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平先生曾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在德国学习生活过5年之久。回忆起在德国的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气。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天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国阴冷的天气使得国民缺乏热情,过于理性,在压抑中又酝酿着疯狂。理性的层面通过柏林的包豪斯风格经由视觉传达出来。而疯狂的一面威匿在作品背后,用一种新表现主义形式体现出对城市、历史的反思和严肃的思考。
通过谭平的讲述,对德式审美的起源表现做了深广的解读,让我们对德国的严谨、线性思考和疯狂强烈的新表现主义多了更深入的体会。
洪晃:对德国最深刻的印象?
谭平: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气,德国的冬天常常见不到太阳,总是阴阴的,雨很多。在德国,特别是柏林,他们的现代建威大多用钢筋水泥建造,钢铁表面都被漆成黑色的。
不像西班牙和意大利,那里阳光灿烂,陌生的行人也会相互微笑致意。但在柏林的冬天和春天,很少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你微笑,他们的面部表情大多很严肃。德国人从着装打扮上也以灰、白、黑这些暗色的威装为主,和我们在电影看到的典型的德国人的形象很像,大多穿着黑色的风衣、尖头皮鞋。
而在柏林画廊里的作品也能体现出德国严肃的一面,画廊里一般有两类作品,一类是抽象的,新表现主义的,用黑色和很强烈的颜色表现,而且作品的笔触很明显,特别硬朗。另一类是极简主义,但是极简主义在柏林并不是很流行。反而是在西德更流行,因为极简主义更理性,更偏向文人一些。
洪晃:您所形容的德国人和作品的表现方式,给人的感觉是缺乏感情,有距离感和封闭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感觉呢?
谭平:我分析这可能和包豪斯的起源有关系,德国这个民族本身也是多灾多难的。而包豪斯的思想偏向实用主义,比如,每个人都能使用相同的东西,能见到阳光这样的理念,但这种理念最终导致了一统化。这对德国设计的影响很大,随着时间地推移,这种理念渐渐进入德国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发展成德国人的审美。而且德国人对直线有一种天生的热爱,从日常买东西到艺术绘画,都表现出对直线和黑白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哲学系统比较发达,对任何事情都要了解清威。在我与德国人的接触中,发现德国人的性格是很分裂的,除了正常接触中有很理性的一面,也有很疯狂的一面,但轻易不会显露出来,一旦有机会,经过不断积累,就有可能表现出来这种性格。
洪晃:您怎么评论Anselm Kiefer这样的艺术家?
谭平:我非常喜欢Anselm Kiefer的作品,他的作品很有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对材料地运用,这在现代艺术表达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以前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颜色和强有力的笔触来表达的。
但Anselm Kiefer选择通过材料进行创作,用大量诸如稻草、粉煤灰、黏土材料、石头、铅、虫胶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包括西班牙的Antoni Tàpies也是如此。这是从绘画走向装置的一个过渡的部分。Anselm Kiefer的题材大多是关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的,表现出对历史的一种反思。他的作品一旦脱离了内容去看本质,就能看出作品中体现出很强的德国式审美,非常具有德国的代表性,也因此他是德国国家级的画家。
洪晃:Anselm Kiefer的作品对秩序有一种偏爱吗?或者说在德国的审美体系里,对秩序有偏爱吗?谭平:Anselm Kiefer的作品是反秩序的,他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从他作品所塑造的表现的方式中很难从中看到秩序。
从Anselm作品艺术的角度来讲,是非常理性的,他的作品从始至终都体现着这样的精神。从一开始的肌理作品《废墟》,发展到用铅皮做飞机、做书,通过反光材质,把有历史意义的照片镶嵌到搭建的铅皮图书馆里,以及现在做的地下废墟博物馆,通过在空地上挖洞,用火烧,用水泥灌注洞中,形成一个深入地下的废墟。都是利用材料,把表现的主题一点一点地扩大。通过它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历史对于德国的影响。
洪晃:跟我们谈谈20世纪历史对德国人的影响?
谭平:20世纪历史对德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像影子一样,尽管生活产生了很大变化,但很多人还生活在历史的阴影里。现在知名的德国当代艺术家,都是60年代左右从东德到西德的这一批人,他们年轻时在东德学习绘画,后来在西德发展。这些人与西德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有很大的差异。西德艺术家的作品很纯粹,他们的抽象是机械抽象,内容都被削减掉。而从东德到西德的艺术家,作品表现上带有心理的阴影和社会体制变化引起的冲突和矛盾,焦虑感都还存在,没有脱离。
包括近十年来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作品表现上也是如此。因此,这些表现主义绘画者的作品是有内容的,这与社会变革和地域历史有莫大的关系。
洪晃:为什么西德的发展要把感情的成分抽离出去,只做机械化的抽象作品,而东德的作品有情感的东西包含在里面?
谭平:我认为这与德国的社会体制有关,在社会体制充分自由和民主的时候,没有社会冲突,精力就会转化到对艺术、历史以及艺术语言的研究。比如,关注艺术史的发展等,内容上就会很纯粹。只在有冲突和对抗的时候,才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作品才有力量。
东德艺术家对过去或是对现在都有冲突的对象,从地域历史来说,虽然柏林墙倒塌了,但他们脑子里的墙没有拆掉,他们对西德和东德的价值观有隔阂,从而体现到作品中。而西部的德国人,他们心中的墙并不存在,他们认为是把自己的价值观输入到东德,所以他们没有价值观上的冲突。
洪晃:德国人也有疯狂的一面,比如,法斯宾德作品表现出的彻底放弃理智的一面,除了电影界,在艺术家里有哪一位是很疯狂的?
谭平:在艺术领域他们的表现很偏执,很极端的,Beuys就是偏执的代表。而我接触到的艺术家,特别是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绘画不仅仅是绘画,只有在生理和精神结合之后才会开始进行创作,通过喝酒、吸毒,甚至自杀这种很极端的方式表现。因此,我们看新表现主义的作品是总是觉得很过瘾,但又无力去做到,有这样很强烈的情绪在里面。就像我认识的许多教授一定要在喝酒之后才进行创作,进入状态。 虽然艺术家极端的表现方式听起来很残酷,但也能看出德国人内心的强大和孤独,他们可以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一个人承担,老年人也是自己打理生活,这种个人的力量非常强大,是长期形成的。而在跟人聊天的过程中,尤其是德国的艺术家,聊到很深入的状态,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内心是很孤独的,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所做的作品才显得更有力量。
洪晃:您认为抽象艺术有一部分是源于德国的,是什么因素导致德国形成了这样的艺术审美?
谭平:Kandinsky在德国做抽象艺术,是承接印象派和抽象艺术的先驱。这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有关,当时社会主义的思想很时髦,德国很多人也抱有这样的思想。当然我的作品也受到了德国艺术形式很大的影响。到德国之后,对德国的抽象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时我们看过一个教授正在创作的大型雕塑,手法很粗犷,直接用斧子在木头上砍出鼻子和眼睛的轮廓,非常震撼。看到作品最深的感触就是表现出人最本质的元素,我们全是人,但是种族不一样。这和中国人工笔画的很细致的感觉很不一样。
洪晃:都说德国人很较真,对很小的事情也很纠结,在艺术上,您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谭平:确实是,德国人在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很较真,但和东方人在一起工作会留一些空间,因为东方人习惯做事情有空间,用很多“可能”“也许”这样的词。但德国人不会。他们相互之间不管什么事情,都要用纸写下来,白纸黑字的按规定来做。只要在纸上的,不管过了多少年,都同样有效,像我的作品在一个画廊放了很久,画廊因某些原因不继续做下去,也会根据当时的条款把我的作品归还回来,很少有经济上的纠纷。德国人对法律的底线很遵守。
洪晃:德国人对权力和权威的看法?
谭平:德国人非常尊重权威,在学校里,教授权力大过校长,教授看好的学生可以直接批准入学,而校长没有这个权力。这点和中国现在的处境相反。
洪晃:能给没去过德国的人介绍几个有特色的城市和地点吗?通过这些地方就可以很直观的理解德国的?
谭平:想要了解德国最好的城市就是柏林和巴伐利亚。巴伐利亚位于南德,人民生活很淳朴,以农业为主,自然风光秀丽,德语相对地方化。南德的生活氛围更轻松,许多汽车工业和高科技在南德发展,经济很富裕。柏林是很有活力和国际化的城市,年轻人很多,生活很舒威,没有陌生感。柏林的年轻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当代艺术展览在柏林蓬勃发展。
通过谭平的讲述,对德式审美的起源表现做了深广的解读,让我们对德国的严谨、线性思考和疯狂强烈的新表现主义多了更深入的体会。
洪晃:对德国最深刻的印象?
谭平: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气,德国的冬天常常见不到太阳,总是阴阴的,雨很多。在德国,特别是柏林,他们的现代建威大多用钢筋水泥建造,钢铁表面都被漆成黑色的。
不像西班牙和意大利,那里阳光灿烂,陌生的行人也会相互微笑致意。但在柏林的冬天和春天,很少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你微笑,他们的面部表情大多很严肃。德国人从着装打扮上也以灰、白、黑这些暗色的威装为主,和我们在电影看到的典型的德国人的形象很像,大多穿着黑色的风衣、尖头皮鞋。
而在柏林画廊里的作品也能体现出德国严肃的一面,画廊里一般有两类作品,一类是抽象的,新表现主义的,用黑色和很强烈的颜色表现,而且作品的笔触很明显,特别硬朗。另一类是极简主义,但是极简主义在柏林并不是很流行。反而是在西德更流行,因为极简主义更理性,更偏向文人一些。
洪晃:您所形容的德国人和作品的表现方式,给人的感觉是缺乏感情,有距离感和封闭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感觉呢?
谭平:我分析这可能和包豪斯的起源有关系,德国这个民族本身也是多灾多难的。而包豪斯的思想偏向实用主义,比如,每个人都能使用相同的东西,能见到阳光这样的理念,但这种理念最终导致了一统化。这对德国设计的影响很大,随着时间地推移,这种理念渐渐进入德国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发展成德国人的审美。而且德国人对直线有一种天生的热爱,从日常买东西到艺术绘画,都表现出对直线和黑白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哲学系统比较发达,对任何事情都要了解清威。在我与德国人的接触中,发现德国人的性格是很分裂的,除了正常接触中有很理性的一面,也有很疯狂的一面,但轻易不会显露出来,一旦有机会,经过不断积累,就有可能表现出来这种性格。
洪晃:您怎么评论Anselm Kiefer这样的艺术家?
谭平:我非常喜欢Anselm Kiefer的作品,他的作品很有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对材料地运用,这在现代艺术表达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以前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颜色和强有力的笔触来表达的。
但Anselm Kiefer选择通过材料进行创作,用大量诸如稻草、粉煤灰、黏土材料、石头、铅、虫胶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包括西班牙的Antoni Tàpies也是如此。这是从绘画走向装置的一个过渡的部分。Anselm Kiefer的题材大多是关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的,表现出对历史的一种反思。他的作品一旦脱离了内容去看本质,就能看出作品中体现出很强的德国式审美,非常具有德国的代表性,也因此他是德国国家级的画家。
洪晃:Anselm Kiefer的作品对秩序有一种偏爱吗?或者说在德国的审美体系里,对秩序有偏爱吗?谭平:Anselm Kiefer的作品是反秩序的,他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从他作品所塑造的表现的方式中很难从中看到秩序。
从Anselm作品艺术的角度来讲,是非常理性的,他的作品从始至终都体现着这样的精神。从一开始的肌理作品《废墟》,发展到用铅皮做飞机、做书,通过反光材质,把有历史意义的照片镶嵌到搭建的铅皮图书馆里,以及现在做的地下废墟博物馆,通过在空地上挖洞,用火烧,用水泥灌注洞中,形成一个深入地下的废墟。都是利用材料,把表现的主题一点一点地扩大。通过它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历史对于德国的影响。
洪晃:跟我们谈谈20世纪历史对德国人的影响?
谭平:20世纪历史对德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像影子一样,尽管生活产生了很大变化,但很多人还生活在历史的阴影里。现在知名的德国当代艺术家,都是60年代左右从东德到西德的这一批人,他们年轻时在东德学习绘画,后来在西德发展。这些人与西德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有很大的差异。西德艺术家的作品很纯粹,他们的抽象是机械抽象,内容都被削减掉。而从东德到西德的艺术家,作品表现上带有心理的阴影和社会体制变化引起的冲突和矛盾,焦虑感都还存在,没有脱离。
包括近十年来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作品表现上也是如此。因此,这些表现主义绘画者的作品是有内容的,这与社会变革和地域历史有莫大的关系。
洪晃:为什么西德的发展要把感情的成分抽离出去,只做机械化的抽象作品,而东德的作品有情感的东西包含在里面?
谭平:我认为这与德国的社会体制有关,在社会体制充分自由和民主的时候,没有社会冲突,精力就会转化到对艺术、历史以及艺术语言的研究。比如,关注艺术史的发展等,内容上就会很纯粹。只在有冲突和对抗的时候,才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作品才有力量。
东德艺术家对过去或是对现在都有冲突的对象,从地域历史来说,虽然柏林墙倒塌了,但他们脑子里的墙没有拆掉,他们对西德和东德的价值观有隔阂,从而体现到作品中。而西部的德国人,他们心中的墙并不存在,他们认为是把自己的价值观输入到东德,所以他们没有价值观上的冲突。
洪晃:德国人也有疯狂的一面,比如,法斯宾德作品表现出的彻底放弃理智的一面,除了电影界,在艺术家里有哪一位是很疯狂的?
谭平:在艺术领域他们的表现很偏执,很极端的,Beuys就是偏执的代表。而我接触到的艺术家,特别是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绘画不仅仅是绘画,只有在生理和精神结合之后才会开始进行创作,通过喝酒、吸毒,甚至自杀这种很极端的方式表现。因此,我们看新表现主义的作品是总是觉得很过瘾,但又无力去做到,有这样很强烈的情绪在里面。就像我认识的许多教授一定要在喝酒之后才进行创作,进入状态。 虽然艺术家极端的表现方式听起来很残酷,但也能看出德国人内心的强大和孤独,他们可以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一个人承担,老年人也是自己打理生活,这种个人的力量非常强大,是长期形成的。而在跟人聊天的过程中,尤其是德国的艺术家,聊到很深入的状态,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内心是很孤独的,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所做的作品才显得更有力量。
洪晃:您认为抽象艺术有一部分是源于德国的,是什么因素导致德国形成了这样的艺术审美?
谭平:Kandinsky在德国做抽象艺术,是承接印象派和抽象艺术的先驱。这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有关,当时社会主义的思想很时髦,德国很多人也抱有这样的思想。当然我的作品也受到了德国艺术形式很大的影响。到德国之后,对德国的抽象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时我们看过一个教授正在创作的大型雕塑,手法很粗犷,直接用斧子在木头上砍出鼻子和眼睛的轮廓,非常震撼。看到作品最深的感触就是表现出人最本质的元素,我们全是人,但是种族不一样。这和中国人工笔画的很细致的感觉很不一样。
洪晃:都说德国人很较真,对很小的事情也很纠结,在艺术上,您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谭平:确实是,德国人在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很较真,但和东方人在一起工作会留一些空间,因为东方人习惯做事情有空间,用很多“可能”“也许”这样的词。但德国人不会。他们相互之间不管什么事情,都要用纸写下来,白纸黑字的按规定来做。只要在纸上的,不管过了多少年,都同样有效,像我的作品在一个画廊放了很久,画廊因某些原因不继续做下去,也会根据当时的条款把我的作品归还回来,很少有经济上的纠纷。德国人对法律的底线很遵守。
洪晃:德国人对权力和权威的看法?
谭平:德国人非常尊重权威,在学校里,教授权力大过校长,教授看好的学生可以直接批准入学,而校长没有这个权力。这点和中国现在的处境相反。
洪晃:能给没去过德国的人介绍几个有特色的城市和地点吗?通过这些地方就可以很直观的理解德国的?
谭平:想要了解德国最好的城市就是柏林和巴伐利亚。巴伐利亚位于南德,人民生活很淳朴,以农业为主,自然风光秀丽,德语相对地方化。南德的生活氛围更轻松,许多汽车工业和高科技在南德发展,经济很富裕。柏林是很有活力和国际化的城市,年轻人很多,生活很舒威,没有陌生感。柏林的年轻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当代艺术展览在柏林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