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a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症结,同时对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的造景要素进行分析,探究造景要素的主要特征,并以其特征为依据,从建筑、植物、园路、水体四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设计策略。旨在为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的构建提供策略,同时为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造景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8-000-05
  0 前言
  在当前城市扩张逐步逼近大遗址和实践先于理论的时代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靠的策略为大遗址的发展提供保障。西汉陵寝类遗址是大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三五”的工作重点,对西汉陵寝类遗址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在历史文化丰厚、帝王陵寝诸多的关中地区,虽然兴起了文物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的浪潮,但历史文化环境保护长期未能得到重视。以商业化开发为主的历史园林景观建设,导致许多历史园林景观和历史文化信息在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遗漏。对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中造景要素进行研究是有效解决城市扩张与遗址景观保护之间矛盾的途径,也能够为保护与构建独具特色的历史园林景观提供可靠借鉴。
  1 西汉陵寝类遗址现状简析
  以西汉这十一座帝陵为基础的历史园林景观,从总体上来看发展参差不齐,不成体系,园林与园林之间缺乏联系,未能体现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的特点。在这十一座帝陵中,具有代表性的阳陵、茂陵、杜陵。它们是这其中历史园林景观发展势态较好的三座帝陵,历史文化发掘、生态林地建设、景观规划建设等初具雏形。从诸陵的发展建设现状来看,这三座帝陵与其他各陵仍存在许多共性问题。笔者以阳陵、茂陵、杜陵為主要对象进行阐述
  1.1 遗址景观现状
  1.1.1 阳陵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之陵园,是咸阳原上九座西汉黄帝陵中最东的一座,总面积约3.5平方千米。陵区内现已建成汉阳陵博物院,占地约3000亩,陵区内有枫园、银杏园、梅园、松园及各类苗圃共700亩,有50万株、60多个品种的植物。阳陵的景观规划详细,遗址保护完整,且陵区内的道路系统相对完善,陵区内也有种类丰富的乔、灌、草等植物及林地。
  在阳陵的核心景观区域,机场公路严重破坏了历史园林景观的格局,周边的农耕用地,也对历史园林景观的格局和生态性造成了威胁。这些城市扩张带来的矛盾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1.2 茂陵
  近年来,考古学者对茂陵进行了多次考古勘探工作,在考古中发现了众多夯土遗迹、建筑遗迹、地面的铺装材料残存物及其他重要文物。从这些考古的成果来看,在历史中,茂陵具备一定规模的建筑群及水系等。目前,茂陵的整体景观已具备雏形,道路系统基本满足正常的交通与展示需求。同时,茂陵同样也存在城市扩张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城市道路和农耕用地同样对茂陵的园林景观格局造成了破坏。从对茂陵帝陵陵园的现场调研来看,植物配置的丰富程度和配置形式都不满足园林景观的需要,对历史信息的表达也不完善。据了解,茂陵具有成规模的植物园,但由于权限原因无法深入了解。
  1.1.3 杜陵
  杜陵位于白鹿原之上,是距离西安市市区最近的一座帝陵。宣帝退位后,其子刘奭受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取消了陵邑制度,使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的形制要素中缺少了陵邑这一独特形制要素。因此在西汉历史上,杜陵成为最后一个具有相对完整陵园形制的帝陵。
  现阶段,杜陵遗址的保护虽然相对较完善,但在历史园林景观建设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缺少科学性指导、存在大量的营利性建设用地、苗圃林混乱、道路系统无序等。这些问题都违背了历史的原真性,使许多历史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展示。帝陵封土和王皇后陵封土被人为踩踏出多条道路,严重破坏了帝陵的景观形象。
  1.2 存在的问题
  对三座帝陵进行简析与对其他帝陵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笔者将目前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汇总如下。
  1.2.1 陵区完整性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和现代建设的发展,西汉帝陵遗址景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陵区的完整性难以维持,整体性保护在短期内更是难以完成。例如,杜陵北部,即杜陵邑所在的位置,被南三环路及绕城高速公路分割开来;延陵的西北部、康陵南部、渭陵西北部的孝元皇后陵区均被S208省道破坏;在阳陵南阙门遗址前横穿而过的S105机场公路严重破坏了阳陵核心陵区的景观风貌。这些影响西汉陵寝类遗址风貌保护的城市建设,都应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引起重视。
  1.2.2 造景要素展示缺乏重视
  对于遗址区环境的规划设计,首先应真实反应和展现其历史信息,而在西汉陵寝类遗址中,这一点有所欠缺。例如,汉阳陵帝陵核心区内修建了过多的人工设施,影响了帝陵核心区的风貌展示,历史信息的展示、研究以及传达缺少合理性。杜陵虽然在绿化工作上取得了良好成绩,建设了大片苗圃林地等,改善了生态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生态农林产业。但是,在陵区的展示上,栽培的林地未能与陵园的整体格局和历史文化环境协调一致,甚至许多植被的建设已经忽略了陪葬墓的封土连接的空间范围。陵园城垣遗址内也出现了苗圃林,在影响帝陵本身格局的同时,也破坏了陵区展示的秩序。
  1.2.3 景观构建缺乏历史文化
  当下的陵寝遗址区中,树木的栽植尚存在违背历史文化原真性的问题,例如,在杜陵封土前出现的引种而来的火炬树及茂陵的霍去病墓遗址区出现的外来树种棕榈等,皆违背了西汉陵寝类遗址的历史文化原真性。在帝陵的封土区及周边空间,高大的乔木林或灌木丛遮挡了封土或帝陵的整体风貌,完全不利于帝陵威严浩大气势的展示。而且,在与核心区连接的部分空间中,存在空间尺度给帝陵展示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例如,杜陵的南向神道两侧栽植的高大白杨树及封土前空间中大量的高大的侧柏与圆柏,均对帝陵封土展示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多数陵区中,仍存在植物及其围合的空间对遗址本体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陵寝类遗址的景观规划整体缺少科学分析与指导。   2 造景要素分析
  2.1 建筑
  研究相关文献发现,西汉陵寝类遗址中基本的形制要素主要有墓穴、封土、门阙、府藏坑、道路、寝园、陵庙、外藏坑、祔葬墓、陪葬墓、陵邑、刑徒墓地等[1]。其中,主要建筑有帝陵封土、后陵封土、内垣墙和门阙、府藏坑、外垣墙和门阙、寝园、陵庙、陪葬墓、祔葬墓、外藏坑、陵邑。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元素之一,结合对基本形制要素的分析,按照区位关系与功能特点,可将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中的形制建筑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主要陵墓建筑(帝陵封土、后陵封土、墓穴、府藏坑);寝园建筑(寝殿、便殿);陵庙建筑;垣墙建筑(内垣墙、外垣墙、阙门);陪葬墓建筑(祔葬墓、陵园外陪葬墓、外藏坑);陵邑建筑。有利于在设计中统一规划和管理。也有利于园林游览路线的合理规划与引导。
  在陵寝建筑中,建筑结构均呈对称的结构形式。从平面上来看,陵园中多数建筑单体以路为轴对称,最直观的有帝陵、后陵的封土和垣墙,其次为阙门、寝园、陵庙等建筑单体,同样有着结构对称的特点。阙门遗址的结构以神道为轴上下对称,陵庙遗址和寝园遗址中也都具有明显的结构对称的特点。同样,在其他建筑遗址中,小到建筑单体,大到整个陵园的形制(如双重垣墙、帝陵与后陵陵园、陵庙建筑等等),均有对称性的特点。
  2.2 植物
  以松柏等常青树种为主,搭配地方墓园常用的植物。陵寝园林的植物选种是较为讲究的,代表着灵魂不死的常青树种是陵寝植物的首选。松柏是陵寝植物的代表,它因树木常青,象征灵魂不死,这也印证了西汉帝陵营建的主要思想。陵寝植物不仅是陵寝中的“风水林”和绿化树,更是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的象征[2]。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多松柏”的文字记录,如《三辅黄图》称:“汉文帝霸陵,不起山陵,種柏。”《艺文类聚》云:“后汉方储,字圣明,遭母忧,负土成坟,植松柏数十株。”由此可知,在坟墓周围种植松柏,悼念故去的先人,在汉代已成习俗。
  陵区的核心景观区域,主要以常青树种为景观植物。整个陵区则以乡土植物为基调,搭配具有陵寝特色的植物,具有陵寝文化背景的植物有松柏、冬青、石榴等,植物种类精练,不繁杂。根据文献推测,不同类型的陵墓植物的种类与数量也存在差异,存在地位越高植物数量越多,所处朝代越繁荣植物数量越多的情况。
  2.3 园路
  在西汉陵寝园林,地上景观主要有四种类型的道路,即神道、司马门道、徼道、衣冠道。这些道路组成了西汉帝陵的道路系统。
  神道是以帝陵封土和后陵封土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笔直延伸的四条道路,这些道路在位置关系上与帝陵封土和后陵封土中心对称。由帝陵封土延伸出的神道经过正对帝陵陵园垣墙东、南、西、北四处的阙门,延伸至陵园的垣墙,其交界处则为东、南、西、北四个司马门。由后陵封土延伸出的四条神道则部分经过正对后陵陵园垣墙东、南、西、北四处的阙门,延伸至陵园的垣墙。
  司马门道则是陵园东、南、西、北四个司马门的位置向外延伸出的四条道路,其在位置关系上与帝陵陵园的神道相对应。
  徼道是紧邻帝陵陵园的垣墙、后陵陵园的垣墙和陵园的垣墙四周巡察的环形道路。
  衣冠道是连接寝园与陵庙的专用道路,是西汉皇帝“月游衣冠”的道路。
  在陵园中,帝陵陵园坐西朝东,其余形制以东西向神道依次排列于两旁,因此园路的特点是,以东西向的神道为主要轴线,南北神道整体对称。在陵邑的道路布局中,一条东西向大道和南北向大道将城区分为四个部分,路网规整有序。在阳陵邑的钻探中发现,阳陵邑的道路格局还呈现出九纵九衡的道路网格式布局。
  园路材料上,《永城西汉梁国王陵陵寝建筑试析》中记载“1号院位于寝殿南侧,长30米,宽18.6米,院的四面都是用石条砌成的台基,院内地面铺设一层碎石”。[3]从其他历史记载中发现,园路地面多为砖铺地面、碎石地面等,散水均为鹅卵石。
  2.4 水体
  在茂陵东南350米处发掘的白鹤馆遗址,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用于帝王游乐的场所,是寝殿的附属建筑。史料记载,茂陵周围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驰逐走马馆”和“西园”,今地面已无遗迹可寻。对西汉帝陵区水系有直接影响的还有历史上为了减轻五陵原地区人们用水压力修建的“成国渠”,它西起眉县,流经扶风南、武功、兴平、咸阳等地。“成国渠”是五陵原上会对帝陵景观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施加于自然环境的水利工程的成果,改善了该地区的水环境。
  西汉帝陵从基本选址出发,考虑到防水的问题,多选择地势较高、不易被雨水破坏的位置,防止墓穴浸水。因此,在修建帝陵的过程中,帝陵陵园内出现水系的区域并不多。
  3 造景要素设计策略
  3.1 建筑层面
  总体上,应按照主要区域的划分和历史考证,对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中的建筑遗址格局进行复原,保障主要的建筑遗址景观的完整性。同时,应注意限制整体新建建筑的高度,不得超过封土建筑的高度。
  细节上,建筑景观要体现形式特点,同时适当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既能够满足文化的象征性与完整性表达,也能够体现景观的艺术性表达。在保护设计的基础上,对现存的封土遗址进行恢复与修整之后,可对封土建筑区周围的府藏坑、外藏坑等,采用其他材料标识的方式,以东西向轴线为主进行景观设计。垣墙建筑区域的阙门遗址可进行复原设计,如阳陵的南阙门,而残存的垣墙遗址也可通过如府藏坑的材料标识的方式进行景观设计。在垣墙的位置处可以植物标识的方式列植松柏等陵寝植物,以示历史垣墙,或以原垣墙的轮廓为形体进行景观设计处理。寝园、陵庙等建筑区可将历史记载、考古资料与景观结合起来,进行复原设计。在对完整建筑或建筑形式进行设计复原的基础上,配合多媒体展示、小型剧场等展示历史文化环境与信息等。陪葬墓区域或外藏坑区域的景观设计,可在地下建设博物馆展示文物或遗迹。这样的方式,既不影响地面建筑的整体风貌,又能在保护的基础上,给人们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   3.2 植物层面
  总体上,植物景观的构建以松、柏等常青树种为主,以其他可选取的植物为辅。松柏作为西汉帝陵中历史记载最明确的树种,在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的植物景观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代表树种。应以帝陵陵园东西方向的主要神道为轴,种植松柏,将其作为植物景观的主体。
  局部上,要恰当处理植物在历史园林景观中的种植关系。例如,在内陵园中,以地被或低矮的草灌木为植物景观主体,将植物高度控制在人正常的视野下(植物高度小于或等于1米),保障视野的开阔,营造帝陵封土高大雄浑,使人肃然起敬的环境氛围。介于植物根系对封土结构的破坏,封土上不适宜栽种植物。在寝园遗址周围,除了松、柏以外,应大面积种植其他类型的陵寝植物,如杨树、石榴、黄栌以及观赏性植物,还原寝园生机勃勃的景观氛围。
  3.3 园路层面
  在原历史园路的基础上,陵园外部应与城市道路对接,即在南北向神道与东西向神道的四个起始处与现城市道路建立对接场地。以陵园东侧的对接场地为主入口,以对应历史园路中自东向西的主景观轴线,南侧与西侧作为次入口,北侧连接陵邑区。
  在陵园内的和兴景观区域,在对原历史园路格局进行恢复的基础上,应保证人流交通的顺畅和游览的通达性。陵园内部可增设不同需求的园路类型,增设环陵道方便车行游览,用游步道连接景观节点与景观边界,缓解人流压力等。
  在园路铺装上,原历史园路地面以砖铺地面、碎石地面为主,园路散水则采用鹅卵石铺设。新增设道路则建议采用砾石、汉代花纹砖、天然石板等符合景观特点和文化特点的铺设材料。
  3.4 水体层面
  出于对西汉遗址区域的保护,不适宜做过多的水系。在特定帝陵,如茂陵可依据历史记载,在寝园周围适当构建水体景观。因为大多数帝陵中几乎无水景存在,为保障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特点的整体统一,在“水”元素的表达上,可采用卵石、砖、沉积岩等可用以景观表达的材料作为表达“水”的元素,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形象地隐喻“水”。 一方面,这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在不影响景观效果的同时,也为遗址区的保护和未来的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因此,除了建筑、植物、文化背景等因素外,还可以在形式上采用复原“成国渠”的设计策略,加强咸阳原上九座帝陵的景观联系。以“成国渠”为线索,沿其历史路径复原水渠,并延长至位于最东端的阳陵。同样,对于“水”元素的表達可用景观语言示意。
  4 结语
  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承载着西汉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乃至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但能够为学科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优质的载体,同时能够提升城市品质,为市民休闲提供良好的场所。目前,关于大遗址保护的研究尚处于兴起阶段,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更是如此。
  在城市绿化和公园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践先于理论的弊端也逐步凸显出来。本文对如何规划、构建、发展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为探寻西汉陵寝类遗址历史园林景观的独特发展策略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焦南峰.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的分析与推定[J].考古与文物,2013(05):72-81.
  [2] 丁超,王璐艳,邹志荣.论陕西关中陵寝遗址植物的文化内涵[J].安徽农业科学,2008(06):2340-2341.
  [3] 韩维龙,张志清.永城西汉梁国王陵陵寝建筑试析[J].华夏考古,1999(03):91-95.
  作者简介:赵迪(1994—),男,山西运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分析潘虎包装设计实验室成为包装设计领域最成功设计团队之一的关键因素,得出专业设计团队要想在商业设计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具备深邃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重视非量产商业设计的潜质,不断培养自身的跨界能力,把握审美升级的黄金时代的结论。  关键词:潘虎包装设计实验室;包装设计;商业需求;审美高度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消费模式已经从必要性消费转变为选择性消费、体验性消费,城市商业综合体因为功能的高度整合而受到大众的喜爱。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商业综合体设计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南京德基广场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商业模式、环境设计、景观与文化的结合3个方面进行深入的阐述和研究,学习并研究优秀商业综合体的文化氛围营造,以期为未来商业综合体景观文化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人性化理念对南京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设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面临的设施建设不平衡、使用率低,设施建设系统性弱,监管系统力度小,设施毁坏程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设计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设计理念,提升人性化认知,还要在各个领域中注重整体,关注细节,在建设设施中合理考究,提高残障人士的使用频率。除此之外,南京市相关政府机构也要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
期刊
摘要:新常态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对美国和日本的文化产业政策进行梳理、对比,结合新常态的国内经济背景,指明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完善法律、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并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加大财税支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打造中国特色文化品牌。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
期刊
摘要:《点石斋画报》是晚清颇有影响力的画报,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西方的科学技术、奇闻逸事、市井百态、清末时事等。从绘画特点上看,画报的编绘者拥有传统文教精神,但其内容具有通俗的海派特质。画报关于社会文化的呈现为民众提供一种观看的新途径,并为研究晚清社会思想史提供丰富的材料。  关键词:《点石斋画报》;吴友如;石板印刷;西学东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开始进行跨界融合。新媒体技术在为社会带来新的媒介形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对不同行业的创新发展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老凤祥珠宝品牌作为中国老字号首饰品牌的代表,其品牌形象相较于西方奢侈品牌和新兴首饰品牌来说过于传统,且普通的平面和视频宣传形式不能实现人和商品的直接互动,很难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眼球。本文提出借助体感交互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优化老凤祥品
期刊
摘要: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工厂逐渐搬迁出城市中心,废旧厂房成为城市中遗留的空间。对这些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使废旧厂房向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转型,成为目前城市建设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以上海艺仓美术馆为例,对美术馆的改造背景、设计环节与内外部展览空间等进行分析,探究旧工厂空间改造成的公共美术馆的空间特性,从设计学的视角对旧厂房改造方案的可行性与创新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废旧厂房;空间再设计;艺仓美术馆;
期刊
摘要: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处于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如何兼顾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是值得创作者关注的问题。一件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社会现状。以历史画为例,如果一幅历史画只强调历史真实,而忽略艺术性和趣味性,那么反映的历史就会显得呆板,容易被人遗忘。如果一幅历史画只重视艺术真实而忽略历史真实,那么这件作品要表达的内容就是空泛的,就是形而上的。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只有兼顾艺
期刊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整个西北地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建设统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近年来,临夏县在进行园林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县域各类城市绿地衔接不紧密,镶嵌性、连贯性弱,并不能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生态效应,对河道治理、植被消落区的保护和重建的程度不够;县域部分地区的植物配置不合理,达不到应有的生态效应等问题。本文以临夏县整体
期刊
摘要:艺术与科技相连,艺术也不断突破时空束缚。本文以上海双年展“伪装”为例,分析影像装置在展示空间中的作用与影响,反思其特性。艺术应以设计为本,避免陷入为新而新中。  关键词:展示空间;影像装置;上海双年展  中图分类号:J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8-00-04  0 引言  从对传统艺术平面化表现的突破,到拉斯洛对日常生活中自然环境的反馈智能装置等,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