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民间音乐内涵丰富、体量庞大,是中国人经几千年创造和积累的结晶。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特征与规律,对于认识和发展民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江明惇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内容和写作特点均具有较高的学术内涵和创新性。文章从以上两个维度出发,对该著的学术价值予以钩沉。
关键词:民间音乐;体裁形态;学术价值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江明惇先生几十年来对民间音乐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成果,具有丰厚的学术内涵和个人学术经历的滋养。此著的理论体系与系统架构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和价值。
一、内容概说
《概论》于2016年4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原稿是专业音乐院校‘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教材,原名‘汉族民间音乐特征论’”。[1]经七轮讲授,不断充实完善,终得此书。全著由特征、体裁、形态三个篇章构成,各有侧重、层层递进,最终揭开民间音乐“神秘”的面纱。
首先,上篇——特征论。由基本特征成因与基本特征体现两部分构成。作者开篇便提出:“中国民间音乐的特征,是由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民间文艺的一般特征相结合,通过音乐艺术的特有规律表现出来的。”[1]继而对传统文化、民间文艺、音乐艺术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不囿于音乐本体,而是将其置于传统文化、民间文艺的环境中加以思索。以宏观的视角,打开研究之门,同时为中下篇的论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其次,中篇——体裁论。分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四种体裁,按章节逐一论述。四个体裁均包括概论、历史概况、体裁特征三个部分。概论是定义和基本特征的阐述,厘清是什么的问题。历史概况以时间为主线,介绍各体裁自产生以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和特征。作者逻辑严谨、语言顺畅,使得原本枯燥杂乱的发展史变得清晰明了。体裁特征是对四种体裁特征和构成的进一步剖析。
最后,下篇——形态论。作者依据构成民间音乐的诸要素,按音高要素、时间要素、陈述逻辑要素、结合关系要素进行归类。论述时概念的阐述、丰富的谱例与严谨的论证互相支撑。此篇分类方式和框架设计独具新意,且内容充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二、写作特点
全著之写作特点与作者的学术经历密不可分。自幼师从法国钢琴家学习钢琴,观看中外音乐会,后来毅然投身民间音乐理论研究。因作者系统的西方音乐理论学习与丰富的民间音乐实践,才有《概论》宏观的视野、新颖的系统和框架。全著有三个特点,引得笔者诸多思考。
1.宏观立论,细处见著
对于民间音乐的研究,学界或按体裁分类、或依地区划分,进而对民间音乐进行论述。多限于对音乐本体的关注,而忽略了音乐生长和发展环境的影响,缺乏对民间音乐“文化”属性的考量。“中国民间音乐的特征,是由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民间文艺的特征、音乐艺术的特征,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1]作者以传统文化影射民间文艺,以民间文艺关照民间音乐,以民间音乐内涵传统文化、民间文艺,三者由宏观到中观,最后细说微观。以此获得最贴进民间音乐本质的认识。
2.博采众长,审慎吸收
“概论性著作的一大要求是,吸收学界基本成果并系统的概要论述之”[2]在吸收利用材料时很容易陷入机械罗列的误区。如何在借鉴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如何将“他识”与“我知”有效结合,《概论》便是很好的范例。如对曲艺音乐下定义时,作者引用了《大百科·戏曲曲艺卷》、《词源》、《辞海》等七种著作中观点。此外,作者又对各定义加以归纳总结,《山东曲艺史》把曲艺分为说书、谐谑、唱曲三类,较为全面,但“舞蹈”和曲艺三大类共同特征还需进一步探讨;《中国曲艺概论》所下定义比较精当。作者即广泛吸收,又可为我所用,使读者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学界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宏观印象。其次,作者经过消化吸收,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借鉴吸收、宏观把握的学术方法值得青年学者学习。
3.立足传统,另辟蹊径
其一,框架设计。作者依据民间音乐形态要素进行框架构造,包括旋法、调式、节奏节拍等八个板块进行论述。此分类打破以往体裁研究的固有模式,按构成要素进行划分,将民间音乐“掰开”、“揉碎”,再拼接成形,以获得对民间音乐更加细致、详尽的把握。此框架结构是创新的,是民族音乐研究的大胆尝试。
其二,传统乐理的贯通。下篇民间音乐形态的分析中,作者通篇使用传统乐理的知识结构对民间音乐进行阐述。如在调式一章中,作者认为:“中国调式音阶的形成和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自发的,主要以民间声乐实践为基础的途径,从“三音列”发展到各类完整调式;一条是理性的,主要以器乐实践为基础,经理性思考而发展起来的途径,即以“五度相生”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律、均、宫、调的理论系统。”[1]随后,对民间音调的形成、“五度相生律”和五声音阶的形成进行论述。同时借助丰富的谱例,对五声音阶、五声调式、五度相生律的形成、发展、演变等进行论述,所用理论体系、乐理词汇均属传统乐理范畴。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
三、不结之语
总览全著,上篇宏观立论,為全文论述奠定理论基础。中篇分类论述,条理清晰。下篇细微之处见精髓,独到的分类和理论建构是其闪光之处。三个篇章宏观、中观、微观的章节安排,逐步拨开民间音乐的外壳,将其本质展露于读者。正如作者所说:“民间音乐理论专业,一头连着音乐艺术的‘源头’,一头通向艺术圣殿的‘穹顶’。”[1]《概论》来自民间—— “源头”,其颇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又通向艺术的“穹顶”。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郑锦扬.中国音乐理论建设的重大学术成果——读江明惇《中国民间音乐概论》[J].艺术百家,2017年第4期.
[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1.
关键词:民间音乐;体裁形态;学术价值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江明惇先生几十年来对民间音乐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成果,具有丰厚的学术内涵和个人学术经历的滋养。此著的理论体系与系统架构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和价值。
一、内容概说
《概论》于2016年4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原稿是专业音乐院校‘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教材,原名‘汉族民间音乐特征论’”。[1]经七轮讲授,不断充实完善,终得此书。全著由特征、体裁、形态三个篇章构成,各有侧重、层层递进,最终揭开民间音乐“神秘”的面纱。
首先,上篇——特征论。由基本特征成因与基本特征体现两部分构成。作者开篇便提出:“中国民间音乐的特征,是由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民间文艺的一般特征相结合,通过音乐艺术的特有规律表现出来的。”[1]继而对传统文化、民间文艺、音乐艺术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不囿于音乐本体,而是将其置于传统文化、民间文艺的环境中加以思索。以宏观的视角,打开研究之门,同时为中下篇的论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其次,中篇——体裁论。分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四种体裁,按章节逐一论述。四个体裁均包括概论、历史概况、体裁特征三个部分。概论是定义和基本特征的阐述,厘清是什么的问题。历史概况以时间为主线,介绍各体裁自产生以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和特征。作者逻辑严谨、语言顺畅,使得原本枯燥杂乱的发展史变得清晰明了。体裁特征是对四种体裁特征和构成的进一步剖析。
最后,下篇——形态论。作者依据构成民间音乐的诸要素,按音高要素、时间要素、陈述逻辑要素、结合关系要素进行归类。论述时概念的阐述、丰富的谱例与严谨的论证互相支撑。此篇分类方式和框架设计独具新意,且内容充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二、写作特点
全著之写作特点与作者的学术经历密不可分。自幼师从法国钢琴家学习钢琴,观看中外音乐会,后来毅然投身民间音乐理论研究。因作者系统的西方音乐理论学习与丰富的民间音乐实践,才有《概论》宏观的视野、新颖的系统和框架。全著有三个特点,引得笔者诸多思考。
1.宏观立论,细处见著
对于民间音乐的研究,学界或按体裁分类、或依地区划分,进而对民间音乐进行论述。多限于对音乐本体的关注,而忽略了音乐生长和发展环境的影响,缺乏对民间音乐“文化”属性的考量。“中国民间音乐的特征,是由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民间文艺的特征、音乐艺术的特征,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1]作者以传统文化影射民间文艺,以民间文艺关照民间音乐,以民间音乐内涵传统文化、民间文艺,三者由宏观到中观,最后细说微观。以此获得最贴进民间音乐本质的认识。
2.博采众长,审慎吸收
“概论性著作的一大要求是,吸收学界基本成果并系统的概要论述之”[2]在吸收利用材料时很容易陷入机械罗列的误区。如何在借鉴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如何将“他识”与“我知”有效结合,《概论》便是很好的范例。如对曲艺音乐下定义时,作者引用了《大百科·戏曲曲艺卷》、《词源》、《辞海》等七种著作中观点。此外,作者又对各定义加以归纳总结,《山东曲艺史》把曲艺分为说书、谐谑、唱曲三类,较为全面,但“舞蹈”和曲艺三大类共同特征还需进一步探讨;《中国曲艺概论》所下定义比较精当。作者即广泛吸收,又可为我所用,使读者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学界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宏观印象。其次,作者经过消化吸收,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借鉴吸收、宏观把握的学术方法值得青年学者学习。
3.立足传统,另辟蹊径
其一,框架设计。作者依据民间音乐形态要素进行框架构造,包括旋法、调式、节奏节拍等八个板块进行论述。此分类打破以往体裁研究的固有模式,按构成要素进行划分,将民间音乐“掰开”、“揉碎”,再拼接成形,以获得对民间音乐更加细致、详尽的把握。此框架结构是创新的,是民族音乐研究的大胆尝试。
其二,传统乐理的贯通。下篇民间音乐形态的分析中,作者通篇使用传统乐理的知识结构对民间音乐进行阐述。如在调式一章中,作者认为:“中国调式音阶的形成和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自发的,主要以民间声乐实践为基础的途径,从“三音列”发展到各类完整调式;一条是理性的,主要以器乐实践为基础,经理性思考而发展起来的途径,即以“五度相生”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律、均、宫、调的理论系统。”[1]随后,对民间音调的形成、“五度相生律”和五声音阶的形成进行论述。同时借助丰富的谱例,对五声音阶、五声调式、五度相生律的形成、发展、演变等进行论述,所用理论体系、乐理词汇均属传统乐理范畴。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
三、不结之语
总览全著,上篇宏观立论,為全文论述奠定理论基础。中篇分类论述,条理清晰。下篇细微之处见精髓,独到的分类和理论建构是其闪光之处。三个篇章宏观、中观、微观的章节安排,逐步拨开民间音乐的外壳,将其本质展露于读者。正如作者所说:“民间音乐理论专业,一头连着音乐艺术的‘源头’,一头通向艺术圣殿的‘穹顶’。”[1]《概论》来自民间—— “源头”,其颇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又通向艺术的“穹顶”。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郑锦扬.中国音乐理论建设的重大学术成果——读江明惇《中国民间音乐概论》[J].艺术百家,2017年第4期.
[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