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NASA年终盘点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a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研发用于载人深空探索的新型重型运载火箭,推动商业航天飞行进入新时代,更加充分地利用建造完成的国际空间站,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关于宇宙的重大发现。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称,2011年对于整个NASA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确定了新一代载人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框架
  新一代载人航天运输系统是美国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基础。5月,NASA决定以“猎户座”乘员探索飞船为基础研制用于载人深空探索的“多用途载人飞船”(MPCV);9月公布了新型重型运载火箭的设计方案;11月宣布计划在2014年初增加一次“猎户座”飞船的无人飞行试验。试验中飞船将以8.9千米/秒的高速再入大气层,以模拟执行深空探索任务返回时的状态。NASA还在2011年进行了数次J-2X发动机的点火试验和“猎户座”飞船空投试验,并完成了一次Motor-3全尺寸研制试验。其中J-2X发动机将用于新型重型运载火箭的上面级,而Motor-3发动机是NASA迄今为止所开发的功率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加速推进商业航天活动发展
  4月,NASA向四家公司授出了总值2.693亿美元的第二轮“商业载人航天发展”(ccDev)合同,用于先进商业乘员航天运输系统的概念设计,以及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等系统的开发。7月,NASA与联合发射联盟(ULA)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改造“宇宙神”5火箭用于载人航天任务。9月,NASA与阿连特(ATK)技术系统公司决定合作开发“自由”号运载火箭。同月,NASA还宣布征询完整描述航天运输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运载火箭、航天器、地面与任务操作以及回收等,合同总值16.1亿美元,将从2012年7月持续到2014年4月。12月,NASA对第三轮“商业载人航天发展”合同进行调整,使用空间法案协议(sAA)合同替代固定价格的联邦采购法规(FAR)合同,从而使未来的商业航天发展更具灵活性、竞争性。随着潜在新市场的产生,商业航天活动还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届时商业载人航天运输能力将会更多地应用于商业和政府部门。
  继续利用国际空间站开展研究
  11月2日,NASA与合作伙伴共同庆祝国际空间有人值守11周年。国际空间站目前已经进行了1400多项实验,促进了医药、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并加深了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NASA确定由空间科学促进中心(CASIS)负责管理国际空间站上美国舱段中非NASA的实验项目,以充分发挥国际空间站作为国家实验室的作用。首个进入空间的类人型机器人——“机器人航天员2号”(R2)和执行在轨卫星燃料加注实验任务的机器人(RRM)也被运送至国际空间站。为准备2012年实施首次商业运输任务,NASA同空间探索技术(SpaceX)公司、轨道科学公司密切合作,确保“龙”太空舱和“天鹅座”货运飞船的设计和操作与国际空间站兼容。11月15日,NASA开始公开招募新一批航天员,同时9名预备航天员结束了培训课程,有可能成为首批乘坐商业运载火箭的航天员,以及搭乘新型重型运载火箭进行深空探索的先驱者。
  航天飞机计划终结
  随着最后三次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结束,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在2011年画上了句号。最后三次任务携带了大量维持空间站运行所需的补给品和设备。“发现”号于2月24日开始执行STS—133任务,携带了由意大利制造、经过改进的“莱昂纳多”号多用途后勤舱(MPLM)前往国际空间站。5月16日,“奋进”号满载补给品与设备开始执行STS-134任务,并将阿尔法磁谱仪_2(AMS)运送至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2设计用来通过测量宇宙射线来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7月8日,“亚特兰蒂斯”号开始执行STS一135任务,航天飞机最后一次运送补给前往国际空间站。在返回地球前,STS-135任务指令长将1981年4月首次航天飞机任务所携带的美国国旗留在国际空间站。
  首席技术专家办公室推进空间技术计划
  NASA的首席技术专家办公室开始通过新开展的空间技术计划努力实现各种构想。空间技术计划投资一些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在降低成本和扩展未来航空、科学探索任务范围的同时提升NASA的能力。目前,空间技术计划中有1000多个项目,涵盖了所有的技术领域和各种技术成熟度的项目。首个技术开发任务——“火星科学实验室”的着陆装置已在11月随“火星科学实验室”任务发射升空。此外,NASA的衍生技术正在显著改善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加强空间技术领域人才教育培养
  NASA首席技术专家办公室为37所大学的80名空间技术领域优秀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作为科学探索发展战略的一部分,NASA还首次举办了空间技术研究生课程,目标是为美国提供一条培养优秀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的途径,从而为未来科学探索任务奠定技术基础,增强美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火星任务继续取得重大发现
  NASA的火星任务继续取得开创性发现,从而为未来载人探索火星奠定基础。火星轨道器的观察结果显示,在火星最温暖的年代可能存在水流,这是目前为止火星表面可能存在水的最有力证据。“机遇”号火星车在“奋进”陨石坑边缘附近找了矿石形成的明亮纹理,貌似水沉淀形成的石膏,将有助于认识火星上潮湿环境的历史。最新的火星探测器——“火星科学实验室”于11月26日由“宇宙神”5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为期8个月的前往火星“盖尔”陨石坑的旅途。“火星科学实验室”任务中的“好奇”号火星车将继续寻找火星曾经适合人类生存的证据。
  绘制首张全球海水盐度分布图
  6月10日发射入轨的“宝瓶座”探测器绘制了首张关于海洋表面盐度的全球分布图。表面盐度是最后一个全球测量的主要海洋表面参数,将为科学家提供一个探索全球降水、洋流以及气候变化之间联系的工具。“宝瓶座”目前正在继续对全球海洋进行前所未有的细致观测,包括大量主要河流入海口附近的低盐度区域。
  首次获得太阳高纬图像
  6月,分别位于太阳两侧的“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双子探测器共同合作,首次获得了完整的太阳高纬图像,这将促进对太阳系和空间物理学的研究,并有助于对以前的成像技术进行验证,改善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行星探索硕果累累
  2月,“星尘NEXT”探测器连续两次近距离经过“坦普尔”1号彗星,首次对同一颗彗星进行对比观测。3月,“信使”号探测器成为第一个到达太阳系最内层行星——水星轨道的航天器,将对其地形和磁场进行观测。7月,“曙光”号探测器进入“灶神”星(小行星带中的第二大小行星)轨道,并首次获得了近距离观测图像。8月,“朱诺”号探测器发射,预 计2016年到达木星,旨在绘制木星内部结构及了解该气体巨星的成因。9月,“圣杯”号(GRAIL)月球探测器发射,目的是测定月球内部结构。
  “旅行者”号探测器接近太阳系边缘
  来自人类最遥远的深空探测器——“旅行者”号的观测结果显示,太阳系的边缘并不平滑,而是充斥着大量扰动的磁泡,这些磁泡约有1.6亿千米宽,是在磁场重组时产生的。了解太阳的磁场结构将使科学家们了解银河系的宇宙射线如何进入太阳系,进而确定太阳与银河系其它星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目前,“旅行者”号探测器行驶在距离地球超过144亿千米的太阳系边缘地区。
  观测到黑洞吞噬恒星
  NASA的“雨燕”(Swift)卫星、“哈勃”太空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合作观测研究了一次高能量、长时间的爆炸过程。通过分析,天文学家揭示了此次代号“雨燕”J1644+57爆炸源头,是一个苏醒的黑洞吞噬了一颗恒星。该星系非常遥远,其发射出的光耗时约39亿年才到达地球。
  发现首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NASA通过“开普勒”任务发现了首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该行星被命名为“开普勒22b”,半径是地球的2.4倍,表面温度约为21摄氏度,很可能存在有液态水。其主恒星与太阳属于同一类型,公转周期290天,距离地球约600光年。
  继续开展航空领域创新研究
  通过探索空中交通管理新途径、研制更省油和环保的飞机、以及提高航空的安全纪录等,为未来航空飞行奠定基础。
  努力打造在线媒体
  2011年,NASA官方网站连续第三次获得最佳政府网站。网站访问量超过1.4亿人次,用户下载网页超过6.52亿次,视频点击量2700万次,通过Facebook和其他服务平台分享网站内容达24.6万次。最后一次航天飞机任务成为NASA历史上最大的在线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超过56万。NASA官网还增加了移动终端服务,拓展了与用户的交流。人们能从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250多个位置找到NASA的各中心、项目和计划。NASA的官方微博(Twitter)已经拥有超过160万的“粉丝”,而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也通过个人微博与地面保持联系。
  积极促进科学和数学教育发展
  NASA教育办公室建立了多种合作伙伴关系,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
其他文献
“龙”太空舱是第一艘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商业太空舱,也是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首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  北京时间5月22日15时44分,美国空间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龙”太空舱搭乘“猎鹰”9(Falcon 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5月26日0时2分,“龙”太空舱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这是第一艘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商业太空舱,也是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首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 
期刊
俄罗斯直升机工业之所以发展稳定,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原因。一是俄国防部对新式直升机的大量需求,二是庞大的海外市场牵引,三是政府对直升机行业的大力支持。  发展势头强劲  近十多年来,与航天以及其它国防工业整体发展缓慢相比,俄罗斯直升机工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俄罗斯直升机股份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直升机生产商,旗下囊括了俄最重要的两个直升机设计局和数家生产厂员工数万名。其直升机的海外销量占国际市场的14
期刊
纵观近几年的国际军事舞台,无人驾驶飞机的身影可谓异常频繁,从阿富汗反恐战争直到北约干涉利比亚内战,无人机几乎无役不与。  2011年12月8日,伊朗国家电视台突然中断正常节目,播出了一段据称是伊朗革命卫队在12月4日击落美国最尖端无人侦察机——RQ-170“哨兵”的视频,革命卫队空军司令哈吉扎德准将声称该机是通过网络袭击夺取的,显示了伊朗军民抵抗外敌入侵的“决心和实力”。  纵观近几年的国际军事舞
期刊
美国空中力量无论规模还是战斗力,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都处于绝对优势,甚至可以说处于“超杀”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不将已经服役的F-22和即将服役的F-35等五代机计算在内,仅凭美军现役其它装备就足以对潜在敌手保持足够的技术优势。  2012年3月14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国空军生产的第187架、也是最后一架F-22“猛禽”战斗机(编号4195)在佐治亚州的玛丽埃塔完成了首次试飞。按计划,该机
期刊
在作战人员和工业界的强烈呼吁下,美陆军终于启动了下一代旋翼机——“联合多用途旋翼机”(JMR)研发项目,以替换正在高强度工作的现役直升机机队。但美陆军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能否从政府和工业界为该项目争取足够经费。  目前,美陆军对JMR项目的需求还不明确,也没有确定首先用JMR替代何种现役机型。陆军只对JMR提出了它所期望的性能,部署时间则大约定于2027-2028年。计划利用2架技术验证机验证预
期刊
面对大量的进口先进技术和武器,印度研究开发部门总是“消化不良”,很难走出一条从购买、引进技术、特许仿制到改造创新的发展之路。  印度装备采办管理体制脱胎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国防体制。独立后,随着军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国防科研生产的发展,印度对其装备采办管理体制进行了不断调整,形成了目前的装备采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年来,为实现地区强国和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印度加快武器装备采办管理改革的步伐,特别是
期刊
全球打击司令部的主要职责是统管美国空军属下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平时负责维持一支安全、可靠、有效的核威慑力量,战时则根据战区指挥官和美国总统的指示实施核打击等作战行动。  2010年9月30日,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GSc)在其驻地——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向外界宣布,该司令部已形成完全作战能力(F0c)并从10月1日起正式承担美国军方为其赋予的所有任务,这标志着自2008年10月25日开始
期刊
近年来,美国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潜艇威胁,通过成立反潜战特遣部队,重视新型反潜装备的研究,开展持续水下监视网络研究,进一步发展反潜战体系。  反潜战传统上是一种平台密集型任务,需要大量的机载、水面与水下设备来组网,探测、跟踪、定位敌方潜艇并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截山。远程传感器、双基地/多基地探测技术和先进的反潜战术等都有助于反潜战的实施。当前,反潜战的力量重点分布在浅海以及情况复杂、声信号很难鉴别的近海区
期刊
1950年11月联合国军的战机完全控制了朝鲜的天空,正当他们横行无阻的时候,一种非常先进的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突然出现,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改变了双方空军的作战态势。很快西方情报机构就得知这种飞机是苏联制造的米格-15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几乎在一夜之间,“米格”这个名字就成为联合国军飞行员最畏惧的名词,而米格-15控制的空域也被称为“米格走廊”。从那时起,“米格”一词就成为苏联战斗机的代名词。  然
期刊
“恶魔”无人机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该机取消了传统的机械升降舵和襟翼,而代之以曼彻斯特大学和克兰菲尔德大学合作研制的全新“射流飞行控制系统”。  2010年9月17日,英国新型“恶魔”(Demon)无人技术验证机进行了试飞。该无人机仅仅依靠喷射气流、而不是传统的襟翼/副翼等部件完成了升降和转向控制。这次试飞也因此成为英国民航管理局(CAA)首次批准并且正式认定的飞行器“无襟翼飞行”(flaple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