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倾听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t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要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教育条件下,师生关系会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在信息时代,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体验形态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时代,不再人为地把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机械地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或是在不同条件下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必然发生交往行为,产生交互作用。达到相互沟通和融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所谓的“主客体”消失,师生融于一种自然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因此,平等对话、交流沟通、潜移默化、切磋商讨、教学相长就成为了体验形态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一
  
  在“对话”中丰富和重新发现自身的意义,这或许才是新课程改革下要实现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的教学活动,实际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教师与学生就成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与学没有了明显的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教与学也不再是单向的关系。而成为一种双向作用的关系。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承认自己也有知识的盲区。虚心向学生学习;学生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凸现出自己的个性,主动去获取知识与体验。
  学生作为—个主动、生动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有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有自己的道德与人格。学生身份定位的变化必然带来师生关系的变化。这样,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建立的新的师生关系,必须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又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所以,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既不应该是“教师中心”,也不应该是“学生中心”,而应该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对话,作为人类亘古久远的话题,学术界已经对它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体现在教育方面。许多人把“对话”理解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不全面的,特别是在新课改下,当我们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时,“对话”也更多地体现出了多层面的含义。即一种教学对话,一种交流和沟通,一种教学方式,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革新性的教育观。首先,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其次,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终究要教师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这种对话还应当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长久以来,我们强调的“师生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等,究其本质都体现了这一种“对话”的含义。从简单意义上讲,它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它挑战了传统的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与定势。尤其是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基于对话的教学代表着未来教育和人类学习的一种发展演进方向。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一种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境界。师生通过对话,进行讨论和争鸣,从而实现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对话的同时,也要求用心去倾听对方。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这种“动态的对话关系”的实现,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倾听”,离开了“倾听”,“对话”也是无法完全实现的。要实现这种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基础之上的动态的对话关系,必须从“倾听”做起。
  在新课改下,时代与改革对“倾听”也赋与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绝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简单的告诉和重复的操练,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育要求“对话”。对话平台的两边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通过“倾听”。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讨论的方向和内容。不去“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和意义。“对话”就有可能成为“独白”或单方面的训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和教学了。
  作为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倾听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操作的,也是很简单就可以做到的。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真正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就敢把心灵向教师敞开,对话和沟通也才能得以实现。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教育中所有的方式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伟大就在于它“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与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师生通过不断地“对话”与“倾听”,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当教育跟新课程改革的鼓点前行时,就会听到教育花开的声音,也能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幸福。
其他文献
摘 要: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面对新形势,班主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班主任的素质和能力急需提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方法;气氛;舆论    本人自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边学习边总结,自己也在不断地从里面摸索,总算是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班主任工作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更是领
期刊
摘 要:说理教育法是德育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它能建构或修正学生的道德认识,最重要的是,它运用广泛,无论采取哪种德育方法,都要伴之以说理教育法。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说理教育法,这种古老的德育方法,也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色。在此背景下,本文论述了说理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方式以及具体要求。  关键词:说理教育法;说理;德育;道德认识    说理教育法是一种古老的德育方法。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提
期刊
摘 要: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图书馆要积极从提高馆员素质,加强馆藏数量和质量的建设,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内容等方面着手,增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竞争力,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关键词:读者服务;信息技术;知识导航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尺度,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与宗旨,图书馆文献的收藏、整理和开发无一不是
期刊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图书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着为科研提供信息的服务工作;在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图书馆;创新人才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8月2日,美国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公司首批召回96.7万件中国产玩具,8月14日又召回1860万件中国产玩具。9月4日再次召回7
期刊
指南针,如果有意识的话,它会以为它是按照自身的自由意志指向北方的。——19世纪西方哲学家所作的比喻。如果借用来考察现代领导理论发展历程的话,可以发现环境因素论的提出,使领导理论置身于一个更坚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任何管理决策或组织形式,都不应看作仅是领导者自由意志的体现。任何一种样式的领导,都必然受制于环境因素。在有的时候,领导者采取的管理决策和组织措施处在不得不如此、别无选择的地步,即受环境限制,
期刊
新世纪,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竞争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笔者从事生物教学18年,对生物教学实验探究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有所尝试。    一、实验探究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生物课程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当代教育需要教师重视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生物教学提出“科学探究”的主题
期刊
摘 要:社会在进步,经济在腾飞,网络在发展。“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时代、社会经济促生下的新兴事物,是顺应整个社会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而产生的,在为数字图书馆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而叫好时,一些与数字图书馆有关的版权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中版权的保护与限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在引入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寻找其出路。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版权;版权集体管理    继2002年“陈
期刊
摘 要:网络计算机(NC)应能够替代PC在图书馆的应用中替代发挥它相应的作用,将会对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节省成本、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本文简单介绍了网络计算机的优势和组建应用实例。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NC;现代化管理;图书馆;应用    Abstract:The network computer (NC) should be able to replace PC replacing the eff
期刊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语文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的本质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味”呢?笔者从以下五“味”考虑,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有趣味    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是人人喜欢的,做语文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让学生喜闻乐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基本理论,以体育隐性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隐性课程的界定,确定其定义,分析组成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精神文化诸要素,提出了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突出重点,抓好主要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在隐形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隐性课程;体育教学;策略    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是近几年来课程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体育隐性课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