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预设有效问题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a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解决理论认为:思维起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驱动学生“做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预设有效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滑过现象 最近发展区 启发引导性 知识发生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但是有些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 Be 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当怎样剪?对于这个问题,一位教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
  ⑴怎样将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⑵还可以拼成怎样的平行四边形?
  ⑶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预设的前两个问题,的确能很好地为第⑶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障碍”,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⑴、⑵问,第⑶问学生短暂思考后就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因此,我们应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比如:某教师在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地讲解。
  
  三、预设问题要避免低级庸俗,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
  有经验的老师设问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⑴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⑵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⑶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其实,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高明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便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互动教学”的必要措施。笔者认为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相一致;必须要吸引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在互动中的生成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做数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3期
  2、宁连华:《数学探究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及预防策略》,《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要】多项式的讨论是代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多项式方程根的一种简便判别方法。  【关键词】多项式 根 代数    多项式求解大约可以分成有没有解、如何求解两部分,知道有根再求根才有意义。代数学基本定理解决了根的存在性问题,对此定理的证明以代数方法居多,虽直观性强,但计算量大、冗繁、复杂。下面给出一种简便的分析学证明方法。  定理:任意一个n阶方程a0zn+a1zn-1+……+an-
期刊
为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符合学习规律,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学会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语言能力,扩充语言图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感知内容,为后面的理解加工阶段做准备。  1、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读者的词汇量越大,理解语言的范围就越广。教师平时要求学生
期刊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上好数学课,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
期刊
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情景可以促进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探索、富于联想、勇于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英语活动课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自主参与,积极思索。我们在英语活动课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也得到锻炼、发展。    一、创设激情情景,唤起创新意识    英语活动课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猜谜、传令、游戏活动
期刊
现阶段传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际上就是一种瘟疫,世界各国决不可以小视;否则,它对人类生存可能带来极大的威胁。甲型H1N1流感最早可追溯至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次西班牙大流感也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甲型H1N1病毒是由多种流感病毒株混交而成,而它的“祖先”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猪之间传播。也可以这么说,猪流感是甲型H1N1病毒最重要的祖先;或者说,甲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迅速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心组织课堂,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搞好中学物理教学的关键。由此,优化课堂教学极为重要。    一、巧用实验激趣,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综合了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验操作和观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实验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
期刊
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就是读者利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去解读包含一定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的阅读材料。英语知识是指读者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篇章知
期刊
今后,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教系统和高完中招生要逐步达到基本平衡的目标,这对于我们职业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的消息。但是,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来说还相当的不平衡,大多数学校面临的困难很多,如专业教师资源短缺、教学设备简陋、资金严重缺乏等。其中,大多数学校缺乏用于培养学生形成技能的实习实作实验室。因为没有良好的教学设备,吸引不了学生,造成生源流失,生源流失又导致学校收入下降,这样就形成
期刊
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是由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高中地理中最为抽象,也是最难以理解的内容,并且多年以来在高考试卷中频繁地以各种面目出现,且占有较高比例的分值。这些地理现象和晨昏线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晨昏线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晨昏线的特点,理解晨昏线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在教学中,在解决昼夜示意图这一类问题时
期刊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或自己经历着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一节热传导的课上,教师先讲了热传导的概念、热传导的性质。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来验证刚才的知识,实验你们可以依照课本的步骤自己设计。”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学生们有的点酒精灯,有的把铁丝扎在铁架台上,有的在作笔记,完全依照课本的顺序在做。实验结束了,老师问:“这个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们一脸茫然地摇着头。  有时又会是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