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以学生为本 普通教室空间的综合布置 专业教室个性空间布置 课间活动空间设计室外课余活动空间设计 精神家园 引导 开放 交流 展示 个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升,建筑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基础上的附加要求日益增多。尽管不同类型建筑的侧重点不同,但从精神需求、空间需求、独特气质需求等诸多方面,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建筑师,我们有责任承担起这个重任,让工作、生活在建筑中的人充分感受到设计者的关怀,实现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
小学设计中的“以人为本”,自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考虑建筑规模、投资、造价合理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小学生特点的空间和设施,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在这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那么,如何将这一理念在设计中落到实处呢?首先应该分析孩子的成长特点及活动规律,找到他们的“需求”。然后根据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提出解决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按照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上课场所——普通教室空间的综合布置及专业教室的个性化设计
因为功能多了,就要认真考虑管线的综合布置,合理安排这些设施在教室的位置,从而影响到教室的开间和进深尺寸是否合理。有的学校标准比较高,又会在教室吃午饭,会要求在教室内设置洗手盆,那么不仅要预留位置,还要敷设管道,需要各专业协同完成。还有学生的储藏空间,应该给学生的衣服、多余的书本等预留存放设施。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些细节设计,教室才会井井有条,使用方便。
由于开设的科目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室不能满足所有室内课程的要求,其他科技、艺术、体验等课程都要求在专业教室内上课,所以专业教室越来越细化,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新建学校都会专门建立一栋科技楼,集中设置专业教室。
专业教室布置不再一视同仁,而是各取所需。举个例子,即便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室,布置也在变化。因为音乐课不再仅仅是跟着老师学唱歌,还有朗诵、表演等诸多形式,孩子们参与互动的愿望和内容更多了,所以要求有更大的表现空间。因此在设计中可以采用更加自由的布置方式,撤掉座椅,换上台阶式木地板,学生就坐在木地板上听课,空出更大的地面面积作为表演空间,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同时,这种课程本身具有展示性,不要用厚厚的墙壁封闭起来,用一些大玻璃窗做隔墙,上课的过程就展现在走廊的视野内,可供参观、欣赏。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开放、交流的积极引导,对他们的性格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2、学生课间活动空间的设计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可能会认为,孩子们下课就出去了,在院子里和操场上活动。事实并非这么简单。一个原因是孩子们的交流不再单纯是出去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不再放心让孩子们去操场上“疯跑”,安全成为老师和家长更为关心的问题。所以,教学楼内需要更多的交往和活动空间。
设计时不仅走廊要加宽,甚至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放大,形成独立的开放空间。空间仅仅放大还不够,还要引导孩子们进行使用。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把走廊变成操场,不是留下追逐嬉闹的空间,是要让他们在这里找到释放多余能量的正确途径。
引导的内容可以发挥设计师的想象力,但是必须切实可行,不能一味地天马行空。比如可以设置图书角,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图书角的图书自由阅读,但是不能自由拿走;如果想拿回家看,就要从家里拿来一本图书交换。这个管理过程是自觉完成的,自己登记,自行取放。这样一来,孩子们成了小主人,既看到了图书、又实践了管理过程,还学会了资源共享,真是一举多得。还可以设置动手制作区,老师定期设置活动主题,孩子们随时随地来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作品,作品完成后,老师组织孩子们就挂在走廊里进行展示。孩子们既动了手、动了脑,还有成就感,参与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所以不要小看课间10分钟,只要适合孩子们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天性,并且进行积极有益的引导,课间活动潜力巨大,对孩子们性格的形成、对时间的利用、正确的交往方式等等,都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其受益终生。在这么重要的事业中,我们设计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果没有预留下足够的空间,老师是很难发挥他们的能力的,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使用者,站在更高的位置,设计更具前瞻性的建筑。
3、 室外课余活动空间设计
目前的教育体制不断在改革,宗旨就是提高素质教育,减轻课业负担,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学生的课余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并且会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除了常规意义上的体育设施、艺术教室、科技教室外,我们可以在室外空间和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灵感,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室外活动,让孩子们的身心回归自然,这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进步的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把环境和建筑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设计,赋予室外空间更多的功能,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设施。比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七色光广场,地面铺砌出七种色彩,可以在这个小广场进行各种活动和自由交流。同時广场在垂直空间上用曲线墙做半围合,墙面上预留凹槽,可以放置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有了作品,就有了灵气和吸引力,孩子们就会更愿意来到这个地方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热爱自然,在自己生活的环境里看到书本上的自然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一处种植园,让孩子亲手种上各种植物,亲眼看到植物的成长、开花和结果,甚至可以品尝成熟的果实。这里一定是孩子们最爱的宝地,孩子们也一定会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为了孩子们有机会充分表现自己,满足他们涂鸦的乐趣,我们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广场,无论地面还是墙面,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留下的作品还可以让前来学校的参观者和家长欣赏。这个广场设在校门附近,便于孩子们在等候家长的时候使用,也方便家长等候接孩子时参观,一举两得。
类似的创意不胜枚举,只要用心,我们就能为孩子们准备好具有无限乐趣与创意的活动空间,在玩耍与体验中成长,是设计师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4、创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时刻想到这一点,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在这里得到什么,是我们设计的核心理念。
不是说立面设计上使用了曲线和彩色,建筑就符合儿童特点了。尤其小学不再是幼儿园阶段的幼稚,需要更多的内涵来支撑,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实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质的变化和成长,需要学校全方位的培养和教导,我们设计的建筑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石。
我们带给孩子们是全方位的体验和感受,从看到校园的第一眼,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可以把校门和环境结合在一体,花园就是学校,学校就是那个美丽的大花园,过目难忘;校园门口还有一个涂鸦广场,那是孩子们和家长的乐园;走进校园,建筑是活泼的,空间是灵动的,地面铺装上长着一排大脚印,草坪上散落着“救生圈”座椅、字母座椅,处处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更把孩子的好奇心都勾引出来了。试问,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会不爱它吗?
除了感官上的体验,我们更要带给孩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比如开放的阅览室,目的就是教给孩子一个道理,学习是随时随地的事情,是一生都要做的事情。开放、交流是成长和进步的途径,快捷、有效。
把孩子放在心中,把教育的真谛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能够这样做设计,无论是设计师本人、学校、老师还是孩子们,都是共赢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升,建筑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基础上的附加要求日益增多。尽管不同类型建筑的侧重点不同,但从精神需求、空间需求、独特气质需求等诸多方面,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建筑师,我们有责任承担起这个重任,让工作、生活在建筑中的人充分感受到设计者的关怀,实现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
小学设计中的“以人为本”,自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考虑建筑规模、投资、造价合理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小学生特点的空间和设施,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在这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那么,如何将这一理念在设计中落到实处呢?首先应该分析孩子的成长特点及活动规律,找到他们的“需求”。然后根据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提出解决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按照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上课场所——普通教室空间的综合布置及专业教室的个性化设计
因为功能多了,就要认真考虑管线的综合布置,合理安排这些设施在教室的位置,从而影响到教室的开间和进深尺寸是否合理。有的学校标准比较高,又会在教室吃午饭,会要求在教室内设置洗手盆,那么不仅要预留位置,还要敷设管道,需要各专业协同完成。还有学生的储藏空间,应该给学生的衣服、多余的书本等预留存放设施。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些细节设计,教室才会井井有条,使用方便。
由于开设的科目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室不能满足所有室内课程的要求,其他科技、艺术、体验等课程都要求在专业教室内上课,所以专业教室越来越细化,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新建学校都会专门建立一栋科技楼,集中设置专业教室。
专业教室布置不再一视同仁,而是各取所需。举个例子,即便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室,布置也在变化。因为音乐课不再仅仅是跟着老师学唱歌,还有朗诵、表演等诸多形式,孩子们参与互动的愿望和内容更多了,所以要求有更大的表现空间。因此在设计中可以采用更加自由的布置方式,撤掉座椅,换上台阶式木地板,学生就坐在木地板上听课,空出更大的地面面积作为表演空间,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同时,这种课程本身具有展示性,不要用厚厚的墙壁封闭起来,用一些大玻璃窗做隔墙,上课的过程就展现在走廊的视野内,可供参观、欣赏。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开放、交流的积极引导,对他们的性格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2、学生课间活动空间的设计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可能会认为,孩子们下课就出去了,在院子里和操场上活动。事实并非这么简单。一个原因是孩子们的交流不再单纯是出去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不再放心让孩子们去操场上“疯跑”,安全成为老师和家长更为关心的问题。所以,教学楼内需要更多的交往和活动空间。
设计时不仅走廊要加宽,甚至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放大,形成独立的开放空间。空间仅仅放大还不够,还要引导孩子们进行使用。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把走廊变成操场,不是留下追逐嬉闹的空间,是要让他们在这里找到释放多余能量的正确途径。
引导的内容可以发挥设计师的想象力,但是必须切实可行,不能一味地天马行空。比如可以设置图书角,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图书角的图书自由阅读,但是不能自由拿走;如果想拿回家看,就要从家里拿来一本图书交换。这个管理过程是自觉完成的,自己登记,自行取放。这样一来,孩子们成了小主人,既看到了图书、又实践了管理过程,还学会了资源共享,真是一举多得。还可以设置动手制作区,老师定期设置活动主题,孩子们随时随地来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作品,作品完成后,老师组织孩子们就挂在走廊里进行展示。孩子们既动了手、动了脑,还有成就感,参与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所以不要小看课间10分钟,只要适合孩子们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天性,并且进行积极有益的引导,课间活动潜力巨大,对孩子们性格的形成、对时间的利用、正确的交往方式等等,都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其受益终生。在这么重要的事业中,我们设计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果没有预留下足够的空间,老师是很难发挥他们的能力的,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使用者,站在更高的位置,设计更具前瞻性的建筑。
3、 室外课余活动空间设计
目前的教育体制不断在改革,宗旨就是提高素质教育,减轻课业负担,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学生的课余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并且会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除了常规意义上的体育设施、艺术教室、科技教室外,我们可以在室外空间和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灵感,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室外活动,让孩子们的身心回归自然,这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进步的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把环境和建筑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设计,赋予室外空间更多的功能,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设施。比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七色光广场,地面铺砌出七种色彩,可以在这个小广场进行各种活动和自由交流。同時广场在垂直空间上用曲线墙做半围合,墙面上预留凹槽,可以放置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有了作品,就有了灵气和吸引力,孩子们就会更愿意来到这个地方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热爱自然,在自己生活的环境里看到书本上的自然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一处种植园,让孩子亲手种上各种植物,亲眼看到植物的成长、开花和结果,甚至可以品尝成熟的果实。这里一定是孩子们最爱的宝地,孩子们也一定会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为了孩子们有机会充分表现自己,满足他们涂鸦的乐趣,我们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广场,无论地面还是墙面,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留下的作品还可以让前来学校的参观者和家长欣赏。这个广场设在校门附近,便于孩子们在等候家长的时候使用,也方便家长等候接孩子时参观,一举两得。
类似的创意不胜枚举,只要用心,我们就能为孩子们准备好具有无限乐趣与创意的活动空间,在玩耍与体验中成长,是设计师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4、创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时刻想到这一点,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在这里得到什么,是我们设计的核心理念。
不是说立面设计上使用了曲线和彩色,建筑就符合儿童特点了。尤其小学不再是幼儿园阶段的幼稚,需要更多的内涵来支撑,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实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质的变化和成长,需要学校全方位的培养和教导,我们设计的建筑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石。
我们带给孩子们是全方位的体验和感受,从看到校园的第一眼,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可以把校门和环境结合在一体,花园就是学校,学校就是那个美丽的大花园,过目难忘;校园门口还有一个涂鸦广场,那是孩子们和家长的乐园;走进校园,建筑是活泼的,空间是灵动的,地面铺装上长着一排大脚印,草坪上散落着“救生圈”座椅、字母座椅,处处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更把孩子的好奇心都勾引出来了。试问,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会不爱它吗?
除了感官上的体验,我们更要带给孩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比如开放的阅览室,目的就是教给孩子一个道理,学习是随时随地的事情,是一生都要做的事情。开放、交流是成长和进步的途径,快捷、有效。
把孩子放在心中,把教育的真谛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能够这样做设计,无论是设计师本人、学校、老师还是孩子们,都是共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