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活动形式延伸至思维,使学生涣散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真真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改的今天,生物教学如何更好的利用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实现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自己教学的一点经验,谈谈自己认识。
一、提问要讲究激趣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也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节课所授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设置增强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时,我播放了一段有关狼孩适应人类生活的过程视频,我发现学生对这段视频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很快活跃了起来。趁这个机会,我提出相应的问题:狼孩是人还是狼?他能适应人类的生活吗?为什么?通过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七嘴八舌,踊跃发言,迅速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本节课预期。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且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问要讲究铺垫性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习的过程是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在每一节课的内容中,都贯串着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演变,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提问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引导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实现思维的迁移。例如在学习选修教材第一章的过敏反应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是过敏反应,其特点是什么等等。而是进门我就对同学们进行了一个调查:谁发生过过敏反应?是什么导致过敏?有什么症状?这种症状一般持续多少时间?对自身的危害有多大?你是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种过敏反应的等等?这样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对本节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感知的认识,然后老师再做一系统的讲述,学生就能理解过敏反应的内容了。
三、提问要有递进性
在日常教学中,常会遇到有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有些课的难点,学生很难突破。因此,教师可针对这一难点,分设多个问题,由浅入深,这样,就能使学生思考问题时,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向问题的深度进军,从而攻破难点。例如讲光合作用时,老师针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提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给绿色植物提供的水和二氧化碳,按我们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说,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为什么在叶绿体中却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设计这几个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设制好梯度,使学生顺着“梯子”爬,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提问要讲究设疑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时,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家养了一盆非常好看的菊花,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晨,它突然跳楼“自杀”了。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好奇,一时教室里象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样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现行新课程标准提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生物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是开拓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所设置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时,对于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是否都是生产者这个问题,就目前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而言,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然后老师进一步提问:菟丝子是一种绿色植物,它盘绕在其他一些绿色植物体上,从后者体内获得现成的有机物为生,那么,菟丝子是营什么生活的绿色植物?它的同化作用类型是什么?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根据这些问题的启发,诱导,学生最后终于明白:在自然界中,并非所有的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
实践表明,教师只有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讲究激趣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也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节课所授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设置增强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时,我播放了一段有关狼孩适应人类生活的过程视频,我发现学生对这段视频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很快活跃了起来。趁这个机会,我提出相应的问题:狼孩是人还是狼?他能适应人类的生活吗?为什么?通过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七嘴八舌,踊跃发言,迅速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本节课预期。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且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问要讲究铺垫性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习的过程是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在每一节课的内容中,都贯串着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演变,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提问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引导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实现思维的迁移。例如在学习选修教材第一章的过敏反应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是过敏反应,其特点是什么等等。而是进门我就对同学们进行了一个调查:谁发生过过敏反应?是什么导致过敏?有什么症状?这种症状一般持续多少时间?对自身的危害有多大?你是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种过敏反应的等等?这样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对本节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感知的认识,然后老师再做一系统的讲述,学生就能理解过敏反应的内容了。
三、提问要有递进性
在日常教学中,常会遇到有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有些课的难点,学生很难突破。因此,教师可针对这一难点,分设多个问题,由浅入深,这样,就能使学生思考问题时,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向问题的深度进军,从而攻破难点。例如讲光合作用时,老师针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提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给绿色植物提供的水和二氧化碳,按我们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说,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为什么在叶绿体中却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设计这几个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设制好梯度,使学生顺着“梯子”爬,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提问要讲究设疑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时,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家养了一盆非常好看的菊花,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晨,它突然跳楼“自杀”了。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好奇,一时教室里象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样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现行新课程标准提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生物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是开拓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所设置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时,对于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是否都是生产者这个问题,就目前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而言,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然后老师进一步提问:菟丝子是一种绿色植物,它盘绕在其他一些绿色植物体上,从后者体内获得现成的有机物为生,那么,菟丝子是营什么生活的绿色植物?它的同化作用类型是什么?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根据这些问题的启发,诱导,学生最后终于明白:在自然界中,并非所有的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
实践表明,教师只有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