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从如下方面着手:转变教学观念,选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布置有探索性的课外作业,在考卷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组织课外活动,利用网络资源。
[关键词]地理;学习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94-02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知识学习中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而快乐。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主讲”变为现在的“主导”,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用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法来完成自己每节课的任务,很少考虑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因此要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上。譬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我选用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阅读教材22—23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为什么说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最主要的因素?②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地租高低的变化规律是什么?通过教学方式一些改变,就能让学生动起来,逐渐打破我们惯用的“填鸭式”“一言堂”传统模式,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索,改变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二、选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案例
地理知识往往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我们选用身边熟悉的案例,通过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就能把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把解决问题、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引导学生看一些描述天气的语句: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冬季爆发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南方夏季的台风,秋高气爽的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些语句都反映我国常见的天气现象,这些天气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系统影响下形成的。课堂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1~2个问题,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在快乐中掌握课堂知识。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利用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布置有探索性的课外作业
授完课后,教师往往要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有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堂内容的深化,教师应该认真选择课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既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设计一些提高学生能力的题目。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通过督促学生完成课外作业,让学生动起来,结合教材内容,获得知识体验,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譬如,讲完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气候”内容后,我布置学生周末完成“分析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气候优点和缺点”这样的课外作业。首先学生要结合课本知识,确定西北地区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优点为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粮食作物的光合作用;缺点为西北地区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缺乏。其次学生要针对西北地区的不足提出发展种植业的措施,学生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提出种植节水农作物,发展塑料薄膜覆盖,推广滴管、喷灌工程。通过课外作业,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探索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改变对地理学科的错误认识,改变不恰当的地理学习方法,产生学习兴趣。
四、在考卷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
高中学生一学期有很多的考试,地理教師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不断探索科学规律的动机。譬如,在学完必修三中《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以西北地区为例,抓住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降水稀少、土质疏松、植被稀疏、风力强大、荒漠化严重这样的地理背景资料作为试卷命制的出发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回答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也可以让学生回答如何利用西北的地理背景发展旅游。又如,在学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部分内容后,教师在试卷中出三道试题: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样的一些开放性试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基本的概念、理论,又给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组织课外活动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学生就要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所以,各学校往往配合课堂教学,成立一些兴趣小组,地理教师应该用好这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走出去,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学完工业区位的选择,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去,结合当地生产,分析工业区位的因素。学完农业区位的选择,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分析区位因素。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近生活,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又如,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大自然,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之美,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让他们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学习地理的必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利用网络资源
当今社会,人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严重。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通过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有很多理论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我们用好网络视频,就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讲到地球公转,二分、二至的位置时,教师可以下载视频,让学生观看、讨论,学生就可以掌握相关的内容。又如,学习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阅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这三项技术,掌握其用途和技术理论原理,让学生具体查阅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调查的步骤,以及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然后让他们撰写小论文,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当然,教无定法,在不同的学校、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地理;学习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94-02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知识学习中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而快乐。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主讲”变为现在的“主导”,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用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法来完成自己每节课的任务,很少考虑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因此要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上。譬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我选用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阅读教材22—23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为什么说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最主要的因素?②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地租高低的变化规律是什么?通过教学方式一些改变,就能让学生动起来,逐渐打破我们惯用的“填鸭式”“一言堂”传统模式,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索,改变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二、选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案例
地理知识往往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我们选用身边熟悉的案例,通过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就能把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把解决问题、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引导学生看一些描述天气的语句: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冬季爆发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南方夏季的台风,秋高气爽的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些语句都反映我国常见的天气现象,这些天气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系统影响下形成的。课堂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1~2个问题,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在快乐中掌握课堂知识。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利用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布置有探索性的课外作业
授完课后,教师往往要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有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堂内容的深化,教师应该认真选择课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既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设计一些提高学生能力的题目。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通过督促学生完成课外作业,让学生动起来,结合教材内容,获得知识体验,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譬如,讲完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气候”内容后,我布置学生周末完成“分析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气候优点和缺点”这样的课外作业。首先学生要结合课本知识,确定西北地区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优点为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粮食作物的光合作用;缺点为西北地区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缺乏。其次学生要针对西北地区的不足提出发展种植业的措施,学生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提出种植节水农作物,发展塑料薄膜覆盖,推广滴管、喷灌工程。通过课外作业,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探索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改变对地理学科的错误认识,改变不恰当的地理学习方法,产生学习兴趣。
四、在考卷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
高中学生一学期有很多的考试,地理教師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不断探索科学规律的动机。譬如,在学完必修三中《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以西北地区为例,抓住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降水稀少、土质疏松、植被稀疏、风力强大、荒漠化严重这样的地理背景资料作为试卷命制的出发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回答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也可以让学生回答如何利用西北的地理背景发展旅游。又如,在学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部分内容后,教师在试卷中出三道试题: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样的一些开放性试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基本的概念、理论,又给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组织课外活动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学生就要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所以,各学校往往配合课堂教学,成立一些兴趣小组,地理教师应该用好这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走出去,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学完工业区位的选择,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去,结合当地生产,分析工业区位的因素。学完农业区位的选择,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分析区位因素。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近生活,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又如,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大自然,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之美,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让他们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学习地理的必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利用网络资源
当今社会,人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严重。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通过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有很多理论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我们用好网络视频,就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讲到地球公转,二分、二至的位置时,教师可以下载视频,让学生观看、讨论,学生就可以掌握相关的内容。又如,学习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阅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这三项技术,掌握其用途和技术理论原理,让学生具体查阅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调查的步骤,以及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然后让他们撰写小论文,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当然,教无定法,在不同的学校、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