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满乡过大年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ong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沈阳出发180多公里,凤凰山便扑到了眼前。今冬的几场大雪,将巍峨的辽宁第一名山抹画得愈发冷峻孤傲,遗世独立。下高速公路,转到凤凰山后,再下到乡间公路,车子压到了越来越厚的冰雪上,世界也彻底挣脱了城市的喧嚣,一切马上变了。左边雪野苍茫、接天盖地,翻山越岭,一条小河冒着丝丝热气在冰缝间流淌着随路而行:右边的山崖上,一片片红松林深绿的如同涂墨,一片片落叶松林战阵列列,针芒如铁。杂生的柞树,阔叶孤而不落,高高举起,随山峰呼啸。天地在寒雾的氤氲里飘荡着一缕缕狂野的乡情,座下颠簸的汽车也有了一种铁骑奔腾的感觉。
  车过边门镇,这里曾是宋时汉人、金人和朝鲜人户市交易最重要的边贸中心。如今,这地方破败得只剩下几座二三层小楼,还能勉强叫个镇子。再往前去,就进了真正的满乡了。佟家堡子、鄂家沟、关家店,一听名字就知道是纯正的满族姓氏。翻过南面的大山就是红旗镇、蓝旗镇、白旗镇、沙里寨镇,应该是清初八旗的封地了。上世纪80年代风城成立满族自治县,许多家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有一方是满族的就抢着报。据说,满族占了全县人口的七八成以上,后来挤了一下水分,可能也有一半以上,在农村,一条沟一个村都是满族人的一点也不奇怪。
  眼见杨木水库的厚冰泛着白光,车子一拐进了烟地沟。这是我母亲的老家,舅舅们至今还都住在这里。沟里几十户人家,养蚕、种烟,也会摆弄大田,世世代代,一沟人都姓关。那年的腊月二十三,我带着家人回来过年。
  
  乡村里浓重的年味
  
  从小年开始,烟地沟就拉开架子开始全情筹备过年了。年味首先从舅妈对孩子的传统教育开始。先是“祭灶”,从大集上买来的灶糖都放了好几天了,据说,这几天被我的外甥“偷吃”。了好几块。老人还新“请”了一张“灶王爷”的画像,一边指导我的孩子一边实地操作在“灶王爷”的嘴上抹了点灶糖,然后投入火中烧掉,一边烧一边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老人说,给灶王爷嘴上抹点糖是为了堵住他的嘴,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乖巧的女儿开始显露调皮:“舅姥你这不是行贿吗?”
  


  老人乐滋滋地回答:“给‘灶王爷’行贿没什么不好,吉祥还喜庆。”
  对神仙的“孝敬”是个幌子,“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贿赂只是个形式,那些剩下的灶糖,自然成为孩子们争抢的口中之物。
  过年的“讲究”特多。就说饮食上,菜要成双,别出单,最少也要八个菜,因为这几乎预示着一年的生活水准:菜肴一般得有鸡有鱼,鱼谐音“余”:打碎了碗碟不能说“打了”,要说“岁岁平安”:爆竹没响不能说“臭了”,要说“平平静静”: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
  
  腊月里的精心筹备
  
  头天,二舅的大儿子关有才说他家腊月二十四这天正好要杀年猪,嘱咐我“高低”得来。村里人家“杀年猪”是大事,杀完后最新鲜的肉村里乡亲们平均分,拿到家里准备过年时用。
  一大早我就去了。每个村子里都有擅长杀猪的人,由他们“掌刀”,不仅干得干净麻利,而且不“糟蹋”(浪费)有用的东西,把猪的肉和头、蹄、下水(内脏)血、骨头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各尽其用,拿民间的话说是“能多杀出五斤肉”。当然,请这些杀猪的“把式”也要给一定的报酬,通常是把头蹄下水中的一部分赠送其为酬资,杀猪者也并不推辞,因为这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在杀猪的这天,主家都要请至近亲友前来聚餐,既为联络感情,也是表示祝贺,所以几乎家家都派人来了。
  “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罐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由于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刀剪的习惯,一般在除夕前就把这几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内的盆碗里,到用时拿出来“缓”(解冻溶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东北冬季寒冷,年猪肉从腊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会变质。精打细算的人家就会把这些肉按“计划”使用,在民间视为“过年”的整个正月里,都不断有肉吃。
  


  男人们都出来了,女人和孩子则躲到一边。男人们帮着把猪圈里的猪赶出来,抓住、掀翻,把猪腿捆在案板上。猪是一路尖叫,叫声中,讲究的杀猪人在一边点了几炷香,对着天作几个揖,口里默默念些什么,将香在地上插好。然后洗洗手,口里衔着尖刀,用手在猪的颈部拍拍、摸摸,突然抓起尖刀,猛地捅下去,血“嘭”地一声喷出。刀一抽出,暗红色的血汨汩地流,杀猪人和围观的众人都松一口气,早有人递过脸盆,把猪血接住。血流得越来越慢,猪的叫声也越来越低……终于血流完了,猪连哼也不再哼一下了。
  杀猪人在猪后腿脚趾外贴着皮肤处切道小口子,蹲下来把嘴对着小口子,使劲地吹气,一直吹到整个猪身胀起来,胀得圆鼓鼓的,再扎好小口子。大锅中已倒入半锅开水,大家把猪从案板上抬进锅中,左右翻滚,让开水将猪全身都烫到……
  帮忙的人都不白忙活,有的分上几斤猪肉,有的混上一点下水,最“不济”的也能吃上一顿。
  
  正月里的过场
  
  年三十儿一晃就到了,这期间,我醉过几次。乡情让人没有办法不陶醉。
  除夕是一年当中最正宗的节日了,甚至比大年初一还正宗。
  上午家家都在忙着挂灯笼、贴对联、粘挂笺贴福字,鸡窝要写上“金鸡满架”,猪圈里要贴上“肥猪满圈”,原来贴在马车车辕上的“车行万里保平安”,现贴到了拖拉机车厢上。
  各家的女人都在准备正月里好吃的,蒸馒头的蒸馒头,包包子的包包子,烙粘火烧,煮大碴子干饭……媳妇忙着跟舅妈学一手绝活:打“豆儿酱”。“豆儿酱”是我小时候巴望着的美食,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椒、水芹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
  一阵忙活,一阵欢笑,一阵碰杯的声音。
  中午一过,我和二舅家的兄弟来到了后山的坟地,摆上供品,烧上两捆纸,磕上几个头,请祖先回家过年。其实,一家人生时住在一起,死后如同邻居,一同回家过年,再自然不过的。
  临近傍晚,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仪式就开始了,先是祭祖,打开常年关着的祖宗龛,把擦得锃亮的供品摆上5件再摆上两摞馒头,一摞5个猪头摆在正中,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5碗。
  献给祖上的供菜极其讲究,这是传统,家家都如此准备:第一碗是煮熟的“方子猪肉”,第二碗是过油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
  供荤菜四方肉意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时将葱根剪掉,留点葱白,主要是以嫩绿葱叶为主。将葱用线扎成一把,碗内放些萝卜丝依着嫩绿之葱挺拔而立。此菜中大葱最为重要,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有抬头日子光宗耀祖,指日高升。供品都是5样,供饭都是5碗,馒头一摞5个,供菜5碗, 这些一般都不要成双,一定要求“单儿”。
  “萨满”来了,也就是“大神儿”。他头戴神帽,腰系牛皮神裙、铜铃,左手举鼓右手持鞭,在神案前唱着迎神安神祭奠的神曲。时而苍凉,时而狂放,边唱边舞,节奏急促,打通天地人神。
  这一晚,家里要有人在那里守着,让香火一直续着,直到天亮。家里所有的房间、角落里都要亮灯,点上蜡烛。
  忙完祖先的食物,就要忙活人的吃喝。除了丰盛的饭菜,最主要的是包一顿饺子。
  满族人包年饺子最有讲究,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恐日子过“秃”了。还要把硬币悄悄放到饺子中,吃到的人就会“终岁大吉”: 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煮饺子时,家里人还会看着从锅底浮起来的饺子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都会说“起来了!”意思是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十的夜晚,鞭炮声集体约会。村子里大约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但这热闹是少不了的,只要有一家带头,另一家就按捺不住了。孩子们戴着棉帽子,有的还戴着棉手套,也有家里的男人出来放鞭炮的。零点临近,鞭炮声织成了高调的春节协奏曲,家家争抢着住家里迎财神。
  
  看不够的热闹
  
  除夕的夜晚,山村不夜。
  舅舅、舅妈不怎么看电视,但除夕这天的央视春节晚会是一定要看的,仿佛是一个程序,没有这一场面,就好像缺了点什么。
  大年初一最大的仪式是拜年。一般的满乡人家都备好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什锦果脯。无论来了什么样的客人,主人家都要客气地请吃。此规矩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平常有点小矛盾的,过年了,互道几声吉祥,相互客套客套,就化解了。
  


  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不动火甚至不做缝纫活儿。定了这么多规矩,其实就是让人们好好享受一下。
  最热闹的是这里自愿组织起来的扭秧歌拜年。满族秧歌非常有特色,其男女皆着满族传统服饰,步伐有吉祥步、鹰步、马步等三种,男子动作粗犷豪放,女子动作温柔典雅,看上去更加热闹。不用号召,围观的群众保证够多。人们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孩子们更是一个村、~个村地追着,忘记了疲劳和寒冷。可别小瞧了这些民间秧歌队,他们在秧歌中加的“花点”非常有智慧。《西游记》流行的时候,秧歌队里就有像模像样的师徒4人:当《还珠格格》流行的时候,秧歌队还安排“小燕子”领头呢,绝对新潮。
  这里是纯正的满乡,正蓝旗。这里的年,是地道的满族风味。在整个东北,黑土地的文化已经把满族文化沉淀了许多。即使在城市,也能找到满族文化的影子,而山沟正是鲜活的标本。我的家乡,我的烟地沟,我的满乡年,正是“欢乐中国年”的乡情缩影。
其他文献
以下是封面
期刊
这一年的腊月十六,是青海土族姑娘夏香柳出嫁的日子。这件事牵动着娘家所有人的心肠,娘家的族人一大早就聚在新娘家里。她的姑姑、婶婶、姨姨和妹妹都抹起了眼泪,而新娘更是“伤心”,这一天,她只能终日待在厢房里,陪伴她的是平常一起玩耍的姐妹们。  和大多数青海农村院落一样,土族讲究单门独院,占地大多半亩左右。夏家的五间正房(北房)和三间西房环抱着一个砖石垒构的小花园。花墙正面的中央供着一座神鑫,香烟从那里缭
期刊
文明孤岛的远古镜像(甘孜藏族)    常言道,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夫妻关系是世间人伦的肇始,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也是自然造化规律的使然,关乎人类自身繁衍和文明传承,因此不论古今中外,何朝哪代,结婚都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度、每个家庭马虎不得的要紧事。  然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婚仪,进而成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婚俗文化。这些婚俗文化犹如一条条溪流,汇集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中一条
期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这是人们对古镇周庄的一个饶有情趣的评价。  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周庄游览,他们有的当天往返,走马观花,有的留宿几日,细心赏析。他们为周庄保存着如此众多的明清建筑而赞叹,为“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而眩惑,为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觉得周庄真的是镶嵌于淀山湖畔的一块碧玉,是无法重造的美丽水乡。可是游罢回去,又觉得茫然若失。  在周庄
期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华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秦汉时代。结束了诸侯混战的战乱局面后,中华民族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统一与宏阔姿态。这种大帝国时代的风范和气度直接影响到了建筑的发展,它展现出东方地平线上的一种伟岸的大地文化,那种伟大的尺度和力度,那种颇为统一的文化色调,是空前的,它光辉地反映出中华建筑的宇宙意识、时空意识。    秦代是一个热衷于土木的时代。秦始皇嬴政拥有天下前后,秦国每每大兴土木
期刊
在云贵高原余脉,广西桂西北部,距隆林县城36公里的德峨乡,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这里奇山秀水,峰峦叠嶂,山环水绕,谷幽瀑泻,物产丰盈,田园似锦,素有神秘的。“金三角”之称。这里民俗迷人、民风醉人,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情。而每年正月初九举行的跳坡节——苗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更是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引来了五洲墨客游人前来观光旅游,探撷古朴而多姿的民族之源。  20
期刊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个拥有五千余年文明传承而不曾中断的民族。悠久的历史赋予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焦点》风土中国,努力为读者绘一轴华夏文化的历史画卷,展示她风土民俗变迁的轨迹,和她折射出的活力与和谐。她孕育着“天地有大美”的魅力,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光芒。  “天海之旅”这幅历史长卷,带您进入建筑文化长廊,让您
期刊
“我确信,我们将同日本和德国打一次大战。战争将从残酷的突然袭击开始,而且,美国军队将首先失利,到那时,华盛顿方面将会对所有海上指挥官反感……他们将会被全部撤职。我希望能受到足够重视。”——尼米兹在30年代中期的预言。    大山里走出的海军将领    1885年2月24日,尼米兹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亲早亡,最亲近的人就是母亲和祖父。尼米兹的祖父早年当过船长,因此
期刊
《焦点》风土中国,喜获“全国最优秀的杂志封面奖”。该杂志立足深圳本土,近年来,她积极配合深圳文化产业建设的步伐,始终疾走在时代之端,极力寻找雕刻深圳千年文化传承的印记,串连起散落的渺如星汉的文化珍珠,重现仅存于老人记忆中的风俗,挖掘烙有深圳历史文化生活标志的建筑,成为发掘和推广深圳历史文化、弘扬深圳风土人文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深圳文化的耀眼印记,也藉此呈现在中国和世界面前。  岁月在变,不变的是情
期刊
采访李晓刚之前,曾听说他是一个幻想型的艺术家,所以我们脑海中逐渐浮现出的那个人:头发,该是五颜六色并呈现出方便面般卷曲的线条:胡子,该是以一种个性的方式出现,或一撮,或满脸,更或是有着“达利”般让人自叹不如的形状:至于服饰,由于旅居日本多年,又曾在意大利、美国、俄罗斯等地辗转许多光阴,必是新奇而时髦的。所以,在前往李晓刚画室的路上,我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开门见到的是怎样一张让人惊叹的
期刊