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理教育法是德育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它能建构或修正学生的道德认识,最重要的是,它运用广泛,无论采取哪种德育方法,都要伴之以说理教育法。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说理教育法,这种古老的德育方法,也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色。在此背景下,本文论述了说理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方式以及具体要求。
关键词:说理教育法;说理;德育;道德认识
说理教育法是一种古老的德育方法。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提倡过说理传道,如孔丘整理师、书等经典以教周礼,孟轲主张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荀况要求“师以正礼”,洛克认为“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如今,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这种德育方法还是被不同程度地使用着,而且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明确说理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探讨它的方式和具体要求,对于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有着指导意义。
一、说理教育法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心理学基础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掌握道德要求时,对于学龄初期以前的儿童,主要是教会他们知道“是什么”和“怎样做”,因为他们对道德要求的掌握主要是靠教师和父母的威信来维持的。自律阶段的儿童,即七八岁以后的儿童开始用“公正”的观念分析外部的规则和纪律,这时,就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而不是仅仅要教会他们知道“是什么”和“怎样做”。进入青年期后,也就是从高中阶段开始,由于思维能力的批判品质增强,能够鉴别与批判各种错误思想,这个阶段,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可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学龄初期的建构道德认识到青年期的不仅要建构道德认识还要修正已有的错误的道德认识,这期间,虽然德育的内容有所变化,但都要有教师对其进行说理教育。
(二)德育论基础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道与德是应该分别理解并进行相应的教育的。“道”涉及到自然、社会、人生发展的规律和秩序,并有着不同的层次,属于人的认识中的认知部分,是可以教的。而“德”强调的是个体对“道”的领会,具有强烈的个体色彩,并且受着情感的支配,是不可教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道德中的“道”指的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外在于学生主体的,因而,用说理教育法来传“道”是可行的。
二、说理教育法的基本概念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德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建构学生的道德认识或修正学生的道德认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在德育工作中,说理教育法仍是运用最为广泛,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无论通过哪种途径,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育,一般来说,都要伴之以说理教育法。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与说理教育法相似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总的说来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说理,学生服理。说理教育法和说服教育法都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纠正原有的错误的道德认识的方法,只是由于分类的方法不同,才形成不同的名称。依据心理学、教育学方法功能,德育方法的其中一种是说理教育法;依据方法本身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德育方法的其中一种是说服教育法。
三、说理教育法的方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说理教育法在德育中确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说理教育法的方式也在呈现出多样性。
(一)利用语言文字说理
语言文字说理的方式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鉴于是比较传统的方式,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创设道德情境说理
这是近年来注重德育实践的结果。创设道德情境说理是指,在德育中,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境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道德情境中,并通过启发、问答、讨论等教学法,使学生明白某个道德情境中所蕴含的道理。另外,在创设道德情境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社会现实,这其中,可能有的时候,学生还会感动的流泪,但这比千言万语的说理都有效。
(三)利用真实道德情境说理
这种说理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利用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感知社会,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进行说理;另一种是利用发生在学生本人身上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在这个真实的道德情境中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说理教育法的具体要求
说理教育法的具体要求,在这里指的是对教师的要求,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即懂理和懂得说理的技巧。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懂理
说理教育法的核心当然是“理”。这个“理”也就是道德中的“道”。这里的“道”通常是按照活动领域来分的,即私德、公德、职业道德。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清楚这个“道”,才有使学生明白“理”的前提。
(二)懂说理的技巧
1.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态度真诚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1)态度真诚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份真诚的爱心。只有教师有真诚的爱心,才能表现出真诚的态度。在真诚的态度的感染下,学生才有可能听教师来说理。
这个真诚的态度首先表现在教师的语气不能生硬,要避免直接的指责。语气生硬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相反,只会使学生更加深陷在错误的认识中,更有甚者,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怨恨。而语气温柔,态度真诚,则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看下面一个案例:
有位老师就一位学生的化妆,先后找她谈了两次话,由于两次谈话所遵循的要求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第一次谈话,由于老师对这位化妆的女同学态度生硬,而且出口谩骂,使得她最后哭着跑出了老师的办公室。第二次谈话,这位老师改变了态度,从这位女同学看过的《为您服务》节目中关于评论化妆好坏的一期节目入手,和声细语地和她探讨什么样的化妆才是美的,从而把话题引到关于中学生的化妆问题上来。问道:“要是她们都是中学生,应该怎么化妆?”这位女同学说不知道,于是,这位老师就向她讲述了中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浓妆艳抹会造成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隔阂等坏处。在这种情境下,这位女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笑了,师生关系此时也变得融洽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真诚的态度对于转变学生认识是多么重要。因为教师态度真诚,学生才有可能静下心听教师讲话,教师也才有可能把说理进行下去。
(2)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表现。在平等的气氛中,学生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自尊心没有受到侵犯。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侵犯,就很有可能做出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来,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面对学生,尤其是生活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更是脆弱,教师更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对其教育。
总之,不管怎样,说理都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大前提下进行,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困难生。这样,才能在情感上接近学生,才能减弱甚至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防御机制,才有可能使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
2.善言
善言的意思就是说理时,要讲究艺术。
(1)含蓄表达以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
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将教育的目的表现得过于明显,学生就会故意表现出与教师期望相逆反的行为来造成教师的困难,因为此时学生感到的是自己个人选择的自由度受到了侵犯,感到自己正被教师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应含蓄地呈现教育的意图,如有意安排学生意外地听到自己想传授的教育内容。此外,教师对学生说理时,如果能做到把责任留给自己,尽量避免否定学生,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适当重复以增强学生的接受性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适当地重复虽然可增加人们的接受性,但是在对学生说理时,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马克·吐温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去教堂听传教士的募捐演说。起初传教士讲得很生动,作者决定捐出身上所有的钱。当传教士又讲了十分钟还没有完时,作者决定改变为只捐出身上的零钱。当传教士滔滔不绝讲了一小时之后,作者出于气愤,非但分文未捐,还从钵盂中拿走两块钱,以弥补时间的损失。人都是喜欢不断接受新的刺激的,所以教师要开动脑筋,除了要适当地重复外,还要不断寻求有创意的形式来讲理,以避免“超限逆反”的不良效应,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3)形象展示以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
对于教育者要讲述的道理,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事件的过程、后果等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容易使学生将情绪更深入的卷进来,从而更容易改变学生原有的道德认识。这其中,要注意所展示的事件要具有时代特色,是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实例,并且要切合教育观点,能有力地说明、烘托教育观点。同时,适当运用对比、比喻等方法来配合所展示的事实、事例来阐明道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4)借助集体力量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学生也一样。正因如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优秀的班集体以借助集体的力量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与集体保持一致。这种力量虽然是看不见的,却是有效的。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要对学生运用说理教育法进行教育,自己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健全的人格等以使自己树立威信,这是必要的,否则学生很难对其信服。其次,必须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主体来看待,态度真诚、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说理。最后,要注意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
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契机,是先理后情还是先情后理等都要因人而异。
五、结语
说理教育法,这种古老的德育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着自己。也许它并不能保证学生践行道德行为,但对于建构或修正学生的道德认识却是不可缺少的。说理教育法与其他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保证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景志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司岩,王新山.西欧远古时期与中古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3,(3).
[3] 余薇.《论语》道德教育方法对当代德育的启示[J].教书育人,2006,(5).
[4] 袁元,郑航.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班华.现代教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6] 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朱永新.困境与超越:教育问题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 梁建军.说理的艺术[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9] 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易连云.新世纪学校德育理论研究新进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11] 师建龙.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4,(2).
[12] 唐汉卫,张茂聪.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3] 樊玉成.说理教育的心理艺术[J].职教通讯,2002,(4).
关键词:说理教育法;说理;德育;道德认识
说理教育法是一种古老的德育方法。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提倡过说理传道,如孔丘整理师、书等经典以教周礼,孟轲主张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荀况要求“师以正礼”,洛克认为“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如今,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这种德育方法还是被不同程度地使用着,而且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明确说理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探讨它的方式和具体要求,对于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有着指导意义。
一、说理教育法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心理学基础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掌握道德要求时,对于学龄初期以前的儿童,主要是教会他们知道“是什么”和“怎样做”,因为他们对道德要求的掌握主要是靠教师和父母的威信来维持的。自律阶段的儿童,即七八岁以后的儿童开始用“公正”的观念分析外部的规则和纪律,这时,就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而不是仅仅要教会他们知道“是什么”和“怎样做”。进入青年期后,也就是从高中阶段开始,由于思维能力的批判品质增强,能够鉴别与批判各种错误思想,这个阶段,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可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学龄初期的建构道德认识到青年期的不仅要建构道德认识还要修正已有的错误的道德认识,这期间,虽然德育的内容有所变化,但都要有教师对其进行说理教育。
(二)德育论基础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道与德是应该分别理解并进行相应的教育的。“道”涉及到自然、社会、人生发展的规律和秩序,并有着不同的层次,属于人的认识中的认知部分,是可以教的。而“德”强调的是个体对“道”的领会,具有强烈的个体色彩,并且受着情感的支配,是不可教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道德中的“道”指的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外在于学生主体的,因而,用说理教育法来传“道”是可行的。
二、说理教育法的基本概念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德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建构学生的道德认识或修正学生的道德认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在德育工作中,说理教育法仍是运用最为广泛,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无论通过哪种途径,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育,一般来说,都要伴之以说理教育法。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与说理教育法相似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总的说来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说理,学生服理。说理教育法和说服教育法都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纠正原有的错误的道德认识的方法,只是由于分类的方法不同,才形成不同的名称。依据心理学、教育学方法功能,德育方法的其中一种是说理教育法;依据方法本身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德育方法的其中一种是说服教育法。
三、说理教育法的方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说理教育法在德育中确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说理教育法的方式也在呈现出多样性。
(一)利用语言文字说理
语言文字说理的方式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鉴于是比较传统的方式,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创设道德情境说理
这是近年来注重德育实践的结果。创设道德情境说理是指,在德育中,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境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道德情境中,并通过启发、问答、讨论等教学法,使学生明白某个道德情境中所蕴含的道理。另外,在创设道德情境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社会现实,这其中,可能有的时候,学生还会感动的流泪,但这比千言万语的说理都有效。
(三)利用真实道德情境说理
这种说理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利用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感知社会,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进行说理;另一种是利用发生在学生本人身上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在这个真实的道德情境中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说理教育法的具体要求
说理教育法的具体要求,在这里指的是对教师的要求,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即懂理和懂得说理的技巧。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懂理
说理教育法的核心当然是“理”。这个“理”也就是道德中的“道”。这里的“道”通常是按照活动领域来分的,即私德、公德、职业道德。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清楚这个“道”,才有使学生明白“理”的前提。
(二)懂说理的技巧
1.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态度真诚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1)态度真诚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份真诚的爱心。只有教师有真诚的爱心,才能表现出真诚的态度。在真诚的态度的感染下,学生才有可能听教师来说理。
这个真诚的态度首先表现在教师的语气不能生硬,要避免直接的指责。语气生硬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相反,只会使学生更加深陷在错误的认识中,更有甚者,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怨恨。而语气温柔,态度真诚,则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看下面一个案例:
有位老师就一位学生的化妆,先后找她谈了两次话,由于两次谈话所遵循的要求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第一次谈话,由于老师对这位化妆的女同学态度生硬,而且出口谩骂,使得她最后哭着跑出了老师的办公室。第二次谈话,这位老师改变了态度,从这位女同学看过的《为您服务》节目中关于评论化妆好坏的一期节目入手,和声细语地和她探讨什么样的化妆才是美的,从而把话题引到关于中学生的化妆问题上来。问道:“要是她们都是中学生,应该怎么化妆?”这位女同学说不知道,于是,这位老师就向她讲述了中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浓妆艳抹会造成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隔阂等坏处。在这种情境下,这位女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笑了,师生关系此时也变得融洽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真诚的态度对于转变学生认识是多么重要。因为教师态度真诚,学生才有可能静下心听教师讲话,教师也才有可能把说理进行下去。
(2)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表现。在平等的气氛中,学生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自尊心没有受到侵犯。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侵犯,就很有可能做出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来,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面对学生,尤其是生活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更是脆弱,教师更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对其教育。
总之,不管怎样,说理都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大前提下进行,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困难生。这样,才能在情感上接近学生,才能减弱甚至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防御机制,才有可能使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
2.善言
善言的意思就是说理时,要讲究艺术。
(1)含蓄表达以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
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将教育的目的表现得过于明显,学生就会故意表现出与教师期望相逆反的行为来造成教师的困难,因为此时学生感到的是自己个人选择的自由度受到了侵犯,感到自己正被教师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应含蓄地呈现教育的意图,如有意安排学生意外地听到自己想传授的教育内容。此外,教师对学生说理时,如果能做到把责任留给自己,尽量避免否定学生,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适当重复以增强学生的接受性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适当地重复虽然可增加人们的接受性,但是在对学生说理时,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马克·吐温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去教堂听传教士的募捐演说。起初传教士讲得很生动,作者决定捐出身上所有的钱。当传教士又讲了十分钟还没有完时,作者决定改变为只捐出身上的零钱。当传教士滔滔不绝讲了一小时之后,作者出于气愤,非但分文未捐,还从钵盂中拿走两块钱,以弥补时间的损失。人都是喜欢不断接受新的刺激的,所以教师要开动脑筋,除了要适当地重复外,还要不断寻求有创意的形式来讲理,以避免“超限逆反”的不良效应,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3)形象展示以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
对于教育者要讲述的道理,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事件的过程、后果等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容易使学生将情绪更深入的卷进来,从而更容易改变学生原有的道德认识。这其中,要注意所展示的事件要具有时代特色,是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实例,并且要切合教育观点,能有力地说明、烘托教育观点。同时,适当运用对比、比喻等方法来配合所展示的事实、事例来阐明道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4)借助集体力量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学生也一样。正因如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优秀的班集体以借助集体的力量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与集体保持一致。这种力量虽然是看不见的,却是有效的。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要对学生运用说理教育法进行教育,自己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健全的人格等以使自己树立威信,这是必要的,否则学生很难对其信服。其次,必须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主体来看待,态度真诚、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说理。最后,要注意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
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契机,是先理后情还是先情后理等都要因人而异。
五、结语
说理教育法,这种古老的德育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着自己。也许它并不能保证学生践行道德行为,但对于建构或修正学生的道德认识却是不可缺少的。说理教育法与其他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保证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景志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司岩,王新山.西欧远古时期与中古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3,(3).
[3] 余薇.《论语》道德教育方法对当代德育的启示[J].教书育人,2006,(5).
[4] 袁元,郑航.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班华.现代教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6] 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朱永新.困境与超越:教育问题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 梁建军.说理的艺术[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9] 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易连云.新世纪学校德育理论研究新进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11] 师建龙.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4,(2).
[12] 唐汉卫,张茂聪.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3] 樊玉成.说理教育的心理艺术[J].职教通讯,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