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排箫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现状分析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之“箫”,即今之“排箫”。《诗经·周颂·有警》:“既备乃奏,箫管备举”,是典籍中较早出现有关排箫的文字。排箫是一种多管边楞气呜乐器。自成为《韶》的主要伴奏乐器开始,排箫便在中国传统乐队中活跃起来,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雅乐中始终具有“礼器”的地位。在民间则既广泛应用于民间文化活动中,同时又具有地域性的“神器”地位。本文拟就迄今的考古发现,来探讨排箫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求更好的了解这个乐器。
  关键词:排箫;历史发展;乐器;乐徽
  一、排箫的起源
  今天的单管竖吹之“箫”,在古代并不称箫,而称为笛。古代的“箫”这一名称专指编管乐器,即今天我们称为“排箫”的乐器。凡是单管的吹奏乐器,不管横吹竖吹,古代都称为笛。《诗经·周颂·有警》:“既备乃奏,箫管备举”中的就是指排箫,这也是典籍中较早出现有关排箫的文字。
  二、排箫的历史发展
  (1)先秦乐舞时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排箫最早出现于远古社会末期。舜时的乐舞《韶》,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箫”,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排簫”。因此《韶》又称《箫韶》。《风俗通》有“舜作箫笙以象凤翼”。关于排箫的制造者,后世有人认为是舜造了排箫而用于《韶》,也有伏羲女蜗作箫之说。这些说法虽不见得准确,但它体现了我国历史文献的某些特点-人们常常把某种器物的发明归结于某位具有神性的人物,这在中国早期的社会形态中尤为突出。
  (2)中古伎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出现了规模空前、跨阶级、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大融合现象。此时的排箫,失去了能够使其更加繁荣的和平稳定的社会条件,以继承汉代为主,但出现了与佛教相结合的新特点。该时期兴建的佛教洞窟中,有许多与音乐相关的壁画,里面常出现排箫,这成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排箫使用状况十分重要的材料。隋唐宋时期,排箫在隋唐宋时期的发展主要有四条线索,分别是雅乐、燕乐、鼓吹乐和佛教音乐。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雅乐和燕乐的分化越来越明显。隋朝时的雅乐在音律和一些乐器的使用数量上有所调整,其它方面并无建树。唐朝的统治者并不注重雅乐的发展,相较于周代和汉代雅乐的发达,隋唐的雅乐己失去了尊崇的地位。宋代与隋唐不同,统治者特别重视雅乐,对其进行了大力的发展。但是,无论雅乐衰败还是兴盛,雅乐中使用的乐器一直以沿袭周朝的旧制为主,排箫始终在雅乐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佛教音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一方面,佛教文化与民间说唱相结合,产生了变文;另一方面,各大佛教洞窟和寺庙中都留下了众多描绘音乐生活场景的壁画,排箫在佛教音乐中的使用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3)近古世俗音乐时期。元朝的雅乐主要用于祭祀,相较之前的各个朝代己大为衰落,仅仅是追求时,排箫还少量用于散乐中。明清时期,排箫在民间己经失传,仅存于雅乐系统形式罢了,这在由蒙古族掌权的元代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明朝的雅乐十分混乱,都是集中了流传下来的前朝雅乐,修改名称而来,且体制并不完备,其中还夹杂着俗乐,无法修正。清代统治者则大力恢复雅乐系统,制作了仿古的大型礼乐《中和韶乐》,相较于汉、唐所呈现的全面发展的境况,元代的排箫在民间己十分衰微,仅在散乐中零星可见,明清时则不再用于俗乐中,仅仅作为雅乐所不可缺少的乐器在这一系统中保存下来。就乐器本身的发展来讲,排箫己衰落了。
  三、排箫的近代研究现状
  鴉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开始动摇,辛亥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雅乐体系也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寿终正寝。学堂乐歌运动以后,西方音乐体系逐渐成为主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音乐生活的各个方面。排箫,这件本己失宠的乐器,在这翻天覆地的变革中,进一步沦落到几乎被遗忘的地步。
  雅乐系统的瓦解使排箫失去了其主要的生存空间,而民间器乐的发展也没有为排箫留出一席之地。此时民间器乐主要是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合奏形式,如河北吹歌、鲁西南鼓吹乐、江南丝竹等,在其间我们看不到排箫的身影。这大概是因为,当这些乐种兴起时,排箫己经走在下坡路上,因而无缘进入这些新兴的乐队。在器乐独奏方面有较大发展的乐器主要是古琴和琵琶。这一时期虽有许多专攻民族器乐演奏的乐社,并且对我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保存、发展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作为在民间早已失传的封建雅乐的代表,排箫并不在他们研习之列。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排箫也就只好无奈地沉默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音乐工作者在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排箫有幸再次受到关注,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义也从而得到发掘。1956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排箫被确定为中国的乐徽。自此,排箫成为代表中国音乐的符号,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涵义。此后,排箫开始被用于一些演出中,也有一些演奏家对排箫的乐器结构进行了改革。较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排箫未能在舞台上推广开来。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毕业生面临考研或就业的不同选择。然而特别在独立院校中,这种矛盾会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研究独立院校中艺术专业毕业生的现状,针对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就业情况,分析当今大学生择业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就业方向  随着当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就业仿佛不再是那么简单,社会形式的变化导致毕业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比如
期刊
摘要:歌剧《白毛女》是在总结了自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周子山》等经验的础上,采用北方民间晋乐曲调,吸收戏曲晋乐和北方秧歌为‘新秧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借鉴西欧歌剧的创咋经验,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晨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其思想内容的战斗性和艺术上的创新与民族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戏剧、晋乐吏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歌剧;《白毛女》;重要地位 
期刊
摘要:音乐美学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營养《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音乐“自律”等美学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不能表现感情也不
期刊
摘要: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当船舶发生碰撞事故后,船舶本身是不能作为责任主体的。如何确认责任承担主体也成为众多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先介绍三则事例,然后详细分析了船舶碰撞责任的承担主体及规则原则。  关键词:船舶;碰撞责任;承担主体;归责原则  确定船舶碰撞责任主体有助于保障船舶运输事业的安全和稳定。更何况,船舶碰撞事故时有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只有确定责任主体,明晰责任承担人才能各方
期刊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学者们对色彩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色彩心理的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色彩的共同心理在广告设计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情感内涵、以及多姿多彩的表情性格等作为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已逐渐被艺术设计所借鉴。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说到形状和色彩时有这样一段论述:“说到表情的作用,色彩却又胜过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碧蓝色彩所传达的感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少数民族中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将成为当代油画创作的一部分。在中国油画发展百年进程中,“油画民族化”始终是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因此,“油画民族化”就是一个不断将本土文化融入油画中再生过程。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吸取艺术元素精华,形成独特的中国当代油画的表现艺术样式。它将可能成为中国油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这种“油画民族化”背景的提出下,作为
期刊
摘要:在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院校应当从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改革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此围绕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中心展开了论述,详细分析了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达到这一目的,实现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船舶;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作為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中的一个重点存在,尤其对于警校生来说,由于其毕业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在该方面得到规范,本文针对警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状进行分析,并具体提出了如何优化提高的路径,就有效开展相关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关键词: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一、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分析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警校生思想状况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在具体
期刊
摘要:数字照相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IS06400高感光度下,数字照相机既可降噪,又可拍出较佳的影像。数字照相机在电脑后期处理、影像合成、多重曝光等方面都有较佳的表现,尤其是能够舞蹈那种富有动态的美感予以充分表现。本文首先阐述了在舞台艺术摄影创作中数字相机的优点,其次,分析了舞台摄影动态用数字相机进行多重曝光表现与用数字相机影像合成表现现代舞艺术摄影的动态。此外,还深入探讨了图像处理技
期刊
摘要:政工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员工政治素养、思想素质,而且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让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得到强效支持。从当前大多数企业政工管理工作上看,由于受到传统工作模式、工作理念的影响,因此,整体效果还不显著。基于此,就需要企业管理者提高对政工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企业政工管理中的不足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企业政工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