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开设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浙江省从2006年开始实行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更好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布《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根据《方案》的指导思想,浙江省各普通高中都在开展学生走班选课活动。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实际建设情况,以便更好地探究选修课程开发的路径。
一、选修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选修课程是在学生兴趣、志向的基础上,为拓宽知识、培养特长、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种课程。《方案》把选修课程的学分从原先的28分提高到了48分,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因此,选修课程的学分成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高中三年每位学生必须在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等四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学分。根据《方案》的指导思想,浙江省各地在高中一年级均开设了门数不等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课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体会到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学校归属感明显提高。但检视浙江省各地学校的选修课程开发现状,我们会发现,短期内许多学校的选修课程已经突破了一百门,甚至更多,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课程意识的缺失
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其中包括大纲和教材。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规划,教学大纲是具体学科的规划,教材是具体知识材料的叙述[1]。从所述概念来看,课程强调的是内容和进程,特别是进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教材则侧重于内容,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开发结果,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显然,将选修课程的开发直接等同于教材,是典型的课程意识缺失的表现,同时也是导致选修课程开发走入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选修课程的教材不成熟,很多学校的选修课程并没有专门的教材,只是教师编写的讲义,随机性也很大。
(二)课程开发的随意
选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需要充分开发、利用本校教师已有的优势,尊重教师的意愿。但是部分学校的选修课程开发由于缺乏对学校选修课程的顶层设计,办学目标模糊,导致开发的随意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如教师喜欢十字绣,就开设十字绣课程,教师喜欢喝茶,就开设中国茶道或中国茶文化;或者是片面地迎合学生的需要,如课程开设过程中纯粹让学生欣赏音乐或电影等。由此造成学校选修课程体系零乱,层次不齐,缺乏课程的整体性设计与课程开发的的可持续性。
(三)课程体系的零散
从教学目标上看,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一些学校很少考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专题性内容和综合性内容相结合的问题,有的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全是专题性的,有的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全是综合性的,导致选修课程零零散散,无法形成系统性。选修课程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过于零散的选修课程设置,显然不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二、选修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究
选修课程是学校根据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条件、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课程,其合理路径探究是各个学校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笔者认为,选修课程的路径选择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多样化、特色化、层次性、梯度性的原则,做到优化选修课程顶层设计,重视选修课程多重衔接,构建选修课程合理结构,完善选修课程管理制度。
(一)优化选修课程顶层设计
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强调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课程的顶层设计是指学校应根据明确办学的目标与特色,梳理好学校办学的优势与劣势,调查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需求和需要,分析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而制订的学校课程规划。因此,校长必须具有明晰的办学理念,如果校长对课程设置都模糊不清,整个课程开发必定一盘散沙。与此同时,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要通过分析所在区域和学校的优势、劣势并加以综合评估,利用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所在区域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开设选修课程过程中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调整方法、优化资源。
(二)重视选修课程多重衔接
高中教育中的衔接应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等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2]由于我国高中课程规定的必修学分占总毕业学分的80%(114/144)左右,因此一直以来提倡的高中教育衔接主要是必修课程的衔接。但随着必修课程的减少、选修课程的比重加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规定必修学分从116分减到96分,选修学分从28分提高到48分,选修学分比重大幅度提升),高中教育的衔接亦要重视选修课程的衔接,彰显衔接特色,最终实现不同学段、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向上的多重衔接。
(三)构建选修课程合理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学校选修课程有序开发的保证。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共同构成了高中课程体系,且被纳入了高中课程评价体系。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打破了过去单一按照学科设置的模式,各学习领域的科目由模块来组织。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与其他模块、其他科目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和多样化。将科目分解为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若干模块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调整上的重大举措。在国家规定的必修学分中,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只规定最低的必修学分,但没有规定学习相同的模块,学生有权决定自己学什么内容,每一个科目所包含的模块都有必修与选修之分。学校应当致力于选修模块的校本化开发与组合,在必修课程内设置体现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模块。
(四)完善选修课程相关制度
选修课程门类、模块增多,要求也不同,而且相当灵活,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如何根据选修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管理,是摆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研室和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建立一套选修课的管理制度、指导制度和选课制度,是课程管理的当务之急。首先就主管者而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要有专职人员对选修课程进行管理;其次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学校要有选修课程的指导机构和指导教师,有进行选修课程指导的方法、步骤和制度;最后就学生而言,要建立选修课程修习制度,其内容包括选课应该遵守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应选课程的范围和数量、选课的程序和成绩考核,等等。修习制度的建立,可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井然有序的课程环境。所以,只有用制度规范选课行为,才能确保选修课有序运行,提高选修课程的实施质量。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路径探究外,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涉及,如加强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课程开发技术培训是学校选修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从现实来看,技术的缺乏是课程开发的软肋,应当明确课程开发有哪些方面的技术要求以及技术培训的一些可行做法,切实提高选修课程的开发技术。
总之,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是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5~196.
[2] 高中的衔接与选择路在何方——由英国大学预科教育反观我国高中教育定位问题[N]. 中国教育报,2012-04-06(06).
一、选修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选修课程是在学生兴趣、志向的基础上,为拓宽知识、培养特长、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种课程。《方案》把选修课程的学分从原先的28分提高到了48分,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因此,选修课程的学分成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高中三年每位学生必须在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等四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学分。根据《方案》的指导思想,浙江省各地在高中一年级均开设了门数不等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课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体会到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学校归属感明显提高。但检视浙江省各地学校的选修课程开发现状,我们会发现,短期内许多学校的选修课程已经突破了一百门,甚至更多,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课程意识的缺失
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其中包括大纲和教材。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规划,教学大纲是具体学科的规划,教材是具体知识材料的叙述[1]。从所述概念来看,课程强调的是内容和进程,特别是进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教材则侧重于内容,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开发结果,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显然,将选修课程的开发直接等同于教材,是典型的课程意识缺失的表现,同时也是导致选修课程开发走入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选修课程的教材不成熟,很多学校的选修课程并没有专门的教材,只是教师编写的讲义,随机性也很大。
(二)课程开发的随意
选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需要充分开发、利用本校教师已有的优势,尊重教师的意愿。但是部分学校的选修课程开发由于缺乏对学校选修课程的顶层设计,办学目标模糊,导致开发的随意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如教师喜欢十字绣,就开设十字绣课程,教师喜欢喝茶,就开设中国茶道或中国茶文化;或者是片面地迎合学生的需要,如课程开设过程中纯粹让学生欣赏音乐或电影等。由此造成学校选修课程体系零乱,层次不齐,缺乏课程的整体性设计与课程开发的的可持续性。
(三)课程体系的零散
从教学目标上看,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一些学校很少考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专题性内容和综合性内容相结合的问题,有的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全是专题性的,有的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全是综合性的,导致选修课程零零散散,无法形成系统性。选修课程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过于零散的选修课程设置,显然不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二、选修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究
选修课程是学校根据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条件、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课程,其合理路径探究是各个学校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笔者认为,选修课程的路径选择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多样化、特色化、层次性、梯度性的原则,做到优化选修课程顶层设计,重视选修课程多重衔接,构建选修课程合理结构,完善选修课程管理制度。
(一)优化选修课程顶层设计
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强调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课程的顶层设计是指学校应根据明确办学的目标与特色,梳理好学校办学的优势与劣势,调查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需求和需要,分析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而制订的学校课程规划。因此,校长必须具有明晰的办学理念,如果校长对课程设置都模糊不清,整个课程开发必定一盘散沙。与此同时,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要通过分析所在区域和学校的优势、劣势并加以综合评估,利用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所在区域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开设选修课程过程中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调整方法、优化资源。
(二)重视选修课程多重衔接
高中教育中的衔接应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等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2]由于我国高中课程规定的必修学分占总毕业学分的80%(114/144)左右,因此一直以来提倡的高中教育衔接主要是必修课程的衔接。但随着必修课程的减少、选修课程的比重加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规定必修学分从116分减到96分,选修学分从28分提高到48分,选修学分比重大幅度提升),高中教育的衔接亦要重视选修课程的衔接,彰显衔接特色,最终实现不同学段、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向上的多重衔接。
(三)构建选修课程合理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学校选修课程有序开发的保证。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共同构成了高中课程体系,且被纳入了高中课程评价体系。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打破了过去单一按照学科设置的模式,各学习领域的科目由模块来组织。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与其他模块、其他科目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和多样化。将科目分解为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若干模块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调整上的重大举措。在国家规定的必修学分中,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只规定最低的必修学分,但没有规定学习相同的模块,学生有权决定自己学什么内容,每一个科目所包含的模块都有必修与选修之分。学校应当致力于选修模块的校本化开发与组合,在必修课程内设置体现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模块。
(四)完善选修课程相关制度
选修课程门类、模块增多,要求也不同,而且相当灵活,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如何根据选修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管理,是摆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研室和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建立一套选修课的管理制度、指导制度和选课制度,是课程管理的当务之急。首先就主管者而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要有专职人员对选修课程进行管理;其次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学校要有选修课程的指导机构和指导教师,有进行选修课程指导的方法、步骤和制度;最后就学生而言,要建立选修课程修习制度,其内容包括选课应该遵守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应选课程的范围和数量、选课的程序和成绩考核,等等。修习制度的建立,可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井然有序的课程环境。所以,只有用制度规范选课行为,才能确保选修课有序运行,提高选修课程的实施质量。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路径探究外,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涉及,如加强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课程开发技术培训是学校选修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从现实来看,技术的缺乏是课程开发的软肋,应当明确课程开发有哪些方面的技术要求以及技术培训的一些可行做法,切实提高选修课程的开发技术。
总之,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是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5~196.
[2] 高中的衔接与选择路在何方——由英国大学预科教育反观我国高中教育定位问题[N]. 中国教育报,2012-0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