虽有调侃的意味,却也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周安民老师敢于把文言文教学作为他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有他个人兴趣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源于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他生活的这一方水土,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余姚是江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