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致信汪东兴,我愿看守毛主席纪念堂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gjl01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智1928年生,陕西佳县人。1945年调入中央机要科工作,1947年随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过黄河、到西柏坡。1952年给毛主席担任机要秘书,1962年返回陕西,先后在省委、省人民政府機关及地、县工作。1976年10月8日,当他从报纸上看到中央要建毛主席纪念堂的消息,立即给汪东兴写了一封信,请求去看守毛主席纪念堂。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他翻出保存的与毛主席有关的物品反复端详。睹物思人,高智不禁回忆起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时光。
  批斗会斗出个毛主席的机要秘书
  1966年,“文化大革命”波及到正在蓝田县进行社教的工作队。一时间,社教干部自上而下地受到冲击。来自陕西省暨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外事办公室的高智,担任蓝田县三里镇公社五里头大队社教组副指导员,未能逃过此劫。
  批斗他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他1963年在临潼县行者公社西沟大队一个小队搞社教时,在他的主持下,群众将张老汉选为贫协主席,由于张老汉卖过6辆自己做的架子车,就有人说他“走地富路线”;二是他曾在中央办公厅工作,为什么后来下放到陕西,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高智不得不“交代”自己的身世。
  他1928年出生在陕西省佳县,10岁上小学,16岁考进绥德师范,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被选派到杨家岭中央机要科,此后在中央前委机要科、中央机要处工作,1952年至1962年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
  1962年4月19日,毛主席征求高智对工作的意见。他可以选择继续留在毛主席身边,但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他表示愿意回陕西工作。高智回到陕西后,听从省委领导的安排,到省委政研室做了一名普通研究人员。
  1963年9月,省领导认为他在中央见过大世面,安排他到急需人员的省外事办,担任负责接待外宾的一个小组组长。
  省社教总部的领导得知高智的情况后,派来两位干部参加高智批判会……同时澄清了高智回陕西工作的原因等问题。
  就这样,对高智的批斗终于结束。
  与毛主席的最后晤面
  在毛主席身边当秘书时,天天见毛主席,不觉得什么,离开中南海后,高智对毛主席的思念与日俱增,甚至后悔不该离开毛主席,应当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一辈子。他希望有机会再见到毛主席。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1965年1月,高智获得一个出国访问的机会。因为代表团要到北京集中,他可以借机看望毛主席。
  1962年4月19日那次毛主席与高智的谈话长达70分钟,其中毛主席的一句话被高智永远记在心中:“不管你到了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要继续为我做点事情。”
  为此,高智没有乘飞机,而是特意坐火车前往北京。那天,他一夜没有合眼,详细记录从西安到郑州的铁路状况,有多少个隧道,每个隧道有多长,都一一记在本子上。
  1月13日下午,一下火车,高智直奔府右街中南海西门。由于离开中南海仅两年多时间,警卫室站岗的同志都认识,没有受到任何检查就进去了,经过怀仁堂、居仁堂,走进毛主席居住的丰泽园。
  听说毛主席正在休息,高智便在值班室等候。不久,电话响了,接替高智的机要秘书徐业夫说了声“主席醒了”,就急忙奔向毛主席的卧室,不多时返回卫士值班室,告诉高智:“主席让你马上去。”
  徐业夫为毛主席倒了杯茶水,端着走在前面,高智跟在后面。走进毛主席的卧室,徐业夫对毛主席说:“主席,高智同志来了。”
  毛主席正躺在床上看报纸,听到声音后放下报纸,伸出手。
  高智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说:“主席,你好!”紧紧地握住了毛主席的手。毛主席连忙拉他坐在床边的一张椅子上。
  高智简要地汇报了陕西的外事工作和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并倾诉了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在毛主席的询问下,高智介绍了从西安到郑州的铁路状况。
  毛主席显得格外兴奋,说:“我在江西只(住了)7年,在延安(住了)13年啊!”
  他一边说,一边掰着指头计算年数,然后说:“在那个时候(指陕北),打了两个仗,一是抗日战争,一是打蒋介石!陕北的人民好,我还是要回去看看,再吃吃那里的小米,还要沿黄河走一趟。”
  高智看表,已和毛主席谈了40多分钟的话,毛主席醒来后尚未吃饭,晚上还有会,便起身告辞。毛主席握着高智的手,让他出国访问回来时再来看他。
  当晚,高智还随毛泽东到春耦斋参加舞会。他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到北京向毛主席遗体告别
  1974年2月,高智被调回省外事办。1975年秋,高智到户县参加领导班子整顿,经常看毛主席接见外宾的纪录片。从那苍老、迟缓的面目表情、动作,他意识到毛主席衰老了,终日忧心忡忡,尤其是周总理去世后,他更是忐忑不安。
  高智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他清楚地记着,1976年9月9日下午3点,收音机里随着哀乐传来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
  高智感觉像天塌下来了,下班回到家,喝了一天一夜的酒:毛主席呀毛主席,您不是让我给您打前站,您要回陕西看看,可您还没有回陕西,怎么就走了?
  于是,高智向组织要求去北京参加悼念活动,那时不能随意进京,组织不同意。后来,他要自费去,也未被许可。
  正当他茶饭不思,整日以酒消愁时,9月13日,北京有关人员来电话,责怪说:“主席身边的人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李敏也催问了几次。你和你爱人最好明天就来。”
  第二天傍晚,高智乘飞机到了北京,住进了民族饭店。在这里,他见到了叶子龙、罗光禄、李银桥等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
  9月16日下午5点,高智按照治丧委员会的安排,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当他见到毛主席遗容时,压抑许久的悲痛终于爆发出来,失声痛哭。
  18日下午,在治丧委员会的安排下,他又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追悼大会。
  离开北京前,他将一副麻将交给了李敏。这是毛主席生前用过的,高智离开中南海时,作为纪念物保留,现在他认为应该由毛主席的子女保存。
  辛勤笔耕追忆毛主席
  回到西安,高智像是得了一场大病,身体极度虚弱,心里空荡荡的,总觉得自己当年不该离开毛主席。
  10月8日,当他从报纸上看到中央要建毛主席纪念堂的消息,立即给汪东兴写了一封信,请求去看守毛主席纪念堂。
  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他翻出保存的与毛主席有关的物品反复端详。
  睹物思人,高智不禁回忆起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时光。
  这时有知道高智经历的媒体,约他撰写回忆毛主席的文章。
  高智试探着写了几篇,文章很快在媒体上刊登。之后,更多的媒体向他约稿,他就一篇接一篇地写,其中陕西省委机关刊物《共产党人》连载了一年。
  一时,高智成了回忆毛泽东文章的抢手作者,总共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自己也记不清。
  在此期间,他的职务发生了多次变化,1980年担任省外事办副主任,1983年调到省政府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担任党组副书记兼副局长,1995年离休。
  1996年5月下旬,高智到北京时,看望了已从国家主席职位上退下来、自己的老领导杨尚昆。
  杨尚昆见到高智十分高兴,交谈间向高智提出,应当写些关于毛主席的事情。高智说,已经写了一些。杨尚昆说,要多写一些。
  两年之后,高智出版了《毛泽东给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书信手迹选》一书。
  在编写《毛泽东给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书信手迹选》一书时,高智收集到许多毛主席和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合影,他又开始编写《毛主席和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合影》一书。
  (摘自《西安晚报》2014年12月16日)
其他文献
1971年4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导演”的乒乓外交轰动了全世界,随后,基辛格和尼克松相继访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而促成“乒乓外交”的功臣,则是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  与美国队员交谈照片轰动一时  1940年,庄则栋出生于扬州。庄则栋从小身体不好,父亲带他去练习武术,6年后改打乒乓。后来,庄则栋在乒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在1961年到
期刊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决议宣布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其中,爱国侨领司徒眉生是大功臣。当时,26届联大召开在即,印尼外交部长马立克将走马上任联大主席。马立克考虑到恢复中国席位的问题,启程前往香港,与旧日密友司徒眉生见面,希望他能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出一份力……  马立克与司徒眉生的情义  司徒眉生,知名爱国侨领、推动中国印尼关系的“民间大使”。上世纪5
期刊
1996年9月22日,陈毓祥等保钓联盟17位勇士乘坐租用的“保钓”号轮船前往钓鱼岛,准备在钓鱼岛登陆,拆除日本右翼设立的灯塔及日本国旗等标志。9月26日“保钓”号到达钓鱼岛,陈毓祥率领5位突击队员穿上救生衣,跃身入海游向钓鱼岛,因脚部被绳索缠绕,陈毓祥溺水不幸牺牲,成为中国为保钓而牺牲的第一人。  1996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把钓鱼岛列岛包括在内,并派出海上自卫队舰艇巡逻
期刊
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被称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开辟了两岸处理政治分歧的路径与方法;确立了两岸寻求统一的政治目标。这之中,汪道涵是一个不可不说的大功臣。  香港是“九二共识”的发源地  海峽两岸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隔绝,直到198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才被打破,两岸人员
期刊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也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而在香港回归之前,中英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周南,与英国进行了22轮谈判……  机智诠释“主权移交”  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就新界“地契租约”问题正式拜会邓小平。这是首位正式拜访我国中央
期刊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委员会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上的空白,有人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不亚于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  踏上写作之路  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很独特,那是因为莫言是个孤独中长大的乡下苦孩子。1955年,在山东高
期刊
2012年11月25日上午,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我国第一架舰载机歼- 15在航母辽宁舰甲板上成功起降,实现了几代中国航空人的梦想。年仅51岁的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战机首次圆满完成航空母舰起降返航当天,因公殉职……  他选择了留下来,等到了为祖国航空工业施展才能的机会  罗阳,辽宁沈阳人,生于1961年6月29日。罗阳的父亲罗哥曾是军事经济学院政教室主任,为人正派,罗阳的母亲吴
期刊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38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由此,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而杨利伟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叱咤蓝天风云十年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踏踏实实办
期刊
1983年3月,吴官正担任武汉市市长。上班骑自行车,早上花一毛五分钱在沿江小摊上买一碗熱干面吃,穿得也很普通,经常穿得就是那身工作服。他常住办公室,中午在市政府食堂吃饭也排队,有时开会接待客人或工作晚了,没有赶上饭,就饿肚子。有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我(即本文作者吴官正之妻张锦裳),说他负担很重,压力大,营养不够,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我做了一些他喜欢吃的菜,让秘书带到办公室,他怕影响不好,怕我耽误工作
期刊
1945年重庆谈判中的焦点,无疑是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会面。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和蒋介石即相识共事,但自从成了政治敌手后,已有近20年没有相见。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无不渴望和平,所以两位政治巨人的见面,被国人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蒋介石三次发出邀请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向毛泽东发出邀请,请他到重庆进行和谈。蒋介石的“盛情”邀请让毛泽东感觉不太舒服,因为蒋介石刚刚剥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