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之“箫”,即今之“排箫”。《诗经·周颂·有警》:“既备乃奏,箫管备举”,是典籍中较早出现有关排箫的文字。排箫是一种多管边楞气呜乐器。自成为《韶》的主要伴奏乐器开始,排箫便在中国传统乐队中活跃起来,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雅乐中始终具有“礼器”的地位。在民间则既广泛应用于民间文化活动中,同时又具有地域性的“神器”地位。本文拟就迄今的考古发现,来探讨排箫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求更好的了解这个乐器。
关键词:排箫;历史发展;乐器;乐徽
一、排箫的起源
今天的单管竖吹之“箫”,在古代并不称箫,而称为笛。古代的“箫”这一名称专指编管乐器,即今天我们称为“排箫”的乐器。凡是单管的吹奏乐器,不管横吹竖吹,古代都称为笛。《诗经·周颂·有警》:“既备乃奏,箫管备举”中的就是指排箫,这也是典籍中较早出现有关排箫的文字。
二、排箫的历史发展
(1)先秦乐舞时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排箫最早出现于远古社会末期。舜时的乐舞《韶》,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箫”,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排簫”。因此《韶》又称《箫韶》。《风俗通》有“舜作箫笙以象凤翼”。关于排箫的制造者,后世有人认为是舜造了排箫而用于《韶》,也有伏羲女蜗作箫之说。这些说法虽不见得准确,但它体现了我国历史文献的某些特点-人们常常把某种器物的发明归结于某位具有神性的人物,这在中国早期的社会形态中尤为突出。
(2)中古伎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出现了规模空前、跨阶级、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大融合现象。此时的排箫,失去了能够使其更加繁荣的和平稳定的社会条件,以继承汉代为主,但出现了与佛教相结合的新特点。该时期兴建的佛教洞窟中,有许多与音乐相关的壁画,里面常出现排箫,这成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排箫使用状况十分重要的材料。隋唐宋时期,排箫在隋唐宋时期的发展主要有四条线索,分别是雅乐、燕乐、鼓吹乐和佛教音乐。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雅乐和燕乐的分化越来越明显。隋朝时的雅乐在音律和一些乐器的使用数量上有所调整,其它方面并无建树。唐朝的统治者并不注重雅乐的发展,相较于周代和汉代雅乐的发达,隋唐的雅乐己失去了尊崇的地位。宋代与隋唐不同,统治者特别重视雅乐,对其进行了大力的发展。但是,无论雅乐衰败还是兴盛,雅乐中使用的乐器一直以沿袭周朝的旧制为主,排箫始终在雅乐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佛教音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一方面,佛教文化与民间说唱相结合,产生了变文;另一方面,各大佛教洞窟和寺庙中都留下了众多描绘音乐生活场景的壁画,排箫在佛教音乐中的使用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3)近古世俗音乐时期。元朝的雅乐主要用于祭祀,相较之前的各个朝代己大为衰落,仅仅是追求时,排箫还少量用于散乐中。明清时期,排箫在民间己经失传,仅存于雅乐系统形式罢了,这在由蒙古族掌权的元代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明朝的雅乐十分混乱,都是集中了流传下来的前朝雅乐,修改名称而来,且体制并不完备,其中还夹杂着俗乐,无法修正。清代统治者则大力恢复雅乐系统,制作了仿古的大型礼乐《中和韶乐》,相较于汉、唐所呈现的全面发展的境况,元代的排箫在民间己十分衰微,仅在散乐中零星可见,明清时则不再用于俗乐中,仅仅作为雅乐所不可缺少的乐器在这一系统中保存下来。就乐器本身的发展来讲,排箫己衰落了。
三、排箫的近代研究现状
鴉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开始动摇,辛亥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雅乐体系也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寿终正寝。学堂乐歌运动以后,西方音乐体系逐渐成为主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音乐生活的各个方面。排箫,这件本己失宠的乐器,在这翻天覆地的变革中,进一步沦落到几乎被遗忘的地步。
雅乐系统的瓦解使排箫失去了其主要的生存空间,而民间器乐的发展也没有为排箫留出一席之地。此时民间器乐主要是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合奏形式,如河北吹歌、鲁西南鼓吹乐、江南丝竹等,在其间我们看不到排箫的身影。这大概是因为,当这些乐种兴起时,排箫己经走在下坡路上,因而无缘进入这些新兴的乐队。在器乐独奏方面有较大发展的乐器主要是古琴和琵琶。这一时期虽有许多专攻民族器乐演奏的乐社,并且对我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保存、发展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作为在民间早已失传的封建雅乐的代表,排箫并不在他们研习之列。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排箫也就只好无奈地沉默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音乐工作者在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排箫有幸再次受到关注,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义也从而得到发掘。1956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排箫被确定为中国的乐徽。自此,排箫成为代表中国音乐的符号,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涵义。此后,排箫开始被用于一些演出中,也有一些演奏家对排箫的乐器结构进行了改革。较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排箫未能在舞台上推广开来。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排箫;历史发展;乐器;乐徽
一、排箫的起源
今天的单管竖吹之“箫”,在古代并不称箫,而称为笛。古代的“箫”这一名称专指编管乐器,即今天我们称为“排箫”的乐器。凡是单管的吹奏乐器,不管横吹竖吹,古代都称为笛。《诗经·周颂·有警》:“既备乃奏,箫管备举”中的就是指排箫,这也是典籍中较早出现有关排箫的文字。
二、排箫的历史发展
(1)先秦乐舞时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排箫最早出现于远古社会末期。舜时的乐舞《韶》,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箫”,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排簫”。因此《韶》又称《箫韶》。《风俗通》有“舜作箫笙以象凤翼”。关于排箫的制造者,后世有人认为是舜造了排箫而用于《韶》,也有伏羲女蜗作箫之说。这些说法虽不见得准确,但它体现了我国历史文献的某些特点-人们常常把某种器物的发明归结于某位具有神性的人物,这在中国早期的社会形态中尤为突出。
(2)中古伎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出现了规模空前、跨阶级、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大融合现象。此时的排箫,失去了能够使其更加繁荣的和平稳定的社会条件,以继承汉代为主,但出现了与佛教相结合的新特点。该时期兴建的佛教洞窟中,有许多与音乐相关的壁画,里面常出现排箫,这成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排箫使用状况十分重要的材料。隋唐宋时期,排箫在隋唐宋时期的发展主要有四条线索,分别是雅乐、燕乐、鼓吹乐和佛教音乐。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雅乐和燕乐的分化越来越明显。隋朝时的雅乐在音律和一些乐器的使用数量上有所调整,其它方面并无建树。唐朝的统治者并不注重雅乐的发展,相较于周代和汉代雅乐的发达,隋唐的雅乐己失去了尊崇的地位。宋代与隋唐不同,统治者特别重视雅乐,对其进行了大力的发展。但是,无论雅乐衰败还是兴盛,雅乐中使用的乐器一直以沿袭周朝的旧制为主,排箫始终在雅乐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佛教音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一方面,佛教文化与民间说唱相结合,产生了变文;另一方面,各大佛教洞窟和寺庙中都留下了众多描绘音乐生活场景的壁画,排箫在佛教音乐中的使用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3)近古世俗音乐时期。元朝的雅乐主要用于祭祀,相较之前的各个朝代己大为衰落,仅仅是追求时,排箫还少量用于散乐中。明清时期,排箫在民间己经失传,仅存于雅乐系统形式罢了,这在由蒙古族掌权的元代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明朝的雅乐十分混乱,都是集中了流传下来的前朝雅乐,修改名称而来,且体制并不完备,其中还夹杂着俗乐,无法修正。清代统治者则大力恢复雅乐系统,制作了仿古的大型礼乐《中和韶乐》,相较于汉、唐所呈现的全面发展的境况,元代的排箫在民间己十分衰微,仅在散乐中零星可见,明清时则不再用于俗乐中,仅仅作为雅乐所不可缺少的乐器在这一系统中保存下来。就乐器本身的发展来讲,排箫己衰落了。
三、排箫的近代研究现状
鴉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开始动摇,辛亥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雅乐体系也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寿终正寝。学堂乐歌运动以后,西方音乐体系逐渐成为主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音乐生活的各个方面。排箫,这件本己失宠的乐器,在这翻天覆地的变革中,进一步沦落到几乎被遗忘的地步。
雅乐系统的瓦解使排箫失去了其主要的生存空间,而民间器乐的发展也没有为排箫留出一席之地。此时民间器乐主要是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合奏形式,如河北吹歌、鲁西南鼓吹乐、江南丝竹等,在其间我们看不到排箫的身影。这大概是因为,当这些乐种兴起时,排箫己经走在下坡路上,因而无缘进入这些新兴的乐队。在器乐独奏方面有较大发展的乐器主要是古琴和琵琶。这一时期虽有许多专攻民族器乐演奏的乐社,并且对我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保存、发展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作为在民间早已失传的封建雅乐的代表,排箫并不在他们研习之列。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排箫也就只好无奈地沉默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音乐工作者在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排箫有幸再次受到关注,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义也从而得到发掘。1956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排箫被确定为中国的乐徽。自此,排箫成为代表中国音乐的符号,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涵义。此后,排箫开始被用于一些演出中,也有一些演奏家对排箫的乐器结构进行了改革。较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排箫未能在舞台上推广开来。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