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宁波它山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投资,规划于宁波鄞州区鄞江镇石佛山上,以中国历代佛像造像展览为主题,采取室内展示和室外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高科技等手段建立佛教文化信息平台,展示佛教和佛教石刻艺术空间。博物馆藏品以各朝代有代表性的佛教石雕造像为主,兼有四川宋墓石刻艺术品(宋板)以及各类石刻艺术品和建筑构件,年代从汉至明清,主要集中在南北朝时期和唐时期,各类题材的内容相当丰富,表现技法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透雕、剔地起突等,运用非常娴熟。尤其是唐及北朝的佛像造像,造型雍容华贵、刻工精美;纹饰繁丽,极富装饰韵味;构图饱满,气势雄伟,石刻艺术已炉火纯青。博物馆对补充宁波佛教历史艺术文化,展现中国雕刻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文化趋于繁兴的时代,南北两地的佛教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南朝佛教重义理、重慧,北朝佛教重修持、重定,所以北朝的佛雕艺术有较为突出的发展。北朝文成帝时期的佛像,两面方圆,两肩齐事,深目高鼻,形象威严、冷酷;拘泥于佛教典籍规定的某些程式仪轨,形象略显概念化;雕刻手法用平直刀法,衣褶有棱有角,缺乏骨肉肌肤的真实感。至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前,佛面相丰圆或者丰满而略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眉长眼鼓,肩宽胸平,形态清秀。太和十三年前后开始出现褒衣博带式服装。太和改制以后,南方“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流行。佛面型清瘦,眉目疏朗,眼小唇薄,脖项细长,削肩,身体扁平,身着褒衣博带式服装,与县曜时期的本尊形象迥然不同。
唐宋时期
唐代是佛教造型艺术的鼎盛时期。佛教雕塑在造型上雄伟瑰丽。劲健有力,气魄宏大,富有活力,给人以雄强硕壮的感觉。在表现女性的菩萨像多袒胸裸足,姿容美丽,表现出“曲眉丰颐”的典型形象。从总体上看,唐代佛雕突出表现了乐观入世以及世俗化的写实倾向。菩萨像尽管在体型、面相和神态上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人物丰浓,肌胜于骨”的共同特征。菩萨立像一般都显“S”形的复杂动态,表现出女性的妩媚多姿。
宋代佛教雕刻艺术的发展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理学的盛行,文人画的兴起和都市生活的活跃,造成了佛教地位下降,雕塑艺术不受重视,以及佛教及其艺术的世俗化。然而,另一方面,开窟造像的浪潮仍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也有不少艺术价值颇高的石刻作品问世。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的石刻艺术成就辉煌灿烂。在元代,除了建筑石刻有佛教密宗喇嘛教艺术的影响,在佛寺、石窟中也常见密宗造像,甚至还产生了一些陌生的求度佛母、马哈哥刺等神像。但是绝大多数的佛教造像,自唐代以后就日趋中国化了,作品中的衣饰、背景、用具皆与云冈造像为代表的早期风格样式相去甚远。明清时期,各地佛教、道教塑像盛行泥塑,石刻造像相对衰落。西藏地区自7世纪中叶起,逐渐成为佛教胜地,佛教艺术包括雕塑也蔚成大观,对内地和京师的石雕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文化趋于繁兴的时代,南北两地的佛教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南朝佛教重义理、重慧,北朝佛教重修持、重定,所以北朝的佛雕艺术有较为突出的发展。北朝文成帝时期的佛像,两面方圆,两肩齐事,深目高鼻,形象威严、冷酷;拘泥于佛教典籍规定的某些程式仪轨,形象略显概念化;雕刻手法用平直刀法,衣褶有棱有角,缺乏骨肉肌肤的真实感。至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前,佛面相丰圆或者丰满而略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眉长眼鼓,肩宽胸平,形态清秀。太和十三年前后开始出现褒衣博带式服装。太和改制以后,南方“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流行。佛面型清瘦,眉目疏朗,眼小唇薄,脖项细长,削肩,身体扁平,身着褒衣博带式服装,与县曜时期的本尊形象迥然不同。
唐宋时期
唐代是佛教造型艺术的鼎盛时期。佛教雕塑在造型上雄伟瑰丽。劲健有力,气魄宏大,富有活力,给人以雄强硕壮的感觉。在表现女性的菩萨像多袒胸裸足,姿容美丽,表现出“曲眉丰颐”的典型形象。从总体上看,唐代佛雕突出表现了乐观入世以及世俗化的写实倾向。菩萨像尽管在体型、面相和神态上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人物丰浓,肌胜于骨”的共同特征。菩萨立像一般都显“S”形的复杂动态,表现出女性的妩媚多姿。
宋代佛教雕刻艺术的发展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理学的盛行,文人画的兴起和都市生活的活跃,造成了佛教地位下降,雕塑艺术不受重视,以及佛教及其艺术的世俗化。然而,另一方面,开窟造像的浪潮仍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也有不少艺术价值颇高的石刻作品问世。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的石刻艺术成就辉煌灿烂。在元代,除了建筑石刻有佛教密宗喇嘛教艺术的影响,在佛寺、石窟中也常见密宗造像,甚至还产生了一些陌生的求度佛母、马哈哥刺等神像。但是绝大多数的佛教造像,自唐代以后就日趋中国化了,作品中的衣饰、背景、用具皆与云冈造像为代表的早期风格样式相去甚远。明清时期,各地佛教、道教塑像盛行泥塑,石刻造像相对衰落。西藏地区自7世纪中叶起,逐渐成为佛教胜地,佛教艺术包括雕塑也蔚成大观,对内地和京师的石雕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