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品德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品德课程教学范畴中的“生活化”,是指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真实世界的撞击与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作为课程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一种对新课程理念的内化表现。基于这样的理解,小学品德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思想,是指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体验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
二、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大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阶段。而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和判断往往不能脱离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因此,小学德育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生活,通过生活学习道德,通过生活了解社会,即小学生的道德学习必须在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他们生活的逻辑来建构。这样的意义建构可以通过一堂堂具体可感的品德教育课来实现。品德课程要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把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源泉,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三、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教师应从教材本身、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中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和资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生活。在教学《平安回家》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来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生活当中都见到过哪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大家以前都是如何做的?在学完今天这节课后,再见到同样的现象,应该如何做?这样,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来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使教学内容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呆板的书面文字转变为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使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而学生经过讨论,并经教师正确指导之后,其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有效增强,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去遵守交通秩序。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教师要善于在情境中挖掘道德教育因素,通过良好的教学素养、教学艺术,创设激发学生道德内省的情境。例如,《小窗口大世界》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播音员,播报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及对这则新闻的个人看法,新闻来源可以是看到、听到的,亲身经历的等。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在广播新闻时,学生们会感到自己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此时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更贴近了,参与和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热情感染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习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三)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开设小学品德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由品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自觉转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判断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还要让其行动起来,使学生在实践当中感悟、体验。例如,教学《我不任性》时,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都有哪些任性行为,应该如何去改正,而教师则给予适时的引导。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什么是任性,也萌生了今后不再任性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责任心得到有效增强,且对于其日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十分有利。
【作者单位:临沂市兰山区临沂朱夏小学 山东】
品德课程教学范畴中的“生活化”,是指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真实世界的撞击与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作为课程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一种对新课程理念的内化表现。基于这样的理解,小学品德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思想,是指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体验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
二、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大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阶段。而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和判断往往不能脱离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因此,小学德育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生活,通过生活学习道德,通过生活了解社会,即小学生的道德学习必须在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他们生活的逻辑来建构。这样的意义建构可以通过一堂堂具体可感的品德教育课来实现。品德课程要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把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源泉,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三、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教师应从教材本身、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中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和资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生活。在教学《平安回家》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来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生活当中都见到过哪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大家以前都是如何做的?在学完今天这节课后,再见到同样的现象,应该如何做?这样,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来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使教学内容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呆板的书面文字转变为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使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而学生经过讨论,并经教师正确指导之后,其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有效增强,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去遵守交通秩序。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教师要善于在情境中挖掘道德教育因素,通过良好的教学素养、教学艺术,创设激发学生道德内省的情境。例如,《小窗口大世界》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播音员,播报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及对这则新闻的个人看法,新闻来源可以是看到、听到的,亲身经历的等。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在广播新闻时,学生们会感到自己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此时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更贴近了,参与和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热情感染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习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三)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开设小学品德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由品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自觉转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判断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还要让其行动起来,使学生在实践当中感悟、体验。例如,教学《我不任性》时,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都有哪些任性行为,应该如何去改正,而教师则给予适时的引导。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什么是任性,也萌生了今后不再任性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责任心得到有效增强,且对于其日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十分有利。
【作者单位:临沂市兰山区临沂朱夏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