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项式的讨论是代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多项式方程根的一种简便判别方法。
【关键词】多项式 根 代数
多项式求解大约可以分成有没有解、如何求解两部分,知道有根再求根才有意义。代数学基本定理解决了根的存在性问题,对此定理的证明以代数方法居多,虽直观性强,但计算量大、冗繁、复杂。下面给出一种简便的分析学证明方法。
定理:任意一个n阶方程a0zn+a1zn-1+……+an-1z+an(a≠0)(*)有且只有n个根(n重根就算是n个根)。
证明:令f(z)=a0zn,φ(z)=a1zn-1+……+an-1z+an,当z在充分大的圆周c:|z|=R时,有|φ(z)|≤|a1|Rn-1+……|an-1|R+|an|<(|a1|+……|an|)Rn-1<|a0|Rn=|f(z)|
由儒歇定理即知:在|z|<R内,方程(*)与a0zn=0有相同个数的根。而a0zn=0在|z|<R内有一个n重根z=0,因此(*)在|z|<R有n个根。另外,在|z|=R上或其外部,任取一点z0,则|z0|=R0≥R,则|a0z0n+a1z0n-1+……+an|≥|a0z0n|-|a1z0n-1+……+an|≥|a0|R0n-(|a1|R0n-1+……+|an|)>|a0|R0n-(|a1|+……+|an|)R0n-1>|a0|R0n-|a0|R0n=0。这说明原n次方程在圆周上及其外部都没有根。所以,原n次方程在z平面上有且只有n个根。
例:求证:z7+z3+12=0的根全在圆环1<|z|<2内。
证明:取f(z)=12,φ(z)=z7-z3,易于验证在|z|=1时,有|f(z)|>|p(z)|。
由儒歇定理可知:p(z)=f(z)+φ(z)=z7-z3+12在单位圆内无零点。
又在圆周|z|=2上,|12-z3|≤12+|z3|=12+8=20<128=27=|z7|
故由儒歇定理得,方程z7+z3+12=0的7个根全部落在1≤|z|<2上。
但当|z|=1时,|z7-z3|=|z3||z4-1|≤|z|3(|z4|+1)=2,|z7-z3+12|≥12-|z7-z3|≥12-2=10>0。
故方程的根全在圆环1<|z|<2内。
【参考文献】
1、张贤科、许甫华:高等代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Berberian﹒K﹒Linear algebra[M]﹒Oxford:Oxford Univ﹒press,1992
3、姚允龙:数学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
【关键词】多项式 根 代数
多项式求解大约可以分成有没有解、如何求解两部分,知道有根再求根才有意义。代数学基本定理解决了根的存在性问题,对此定理的证明以代数方法居多,虽直观性强,但计算量大、冗繁、复杂。下面给出一种简便的分析学证明方法。
定理:任意一个n阶方程a0zn+a1zn-1+……+an-1z+an(a≠0)(*)有且只有n个根(n重根就算是n个根)。
证明:令f(z)=a0zn,φ(z)=a1zn-1+……+an-1z+an,当z在充分大的圆周c:|z|=R时,有|φ(z)|≤|a1|Rn-1+……|an-1|R+|an|<(|a1|+……|an|)Rn-1<|a0|Rn=|f(z)|
由儒歇定理即知:在|z|<R内,方程(*)与a0zn=0有相同个数的根。而a0zn=0在|z|<R内有一个n重根z=0,因此(*)在|z|<R有n个根。另外,在|z|=R上或其外部,任取一点z0,则|z0|=R0≥R,则|a0z0n+a1z0n-1+……+an|≥|a0z0n|-|a1z0n-1+……+an|≥|a0|R0n-(|a1|R0n-1+……+|an|)>|a0|R0n-(|a1|+……+|an|)R0n-1>|a0|R0n-|a0|R0n=0。这说明原n次方程在圆周上及其外部都没有根。所以,原n次方程在z平面上有且只有n个根。
例:求证:z7+z3+12=0的根全在圆环1<|z|<2内。
证明:取f(z)=12,φ(z)=z7-z3,易于验证在|z|=1时,有|f(z)|>|p(z)|。
由儒歇定理可知:p(z)=f(z)+φ(z)=z7-z3+12在单位圆内无零点。
又在圆周|z|=2上,|12-z3|≤12+|z3|=12+8=20<128=27=|z7|
故由儒歇定理得,方程z7+z3+12=0的7个根全部落在1≤|z|<2上。
但当|z|=1时,|z7-z3|=|z3||z4-1|≤|z|3(|z4|+1)=2,|z7-z3+12|≥12-|z7-z3|≥12-2=10>0。
故方程的根全在圆环1<|z|<2内。
【参考文献】
1、张贤科、许甫华:高等代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Berberian﹒K﹒Linear algebra[M]﹒Oxford:Oxford Univ﹒press,1992
3、姚允龙:数学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