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连拱隧道因其能节约公路用地,有利于路线穿越不良地形条件,减少隧道两端山体边坡开挖量,对环境破坏小等诸多优点,目前在高等级公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设计和施工还不成熟,目前,在已建成通车的部分双连拱隧道中,出现了漏水、墙体开裂等质量病害,影响了隧道使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墙体开裂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连拱隧道;墙身裂缝;整治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连拱隧道的结构特点
如图1所示,与分离式相比,双连拱隧道的最大特点是其左右洞之间由一道中隔墙分隔,加大了隧道跨径,因此,中隔墙就成了结构受力的关键部位。目前公路隧道常见中隔墙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
1)直墙式:墙身一次浇筑成形,在肩部有两道纵向施工缝,左右洞防水布紧贴墙顶,排水管预埋在中隔墙中间,如图2。
图2直墙式中隔墙
2)曲墙式:又分两种,第一种,如图3,墙身一次浇筑成形。第二种,如图4,墙身分三次浇筑。
二、连拱隧道的施工特点
连拱隧道施工多采用三导坑或多导坑先墙后拱法施工。但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法开挖,中隔墙顶部围岩均受到洞室开挖的多次扰动,围岩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先期浇注完成的中隔墻也受到左右洞室开挖的爆破震动波的影响,易产生裂缝(图5中隔墙裂缝)。
图5 中隔墙裂缝
三、实例分析
某高速公路双连拱短隧道长191m(K17+434~K17+625),最大埋深82m,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山势陡峭,隧道中部为中低山梁部,进口位于山体腰部陡坎上,出口位于山体斜坡上,地势相对较高,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约80m。在施工过程中中隔墙出现裂缝(图6),为保证隧道的安全,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图6
1、设计标准
隧道按新奥法进行设计,设计速度80km/h,隧道单洞限宽11.25m(0.75+0.5+2×3.75+1.5+1.0),限高5.2m。双侧设检修道,内轮廓除满足有关规定外,还考虑了对结构受力有利及便于施工和模板台车制作等因素,综合确定采用为三心圆。
隧道平纵设计时考虑地形地质条件、隧道长度、通风、排水、两端洞口接线、施工期间的排水、出渣、材料运输、环境保护等条件。
2、地层岩性
隧址区主要位于中低山丘陵区,地层结构简单,地层岩性主要为元古界(Pt2)板岩。另外,沟谷、山坡地表分布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全新统残积(Q4el)含碎石粘性土。隧道划分为2个围岩分段,其中Ⅳ级围岩2段,位于隧道进出口段,总长55m;Ⅲ级围岩1段,总长136m。
3、隧道衬砌
隧道采用带仰拱的曲墙复合式衬砌,以锚杆、钢筋网喷混凝土、钢拱架为初期支护,模筑防水混凝土为二次衬砌,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中隔墙为复合式,采用C25混凝土,总厚度250cm。初期支护参数选择以工程类比为主,结合构造要求,并通过必要的理论分析计算进行检验较核,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分析,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实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二次衬砌采用C25泵送自防水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应不下于S8级。
4、防排水
隧道防排水设计以“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为原则。隧道暗洞段采用土工布加防水板,衬砌后设φ100环向排水半圆管排水;底部设φ160半边打孔PE波纹纵向排水管与φ100横向引水管相连,将暗洞衬砌背后水引入隧道路面边沟排走;在环向施工缝处设置膨胀止水条(14×30mm),变形缝全断面设置橡胶止水带。同时,沿隧道纵向每50m左右布设一纵向排水管检查井。路面冲洗水通过路拱横坡排入边沟。
明洞段采用土工布夹“三油两毡”及粘土隔水层防水,采用φ160半边打孔PE双壁波纹排水管排水。
5、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方法采取先贯通中导洞并浇筑中墙混凝土,然后采用台阶法开挖左右洞,最后全断面施作二次衬砌。
6、问题分析
隧道右洞主洞施工进入Ⅲ级围岩90m,左洞主洞施工进入Ⅲ级围岩65m后,已浇筑的中隔墙顶部混凝土在主洞施工时表面出现水平裂缝,裂缝最大宽度为1cm,裂缝纵向长度约为10m,并且有继续发展的倾向。经过研究,认为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质量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振捣不密实,中隔墙顶部存在空洞,造成结构受力不合理,同时因为中隔墙和拱部混凝土胶结不好而产生的非结构性裂缝。设计单位经过计算,确定采取对中墙进行加固处理的方案,具体加固方案为:
1)、中墙顶部初期支护脚部采用φ28HRB335钢筋制作的两端带丝口锚杆对拉,改变中墙的受力状态。对拉锚杆纵向间距为100cm,横向间距50cm,共计三排,锚杆垫板采用150×150×10mm的钢板。
2)、对中墙顶部的初期支护脚部增加φ25砂浆锚杆。锚杆长度3.5m,纵向间距同对拉锚杆,每个断面左右洞均增设2根。
3)、对Ⅲ级围岩二次衬砌增加钢筋混凝土仰拱,使二次衬砌成环,增加隧道二次衬砌的受力。
4)、为使中墙顶部密实,在施工二次衬砌前对中墙顶部注浆,注浆采用φ50和φ42钢管进行,间距250cm交错布置,φ50管灌注早强M25砂浆,φ42导管灌注水泥浆液,两种浆液均掺加速凝剂。
5)、对中墙加强临时支撑。临时支撑采用150×150mm的方木加槽钢。间距250cm(纵向)×150cm(环向)。同时,在初期支护未落地前对中墙下部采用土石回填密实。
6)、变更隧道开挖掘进方案,具体方案如图7。
施工顺序为首先完成对中隔墙的加固,然后对Ⅰ采用土石回填中墙下部并压实。然后在Ⅱ完成后,采用方木对中隔墙进行支撑,接着开挖Ⅲ并完成上导坑的初期支护,第Ⅳ步开挖后完成初期支护落地。最后开挖Ⅴ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和仰拱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二次衬砌浇筑,先行洞的二次衬砌浇筑完成后方可进行后进洞的第Ⅴ步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仰拱施工和二次衬砌浇筑。第Ⅳ开挖掘进每次不应大于5m,第Ⅴ步没施工前严禁撤销中墙方木支撑和土石回填。
7)、加强隧道监控量测,将监控量测结果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
7、实施效果
处理方案在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随后的施工中,裂缝不再继续发展,也没有出现新的裂缝,经进一步检测,处理方案达到了处置问题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经过本次问题的处理,给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以后的隧道设计中,除应按照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技术条例,进行工程测量、勘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勘察工作外,还应考虑到施工的各种复杂因素,综合考虑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设计出安全、经济、耐用的隧道结构物。
参考文献: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 /T D70-2010);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李志厚、朱合华、丁文其,公路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1
关键词:连拱隧道;墙身裂缝;整治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连拱隧道的结构特点
如图1所示,与分离式相比,双连拱隧道的最大特点是其左右洞之间由一道中隔墙分隔,加大了隧道跨径,因此,中隔墙就成了结构受力的关键部位。目前公路隧道常见中隔墙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
1)直墙式:墙身一次浇筑成形,在肩部有两道纵向施工缝,左右洞防水布紧贴墙顶,排水管预埋在中隔墙中间,如图2。
图2直墙式中隔墙
2)曲墙式:又分两种,第一种,如图3,墙身一次浇筑成形。第二种,如图4,墙身分三次浇筑。
二、连拱隧道的施工特点
连拱隧道施工多采用三导坑或多导坑先墙后拱法施工。但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法开挖,中隔墙顶部围岩均受到洞室开挖的多次扰动,围岩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先期浇注完成的中隔墻也受到左右洞室开挖的爆破震动波的影响,易产生裂缝(图5中隔墙裂缝)。
图5 中隔墙裂缝
三、实例分析
某高速公路双连拱短隧道长191m(K17+434~K17+625),最大埋深82m,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山势陡峭,隧道中部为中低山梁部,进口位于山体腰部陡坎上,出口位于山体斜坡上,地势相对较高,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约80m。在施工过程中中隔墙出现裂缝(图6),为保证隧道的安全,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图6
1、设计标准
隧道按新奥法进行设计,设计速度80km/h,隧道单洞限宽11.25m(0.75+0.5+2×3.75+1.5+1.0),限高5.2m。双侧设检修道,内轮廓除满足有关规定外,还考虑了对结构受力有利及便于施工和模板台车制作等因素,综合确定采用为三心圆。
隧道平纵设计时考虑地形地质条件、隧道长度、通风、排水、两端洞口接线、施工期间的排水、出渣、材料运输、环境保护等条件。
2、地层岩性
隧址区主要位于中低山丘陵区,地层结构简单,地层岩性主要为元古界(Pt2)板岩。另外,沟谷、山坡地表分布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全新统残积(Q4el)含碎石粘性土。隧道划分为2个围岩分段,其中Ⅳ级围岩2段,位于隧道进出口段,总长55m;Ⅲ级围岩1段,总长136m。
3、隧道衬砌
隧道采用带仰拱的曲墙复合式衬砌,以锚杆、钢筋网喷混凝土、钢拱架为初期支护,模筑防水混凝土为二次衬砌,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中隔墙为复合式,采用C25混凝土,总厚度250cm。初期支护参数选择以工程类比为主,结合构造要求,并通过必要的理论分析计算进行检验较核,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分析,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实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二次衬砌采用C25泵送自防水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应不下于S8级。
4、防排水
隧道防排水设计以“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为原则。隧道暗洞段采用土工布加防水板,衬砌后设φ100环向排水半圆管排水;底部设φ160半边打孔PE波纹纵向排水管与φ100横向引水管相连,将暗洞衬砌背后水引入隧道路面边沟排走;在环向施工缝处设置膨胀止水条(14×30mm),变形缝全断面设置橡胶止水带。同时,沿隧道纵向每50m左右布设一纵向排水管检查井。路面冲洗水通过路拱横坡排入边沟。
明洞段采用土工布夹“三油两毡”及粘土隔水层防水,采用φ160半边打孔PE双壁波纹排水管排水。
5、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方法采取先贯通中导洞并浇筑中墙混凝土,然后采用台阶法开挖左右洞,最后全断面施作二次衬砌。
6、问题分析
隧道右洞主洞施工进入Ⅲ级围岩90m,左洞主洞施工进入Ⅲ级围岩65m后,已浇筑的中隔墙顶部混凝土在主洞施工时表面出现水平裂缝,裂缝最大宽度为1cm,裂缝纵向长度约为10m,并且有继续发展的倾向。经过研究,认为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质量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振捣不密实,中隔墙顶部存在空洞,造成结构受力不合理,同时因为中隔墙和拱部混凝土胶结不好而产生的非结构性裂缝。设计单位经过计算,确定采取对中墙进行加固处理的方案,具体加固方案为:
1)、中墙顶部初期支护脚部采用φ28HRB335钢筋制作的两端带丝口锚杆对拉,改变中墙的受力状态。对拉锚杆纵向间距为100cm,横向间距50cm,共计三排,锚杆垫板采用150×150×10mm的钢板。
2)、对中墙顶部的初期支护脚部增加φ25砂浆锚杆。锚杆长度3.5m,纵向间距同对拉锚杆,每个断面左右洞均增设2根。
3)、对Ⅲ级围岩二次衬砌增加钢筋混凝土仰拱,使二次衬砌成环,增加隧道二次衬砌的受力。
4)、为使中墙顶部密实,在施工二次衬砌前对中墙顶部注浆,注浆采用φ50和φ42钢管进行,间距250cm交错布置,φ50管灌注早强M25砂浆,φ42导管灌注水泥浆液,两种浆液均掺加速凝剂。
5)、对中墙加强临时支撑。临时支撑采用150×150mm的方木加槽钢。间距250cm(纵向)×150cm(环向)。同时,在初期支护未落地前对中墙下部采用土石回填密实。
6)、变更隧道开挖掘进方案,具体方案如图7。
施工顺序为首先完成对中隔墙的加固,然后对Ⅰ采用土石回填中墙下部并压实。然后在Ⅱ完成后,采用方木对中隔墙进行支撑,接着开挖Ⅲ并完成上导坑的初期支护,第Ⅳ步开挖后完成初期支护落地。最后开挖Ⅴ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和仰拱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二次衬砌浇筑,先行洞的二次衬砌浇筑完成后方可进行后进洞的第Ⅴ步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仰拱施工和二次衬砌浇筑。第Ⅳ开挖掘进每次不应大于5m,第Ⅴ步没施工前严禁撤销中墙方木支撑和土石回填。
7)、加强隧道监控量测,将监控量测结果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
7、实施效果
处理方案在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随后的施工中,裂缝不再继续发展,也没有出现新的裂缝,经进一步检测,处理方案达到了处置问题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经过本次问题的处理,给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以后的隧道设计中,除应按照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技术条例,进行工程测量、勘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勘察工作外,还应考虑到施工的各种复杂因素,综合考虑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设计出安全、经济、耐用的隧道结构物。
参考文献: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 /T D70-2010);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李志厚、朱合华、丁文其,公路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