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及全国,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些全新理念像阵阵清风吹进校园,渗透到师生心田。但我总认为,不管什么理念,我们只有把它转化为生动有趣,注重实用实效的课堂教学实践,它才有全新的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作为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一个由理念到实践的转换,真正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教学之中。由此,现在的课堂教学开始进入了一种新的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角色上有了转变,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等也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由于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一个转换过程变得有些艰难,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作为具体的实施者,笔者经常在思考,在全新理念指导下,数学课应怎样上?到底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一节优质课?由于有些教师理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课堂教学进入了误区。从各种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上我们可以窥见一些误区,令人忧患,引入深思。
误区之一:关闭人脑,打开电脑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技术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生动直观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优势很明显,效果也好。于是有的教师就认为有课必然使用多媒体,否则就称不上一堂好课。一旦惟其不行,那也必然进入一个新的误区。小题大做,哗众取宠,不讲实效。有的教师一旦有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就去使用多媒体,而且制作场面壮观,多媒体场景五彩缤纷,声光电齐全。但我认为,一堂生动诙谐、逻辑严密、训练有素的课也是一堂优质课。小题大做往往很容易分散学生的精力,干扰学生的观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多地从表面特征去理解,从而忽略了对数学问题本质的探究。一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作用应充分体现在几个关键环节上:①、不要一堂课下来,课堂教学区成了演播厅,学生身在其中,领悟较少。②师生双向交流机会变少,人际关系逐步淡化,教学亲和力明显降低。电脑的程序化,更多地把课堂变成一种放映厅,一堂课下来,教师都是不停的操作鼠标、键盘,从而变成了人机对话,师生的交流很少,沟通渠道不畅。更重要一点:课件一放,有些教师就全然忘我,缺少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那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从而缺少师生语言、情感、身态行为的交流。从这一点意义上讲,本堂课在对学生的性格品质、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培养就很欠缺。③课件代替小黑板。有些教师把例题,练习题制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只是用课件代替了小黑板,根本没有多大价值,无非就是教师很轻松,学生从中根本无益可受。教师成了鼠标,塑造着点击者的角色,忽视了“点拨”者的再造。用好多媒体,取决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可用可不用的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趋于一种潮流。对学生理解很枯燥、很抽像的问题借助于多媒体来突破难点,既实用又有效果。
误区之二:课堂热闹,效果不明显,好看不实用
公开课等课上许多教师变出各种花样让学生活跃起来,使课堂变得异常热闹,表面上看去反映不错,但过于喧闹有些华而不实之感,我看未必能真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说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形成知识,在实践中体验数学价值,激励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只一味地想让学生活起来,却忽视了对学生关注数学本质的指导。教师应当设计让学生在认知上有冲突、理智上具有挑战性、内心深处能震撼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而不乱”,收到实效。
误区之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变成了少数尖子生的表演
以学生为本要求充分关注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的课为了表现课堂效果,也为完成本节教学任务,一堂课下来都是几个少数尖子生在表演。以前有报道说:为了上好优质课,有些老师竟然把差生留在教室里,就是害怕差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对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所以像这些公开课、优质课比赛等活动中,关注弱差生做得相当不够,更多的是忽视对差生的训练和反馈,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效果好却很不现实。
误区之四:把数学课堂教学定格于一种模式
比如提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归纳发现、学习新知”→“新知应用、巩固提高”→“回归生活,解决问题”→“小结反思、拓展升华”。于是,这一模式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极力仿效,甚至是赛课的评课标准。然而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实效性实用性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贵在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应做到自然、实用、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杂志
[2]钱守望.走出课堂教学误区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
误区之一:关闭人脑,打开电脑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技术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生动直观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优势很明显,效果也好。于是有的教师就认为有课必然使用多媒体,否则就称不上一堂好课。一旦惟其不行,那也必然进入一个新的误区。小题大做,哗众取宠,不讲实效。有的教师一旦有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就去使用多媒体,而且制作场面壮观,多媒体场景五彩缤纷,声光电齐全。但我认为,一堂生动诙谐、逻辑严密、训练有素的课也是一堂优质课。小题大做往往很容易分散学生的精力,干扰学生的观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多地从表面特征去理解,从而忽略了对数学问题本质的探究。一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作用应充分体现在几个关键环节上:①、不要一堂课下来,课堂教学区成了演播厅,学生身在其中,领悟较少。②师生双向交流机会变少,人际关系逐步淡化,教学亲和力明显降低。电脑的程序化,更多地把课堂变成一种放映厅,一堂课下来,教师都是不停的操作鼠标、键盘,从而变成了人机对话,师生的交流很少,沟通渠道不畅。更重要一点:课件一放,有些教师就全然忘我,缺少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那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从而缺少师生语言、情感、身态行为的交流。从这一点意义上讲,本堂课在对学生的性格品质、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培养就很欠缺。③课件代替小黑板。有些教师把例题,练习题制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只是用课件代替了小黑板,根本没有多大价值,无非就是教师很轻松,学生从中根本无益可受。教师成了鼠标,塑造着点击者的角色,忽视了“点拨”者的再造。用好多媒体,取决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可用可不用的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趋于一种潮流。对学生理解很枯燥、很抽像的问题借助于多媒体来突破难点,既实用又有效果。
误区之二:课堂热闹,效果不明显,好看不实用
公开课等课上许多教师变出各种花样让学生活跃起来,使课堂变得异常热闹,表面上看去反映不错,但过于喧闹有些华而不实之感,我看未必能真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说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形成知识,在实践中体验数学价值,激励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只一味地想让学生活起来,却忽视了对学生关注数学本质的指导。教师应当设计让学生在认知上有冲突、理智上具有挑战性、内心深处能震撼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而不乱”,收到实效。
误区之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变成了少数尖子生的表演
以学生为本要求充分关注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的课为了表现课堂效果,也为完成本节教学任务,一堂课下来都是几个少数尖子生在表演。以前有报道说:为了上好优质课,有些老师竟然把差生留在教室里,就是害怕差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对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所以像这些公开课、优质课比赛等活动中,关注弱差生做得相当不够,更多的是忽视对差生的训练和反馈,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效果好却很不现实。
误区之四:把数学课堂教学定格于一种模式
比如提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归纳发现、学习新知”→“新知应用、巩固提高”→“回归生活,解决问题”→“小结反思、拓展升华”。于是,这一模式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极力仿效,甚至是赛课的评课标准。然而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实效性实用性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贵在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应做到自然、实用、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杂志
[2]钱守望.走出课堂教学误区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