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得出:当前云南学校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呈现出价值意义多元化、开展项目多样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及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体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的传承发展对提升各民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都有重要意义,也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教育过程。换言之,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方式,其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作为正规的形式化教育,有专业教育从业人员、专门教育场所以及明确教育指导方向等优势,理应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想载体。但在教育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吸取国外传统文化学校传承的成功经验,把握学校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趋势,制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与路径,推动其在学校顺利传承的目标。
一、价值意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之于学校
1.形成学校特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价值以及文化特征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可以满足学校特色教育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和传统,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形成自己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和风格。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云南各级学校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各学校可以结合办学宗旨、学生的需要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把具有浓厚民族地域特色的集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于一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融入学校体育教学,打造学校体育教学特色。
2.丰富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场地、器材、师资等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基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不发达地区学校体育的开展。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局限性。因此,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经过筛选、整合、改造后形成符合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中选择性的融入如跳竹竿、打陀螺、跳大海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不仅会达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还能充实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校园文化。
3.落实素质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拥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培养学生个性心理、自我意识、心理适应能力等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思想道德素质是在素质教育的根本,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中包涵的深厚的道德观、伦理观可以内化学生素养,为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思想道德教材。如纳西族的东巴舞,处处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惩治。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崇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而规范自己行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进而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所涉及的哲学、伦理学、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基本知识,可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之,民族传统体育在落实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西方现代体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弥补场地器材不足的缺陷
云南地处高原山区,地貌主要以山区峡谷为主,特殊的地域特征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经费匮乏,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尤其是农村学校。例如我省拥有(包括400米、300米、200米三种不同规格)田径场的农村学校仅为学校总数的57.3%;有18%的学校仍没有篮球场。怒江州有66.67%的中学没有田径场,33.33%的中学没有排球场,66.67%的中学无足球场, 63.33%的体育教师认为器材数量严重匾乏,学生平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不足2m2,与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生均使用面积的要求相差甚远,根本满足不了体育教学需要,而要实行体育场地器材的立即补充与建设,目前尚不现实。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云南学校体育就成为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打破“传统学校体育观”,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简单的特点,选择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来弥补云南学校现代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缺陷,将会缓解因场地器材不足而影响体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如毽球、跳绳、跳竹竿、秧歌舞、陀螺等项目, 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而且器械简单,可在室内室外、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林间草地开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的同时,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之于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终身体育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并在欢快的身体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增进人体生理功能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傣族的跳竹竿可以发展腿部力量和人体的协调性;布朗族和佤族的爬竿能增强上肢力量;白族的登山和游泳能提高人的耐力、心肺功能;彝族、哈尼族的摔跤对人的力量与意志均具有直接的锻炼价值;再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养成。此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等功能,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意志打造具有显著作用,也更有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之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当代学校体育教育活动,才能有力地回应各种不利因素对其影响及挑战,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可筛选整合改造一些适合在学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的、有计划的将其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将有助于培养各民族间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的情感,并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当学生带着这样的认同感走向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的传承就将从校园文化开始,逐渐在社会上拥有一批支持与继承者,真正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二、开展项目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体育竞技化的发展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得不走上竞技化的发展道路。在高校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强大力量。云南高校中所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深深地印上了“竞技化”的烙印,如云南师范大学开设的抢花炮、跳竹竿、陀螺、民族健身操、高脚竞速、珍珠球;云南民族大学开设的抢花炮、秋千、陀螺、射弩、高脚竞速、珍珠球、吹枪、毽球;红河学院开设的抢花炮、陀螺、珍珠球、高脚竞速;曲靖师范学院开设的板鞋竞速、陀螺,其中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与高校的“重竞技化”不同的是,中小学中出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出明显的“轻竞技、重娱乐”现象。昆明第十中学开展丢包、民族健身操,禄劝县翠华中学开展大课间民族体育舞蹈,勋库中学在体育课中进行竹竿舞教学;玉溪元江第一中学开展布朗球(藤球)、打鸡毛球;临沧市民族中学开展打跳;保山隆阳区坝湾民族中学开展踢毽子,关爱中学开展珍珠球;大理州祥云县第二中学开展跳竹竿;梁河芒东中学开展象脚鼓舞、荡秋千。小学中有保山市永昌小学在大课间开展跳竹竿舞,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设丢包、老鹰小鸡、跳橡皮筋、斗鸡、扳手劲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游戏项目;宜良清远小学开展打陀螺。可见,中小学校选择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从可行性和娱乐性方面考虑:一是器材制造成本低,规则简单对师资要求不高的项目;二是简单易学、学生学习兴趣高、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项目;三是在当地有良好群众基础和易普及的项目。
三、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传承过程中,教师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做到了贯彻健康性、经济性、民族性、趣味性和安全性要求。首先,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而得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的成长。其二,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时,注重经济性的要求,尽可能用最少经费、就地取材,开发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三,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体现民族性。着重考虑云南各地州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育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独具本民族的特色。其四,注重趣味性及安全性的要求。项目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加强体能锻炼,尽量避免那些危险性大的、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四、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趋势
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因此,“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开展的新思路,亦可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而在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当中得到弥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家庭及社区体育,在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以及劳动闲暇时,通过有意识教授亦或是无意识浸染,将民族体育的活动形式、文化精神延续给下一代。因此,学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校内与校外联合,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体育的传承优势,拓展文化传承的渠道和路径,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教育传承的最大效益。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站”在站研究成果;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176。
参考文献:
[1] 覃秀松,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体育科技.2008(29):2
[2] 黄太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云南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综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13
[3] 杨玉荣.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28.
摘 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得出:当前云南学校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呈现出价值意义多元化、开展项目多样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及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体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的传承发展对提升各民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都有重要意义,也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教育过程。换言之,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方式,其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作为正规的形式化教育,有专业教育从业人员、专门教育场所以及明确教育指导方向等优势,理应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想载体。但在教育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吸取国外传统文化学校传承的成功经验,把握学校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趋势,制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与路径,推动其在学校顺利传承的目标。
一、价值意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之于学校
1.形成学校特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价值以及文化特征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可以满足学校特色教育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和传统,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形成自己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和风格。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云南各级学校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各学校可以结合办学宗旨、学生的需要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把具有浓厚民族地域特色的集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于一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融入学校体育教学,打造学校体育教学特色。
2.丰富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场地、器材、师资等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基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不发达地区学校体育的开展。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局限性。因此,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经过筛选、整合、改造后形成符合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中选择性的融入如跳竹竿、打陀螺、跳大海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不仅会达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还能充实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校园文化。
3.落实素质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拥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培养学生个性心理、自我意识、心理适应能力等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思想道德素质是在素质教育的根本,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中包涵的深厚的道德观、伦理观可以内化学生素养,为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思想道德教材。如纳西族的东巴舞,处处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惩治。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崇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而规范自己行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进而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所涉及的哲学、伦理学、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基本知识,可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之,民族传统体育在落实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西方现代体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弥补场地器材不足的缺陷
云南地处高原山区,地貌主要以山区峡谷为主,特殊的地域特征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经费匮乏,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尤其是农村学校。例如我省拥有(包括400米、300米、200米三种不同规格)田径场的农村学校仅为学校总数的57.3%;有18%的学校仍没有篮球场。怒江州有66.67%的中学没有田径场,33.33%的中学没有排球场,66.67%的中学无足球场, 63.33%的体育教师认为器材数量严重匾乏,学生平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不足2m2,与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生均使用面积的要求相差甚远,根本满足不了体育教学需要,而要实行体育场地器材的立即补充与建设,目前尚不现实。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云南学校体育就成为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打破“传统学校体育观”,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简单的特点,选择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来弥补云南学校现代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缺陷,将会缓解因场地器材不足而影响体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如毽球、跳绳、跳竹竿、秧歌舞、陀螺等项目, 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而且器械简单,可在室内室外、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林间草地开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的同时,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之于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终身体育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并在欢快的身体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增进人体生理功能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傣族的跳竹竿可以发展腿部力量和人体的协调性;布朗族和佤族的爬竿能增强上肢力量;白族的登山和游泳能提高人的耐力、心肺功能;彝族、哈尼族的摔跤对人的力量与意志均具有直接的锻炼价值;再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养成。此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等功能,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意志打造具有显著作用,也更有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之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当代学校体育教育活动,才能有力地回应各种不利因素对其影响及挑战,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可筛选整合改造一些适合在学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的、有计划的将其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将有助于培养各民族间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的情感,并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当学生带着这样的认同感走向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的传承就将从校园文化开始,逐渐在社会上拥有一批支持与继承者,真正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二、开展项目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体育竞技化的发展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得不走上竞技化的发展道路。在高校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强大力量。云南高校中所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深深地印上了“竞技化”的烙印,如云南师范大学开设的抢花炮、跳竹竿、陀螺、民族健身操、高脚竞速、珍珠球;云南民族大学开设的抢花炮、秋千、陀螺、射弩、高脚竞速、珍珠球、吹枪、毽球;红河学院开设的抢花炮、陀螺、珍珠球、高脚竞速;曲靖师范学院开设的板鞋竞速、陀螺,其中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与高校的“重竞技化”不同的是,中小学中出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出明显的“轻竞技、重娱乐”现象。昆明第十中学开展丢包、民族健身操,禄劝县翠华中学开展大课间民族体育舞蹈,勋库中学在体育课中进行竹竿舞教学;玉溪元江第一中学开展布朗球(藤球)、打鸡毛球;临沧市民族中学开展打跳;保山隆阳区坝湾民族中学开展踢毽子,关爱中学开展珍珠球;大理州祥云县第二中学开展跳竹竿;梁河芒东中学开展象脚鼓舞、荡秋千。小学中有保山市永昌小学在大课间开展跳竹竿舞,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设丢包、老鹰小鸡、跳橡皮筋、斗鸡、扳手劲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游戏项目;宜良清远小学开展打陀螺。可见,中小学校选择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从可行性和娱乐性方面考虑:一是器材制造成本低,规则简单对师资要求不高的项目;二是简单易学、学生学习兴趣高、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项目;三是在当地有良好群众基础和易普及的项目。
三、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传承过程中,教师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做到了贯彻健康性、经济性、民族性、趣味性和安全性要求。首先,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而得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的成长。其二,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时,注重经济性的要求,尽可能用最少经费、就地取材,开发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三,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体现民族性。着重考虑云南各地州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育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独具本民族的特色。其四,注重趣味性及安全性的要求。项目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加强体能锻炼,尽量避免那些危险性大的、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四、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趋势
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因此,“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开展的新思路,亦可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而在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当中得到弥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家庭及社区体育,在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以及劳动闲暇时,通过有意识教授亦或是无意识浸染,将民族体育的活动形式、文化精神延续给下一代。因此,学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校内与校外联合,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体育的传承优势,拓展文化传承的渠道和路径,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教育传承的最大效益。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站”在站研究成果;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176。
参考文献:
[1] 覃秀松,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体育科技.2008(29):2
[2] 黄太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云南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综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13
[3] 杨玉荣.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